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3篇

來源:才華庫 2.6W

引導語:一定要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3篇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篇1

在學習《山谷中的謎底》(蘇教版國小語文第11冊)一文時,教師讓學生聯絡瞭解到的歷史人物、事件或生活實際,說說對“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談到了“臥薪嚐膽”的勾踐,談到“紅軍長征”在歷史中的作用,甚至談到了拳擊手只有收回拳頭才能更有力出拳的事例。這些富有創見的體會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了文字的意義。這時一位學生也表達了他的“獨特”體驗:“既然要學會彎曲,再尋找反彈的機會,那麼《紅巖》中的江姐等革齤命烈士為什麼不彎曲一下,再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呢,他們犧牲了,是不是白白送掉了性命。”

這樣的感受和理解看似有一定的獨特性,但背離了文字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獨特,教師覺得這其中的原因既是價值觀的衝突,又是學生對“彎曲”一詞內涵把握不準造成的,因此沒有輕易加以否定。於是引導學生就這種觀點進行爭鳴,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學術氛圍中對話、溝通,認識到“彎曲”不是人格的屈服,不是信仰的放棄,而是智慧的前進,就這樣通過生生、師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拓寬了視野,豐富了體驗,對課文的把握和理解也由膚淺到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使學生在對作品交流的準確感悟中進入作品的“精神家園”。

獨特而“文不對題”,要巧設疑,清其障。

在閱讀過程,由於種種原因,學生出現了錯誤的理解和體驗是常有的事。如在《狼和小羊》(蘇教版國小語文第3冊)一課中,討論“狼為什麼不直接吃小羊,而要找茬吃小羊?”時,一位學生說:“因為狼覺得不可以再說謊了。”對於這種完全“文不對題”式的獨特體驗,教師要在不傷害學生自尊的前提下,敢於說“不”,並且可以循循善誘、巧施疑問:“哦,狡猾凶惡的狼什麼時候變得誠實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認識的謬誤之處,一笑之間領悟並接受文字的價值取向。千萬不能不置可否,因為這不僅是對這位學生的誤導,更是對其他學生的誤導。

真實的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常會生成一些有意義或無意義、重要或不重要的“意外”,這些“意外”或許打亂教學的節奏,教學機智就是正視“陰錯陽差”,重視“節外生枝”,珍視“靈光一閃”,這樣,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堂將走靈動,走向睿智,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篇2

在蘇教版的第十二冊教材中,課文《山谷中的謎底》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文中通過兩個旅行者的發現,讓我們瞭解了山谷中的謎形成的原因,並由此而讓學生理解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在第二課時時,我抓住“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讓學生理解為什麼雪松的彎曲值得人敬佩與學習。學生答道:“心懷反彈的彎曲是一種策略,而沒有反彈的彎曲,只能得到毀滅。”並且學生舉了“忍辱負重”“退一步海闊天空”等例證談了對這句話的理解,達到了教學目標。

但捫心自問,本次教學的敗筆還有不少:

由於第一課時,我已經安排了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學生已經解決了“謎”“謎底”這裡兩個問題,在第二課時時又對此進行了複習,完全沒有必要再次在自學提示中出現這個問題,結果造成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

失敗二、朗讀體會一筆帶過

我記得於永正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課堂應“讀”佔鰲頭,要讓學生在讀中學,在讀中悟。而我呢,雖然也讓學生讀了課文,但讀的時間卻那麼少。教師沒有能夠在學生與文字之間架設好橋樑。

失敗三:沒有把握課堂生成,教學評價過於單調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但是我卻沒能及時地對孩子的精彩發言給予高度的評價,也沒能對孩子言語中出現的漏洞進行有效的修補。比如,季子瀅同學在談“越王勾踐”的例子時,我沒有對她的精彩發言加以肯定,也沒有繼續深挖,開拓孩子的思維;又比如,仲逸同學說“布魯斯王子就像雪松,反抗了八次,終於成功了。”我卻說對此持保留意見。其實,當時引導一下:布魯斯王子具有雪松的反彈之心,再大的困難也壓不垮他。這樣就不會打擊孩子高高舉起的小手了。

學生在最後總結部分,我本想開闊學生思路,卻沒想到對學生的感悟產生了誤導。從本質上講,開闊學生思路不是壞事,“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讓學生感悟“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本身學生說的正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我卻說“正面鬥爭也是需要的”從而對學生產生了誤導。對於這一點,我深感後悔。

以上皆說明本人的教學機智不足,需要多加鍛鍊,亟待提高。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篇3

《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記敘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理解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第一課時,我就從課題入手,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以謎面為抓手,緊扣課題自主質疑,這樣一來,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讓學生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道理,同時進行朗讀訓練。

第二課時,我把重點放在感悟雪松的品質和旅行者的語言上,即體會謎底的意義。首先抓住“反覆的積,反覆的彎,反覆的落,反覆的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一處,邊讀邊想象,感受到雪松與積雪抗爭時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畫面,讓雪松頑強抗爭的形象清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接著便是誘導學生身臨其境,與旅行者一起感同身受,引導學生感悟旅行者的話語,先談談自己的理解。從而體會到: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絡生活實際談談體會。通過課堂延伸體驗啟示,突破難點。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極力創設一個寬鬆、民主、合作的空間,以喚醒、啟用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並以“讀”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力求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突破教學的難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