《優美的漢字》教學的課後反思

來源:才華庫 9.15K

本課是中學語文課本必修一中梳理探究板塊的第一篇,梳理重在積累與整合,側重於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探究重在發現與創新,側重於文學與文化。從性質上看,梳理探究屬於活動課。講課之前,我認真閱讀文字,仔細揣摩編者的編寫意圖,因此,我傾向於從設計思路的條理性和連貫性上、從活動的有效性上入手,爭取做到整節課渾然一體,使學生學有所獲,老師和學生共同提高。從教學的效果和評委的評價兩個方面來看,有些得到認可,有些還有待提高,我得到了很多平時教學中沒有注意或沒有刻意要求自己的寶貴的教學理念。

《優美的漢字》教學的課後反思

第一:設計思路及反思

當前語文教學當中對漢字的介紹是個盲點,簡化字在方便的同時也損害了漢字的美感,因而教材的編寫也試圖通過對古文字的學習讓學生對漢字本身的美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同時瞭解一些中華民族的文化。

本節課的重點我放在了漢字的構造上,意圖在於讓學生對漢字的構造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產生對漢字的興趣,並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從整體結構上看,本節課分為三個板塊——漢字的字型、漢字的構造和漢字的文化。第一個板塊設計思路為重點突出漢字七種字型的形體特徵,並選擇一些比較具有藝術價值的書法作品供學生欣賞。第二個板塊的設計思路是用連貫的層次分析甲骨文中漢字的構造原理,將六書形象地展示給學生;第三個板塊思路為從漢字的構造、用漢字書寫的文學形式以及漢字的創新使用當中表現漢字的文化內涵。

現在反觀自己的設計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對教材進行了豐富和創新,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教材對這方面的說明只是一個框架,如何將這個框架豐滿起來需要我們付出很多的努力。我在今後的梳理和探究教學中會更加註意。

第二:活動設計思路及反思

漢字是交流的工具,同時也是生活的藝術和文化的沉澱。本節課我力求使得理論結合現實生活,從學生的童趣入手,不讓教學過程囿於理論的說教。六書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難點,備課過程中我找了大量的甲骨文字型,為了避免學生在瞭解甲骨文時候因為字型的難以辨認而產生畏難思想,我精挑細選了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字。同時將這些字型的構造進行分類,比如象形字我選擇了一些字型相近的動物,“鹿、馬、象、豹、虎”,它們的字型在表現事物特徵方面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因而學生在比較起來興趣盎然;在指事字講解中,我找了一些圖片幫助學生分析“本、末、果”字當中的指事符號,使得學生理解起來更為直觀。會意字當中,我挑選了“解、騎、虐”等字,學生對這些字也很有興趣;在講漢字的構造與文化時,我選擇了一些與生活結合較為密切的字,分析它們的構造,並從中找出與漢民族文明的一些關聯。

梳理和探究課的重點就在於學生的活動,以及老師和學生的互動。從活動的效果來看,學生的活動較為熱烈,尤其是甲骨文方面,學生參與度高。但是在“漢字的文化”板塊中,學生的活動設計得不夠,內涵也不夠深刻。

第三、教學效果反思

說句實話,我非常喜愛漢字,但我對漢字始終懷著一種難以言表的虔誠和敬畏。備課之前就感覺底氣不足,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本人的知識和經驗有限,也出現一些疏漏,引導的環節不很到位,比如象形字中的“豹”,學生說道“斑馬”的“斑”,實際上思路正確,教師應該稍加指引,指出中國的漢字是一對一的,斑馬是外國的動物,我們的祖先是見不到的。這樣就會讓學生對甲骨文的瞭解更為具體全面。

另外,一節好課的判斷標準中教師對學生髮言的指引與點評是否到位也很重要,這節課由於內容較多,我在處理學生髮言的問題上缺少精到的點評,這是我的一大不足之處。

本節課還有一個疏漏,就是沒有明確的給學生展示學習目標,這個問題的存在容易使學生對一節課的學習缺少方向的指引,以後的教學中也要多加註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