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數學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48W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豎式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加法。由於孩子的基礎較好,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課堂出現瞭如預設那樣的擺小棒、撥計數器、口算和豎式計算的多種方法。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數學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算理,並能正確進行筆算加法。整個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在講解你想怎麼算34+16的時候,分別請擺小棒的和撥計數器的學生上展臺演示,在他們操作的過程中並適時提問“為什麼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為什麼把個位上的10顆珠子撥回去在十位上添1顆珠子呢?”學生即刻回憶出以前的舊知——10個一就是1個十,也蘊含了滿十進一的算理。整堂課將演算法思維、演算法多樣滲透於“創設情景——引發計算心理;自我探究——體驗計算方法;深化探究——整合優化——實踐運用”這三大環節中。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又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的教學理念。一節課結束,全班計算正確率較高而且整節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我還設計了讀兒歌的環節讓學生記憶筆算進位加法的注意點,我發現:單純地死記硬背不是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形式多樣的、令學生感興趣的兒歌、童謠等卻讓孩子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課後我就發現孩子們有的就把教的兒歌當成順口溜樣掛在嘴邊,真是“不記住都難”。

筆算進位加的重點和難點是掌握滿十進一的算理,並能正確計算,我在這堂課上反覆讓學生說一說計算的過程,我利用低年級孩子愛說、想說的心理設計了自己說,同桌說,一起說,彙報說等形式多樣的教學環節,達到教學目標。

但是整堂課上完後我覺得還有些不足:

1、教師角色的轉變。我善於和學生溝通,但有時卻急於達成預設目標而強行把學生牽引到我想要的答案上來,後來想一想,這樣做並不合適,我應該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說不定學生會有不一樣的出色答案,因為“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2、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還要加強訓練。《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今天的課堂上,擺小棒這一過程顯得有些快,學生展示出的是一個結果而忽略了算的過程,這時我若引導他清楚地擺兩個加數時,或許孩子會擺得更好,也會很好地為下面講解滿十進一地算理做鋪墊。

筆算進位加地第一課時應給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應反覆強調突出重難點,作為新老師,教學必然還有許多要完善的地方,這就需要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想的再細緻一些。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是在學生會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這節課的備課過程中,我注重關注學生的興趣,打破了教材中的呈現方式,用請學生當上老師來講解如何進行豎式計算,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本節課我利用資訊窗小朋友趕海的情境為背景,藉助學生喜歡大海的心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用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在交流演算法時,我注重了演算法的多樣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利用學生當小老師給大家講講如何進行豎式計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26+12時,我先讓學生們交流自己的演算法,再根據學生的交流引出用豎式計算,在交流豎式計算時,我發現班上很多孩子都會用豎式計算,而且一個個胸有成竹似的.於時我就藉機讓學生當小老師上臺給學生們講一講自己的方法。學生們一聽要當小老師了,一下子有了興趣,雖然還有個別孩子因害羞不敢舉起小手,但一聽到當小老師給大家講題學生的興致特別濃厚。不會兒,就有許多小老師舉起手來,孫之涵老師第一個上臺,她邊寫豎式邊說說:“先寫26,再寫12,加號寫在12的前面,然後個位和個位加,十位和十位加,所以得38。”“小老師說得好嗎?”“你聽明白了嗎?”“你有問題要問小老師嗎?”“誰還能和剛才的小老師一樣棒再給大家講講呢?“聽了小老師的講解,你能說說寫豎式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嗎?”……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一直把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當小老師交流講解計算方法,並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總結出豎式計算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總結,評價。經過最後的測試,我發現孩子出錯的機率較以前學生的學習錯誤率少了很多。

這堂課我自已感覺很成功,同時我也發現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來呈現知識,並把展示的機會都給了學生,會使原本枯燥的計算課變的鮮活起來,再加上適時的表揚和鼓勵,適時的引導和板書,突出了重點,也真正的實現了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學會計算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