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3.01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歸去來兮辭》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歸去來兮辭》教學反思

《歸去來兮辭》教學反思 篇1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才能更深刻的領會其中的神韻。只有多讀多思才能對作品有更透徹的理解,才能真正的體味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我覺得這也是更好進行教學工作的前提。

我所在的學校實行分層次教學,本學期我所執教的教學班跨了兩個層次,這就給我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學生基礎不一樣,所以教學起點也會有所差別,而且必須照顧到所有學生,所以在備課時我有意識的將A層次的起點提高,B層次的起點降低,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多的教學情境和自己的教學預設有差別。

首先,教師應該注意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其實是老生常談,《歸去來兮辭》對於B層次的同學有點吃力,所以上課時他們的狀態並不是最好的,這時教師就應該適當的停下自己匆匆的腳步,扭轉這種狀態,讓學生儘快進入課堂的角色當中。如果這時我能想起魯迅先生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和酒的關係》,給學生講講魏晉時期的風尚,或者講講名人眼中的陶淵明,抑或是講講陶淵明的軼事,我想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就會有助於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但是當時我只是提醒學生注意,過了一段時間有些學生又昏昏欲睡,我就是在這種反覆的提醒中度過了這堂課,可見這堂課的效率有多差。

其次,課堂教學內容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給A層次同學上課時,我以為他們的基礎不錯,可以適當的多拓展一些知識,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在講序的.時候我有意識的多擴充了一些字詞,把學生學過的沒學過的字詞,都講給他們,表面上看學生多瞭解了很多基礎知識然而實際上從第二節課反饋的情況看,第一節課的效率並不高,這就告訴我,課堂教學內容並不一定是越多越好,關鍵是學生能否掌握。對於本文我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歸去來兮辭》教學反思 篇2

新課程中的閱讀教學要求教師樹立體驗閱讀、拓展閱讀、創造性閱讀教學觀,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真情,在拓展中不斷積累,在創造中得到提升。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都會獲得成長和發展,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時“教學在互動中生成,在溝通中推進。與傳統的教學機制相比,最大的差異就是:把學生不只看作是教學的物件,同時還是教學的資源;把教師不只是看作知識資訊的傳遞者,同時還是課堂上不同資訊的接受者、傾聽者、處理者;不只是把教學看作是預設計劃的執行,同時更是師生、生生相互作用的過程。”

教學《歸去來兮辭》時,我首先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礎知識如“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瞭解辭賦特點;體悟作者超出塵世的隱逸的情感。而教學難點就在於誦讀中體會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

我採用了誦讀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讓學生理解“達則兼濟天下”規範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陶淵明,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我們一起學習了他的名篇《歸去來兮辭》,看我們能從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園之樂的原因,並體悟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終於,我比較成功地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的複雜的情感,並且使學生能從中得到正面的影響——追求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同時,現代教育資訊科技這一開放的環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很容易獲取更多的表象資料,拓寬視野完成知識的重組,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掘;教師更便於主導學生很好完成學習任務。可以說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很好體現,是學習者與教學者、學習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課文內容、學習者與教學媒體的和諧互動,使師生都能分享到互動之樂。

《歸去來兮辭》教學反思 篇3

剛剛結束必修五第二單元第一課《歸去來兮辭》的教學,教完之後,心裡總覺得有些遺憾和困惑。本單元全部是古代抒情散文,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領悟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的同時去品鑑文章精彩的語言形式美。但在教學中,我對於引導學生感受抒情散文的優美性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 關於文章誦讀的問題

我帶的是一個文科班和一個理科班,學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語文素養不是很深。課前,我計劃花3個課時將本課結束。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重點在於感受陶淵明徹底與官場決裂之後躬耕農田的愉悅和欣喜之情,以及那些許矛盾和猶豫的心理。所以我的教學設計是以誦讀為主,讓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層面的要求是讓學生讀出句內停頓、重音、語氣、語調、語速、節奏。這個層面的訓練主要以範讀和誦讀指導為主,學生一句句、一段段地細讀,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初步掌握《歸去來兮辭》這種“辭”文體在斷句、升降調方面的規律,從而讀準節奏,讀出語氣。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誦讀中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文章的六字句既可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也可以3、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第二個層面是要求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讀懂文意,讀出文氣,讀出個性化的理解,完成對文意的整體理解,從而享受誦讀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但由於學生興趣問題,他們對於“辭”這種文體瞭解較少,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不夠深刻,而且也沒有藉助多媒體來進行範讀。因此,在多次朗讀的過程中,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第一遍讀還比較有激情和情感投入,但越讀學生似乎越找不到感覺了。雖然安排了各種形式的誦讀:教師範讀、領讀、齊讀、分組讀等等,但還是沒有收到真正的效果,致使課程拖沓,不能按預期完成教學任務,也不能很好地突出教學的重點:誦讀。這也讓我知道了,教學中不能忽略教學的核心——學生。

二、 關於內容取捨的問題

課文教學中,課文匯入是一個亮點,最能體現語文課新、奇的特點;文體知識可增加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背景資料補充對理解文字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尤其是關於作者思想及其影響的介紹;文言知識更不能省,必須全面而綜合地介紹……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對所有的問題我都不願捨去。

備課時,設計所有這些內容當簡則簡。但在實際教學中我還是未能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願捨棄一個內容,不願簡化一個環節,導致教學重點的突顯受影響,未能迅速地進入文字的解讀和欣賞,以至於淡化了文字是關鍵,學生是主體這一教學主旨。

三、關於課文深層次問題探究的疑惑

新課程教學理念中,非常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關於本文,也有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那就是課後練習第三題中提到的:有人認為文章最後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流露出作者悲觀、消極的意味,你是怎麼理解的?這個問題我留給學生一起探究、討論,但從幾個基礎不錯的學生的回答來看,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陶淵明的思想,回答得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很讓人困惑。而我在解答的過程中,也並沒有很好地闡釋清楚,這從學生那似懂非懂的表情中可略知一二。

這些都是我的疑問和困惑,還有待我進一步地思考與探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