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學的反思範文

來源:才華庫 1.1W

篇一:《父母的心》教學反思

《父母的心》教學的反思範文

《父母的心》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一對貧窮的夫婦把子女送給貴婦人,又索回來的至親至愛的故事,說明了優厚的條件,也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表達了天下父母對子女的一顆偉大的愛心。現將本次試講做以下幾點的反思:

一、教學設計的反思

播放歌曲《天亮了》,讓學生們體會歌中之詞,並且講述歌曲背後的故事。以創設情境法,匯入主題。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接著講述了做閱讀的方法,將自創的小寶典“三步走”依次進行解釋說明,(第一,分析標題,預測主旨。第二,瀏覽考題,巧記在心。第三,精讀課文,解答問題。)此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做閱讀時,做到有條有序,避免無從下手。大致閱讀方法介紹完之後,便以本篇閱讀具體問題進行講解。例如,第一小題: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再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明確、總結。在這道題中,要強調“概括”與“複述”的區別,防止學生混淆二者概念。

由於時間關係,以上是我本次試講的大概內容。教學流程還沒有講述完整,請允許我將教學思路補充完整,在進行完第二道小題的主要情節分析後,會進入課堂難點。在黑板上畫出一條水平虛線,上方代表貴婦人,下方代表窮夫妻,出示課前準備的小卡片(長子、次子、小女兒),讓學生上黑板演示文章情節結構。根據學生演示的次序畫出路徑,至此引導學生以此圖形概括出本文的 情節結構特點:一波三折。這一環節,可以使學生從理性角度把握文章情節變化,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寫作特點,用板書變得直觀,易於理解。再啟發學生,如果一開始這一對窮夫妻便回絕了貴婦人的請求,那文章會是怎樣的,以此來激發學生對於“一波三折”寫作手法魅力之處的思考。與此同時,列舉動畫片《喜洋洋與灰太郎》的情節結構,其結尾都是灰太狼:“我一定會再回來的!"但就是這樣的故事,為什麼成為了近幾年最成功的國產動畫片呢?明確其也是“一波三折”的精妙功勞。

將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例項引入課堂教學,不僅易於學生理解,而且會活躍了課堂氣氛。最後一題是開放性探究:你認為把孩子送走是愛,還是不送是愛。這一道題,我將轉變為“小小辯論會”的形式,讓學生根據個人觀點,分成兩組,進行辯論。這樣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達到了教學目標。在學生們激烈的辯論中,便可以得到:其實送與不送都是一種愛!這時,本篇閱讀的全部考題講述完畢了。在結束時,一定要讓學生學有所得,這裡的“得”並不是技巧知識學習,而是個人情感及其價值觀的收穫,要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學會理解父母,學會感恩。(本想給學生播放一個CCTV的公益廣告感恩父母,但是由於條件關係,試講前已用錄音機錄到了手機中。)當音訊播放完畢以後,進行總結“別讓愛來的太遲”,一定要體會父母之心,感恩父母。隨之佈置“愛之行動”小作業。表達自己對於父母的愛。可以是一句親切的問候,可以是一杯沁人的熱茶,可以是一個溫暖的擁抱等等。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

通過本次試講,我從中收在接到複試通知時,已經知道是十五分鐘的試講。但是還是沒有把握好時間,導致後面的兩個板塊沒有講,真的非常遺憾。其次,本次試講未準備相應的閱讀講義,造成課堂氣氛相對沉悶,不夠活躍。再次,板書不夠整潔、美觀。最後,在語言表達方面,感染力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總之在本次試講中,有很多同學都值得我去學習,尤其是講化學的巫豔君同學,短短的十幾分鍾便感染了我。嚴謹的教學設計、清晰的教學思路、大方得體的教學手勢、乾淨利索的教學語言、以及完整的教學流程。這些都是我應該去學習的。

三、回答問題環節的反思

說到這裡,真是深感慚愧。還是專業不紮實啊,當時太慌張,沒有經過冷靜、理性的分析便隨口說出。哎!這也給我了一個教訓,還是應該停下來,靜下來,努力紮實個人的專業基本功,努力提高個人心理素質。

我想,雖然我不是最優秀的`,但是我決不會放棄成為一名優秀老師的信念。當然,我知道,這需要不斷的充實,不斷地努力,不斷的成長。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成功的。 必須有勇氣面對和足夠的努力爭取我想要的。不是嗎?就像有位朋友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一個人有做“乞丐” 的魄力,那麼終有一日他(她)便會成為至高無上的“王者”。加油!

篇二:《父母的心》教學反思

《父母的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自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這篇教學設計是我的教學過程的實錄,課後,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對整體設計的反思

這節課的設計從學生實際出發,能針對當今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理解、體諒父母的現狀,通過故事《揹簍裡數媽媽的白髮》引導學生進入父母的內心世界,通過分析揣摩課文中父母的心理體會父母的不易,通過續寫表達學生的願望,通過觀察日記《懂你》教育學生懂得父母對自己的濃濃的愛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個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長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書,也是育人。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層層鋪墊,循序漸進。如匯入中的複述故事為後面的理解課文主題創設了很好的情境,導學過程中的每個問題也都是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大膽發現與探究。教師的話無需多說,學生知識的獲取自然水到渠成。學生的學習也不會感到什麼困難,並能在探究與發現中找到自信,學習的興趣也會倍增。

備課時,有好多相關的故事都湧上心頭,因為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可課堂時間有限,最後只好忍痛割愛。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分析整堂課的教學過程:引入情境——整體感知——探究情節特點——體會語言風格——深情領悟。不難看出,這個過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能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方式設計問題,讓學生借已有的生活經驗,構建新的學習內容,既注重思維訓練,又注重語言表述。從細節體現教學理念,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進步的賞識者,而教師的引導和賞識正好又成了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植文字,又不侷限於文字,將語文與學生生活自然緊密地聯絡起來,教學的目標也就很順利地達到了。

三、教學技能和教學策略運用的反思

在這堂課的組織中,我也意識到了學生能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說出的教師不說,學生可以做學生的老師,學生也可以做學生的學生,課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師,誰都不必怕說錯,要允許學生出錯,因為錯了我們大家才有發表見解的機會。事實證明,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主動學習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斷地糾錯中實現了飛躍。

篇三:《父母的心》教學反思

《父母的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頗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說。文章充分體現了小小說的寫作特點:情節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結構嚴謹,而且也展示了作者的個人寫作風格: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

一、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課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師 而是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品味感悟為主導,盡展學生的心聲。

二、開發教育資源,啟用學生思維

學生的思維是由感知向感悟過度的,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情感昇華來來獲得新的感悟。當然在此過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識作為依託,藉助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情感的感染,便於學生理解。且使學生在品讀文字方面有所收穫。基於此,本節課按照“層層剖析、梯級感悟、情感昇華”來設計。達到工具性教學和人文性薰陶的雙重目的。

三、多角度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1、引導學生通過 “如果文章開頭就寫貧窮夫婦拒絕財主夫人的要求一個孩子也不送,好不好?”這一問題的討論,體會文章構思的精巧。

2、拓展延伸,仔細體味課文中所寫的“當爹媽的心”,根據情境,用一兩句話說出“那位父親”和他的妻子的心理。讓學生進一步去體會父母對子女的濃濃愛心。

3、仿寫訓練,口頭小創作:父母的愛是??

4、在學生理解父母之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發散思維能力,文中窮夫婦三次換送子女時的表現,各不相同,從眼含熱淚到無精打采,再到失魂落魄最後痛哭失聲。思考:若有第四次換子女,窮夫婦會有怎樣的表現,又會怎樣把孩子要回來讓學生寫下此時此刻最想對父母說的話,進而讓他們懂得如何去感恩父母。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理解文章的深層內涵,體會文章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5、課堂練筆

讓學生為文章續寫一個結尾,注重對學生情感的薰陶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但本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課堂上沒有照顧到儘可能多的學生, 在教學中,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是很高,教師在課堂上只起到了組織、引導的作用,教師的點撥、傾聽、矯正的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另外,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受、體驗不同,對課文的理解自然也不同,他們常有許多問題,需要質疑問難。教師在講課時缺少激情,教學內容設定過多時間緊張。

在今後的學教中,我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意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總之,我會用汲取本節課總結的經驗和教訓,用於以後的課堂教學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