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6.38K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圓的周長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關於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朱敏華老師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運用“問題解決”思想,以問題導學,引導學生不斷尋求策略,不斷解決問題,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使學生較好理解圓周率的意義,並推匯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在這節課中,朱老師有幾處的設問非常好,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借鑑。

一、在新舊知識的聯結處設問。

教學知識往往是在一個或幾個舊知識的基礎上推出新知識來的。學生在學

習過程中,當原有知識經驗和新接受的資訊不相適應時,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會產生一種力求統一矛盾,解決問題的強烈慾望,所以在新舊知識的聯結處設問能引起學生認知衝突,激起他們探究知識的慾望。

在這節課上,當學生說,圓形的周長可以用尺子測量出來後,朱老師先進行了演示,後馬上丟擲問題:我們有的小區裡有圓形的游泳池,我要知道它的周長,我怎麼去滾呢?並用一根拴有小球的繩子不停的甩動,形成一個虛圓,繼續問:這是一個圓嗎?要知道它的周長,我怎麼滾怎麼包呢?如此一來,學生帶著尋求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進入新的學習情境中。

二、在教學內容的關鍵處設問。

任何一節教學內容,總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數學概念或知識,如何指導學生

去理解、掌握這些概念和知識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認為,平時所說的教學關鍵指的就是這一點。為了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就要在教學內容的關鍵處設問。朱老師在這節課上也體現出了這一點。在師生共同得出應該可以通過計算來解決圓形的周長後,朱老師進行了提問:你們估計圓形的周長跟什麼有關?學生回答出直徑後又問:那麼圓形的周長與直徑到底是什麼關係呢?這一簡簡單單的一句提問,馬上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過來,積極投入到實驗當中去,並摸索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三、在探索規律中設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由於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侷限,他們在探究知識時

是離不開老師引導的。朱老師在新授內容的探索規律部分巧設疑問,點撥學生思路,啟發他們更快地發現規律,完整地概括出科學的結論。

為了確切地把握好每一節課的教學要求,為了使每一節課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為了使學生思維都具有明確的目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應結合教學實際,恰到好處地設問,留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促進他們積極動腦,儘量使每節課都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於圓的周長教學反思2

一堂課結束了,雖然丁主任、施主任,以及實小的黃兵老師客氣的只指出了幾個地方,我深知在課上最大問題是“課堂駕馭能力”。

上課前,我就一直擔心:怕課上出現我沒有預設的問題,而影響後面教學內容來不及授完、。所以,我特別緊張。在課上出現了這樣幾個不妥之處。

一、揭示周長概念時,應該讓學生對自己手中的物體指指周長在哪,明確周長是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度。以及後面讓學生指指我手中兩圓的周長的方法也沒有規範好。

二、接著在讓學生猜測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時,本來安排讓學生猜測後說說為什麼,但是由於擔心這樣一提問,學生怕說後面的為什麼而不舉手,這樣一來至少又要花上幾分鐘時間。所以在設計教案時被刪掉了。

三、讓學生說說測量直徑和圓的周長的辦法這一環節,我在課前一直思考怎麼在學生說出一種辦法後點評這種辦法的注意點,但是我忘了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卻沒有在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生成更多的方法。記得以前在實小聽陳健老師的《找規律》,學生想出的辦法越來越多,他在課件上也一個一個的出示。當時我和同去的倪冬燕驚訝得不得了,“他這課件是現在做成的嗎?”坐在我們前面的南通教研室主任轉過頭對我們說:“他在課前都已經預設了,學生想到的教師應該要想到。”而我現在表現的是擔心學生在這一環節想出越來越多的辦法而佔去很多的時間,所以我在課前也根本沒有多想測量直徑與圓的周長長度的更多辦法。

四、揭示圓周率的交流中,有學生呈現誤差,並且這張實驗單已經呈現在大螢幕上後,我應該及時讓這組同學拿出這個圓全班測量,否則很多同學即使知道了結論,都還在想剛才這個圓是怎麼回事呢?或許又是擔心時間的問題吧。

五、再回到課始國王和阿凡提的賽跑路線,目的一是及時檢驗圓周長公式的利用,二是想滲透估算的思想,但在課上目的二的達到率可能不夠理想,或許是我的引導語與點評語的緣故。

雖然寫了這麼多,以及他們給我提出的建議都非常中肯,比如施偉主任提出了練習題要與生活接軌,書上練一練題目沒有使用好,丁主任提出的讓學生準備的圓要用硬紙片,這樣有利於實驗操作。但我知道自己最缺乏的還是數學教學基本功。就像他們在評價馬黎華老師的課“上得很有數學味”,我的課到底缺什麼呢?缺我對數學教學的底氣。

課結束了,但真正深省自己課堂的探究腳步才剛剛開始。早晨特意為這個打了電話給過去的同事姚新付,他說:“上數學課一定要把自己的語言定位好,特別是一些概念的揭示、思考方法的闡述,不能隨意。還有上課用別人的教案,如果自己沒有吃透,怎麼能在課上施展開呢?教學基本功不能看,要練的。你在課後試試把自己整堂課的話記錄下來,就發現有多少語言其實不用說,有多少話其實換一種表達會更準確……”

“心中有案、行中無案”是我對教學藝術一直不變的追求,有效的課堂也是教師教學工作最基本的職責。<

關於圓的周長教學反思3

本節課,我緊密聯絡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準確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絡,不斷設定合理的認知衝突,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猜想、驗證,初步體現了“創設情境——大膽猜想——合作探索——反思歸納”的探索性教學模式,從而充分地體現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力求讓學生經歷學數學的過程,培養“做數學”的能力。教學後留給我很深的思考

首先,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給了本節課創新的舞臺,雖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維,但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分工合作的過程顯然對他們更適合。有些問題雖然可以獨立思考加以解決,但在時間和精力上是不允許的。把不同的思維加以整合,並不斷的加以補充、完善,這對每個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訓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課堂上的許多發言就是如此,有時候一個人說的並不完整,但經過補充,修改後就大不一樣了,系統而完整,並且富有創造性,真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啊。

其次,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對於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成長也是必要的,有利的。在學習中,他們必須學會合理分工、與人交流,傾聽發言等等,這些正是老師希望他們學習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許多平時並不合群的學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躍,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目標,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他們知道,這時候他們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組中的一員,他們會積極的為了整個小組的榮譽而團結在一起,而在獲得肯定和表揚後那種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樣的珍貴,學生會因此激發起更大的學習興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學習中去。這樣的教學效果正是我們每個教師所追求的。

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學生人人是可造之材,只要引導正確,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價值,這節課上很多方法是那些中差生提供的,他們雖然在計算、表達、理解上有一定的問題,但他們生活經驗並不缺少,聯絡生活中的事例,想出巧妙的方法他們一樣出色,教師在此時趁熱打鐵的教育將是最好的契機了。

當然,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課堂紀律和學生活動,小組交流和獨立思考,全部參與和個體培養等等的關係處理,都給我提出了課題,為在今後的教學中如何揚長避短,日趨進步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研究素材。

在《圓的周長》教學過程中,我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潛力。整個過程學生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透過設疑、觀察、猜想、驗證、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圓的周長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注重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標準》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透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的資料;在“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專門把“重視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潛力”作為一個問題進行論述,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帶給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構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構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潛力”。

一、開放教學過程,體現學生主體。

在圓的周長這節課中,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理解情景,發現數學,打破封閉式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究—應用—反思”的開放式學習過程,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二、引導學生探索,開發創造潛能。

教師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啟用與新知學習有關的舊知,引導學生從原先的知識庫中提取有效的資訊,透過觀察、猜想、驗證、交流,逐步得出超多的可信度較高的素材,然後抽象概括、構成結論,並進行應用。在這個過程中,透過學生探索與創造、觀察與分析、歸納與驗證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自主發現、合作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索性,並從中認識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三、反思探索過程,體驗成功情感。

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應對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並自覺地將思維指向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從中獲得用心的情感體驗。

總之,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儘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合作潛力,問題讓學生自己和同學之間的合作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合作潛力,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於圓的周長教學反思4

圓的周長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部分是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理解圓周率的意義。課前我佈置讓學生每人準備三個大小不同的硬紙片和一條細繩及直尺。

我利用提問:“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機會,首先通過觸控圓周長,使學生建立充分的親身體驗,接著通過對圓周長概念的個性化描述,引導學生嘗試具體表象向抽象提煉之間的轉軌。儘管學生在這裡的表達顯得膚淺,但正是這些富有個性的思想,恰恰顯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有效的觸控體驗,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圓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充分而有效。探索圓周長計算這一環節:一方面,通過小組合作式的測量活動,使學生自主創造出“測繩”和“滾動”兩種測量圓周長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反思及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測繩”和“滾動”這兩種方法的侷限性,引導學生探索“計算公式”的心情,為繼續研究圓周長的計算作好了鋪墊。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什麼有關?是直徑的多少倍?進一步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X,然後讓學生利用準備的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把自己測量的資料填在課前研究的設計的表格中,計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這時候讓學生組與組交流成果,發現了規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本課的難點。在此基礎上,通過電腦展示,驗證所有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從而引出圓周率,學生有了這一發現,建立了新的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了新知的價值。當然,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學生活動,小組交流和獨立思考,全部參與和個體培養等等的關係處理,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悅的人文體驗;開放寬鬆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究竟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於事先讓學生準備的教具比較充分,得益於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於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這節課後,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為主體實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他們也能像科學家那樣發現規律、總結經驗、得出結論。

本節課,我緊密聯絡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準確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絡,不斷設定合理的認知衝突,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猜想、驗證,初步體現了“創設情境——大膽猜想——合作探索——反思歸納”的探索性教學模式,從而充分地體現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力求讓學生經歷學數學的過程,培養“做數學”的能力。教學後留給我很深的思考

首先,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給了本節課創新的舞臺,雖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維,但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分工合作的過程顯然對他們更適合。有些問題雖然可以獨立思考加以解決,但在時間和精力上是不允許的。把不同的思維加以整合,並不斷的加以補充、完善,這對每個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訓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課堂上的許多發言就是如此,有時候一個人說的並不完整,但經過補充,修改後就大不一樣了,系統而完整,並且富有創造性,真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啊。

其次,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對於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成長也是必要的,有利的。在學習中,他們必須學會合理分工、與人交流,傾聽發言等等,這些正是老師希望他們學習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許多平時並不合群的學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躍,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目標,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他們知道,這時候他們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組中的一員,他們會積極的為了整個小組的榮譽而團結在一起,而在獲得肯定和表揚後那種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樣的珍貴,學生會因此激發起更大的學習興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學習中去。這樣的教學效果正是我們每個教師所追求的。

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學生人人是可造之材,只要引導正確,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價值,這節課上很多方法是那些中差生提供的,他們雖然在計算、表達、理解上有一定的問題,但他們生活經驗並不缺少,聯絡生活中的事例,想出巧妙的方法他們一樣出色,教師在此時趁熱打鐵的教育將是的契機了。

當然,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課堂紀律和學生活動,小組交流和獨立思考,全部參與和個體培養等等的`關係處理,都給我提出了課題,為在今後的教學中如何揚長避短,日趨進步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研究素材。

關於圓的周長教學反思5

一、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數學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合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圓的周長》教學設計中,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匯入,讓學生從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關係,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再通過小組合作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

可見,讓學生再熟悉的、感興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真正體驗和理解數學,讓他們知道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必須啟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絡和關係,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教師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要知道圓的周長,可以直接測量,而直接測量圓的周長有時很麻煩,有時根本不可能,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

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家通過猜想提出假設,再通過小組合作驗證假設,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三、介紹有關數學背景知識,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皮亞傑說:一切成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在教學中,我們可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習的內容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教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初步瞭解有關數學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發生與發展過程,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在網上查閱的大量資料,找到一個體現新的教學理念的契機:通過介紹圓周率的發展歷史,來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激發學習興趣。

瞭解祖沖之在圓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正如新大綱所要求的,不僅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而且還調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使探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陶冶。

關於圓的周長教學反思6

《圓的周長》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的一個教學課時。本課時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圓的初步認識,知道圓心、半徑、直徑及圓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而學習圓的周長的。其重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難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主要是圓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導。

《課標》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討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學習圓的周長知識並非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數學學習過程的實質是學生主體富有思考性的探索過程。所以,圓周長的計算方法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總結髮現的。教學時應當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讓學生在已有圓知識的基礎上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計算、發現圓周長與直徑之間的倍數關係。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生動有趣的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悅的人文體驗;教師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學生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然而,“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究竟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係呢?”;“要求圓的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等等,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對於國小數學教學而言,知識的探索是一條明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貫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條暗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滲透”;只有兩條線有機整合,讓課堂成為“自主探究”與“人文交融”的平臺,才能真正體現課堂教學“關注形式現實,著眼現實未來”的宗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