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謎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才華庫 3.12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月球之謎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範文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

《月球之謎》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識短文,講的是人們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和各種謎團。它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異景色,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全文最大的特點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從生,課文為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根據文字特點,我把第一課時重點確定為: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綜觀整節課,並綜合各位評課老師的意見,覺得以下幾個地方比較有特色。

一、定位明確,有效地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

這篇課文雖然散發著科普知識的光芒,但其文字優美,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祕,不失語文的本味。因此,我把文字的三維目標定位為:

1、認知目標——會認懸皎遐壤藻等幾個生字,會寫幕、臨、奧、撒等字。瞭解“遐想、奧祕、令人費解”等詞的意思。

2、技能目標——瞭解有關月球的知識,積累有關月亮的詩句。

3、 情感目標——感受月亮的神奇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的慾望。課堂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方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月球的奇異與神祕

本課儘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例如,課文的第一句話,“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由於這句話的生字較多,而且易讀錯,我通過多媒體畫面及多形式的讀(範讀,指名個別讀,齊讀)來啟發學生“遐想”。再如,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通過問題的設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麼景色?”來讓學生先找出答案,再通過朗讀來理解什麼是“奇異”,在讀後感悟“荒漠”。又如:在學習月球的未解之謎時,通過朗讀品味其文字的優美與用詞的準確性,達到“讀中品”、“讀中悟”的目的。整節課以讀代講,書聲琅琅。

三、體現學科特點,注重知識技能教學,符合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課前,小柯曾向我建議,上公開課不宜上這類的文章,教學的側重點很難把握。千萬小心別把科普類的文章上成“科學課”。我謹記諫言,多次重複地閱讀教材,翻閱教參,在設計教案時緊緊扣住“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科普知識滲透為輔”這條主線。三年級是國小階段的一大轉折點,課程增加,閱讀量與寫作大幅度提高。無論是讀還是寫,仍需繼續扶持,尤其是像我們農村國小不能忽視。這是第一課時教學,對於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瞭解課文脈絡我都採取了一定的教學策略。本堂課最大的特點是我將生字詞教學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法,適時適度地在不同的板塊教學中重點指導讀或寫。在學生在一堂課中真正的學有所得。

四、把資訊科技與文字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也彌補了教材的不足

如:在學生了解“環形山、月球的荒漠”時,我採用圖片與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在視覺上有形象直觀的體驗。在拓展月球的未解之謎時,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其他的未解之謎,使學生又一次給月球蒙上神祕的面紗,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

當然,人無完人,再完美的課也是有缺陷的。在本堂課中也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1、情境模擬練習沒有體現它的亮點

讓學生講解月面特點時,我本是想通過“模擬打電話”這一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但這類的表演在平時的課堂中訓練太少,幾乎沒有,以至於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角色,發揮它的優勢。所以,精彩的課堂應該是“功在平時,厚積薄發”的。這也是我今後要給學生彌補的一課。

2、學生學習的模式比較單一

雖然課堂訓練的參與面比較廣,但形式不夠多樣。在讓學生介紹月面特點時,可先同桌模擬練習,再展示彙報,可能效果會大不一樣。在瞭解月球的未解之謎時,也可小組合作探究,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彙報。學習的形式多樣,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面也會更廣泛。

在公開課中充分肯定自己,正確認識不足。“一課一得”,讓今後的路走得更寬更遠。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2

《月球之謎》是一篇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入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景象,然後列舉了一些月球的不解之謎。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我將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了解月球是個怎樣的月球,課文寫了哪些不解之謎,計劃用一課時上完。以下幾點是我對《月球之謎》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國小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還不夠持久,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在簡單地複習了上一節課的學習內容之後,我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本節課的課題《月球之謎》,引導學生通過讀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由問題入手,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自己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帶著急切的求知慾望去閱讀課文,感知文字,並進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然後我讓學生抓住“遐想”一詞,引導學生想象:人們會產生哪些遐想?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這些話有感情地朗讀;接著,我再用“你還有哪些感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加深對文字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學生的語感;隨後,又以“為了探索月球之謎,科學家做了哪些努力?”來激發學生了解科學家探索月球奧祕的經過。

課後覺得這並不是學生的想象力、思維不夠開闊,反看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乾癟,沒有生成力。對我們人類來說,月球是一個多麼神奇的星球,它有多少人類未知的東西正等著我們去探索。但在本堂課中,神祕的月球成了乾癟的幾行文字,無數的疑問本可以串成一串長長的智慧珍寶,卻在此簡化成了文中提出了哪幾個不解之謎。鑽研教材必須深入,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指導教學。

經過一番思考與準備我決定再利用一課時來進行相關知識的拓展,以將功補過。這一次我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宇航員登上月球的[視訊,學生很感興趣。好多同學都羨慕地說想到月球上去,接著我又給他們補充介紹了一些有關月球的知識,這回學生的興趣濃多了,問題也是一個又一個,我儘量讓他們根據自己平時的積累來回答,或者讓他們進行大膽地猜想,或者鼓勵他們課後繼續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以後到月球上去工作。最後我們還開展了一個有關月亮的綜合性學習,讓他們背寫月亮的詩,說帶月亮的成語,談人們對月亮的別稱,一整節課學生興致盎然。我想這一堂課無論是知識還是方法,無論是態度還是情感,學生都比第一節課的收穫要多得多。

這是一篇科普文,課堂中我同時有效地利用資訊科技,推進了課文內容的發展。把資訊科技與文字進行巧妙的整合,學生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是前提。這節課,我以讀為本,問題引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我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裡感悟文字內容,拓展自如。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3

《月球之迷》是一篇科普性文章,內容比較簡單,學生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學中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朗讀課文,為學生提供有關月球圖片資料,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教學效果非常好。

以下幾點是我的教學感悟:

一、優美引入:遐想的開課語言,給學生插上了相象的翅膀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經過認真琢磨,仔細推敲每一句話,我用優美富有激情的語言匯入新課: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無數美麗的星球,每個星球都是神祕的未知世界。今天讓我們走進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去探索它的奧妙吧!優美的'語言很快地把學生帶到了浩瀚神祕的宇宙中。接下來富有激情和感召力的話語,更激發了學生探索月球的情感和慾望,使得這節課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接著,我又在美麗的月空圖片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相象: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在我優美的導語中,學生早已想入非非了,飛到了浩瀚的宇宙中,在這句更具有啟發的語言激勵下,學生已插上了相象的翅膀,飛到了神祕的月球之上。看著孩子們充滿渴望又浮想聯翩的雙眼,我知道,我已經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節課每個環節的過渡語,都經過我仔細地推敲、反覆的琢磨,使得整節課我的語言都是那樣的優美,具有吸引力,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如:指導學生朗讀理解第一段後,我又用"千萬年來,月球用它特有的美麗折服著人類,人們夢想著能登上月球,揭開它那神祕的面紗……自然的過渡到第三自然的學習,學生讀書的慾望更加強烈了。在指導朗讀,學習第二自然段後,學生對月球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月球景色十分奇異。這時,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迷茫了,這麼美麗有魅力的月球,在他們的心中是何等的美麗。可是事實卻與想象截然不同,孩子們全都驚奇了。探索月球祕密的慾望吞沒了孩子們的心。他們的心裡由最初的美好的遐想到渴望探索、到驚奇景色奇異、到產生疑問。我抓住這一契機,順勢引導"隨著科技飛速發展,人類探索發現了月球許多奧祕,但也發現了新的未解之謎。你有哪些未解之謎?課文介紹了哪些未解之謎?老師的一句話,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裡一下子開了鍋,學生的思緒在無邊的宇宙中盡情的遨遊。最後,我緊緊抓住孩子們探索月球奧祕的強烈心啟發學生:"此時此刻,你有什麼話想說?"孩子們爭先恐後:"我長大了要繼續探索月球的奧祕。""將來我想當一名科學家,到月球去探祕。""我要……"這時我再讓學生齊讀最後一段。這時,孩子們眼中閃動的是智慧的火花,迸發的是探索科學奧祕的情感。

二、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神祕而又遙遠的月球,遠離人們的生活,孩子們很難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容,特別是"環形山、月海……"這些概念十分抽象,現代化教育技術此時發揮了他的優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