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來源:才華庫 2.23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乙己》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乙己》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孔乙己》的教學反思1

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意料之外:超常的發揮(學生真切的感悟、體驗)。教師對這種現象的處理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奇怪的是當學生有超常表現的時候,我們的教師往往會漠然處置,甚至冷言相對。為何?因為教師在過分地追求教學思路的邏輯性與連續性,為的只是順利完成教師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的終極目標仍舊是讓學生“在單位教學時間裡獲得最多的知識”。教師的法寶(知識)怎會有錯?但是最具諷刺的事實是,結果恰恰截然相反,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的多了,語文成績始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閱讀的現狀更是讓人擔憂。因為我們的語文課已經使語文這門學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獨特魅力。

我在一節公開課上也遇到了這樣的尷尬。在教學目標,內容,思路,教法,學法等的設計上,自認為從學生角度的思考還是比較多的:

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考慮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教材的內容,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和知識積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學經驗等諸因素,並儘量依照《課標》規定的三個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制定的。我想以多樣性豐富行為為前提的教學過程,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可以提供極大的可能性,為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設空間,搭建平臺。如:學生在回答孔乙己兩次出場哪一次給自己印象深的問題時,有說第一次的,也有說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據並自圓其說;在對孔乙己語言的賞析時,各抒己見,發言非常精彩。學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並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在教學內容上,經反覆研讀課文,我把這節課定位為:力爭有開放性,拓展性的特點。從整體上說,我這節課問題的設定一環連一環,層次感較強,有一定的深度,條理清晰。

在教學方法上,我這節課定位為:不一味追求“熱鬧”,不是不須的就不使用多媒體技術。教法上: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了“點撥法”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沉入文字”“讀”懂文字,讓學生與文字、作者對話,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從而實現對小說主人公較全面的認識和鑑賞。

學法上:課堂上著力引導學生學會鑑賞人物的方法:圈劃、朗讀、比較、感悟、聯想、表達。另外,我還設定了一個學生自由尋找文章內其他賞析點的環節,使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和方法深化並會運用。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評價上,我對學生一貫傾向於要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一貫以鼓勵為主的評價方式。

這樣的教學設計與思路,不可謂沒有竭力考慮到學生,不可謂沒有精心,精細。然而,當一個學生在回答“你讀了‘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這句話有何感受?”時,非常激動地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感到很冷!……”好一個“冷”字!我心裡一驚,雖禁不住讚歎,但是我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而是從容的,按自己的設計去完成這節課的“任務”。本應拍手叫絕的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本應是師生共赴的一次美麗的約會就此擦肩而過!如果我此刻拋開“我”的“設計”,按學生的思路做調整,就一定會是一次精彩的對話!

由此,我想了許多。在二期課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日常教學中屢屢發生的類似的現象,已經到了反省和必須改變的時候了。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設計,應該是有彈性的,留有“空白”的。語文教學的預設與生成,應該是矛盾的統一體。中國畫的“留白”和書法的“飛白”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具有了獨特的寫意的美。這是西洋畫所無法比擬的。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實寫,也應有虛寫,有實筆也應有虛筆一樣。實與虛的互補,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語文課又何嘗不應該是這樣呢?語文學科的確定性的一面我們應該重視,但是她的不確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的學習過程應該是:有多元的結論,有開放性的過程和多向性的思維。

連綿不絕的大山給人巍峨的美感,而山谷中的小溪與野花同樣沁人心脾,美不勝收。教師在課堂上的“冷漠”,忽略學生的主體意識,忽略學生的生命意識的教學,非但不能教給學生語文的知識技能方面的東西,反而更不可能教會學生認識和懂得語文學科中所閃現的人文人性的美,認識和懂得文學與人生的審美價值,更不能體驗到閱讀帶來的身心的愉悅。

要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有識之士已呼籲了多年,然而現狀不容樂觀。因為觀念不改變,現狀永遠也不會改變。只有教師的教學行為有所改變,學生的學法才會有所改善。在課堂上留有“空白”,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對學生思維的發展,乃至終身發展等都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期待那一次次美麗的約會!

《孔乙己》的教學反思2

重點回顧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匯入從複習入手,第一課時已經分析過了社會環境的描寫,首先要求學生複述咸亨酒店兩種顧客的不同特點。這是上節課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難度也不高,這樣上課伊始就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已有知識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也符合認識論的規律。在學生複述完畢後教師明確:兩種顧客,兩個階級,嚴重對立,壁壘森嚴。引出孔乙己的出場。

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發學生的爭論:它究竟屬於哪一類主顧?在爭論中認識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接下來,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探究話題展開討論。

需要說明的是,這是備課的一著“險棋”。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在他所作的小說裡,自己最喜歡的是《孔乙己》。孔乙己這個人物可三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講的東西太多了,一節課裡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對稿紙上“塗鴉”的幾個話題:“從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與酒”、“說說孔乙己的‘偷’”、“孔乙己為何總被打”、“孔乙己與讀書”……我“靈機一動”,不如把這些話題交給學生,由學生來討論。考慮到學生的情況,為了取得更好的討論效果和理解效果,公開課的前一天,我佈置了一項作業:出示以上話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其中之一,結合課文內容寫一篇“小作文”。(當然,為了保證第二天上課的真實性,我沒有讓學生知道課堂上要討論的環節,也沒有告訴學生有老師來聽課)作業雖然佈置了,可上課前我還是捏了一把汗,學生準備得怎麼樣了呢?他們的表現的好壞可是從根本上決定了這節課的成敗與否啊!

討論開始了,寫作同一話題的學生相對集中,組成了一個個討論小組,交流、討論、互為補充,每組形成統一的意見後推舉一位代表發言。行間巡視,看著學生們一個個拿出準備的“小作文”,字數還不少,不錯。再看,呀,居然辯得頭頭是道,我心頭竊喜,忍不住加入其中……

交流發言開始了,學生的發言徹底打消了我所有的顧慮,精彩的發言不時激發出陣陣掌聲。雖然有些發言稍顯稚嫩,但明顯看出,學生是精心準備的。

一節課就這樣在討論、交流、發言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本來我也精心準備了一篇《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作為“壓軸戲”的,可最後時間竟然沒有允許我將它說完,但我不遺憾,因為這節課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學生: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樣的深入;他們探尋問題也可以找到那麼多的資料;他們的合作討論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們也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是他們的課堂,這是他們的舞臺。學生是主體,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原來真正做到了是這樣的精彩,原來真正做到是這樣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大膽地給學生機會!

《孔乙己》的教學反思3

在教學中,我信任學生的潛能,努力挖掘學生的情緒因素,為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發明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見解。

課堂點撥癥結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剖析的道路,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敏捷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精確的軌道上來。

《孔乙己》的教學反思4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

小說開頭便描述咸亨酒店,為典型人物活動提供典型環境。

以“我”——酒店小夥計的見聞為線索組接生活畫面,選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幾個生活片段展開情節,使人物性格脈絡清楚。故事情節的展開線索分明,結構安排嚴謹完整,增強了親切感和真實感。以“笑”貫穿全文。讓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最後在笑聲中離開生活舞臺,這樣的安排既是對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對社會冷酷、群眾麻木的批判,更是對罪惡的封建制度的無情鞭撻。在教學設計時也就忽略對情節的分析,而考慮以“人”為中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瞭解小說的社會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第二課時結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個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徵,把握人物形象,瞭解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

《孔乙己》的教學反思5

《孔乙己》是一篇“老課文”了。下面,就用一種“反思”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感受與思考吧。

1、佈局精巧。它沒有一箇中心情節貫穿始終,而是充分體現出“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的特點,人物的性格展現、命運起伏是構思的重點。

2、小說開頭便描述咸亨酒店,為典型人物活動提供典型環境。以“我”——酒店小夥計的見聞為線索組接生活畫面,選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幾個生活片段展開情節,使人物性格脈絡清楚。故事情節的展開線索分明,結構安排嚴謹完整,增強了親切感和真實感。

3、以“笑”貫穿全文。讓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最後在笑聲中離開生活舞臺,這樣的安排既是對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對社會冷酷、群眾麻木的批判,更是對罪惡的封建制度的無情鞭撻。

根據以上特點,在教學設計時也就忽略對情節的分析,而考慮以“人”為中心,設計三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瞭解小說的社會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第二課時結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個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徵,把握人物形象,瞭解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課時通過對孔乙己“被打折了腿”這一情節高潮的分析,領會封建制度的罪惡不僅僅在於摧殘了孔乙己,還扭曲了丁舉人以及周圍的群眾,最後總結歸納全文。

回顧整個備課的過程,不“搬”教參也沒有刻意“避開”教參,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閱讀的快樂、思考的快樂、收穫的快樂。閱讀之前還想著如何設計出“新”的教法,但在閱讀後卻彷彿忘記了這一點,教學設計也就是根據課文內容自然而然地確定的,沒有刻意編排。

《孔乙己》的教學反思6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自身最喜歡的一篇小說,也是多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一篇保守課文。全文僅3000多字,可是從以樂境寫悲痛的精巧構思到12歲小夥計的獨特視角,從精巧含蓄的社會環境描寫到看似矛盾的結尾處置,可圈可點處俯拾即是,為讀者留下了許多值得探究的課題,回味無窮。然而,文章雖精美,卻難以激起同學的情感共鳴,因為小說反映的社會生活與同學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小說篇幅不長,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裡,要完成對本文人物、主題、寫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實際的。只有準確定位自身的教學目標,才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瞭解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社會的冷酷的小說主題。

2、瞭解小說的社會環境描寫和其作用。

3、掌握刻畫人物的描寫方法,深入掌握人物性格特點。

保守課文的教學一般難度較大,同學對文章主旨更是霧裡看花,難一捉摸。主要問題在於同學難以瞭解和體會當時的時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因此,自己準備了視訊斷片在上課第一時間播放給同學欣賞,有利於縮短時空距離,真切體會當時的時代概貌,有利於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深入探究的興趣。

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同學的閱讀實踐,本節課教師講解過多,以致削弱了同學積極考慮的熱情,應該放手讓同學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幹真正提高閱讀的質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