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9.25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母雞》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母雞》教學反思

《母雞》教學反思1

《母雞》是在學了精讀課文老舍先生的《貓》後安排的一篇課文。在老舍的筆下,那隻既古怪又可愛的貓躍然紙上。下面這篇課文也是老舍寫的。認真讀一讀,看看他寫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再比較一下,兩篇文章的寫法各有哪些特點。

《母雞》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為“尊敬”。

本文的語言風格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這篇課文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母愛的偉大,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言實踐。四年級的學生雖已初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本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內容。但在體會作者情感和寫作方法時需要教師加以適當點撥、引導。

《母雞》教學反思2

為了營造課堂的氣氛,我在課堂中先創設情景,首先啟發幼兒用動作模仿自己最喜歡的動物,來個動物大聯歡,小孩特別喜歡模仿小動物,幼兒們爭先恐後的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後我播放一段輕快、節奏感很強的音樂,讓孩子隨節拍模仿動物,於是,課堂中就顯得特別熱鬧,這一環節我覺得為後面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接著我請出小客人“小母雞和她的雞寶寶”,讓孩子有節奏的模仿母雞和小雞的叫聲(並加上動作引導)

(母雞)咯咯 噠 ︱咯咯 噠

(小雞)嘰嘰 嘰嘰︱嘰嘰 嘰嘰

針對幼兒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在本課通過讓幼兒模仿雞媽媽和小雞的叫聲,使幼兒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在幼兒創編的過程中,歌曲《母雞叫咯咯》的基本節奏已經掌握,使後面的歌曲教學節省了很多時間。這也使我覺得幼兒的即興創造力跟模仿能力很強。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設定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情景,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活動空間,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

在歌曲教學中,首先讓幼兒帶問題反覆聽兩遍歌曲,幼兒用小手指點著歌詞,在心裡面默唱,這樣可以培養幼兒對音樂的內心感受,然後是輕輕用手拍拍子合著音樂張口默唱,然後讓孩子有表情有節奏的念歌詞,對難點歌詞采用動作啟發的方式,接著讓孩子用“嘰、啦”哼鳴旋律,這樣一來歌曲很快就學會了。這節課有一重點是讓孩子用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我讓孩子觀看乒乓球彈跳,引導孩子模仿乒乓球用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效果很明顯,幼兒的聲音很快就有了改變。歌曲學會後,我鼓勵學生大膽的表演,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我採取了合作學習方式,讓幼兒分別扮演母雞,通過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時間過程培養幼兒良好的合作意識和群體中的協調能力。

在用“打擊樂伴奏”的環節中,我充分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動手能力,進行探究性學習與創造性的學習。我先拿出一隻響板,讓幼兒先摸摸,然後我提問:你覺得他可以怎樣敲擊?很多幼兒馬上反應出來,用一隻手捏住,上下碰擊敲出聲音,有一些把它放在左掌心中,用右手拍擊發出聲音。當幼兒學會為歌曲伴奏後,我引導孩子們自己去尋找,去探索,去發現還可以利用身邊哪些物體為歌曲伴奏。於是,孩子們用鋼筆敲桌子,用拍手,彈舌、跺腳等。這不但滿足了全體幼兒想動、好動的慾望,也充分的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與動手能力。通過互對的.創造活動,激活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衝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

《母雞》教學反思3

《母雞》是北師大版課改年級四年級教材。這篇課文是我在太銀國小的第一堂公開課;面對新的學生,新的教師,心中有些疑慮:是否能在一節中把這篇獨立閱讀課上好呢?面對種種疑惑開始設計教學方案。從五個方面入手:

1、從作者匯入;

2、自讀自悟;

3、從導讀入文;

4、比較《貓》和《母雞》的寫法異同;

5、總結談話。

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熟讀全文,提出疑問;課中,打破按部就班的舊框框,根據學生的思維進行教學;以人為本,靈活地引導,從學生質疑中,深入課文,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值得欣慰的是:學生的提問質量較高。生問:1、母雞為什麼偉大?2、母雞為什麼發狂?3、作者為什麼對母雞“一下子討厭一下子不討厭?”。本堂課緊抓住第三個問題展開探討,逐步引導,層層深入,相機地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有的放矢地板書。最後完成教學目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比預設更好的效果。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取知識。

這堂課教師們的評價:教師,對本課做到了胸有成竹;語文基本功紮實;語彙新穎“字字過目,句句入心”;板書機動靈活;教學方法新穎、獨特。學生,預習有效,提問質量高。不足之處:學生在對生字詞進行說話訓練時,句子有毛病,沒用較多的時間進行糾正。板書語言最好應用學生熟悉的詞語。如,“無病呻吟”、“欺軟怕硬”、“拼命炫耀”等詞拔高了要求;學生最後兩個問題:A、為什麼說“母雞”是英雄?學生對“英雄”不理解;B、雞的叫聲為什麼用“嘎嘎”而不用“咕咕”。由於時間關係沒有更加深入地昇華。如能抽一點時間激勵學生到課外觀察母雞,就更能起到課外延伸作用,對習作的指導就更加到位。

總之,當前新的課堂教學,應提倡靈活的教學,執教者必須做到胸有成竹“有課標、有教材、有學生”。課堂中做到形散神不散。

《母雞》教學反思4

今天講的是本單元的最後一課,心中有點輕鬆,有點開心,還有點莫名的緊張。因為,迎檢的事情。上課耽誤了幾分鐘,導課文沒有講解完。我覺得,還是我的時間把控不對。因為,加上課前3分鐘講故事,以及我強調的東西,一共用時6分鐘。但是,我沒有時間處理習題不說,還沒有講完課,這個是很不應該的。

對於這節課,我有如下反思~

1.對時間控制不好,時間規劃不合理。

2.講課時,因為身體原因,有些腦子空白,有幾個點沒有注意到。下次再這樣的時候,應該常看看我的教案。

對於,教案的問題,我覺得很嚴重!我一般會提前一兩天就準備出教案了,但是,有時候會遺忘教學細節。所以,每天上課前,一定要回顧教案!

《母雞》教學反思5

《母雞》,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過描寫對母雞看法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讚頌之情。

在體會作者由討厭到敬佩的情感過程中,緊扣文章的情感主線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來梳理文章的脈絡,學生的學習目標進一步的被明朗,學便有了針對性。文章的佈局和教材的處理事實上是有異曲同工之趣的:講究有詳又略,詳略得當。講學習感悟作者對母雞的討厭部分時,放在了整個文字的大背景去體驗,這事實上也是作者寫作手法的體現:欲褒先貶、欲揚先抑、欲擒故縱。故在此環節的處理上無過分的張揚,為體驗後面的主情感“母愛”埋下了伏筆,並進一以貫之。最後讓學生在“品析詞句,體會情感”的學法指導下,在朗讀感悟母雞對雞雛的平凡細節中自然地聯想到生活的場景,層層推進,勾起對“母愛”的回憶,從而揭示出:母親是偉大的,一位母親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字主題。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選學課文,可是自己因為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講得太多,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要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

《母雞》教學反思6

9月25日,濟源市全體青年語文教師進行了培訓,本來以為這只是像以往培訓一樣,走馬觀花。到了現場才得知需要現場抽籤進行同課異構。最終決定做課的是張小娟老師和史若蘭老師。在濟瀆路學校,我們聆聽了名師張小娟老師和青年教師史若蘭老師精彩的課堂教學,收穫很多。張小娟老師的課內容豐富,注重基礎,並且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青年教師史若蘭僅僅用了短短的20分鐘時間就備好了一節課,她的課上的紮實有效。

首先是張老師的課給人一種拂面春風的感覺,清新自然而又有條理。她通過複習老舍的另一片佳作《貓》來匯入了《母雞》的學習,並且也為後面對比這兩篇文章的寫法做了鋪墊。那時我就在想,如果換做是我,可能就是通過《貓》來匯入到新課文,僅此而已,那樣肯定會缺乏新意。接著,她又讓學生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想想:如果你要是寫母雞,你會寫些什麼?這個也是我們年輕老師所欠缺的,只是一味的教授,卻沒有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聯絡自己的生活環境想象創作。緊接著,張老師讓學生通讀全文,體悟作者為什麼討厭母雞,並特別注重朗讀指導,並讓學生學會通過揣摩重點詞語來體悟語氣。以前我們總會說“美美的讀一下”,“讀出高興、失望、生氣的語氣”,但是卻收效甚微。聽了張老師的課,我才知道,通過讓學生想象作者當時的情景、揣摩關鍵詞也是指導朗讀的好辦法。本節課中有些地方讓我印象深刻,在張老師講解母雞討厭時,課文的1、8自然段都是寫母雞聲音討厭,卻為什麼不放在一起?由於聽課的時候我們還沒有進行到這一課,其實如果換成是我來備課,可能也無法注意到這一細節。另外一個是拓展部分,辨析“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標點的變化是否合適,這個問題對學生偏難,但是在她的引導下學生們說的都還不錯。拓展環節她還教給學生如何讀名家文章。交給了學生一些使用的閱讀技巧和寫作方法。在這節課上,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了學生的親密朋友,學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平時我們總是抱怨學生不靈活,現在細細想來,應該是和自己的引導方法有分不開的關係。

緊接著就是實戰階段了,在讓學生通讀課文總結母雞有哪些讓人討厭的,孩子們表達不簡潔,只會機械重複課文中的句子,不會靈活運用。這也是平時上課中的常態:不會概括總結,不會靈活運用。後面讓孩子們對應找一找母雞的優點,他們都能很快找到。但是要孩子們發揮想象說說“母雞可能會怎麼警告自己的小雞?小雞躲在媽媽的懷抱裡會說些什麼?”這種發揮性的問題只有經過小組討論才會有比較創新的答案。後面拓展的問題,能不能把“我不敢再討厭母雞”換成“我不會再討厭母雞”對於他們來說很難,同學們都睜著為難的眼睛,最後我只能自己說出了問題的答案。

總的來說,這次培訓收穫不小,讓我知道自己在教學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以後的培訓中,我會更加認真聽課,認真反思,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快提升。

《母雞》教學反思7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今天的教育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已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創新意識,課堂是其主陣地,在教學《小母雞種稻子》這一課時,學生們興趣盎然,學得很積極!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想成功關鍵在於: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發展,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歌曲匯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的開始先讓學生觀看:四位學生帶上頭飾歌表演《勞動最光榮》,從而揭示課題,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關通過對課題質疑,有許多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為什麼小母雞要種稻子?”、“為什麼小貓不和小母雞去鋤草?”……通過這樣的訓練,初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2、合作學習,快樂識字。

在識字中,我採用同桌合作、小組合作,讓學生在輕鬆、愉快、民主、和諧和課堂氛圍中快樂識字,主動探究,並通過“找字卡、讀字卡”的遊戲,提高識字效率。

3、尊重個性,發揮想象。

在讀通全文後,我出示課文中的四幅插圖,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幅圖來介紹,開拓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在想象、說話中感悟課文,並讓學生讀讀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其自主選擇。

當然,課堂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課堂的調控能力和操作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總之,在課改面前,我將不斷探索、不斷改進,在實踐、反思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母雞》教學反思8

《母雞》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母雞教學反思。作者描寫了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

在科級集備時,我們考慮《母雞》是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課文的內容,重點是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母雞偉大的母愛。因此,教學目的定位:1、讓學生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2、交流讀書體會,對比與《貓》的寫作手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先找出並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變化的兩個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以此為切入點,指導學生在課文中抓住重點句,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為什麼不再討厭母雞的討厭,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為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為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抓住語言文字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時,學生說母雞的討厭體現在“叫聲如怨如訴”,我讓學生先理解什麼叫“如怨如訴”,為什麼如怨如訴?怎樣如怨如訴?學生的理解到位了,再結合結合整段理解內容,效果明顯。為了把學與理解相結合,我還安排了說話練習。學生理解了為什麼討厭母雞後,請學生說話訓練:這是一隻__________的母雞。以此對剛學的內容進行總結,並提高學生對內容情感進行提升。在說話反饋中,可以看到學生的思想火花在與文字碰撞,這是對這環節安排收到效果最好的體現。

為了讓課堂趨於完整,也為了讓學生學得更好,在課堂免不了講得太多了,導致課堂節奏比較慢,感覺與講讀課文差別不大。希望自己以後在教學中,學會幹練、學會取捨,讓課堂節奏快起來,讓課堂效率高起來。

《母雞》教學反思9

我執教了語言活動《母雞和蘋果樹》。下面我來談談執教這個活動後的感想。

這個故事是充滿趣味性的。從內容來看,繪本生動幽默地描述了母雞臨危不懼,運用自己的智慧“狼”口脫險的過程。這對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突發事件也能沉著冷靜對待,能起到一個很好的啟發、引導作用。同時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符合《綱要》中“服務於幼兒生活”的精神實質。作品層次明顯,每一層是相同的講述思路,但是逐層深入,層層遞進,採用以教導學的遷移法學習,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故事正文是以一個個色彩豐富、動態鮮活的畫面來組成,文字不多,簡潔明瞭,給兒童想象的空間,符合幼兒閱讀的特點。所以,能很好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這也正符合《綱要》中語言領域中所要求的: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元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的技能。大班幼兒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但是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較弱,在集體發言時態度拘謹,語言表達不夠流暢。所以,在活動中讓幼兒學習新的講述思路――觀察蘋果樹變化以及講出兩個主要角色之間的對話。

大班的幼兒有一定的對比感知能力,因此活動設計中多次設計了親身感受母雞和“蘋果樹”的情景感受:如學說對話:母雞:真奇怪,我從來都沒見過蘋果樹上長出尖尖的耳朵。蘋果樹:我們蘋果樹有時候是這樣的等。在母雞媽媽想辦法的環節,孩子們想出了好多,如:可以將蘋果樹取下來,母雞趕緊躲進屋裡……接著又總結出了“轉危為安“這個詞語,讓孩子們猜一猜意思,雖然不是預設中的,但是我也問了孩子們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嗎?孩子們回答的還是很好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知識的渴求是積極的,在活動中將一知識點進行拓展延伸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又能將教育的職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下面在針對活動中對幼兒回答的迴應和差異資源的利用來談談。我覺得要做到很好的迴應幼兒必須要預設幼兒的回答,幼兒是有生命的個體他們的回答可能千變萬化,作為老師儘可能多的去預設幼兒的回答。如在活動中我提問到:孩子們,你們覺得母雞媽媽會想什麼辦法呢?孩子們答到:可以把蘋果樹取下來,直接拿下山來。當時是我立馬假裝取蘋果樹,然後孩子們發現蘋果樹取不下來,於是這個問題就這樣過了,後來活動結束後想想其實我處理的不是特別恰當,充分說明活動中還是讓幼兒想象觀察為主,對幼兒的迴應還是不足的,需要更多的經驗積累和豐富自己的相關素養。

差異資源在課堂中是最顯性的教育資源,用孩子的會來教孩子的不會,比如說在學說對話的過程中,我先讓孩子討論你覺得母雞會說些什麼?蘋果樹又會怎麼回答?在討論時我參與到孩子中,傾聽孩子是怎麼說的!接著在回答時我先請了能力一般的孩子來回答這個問題,在肯定他的同時追問:還有誰能說的更好更完整些?於是第二個孩子能力較強的孩子又說了自己的想法,第三第四第五個孩子會在第二個孩子說的基礎上進行學說,然後全班的孩子進行分角色對話。

本次活動效果良好,孩子們的想象很豐富,大多數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都大膽表現自己的想法,學說對話。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全面的解讀教材和孩子,相信孩子、真正的放手孩子,你就能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母雞》教學反思10

《母雞》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參考書上提示重點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母愛的偉大。我備課時閱讀了教材,發現這篇課文在寫法很明顯是先抑後揚,作者抓住對母雞前後感情不同來寫,於是我把教學重點改為:

1、自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母雞的感情有什麼變化,兩種不同的感情你分別從哪些句子的描寫中體會出來。學生自讀後很快都完成個內容。

2、抓住個別有特色的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作者的寫法,如:“發現了一點兒可吃的東西,它咕咕地緊叫,啄一啄那個東西,馬上便放下,讓它的兒女吃。”這個句子,學生找出了作者抓住母雞的動作“叫,啄,放”體會出,除了描寫出母雞對兒女的愛,還看出母雞非常的細心。學生體會到抓住動作描寫的好處。

這節自讀課文抓住一個主要問題,讓學生品讀課文思考,再體會這篇課文在寫法上一二個有特色,值得學習的地方,讓學生學習體會。抓的點不多,但在課堂上感覺效果不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