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法律》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5.44K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走近法律》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走近法律》教學反思

《走近法律》教學反思1

這節課分為兩部分,按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得用一節課講完,但七年八班在講這節課時,由於班級發生了一點事耽誤了時間,所以我一節課只講了第一部分,當我講第二部分內容時你,教研員聽了我的課。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複習道德、紀律規章、法律的區別,法律的三個特徵。由法律的三個特徵自然過渡到這節課要講的內容:法律的作用。第二步是利用一個個案例,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後派代表發言,解答案例中的問題,學生可以質疑或補充,從而理解法律的規範和保護作用,然後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法律規範和保護我們的例子,加深對法律作用的掌握。第三步是引導學生對本課的知識進行歸納,然後做練習,從而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我選取的案例貼近學生的生活,又讓學生圍繞問題分組討論,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熱情高漲,紛紛舉手要回答問題,甚至有的學生還圍繞某一問題展開了辯論。記得材料中有這麼一個問題:當你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後,你會怎麼辦?這一問題是下節課的內容,我出這一問題是想看看學生處理生活糾紛的能力,沒想到學生一番爭執後,一個平時上課不愛發言的學生答道 :“先想辦法與對方溝通,如果不妥,再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他回答的如此準確,以至於贏得了學生的一片掌聲。

這節課由於內容較少,所以教學時就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討論、交流,對每一個問題就可以深挖掘,多擴充套件,多聯絡學生的`實際。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練習,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的內容。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根據教材的內容和難易程度,對教材進行重新的編排和處理 ,並多探尋好的教學方法,多查詢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案例,把一個個問題丟給學生,引導他們自行解決,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走近法律》教學反思2

七年級下冊從第七課開始涉及到法律方面的知識,學生冷丁接觸,一是難度大些,二是不太習慣(和前面的幾課相比完全是兩種風格)。與此相應,本節課的教學難度自然很大。

藉助本次學校舉行的骨幹教師示範課的機會,在五個平行班中,我利用了五種不同的教案進行嘗試,受益匪淺。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體會到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利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覺得特別方便,同時也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識——知識框架完全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既美觀又節省時間。其實不然,這次展示課的嘗試使我改變了以往的錯誤認識,那就是:雖然有多媒體做輔助,但板書絕對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它能很好地體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有助於學生從整體把握知識體系(整堂課隨時可作參考)。

第二,我認為重難點的確定應靈活處理。

以往我們確定重難點都是根據教參,現今的思品課教材已經更改多次,但是教參依然是沿用很多年前的。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感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做一些合理調整才對。就拿《走近法律》這一課來說,原來我按教參確定的重點是“法律的特徵和作用”,難點是“道德、紀律、法律的區別”,但是經過教學實踐證明,重點不錯,而原定的難點部分,學生居然全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迎刃而解,反倒是重點部分不易理解接受。所以我及時將難點部分做了調整,也就是說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重合的。

第三,我感覺以往的日常教學中我們往往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比如在《走近法律》這一課中,之所以原來一直認為“道德、紀律、法律的區別”是難點部分,就是因為在此問題上我們老師間就存在一定的分歧,比如從“適應範圍或物件”的角度講,法律是“全國適用”還是“普遍適用”上,我們又是查詢教參,又是請教其他兄弟學校的同行,甚至都想方設法地諮詢了吉大附中的專家級人物,最後確定為“法律是全國適用”,而“道德是普遍適用”的。可是教學實踐卻讓我們意識到“教師反倒不如學生”,因為這個問題一拿出來,學生幾乎沒有任何疑問地作出了正確的解答,這不能不讓我們瞠目。現在反思一下才明白,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老師們的思想太複雜。想得多一些、周密一些是沒錯,但是要有深入探索下去的能力和功底做後盾才行。這次的教訓就是:我們做教師的絕對不要人為地加大問題的難度,否則會給學生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以上便是我出這次公開課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無私指正。

《走近法律》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本框內容主要講了我們身邊種種規則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其中突顯法律在生活中的規範、保護作用。本單元為起始課是後面所學法律知識的基礎。

【 學情分析】

正處在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增強,開始有主見,但往往過激、偏面,缺乏對“規矩”、“法律”準確的心理定位。往往只看到其約束自己的一面,而較少認識“規矩”、“法律”對社會生活秩序正常執行的必要性,從而對其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反感,牴觸心態,不能自覺遵規守法,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

【設計理念】

以巨集揚學生的主體性為宗旨,以激發學生法制觀念為目的,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主動式地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自身感悟,內化學生心理品質,強化學生法制觀念,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則。

2、能力目標: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 : 立尊重規則、尊重法律的觀念。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體驗、思考並內化為個人的品質。

【教學重點】

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

【教學難點】

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對法律規範、保護作用的理解。

活動內容設計意圖

活動一:小故事:撐杆、《十字路口》漫畫的啟示

板書:社會需要社會規則用故事和漫畫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走入課題。

活動二:集思廣益:道德、紀律、法律規則大比拼

板書:法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範。

法律的三個顯著特徵。老師帶著學生共同完成任務,讓學生初步瞭解知識。

活動三:案例分析

分析:法律的作用學以致用,鞏固知識

活動四:知識總結總結歸納,知識昇華

【教學反思】

本節課所授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課《感受法律尊嚴》的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主要從身邊的規則入手,讓學生能正確區分道德、規章、紀律和法律的區別,體會法律的特徵及法律的規範作用和保護作用。教育學生明確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更離不開法律,從而使學生從小樹立尊重規則尊重法律的意識,積極的學法、愛法。整節課結構清楚,精心設計過渡語言和設問,環環相扣,教學設計完整;注重對學生讀寫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注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設問,體現了學習生活化,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學習興趣。讓學生結合案例和學案資料思考討論,有利增強學生體驗感,培養學生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同時講練結合,昇華尊重規則尊重法律的思想價值觀。

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表現在三方面。在教學時間把握上,對於法律的三大特點,用時過多,刪除其中重複的環節,比如看教材插圖的環節就可省略。相對,教學重點:法律的作用,這一環節用時少了些,應該讓學生多交流發表他們的見解看法,或讓他們再舉其他案例來說明他們自己的觀點。在教師的語態方面,我對學生的鼓勵語言過多,在學生思考閱讀時,啟發語言也過多。這些失誤啟示我在教學中要把握教學“快﹑慢﹑動﹑靜”的節奏,辨證處理好教學中“動”與“靜”的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