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2.13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潮》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潮》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觀潮》教學反思1

《觀潮》一課寫了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作者觀察用心,敘述有序,從聲音、氣勢、形態幾方面直接描繪了大潮的奇特,又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表現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

本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繼續練習抓住主要內容,二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本節課我遵循“學生為主體,我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一原則,堅持導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導讀中分析、綜合、比較,在分析、綜合、比較中導讀,以讀代講,寓講於讀,使學生在分析、比較、綜合的思索過程中理解課文,獲取知識,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根據學生對大潮缺乏感性認識,給學習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巧用課本照片、掛圖、影視資料等,將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場面顯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難度,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一個“實在、有序、輕鬆”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參與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緊扣文題,質疑問題;讀、找、議,培養自學能力;有機地運用教學插圖,掛圖等強化感性認識;反覆訓練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熟讀成誦,積累知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起動機

上課開始,我先用一段飽含激情的話語匯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觀賞過潮水嗎?世界上漲潮的地方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國錢塘江大潮那樣雄偉壯觀,千百年來令人讚歎不絕的,卻不多見。你們想不想也去見識見識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景象呢?”然後指導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範讀課文。讓大潮的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景象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等畫面呈現在同學們的腦海裡。最後叫同學們開啟課本看描繪大潮雄奇的插圖。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陶醉於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引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二)抓住文眼,整體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觀奇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

1、課文按照什麼順序來寫觀潮的,作者抓住了什麼來體現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

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

小組討論,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景物)。由於引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通過讀、劃、議,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牆”、“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從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三)指導朗讀,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著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比賽讀、表演讀等,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群的驚奇。然後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課文,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節,能使學生賞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我在教學“白線向我們移來”那段時,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大潮形態和聲音的句子,並要求他們說說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哪裡?(作者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從近處觀察錢塘江大潮時,所聽到的聲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體現了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五)總結全文

為了面向全體學生,把教師的“一人言”小結變為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小結”。要求學生把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或最想說的話講給大家聽(指導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來考慮)。這樣形式獨特新穎,能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觀潮》教學反思2

我很喜歡這篇課文,文字優美,用詞大氣,尤其是讀起來氣勢磅礴,蕩氣迴腸。文章寫得如此之美,我們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從字裡行間來感受這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呢?在教學中我認為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聯絡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

教學時,我按照初讀——研讀——熟讀的教學程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錢塘江大潮景觀之奇。但我發現學生對課文描寫的景象比較陌生,一是由於對課文詞語的陌生,二是由於對場面的陌生。於是我思考是直接給他們先看錄相後講,還是講完後再看錄相呢?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我決定先講再看錄相。

在講析中,對詞語的理解上我運用了對比法,如“悶雷滾動”對“山崩地裂”,“風平浪靜”對“白浪翻滾”,讓學生說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還運用了畫畫法進行對比,如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讓學生在畫筆下感受錢塘江大潮氣勢的不同。在對比中同學們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大膽說出了,畫出了自己心中的錢塘江大潮。最後我再放錄影,學生親眼目睹了真正的錢塘江大潮,進一步驗證了自己的感受,對課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完這節課,我體會到多媒體課件有時是可以以它直觀形象的畫面較快地突破重難點,但有時運用過早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我們運用多媒體課件也應因課施教。

《觀潮》教學反思3

今天教學《觀潮》,大部分孩子學的很認真。而且就連我都是才知道的知識點也能隨口答上。很令我歎服。班級沒有多媒體,只能將自己的電腦拿來放一些資料、視訊。桌子上放椅子,椅子上放電腦,比較麻煩。但看不到聽到也是可以的,必須在第一天抓住孩子們的心,讓學生們體會到老師的認真,同理:孩子們,你們也要尊重老師的付出,認真聽課哦。

師:“八月十八潮,天下壯觀無。”描寫的是什麼?生“錢塘江。”師:不對了吧,錢塘江365天每天都在,可八月十八為什麼這麼獨特?天下壯觀無指的是什麼?”生“錢塘江大潮。”放錢塘江大潮視訊,讓生感受、體會這大潮的壯觀。接著板書課題。

正式進入教學。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課文: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先寫了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開始讀吧!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學生們回答上時間順序並不難,但潮前、潮時、潮中概括的並不準確,只有個別孩子能說上來。在彙報時我引導學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雷雨》他也是按時間順序寫的,我記得他就分為……有的孩子立刻懂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啊。慢慢的舉手的多了。板書:前、時。後。再讀課文,同學們找一找那段描寫潮前、哪段潮中。哪段潮後呢,找到的立刻舉手。我想潮中、潮後好找,大概就是潮前易混,所以我們先彙報簡單的。將段落序號標語潮時、潮後旁。到潮前時有分歧了,有生說二段,有說一、二段。師:二段是寫潮前的,而一段很有趣。有幾個學生馬上搶答:“一段是總起句,中心句。”我被深深地震驚了,我也是和師傅備課時才聽師傅說起總起句、總起段的。師:總起段中有一個字點明瞭大潮聞名天下的原因。生:奇。板書大括號:奇觀。

那潮前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讀文,說說你看到了什麼樣的錢塘江。生讀文、彙報:寬闊、平靜、越往東越寬等。最後找生彙報潮前特點,張樹榮很聰明,一語點破:風平浪靜。板書:潮前(2段)風平浪靜。時間沒控制好,最主要的潮時只學習了一小部分。可能是匯入拖沓了,學生們聽課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稍顯散漫,但大部分學生還是很愛動腦筋的。再接再厲。

《觀潮》教學反思4

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影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著播放潮來時的錄影,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影,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影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達到自己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通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觀潮》教學反思5

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回憶對比後,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1、《觀潮》一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為了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課前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材料,並用錄影引入課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2、“潮來之時”的景象是全文的精華。教學時我採用變序教學方法,直奔重點,突破難點。為了加深對一部分精彩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我幫助學生在理解和辯析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潮來時的聲間和氣勢,注重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

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探索“潮水從遠處湧來的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這個問題,並要求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在不明白的地方打問號等,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4、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考問題,朗讀課文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同時,延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最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當一回講解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5、值得探討的問題:

(1)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著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課堂上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敏捷,搶著發言,而一些學生卻反應遲鈍,可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而對這兩個極端,我們又該如何協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