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教學計劃彙編九篇

來源:才華庫 2.66W

時間稍縱即逝,我們又有了新的學習內容,何不趕緊為即將開展的教學工作做一個計劃呢?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這個教學計劃很是頭疼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計劃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教學計劃彙編九篇

教學計劃 篇1

一、學情分析:

本班現有學生11人,都很喜歡音樂。大部分學生對音樂課比較感興趣,上課也較認真,在學歌中,女生的對音樂中的音準與節奏及動作的模仿能力普遍比男生要好;欣賞中,學生們根據音樂展開想象的能力還不夠好;但是欣賞簡短的歌曲時他們還是饒有興趣的。這學期,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二、教材分析:

本冊音樂教材的內容強調了音樂與人、音樂與社會、音樂與民族、音樂與大自然的聯絡,把音樂置身於大文化背景之中,以文化主題組織教材。共有八課,分別是《跳起來》、《少年的歌》、《水鄉》、《童年的音樂》、《風景如畫》、《搖籃曲》、《回聲》、《嚮往》。以審美為核心,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樂必要的審美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音響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進行模仿。能隨著熟悉的歌曲或樂曲哼唱,或在體態上作出反應。

2、能聽辨不同的女聲和男聲。知道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並能聽辨不同型別其音色。

3、聆聽不同體裁和類別的器樂曲,能夠通過律動或打擊樂對所聽音樂作出反應。

4、能夠感知音樂主題、樂句和段落的變化,並能夠運用體態或線條、色彩作出相應的反應。

5、聆聽少年兒童歌曲、頌歌、抒情歌曲、敘事歌曲、藝術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種體裁和類別的歌曲,能夠隨著歌曲輕聲哼唱或默唱。

6、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區和民族的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曲和戲曲、曲藝音樂等,瞭解其不同的風格。

7、聆聽世界各國民族民間音樂,感受一些國家和民族音樂的不同風格。

8、樂於參與各種演唱活動。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及呼吸方法,並能在唱歌實踐中逐步掌握和運用。能夠對指揮動作及前奏作出恰當的反應。

9、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

10、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簡單評價。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淺顯的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

2、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

3、培養、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

五、具體措施:

1、認真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2、認真上課,因材施教,力求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

3、積極大膽的使用現代化的電教裝置,加大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六、教學進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教時

備註

01

2.26-3.2

第一課《跳起來》

2

02

3.5-3.9

第一課《跳起來》

2

03

3.12-3.16

第二課《少年的歌》

2

04

3.19-3.23

第二課《少年的歌》

2

05

3.26-3.30

第三課《水鄉》

2

06

4.2-4.4

(3天)

第三課《水鄉》

1

清明節放假5-7

07

4.8-4.13

(6天)

第四課《童年的音樂》

3

08

4.16-4.20

第四課《童年的音樂》

2

09

4.23-4.28

(6天)

第五課《風景如畫》

3

10

5.2-5.4

(3天)

第五課《風景如畫》

1

11

5.7-5.11

第六課《搖籃曲》

2

12

5.14-5.18

第六課《搖籃曲》

2

13

5.21-5.25

第七課《回聲》

2

14

5.28-6.1

第八課《嚮往》

2

15

6.4-6.8

複習及測試

2

教導處檢查

教學計劃 篇2

多媒體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實踐證明,做這堂多媒體語文課的時間和精力的付出自然大於普通備課,但是教學效果也明顯好於其他講授方法。多媒體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對教師來講是業務的提高也是素質的提高,對學生來說更是享受一種高層次的教學,學生在聽教師講解的同時,也看得清楚明白。這樣一堂語文課,最直接地體現了多媒體技術帶來的大容量、多資訊和高效率。總之,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勢在必行。

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多媒體技術發揮正確的作用,必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作指導下製作和使用課件,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所以要注意以下幾點:

1、更新觀念,重新認識教育目的。教育是知識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儲存、消費之上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的發展動力,不再是土地、資本和勞動力,而是知識,是人的綜合素質。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更主要的是為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為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為實現教育目的服務。

2、恰當運用,找準使用的最佳切入點。多媒體是一種教育技術,一種傳播媒介,它是服務於我們教學活動的。教師能否遵循學生的認識過程,設計出優秀的課件,能否找準多媒體與學生理解語言的最佳結合點,在課堂恰當的時間展現給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

3、正確處理與傳統媒體間的關係。多媒體技術是傳統媒體的發展與昇華,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藉助於計算機技術發展而來的,它並不排斥傳統的教學媒體。多媒體技術在突出體現鮮明的形象、為學生創設認識環境方面的確非傳統媒體所能比擬,但在展示重點的字、詞、句時,不可能一致停留在螢幕上,適當的板書,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記憶,起到畫龍點晴的效果。再如,強化誦讀、注意積累,也是提高語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體技術所無法取代的。片面強調多媒體技術作用的萬能性,長期只憑借影象、聲音等媒體的介入,大腦的語言中樞就得不到鍛鍊,就會使語言越來越貧乏,閱讀和表達能力就會下降,就達不到我們進行語文教學的目的。因此,只有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係,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實效,保證使用的科學性。教師在設計和製作多媒體課件時,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遵循課件設計的科學性、高效性、目的性、藝術性的原則,既要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又要兼顧學生的認識規律,不能簡單地拼湊各種雜亂無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直觀性、互動性,促進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素養訓練,不能將傳統的課堂講授變成現代多媒體的灌輸。正確地理解多媒體課件的用途,是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搞好語文教學的前提條件。

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併為其感官提供愉悅的刺激,才能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育教學。

教學計劃 篇3

新的學期又開始了,我又擔任九年級數學學科的教學,九年級時間非常緊張,既要完成新課程的教學又要考慮下學期對國中階段整個數學知識的全面系統的複習。所以在注意時間的安排上,同時把握好教學進度的基礎上特制定本學期的教學計劃: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上學年學生期末考試的成績總體來看比較好,但是優生面不廣,尖子不尖。在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良莠不齊,對優生來說,能夠透徹理解知識,知識間的內在聯絡也較為清楚,對差一點的學生來說,有些基礎知識還不能有效的掌握,學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題訓練,推理的思考方法與寫法上均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對幾何有畏難情緒,相關知識學得不很透徹。在學習能力上,學生課外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較差,為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與課業負擔,不提倡學生買教輔參考書,學生自主拓展知識面,向深處學習知識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在以後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生的邏輯推理、邏輯思維能力,計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強,以提升學生的整體成績,應在合適的時候補充課外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素質;在學習態度上,一部分學生上課能全神貫注,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好高鶩遠、心浮氣躁,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還需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還不理想,預習的習慣,進行總結的習慣,自習課專心致志學習的習慣,主動糾正(考試、作業後)錯誤的習慣,有些學生不具有或不夠重視,需要教師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是本期教學中重點予以關注的。

二、指導思想:

通過九年數學的教學,提供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育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正確、合理地進行運算,逐步學會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會用歸納演繹、類比進行簡單的推理。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實事求是的態度。頑強的學習毅力和獨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內容: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共五章:

第22章:二次根式;第23章:一元二次方程;第24章:圖形的相似;

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第26章:隨機事件的概率。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要求學生掌握證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學會推理論證;

2、探索證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證明的多樣性。

難點:

1、引導學生探索、猜測、證明,體會證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學中滲透如歸納、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

五、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以下幾個環節:

(1)認真備課。認真研究教材及考綱,明確教學目標,抓住重點、難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重視每一章節內容與前後知識的聯絡及其地位,重視課後反思,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師生互動的細節。

(2)抓住課堂45分鐘。嚴格按照教學計劃,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爭取每節課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增大課堂容量組織學生人人蔘與課堂活動,使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使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及時反饋資訊提高課堂效益。

(3)課後反饋。精選適當的練習題、測試卷,及時批改作業,發現問題及時給學生面對面的指出並指導學生搞懂弄通,不留一個疑難點,讓學生學有所獲。

六、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鑽研新課標,掌握教材。

2。認真備課,爭取充分掌握學生動態。

3。認真上好每一堂課。

4。落實每一堂課後輔助,查漏補缺。

5。積極與其它老師溝通,加強教研教改,提高教學水平。

6。複習階段多讓學生動腦、動手,通過各種習題、綜合試題和模擬試題的訓練,使學生逐步熟悉各知識點,並能熟練運用。

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冀教版科學教學計劃。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識方面,劃分為四個教學單元:

《生物與環境》單元,通過對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

通過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只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

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

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結實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

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光煥發分為四部分,讓我們瞭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

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太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

第三部分認識摩擦拭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2、能力方面

實驗能力:實驗操作方法,對比實驗,模擬實驗。

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製作能力,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過講述我國的珍稀生物,我國古代在天文科學方面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自然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可以瞭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 、相關措施

1、根據自然學科的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自然課仍然要加強直觀,重視課本上的圖畫和實踐操作,工作計劃《冀教版科學教學計劃》。

2、重視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變化規律和原因。

3、不同的課型用不同的教學思路。

如探究各種自然變化規律,原因的採用“問題――觀察實驗――思考――結論――應用”或”“問題――假設――觀察實驗――結論――應用”的結構;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課多采用“認識構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覆練習”的結構。

4、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生產社會的聯絡。

5、注意發展兒童智力,培養能力。

6、注意與其它年級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絡。

五 基本活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訖月日 教學內容 教時 執行情況

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學生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教學中落實基本的技術和技能教學,強調學生的積極性和實際鍛鍊的過程和效果,緊扣新課改的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好、自覺養成自我鍛鍊的意識和運動習慣,為終身體育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奠定了基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和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39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16人。存在較大差異,身體素質、遵守紀律等方面各有不同。要求教師嚴格教學、精心組織,爭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讓學生健康、活潑地生活在一個溫馨的集體中!同時,六年級處於升學階段,學業壓力比較重,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編排課程的內容(例如增設趣味性專案,球類專案以及自主活動等),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材分析

全期教材內容包括(一)、體育衛生基礎知識(二)、運動技能(三)、身體健康(四)、心理健康。教材內容較多,其中體育衛生基礎知識的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並適當運用課堂討論。室外授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方法、運動技能技巧,讓他們養成自覺鍛鍊身體的好習慣,達到“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目的。

四、教學資源開發

教學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體育場地和體育器材和設施,但是學校的體育資源有限,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修舊利廢,因地制宜地利用場地器材,爭取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嚴格把守基礎技術和技能教學,注意體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認識體育,喜歡體育,參與體育,享受快樂體育。

2、在自主活動環節上,激發學生自主參與與學習的積極性,允許學生在“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前提下,選擇自己喜愛的專案,提倡創新理念。

3、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不但抓學生身體鍛鍊,促進身體健康,更要抓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六、教學目的任務

1、目的:堅持“健康第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每一個學生,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激發學生的運動潛力,儘量挖掘和培養體育型人才。

2、任務:

①全面鍛鍊學生身體,培養學生健康的體格,增強學生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②掌握一定的體育基礎知識,讓學生了解體育的目的任務,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擇優、培中、輔差,科學選材、組建田徑訓練隊伍。

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陶冶“美”的情操,塑造學生的文明形象,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爭創"綠色學校"為契機,根據學科特點,把課堂作為實施素質教育和滲透環境教育的主渠道,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和對地球人類的責任感,自覺參與環境科學實踐。

二、具體措施和要求

在學科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培養學生建立綠色校園的意識,應該成為教育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各學科教師應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密切聯絡生活實際,適宜地進行學科滲透,開展環保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自覺保護自然環境,防治汙染,創造美好家園,建立綠色校園,具體要求如下:

1、挖掘學科教學和環境教育相聯絡的潛力

“環境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客觀上與普通課程所授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緊密相連。數、理、化、生、地理、歷史、社會、人口、勞動技術等課程中都有關於環境教育方面的內容,環境教育就要求我們學科教師在學科教學時,注意和環境教育的整合交流和滲透。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確定環境教育的知識點、環境意識培養的滲透點和聯絡生活實際指導行為的結合點。努力挖掘中學各科教學與“環境教育”相聯絡的潛力。

2、採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其它各科教學常用的此法類同,但可充分利用圖表、資料、實物等,加強語言的直觀性,努力做到用資料說明問題,讓事實"說話"。

調查法:調查分自然調查和社會調查兩種。前者指到大自然中的調查;後者指到工廠、機關等社會機構的調查。

觀測法:所謂“觀”,即觀察,教會學生用自己的感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識別判斷環境的質量;所謂“測”,就是讓學生用各種儀器裝置對周圍環境進行監測,以獲取第一手資料。

實驗法:教會學生在實驗室中用儀器對所提取的樣品(水樣、土樣、氣樣、植物、昆蟲等)進行測定、分析,或製造某種“小環境”,觀察動、植物在此環境中的生存狀態等。

參觀法:即組織學生到現場參觀。

教學模擬法:即通過模擬活動及角色扮演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運用環保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電化教學法:即將有關環境的資料編成錄相片或科普電影,放映給學生看。此法能克服時空、微觀、巨集觀的侷限,將一個複雜的環境問題在短短的時間內演示得栩栩如生,因此,具有極強的直觀性。

設計--綜合作業法:這是組織學生綜合利用環境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運用此法,首先要指導學生選準課題,並設計出方案,然後組織學生實施方案,親自動手完成各道工序。實施過程中可組織各種比賽或競賽,教師應對學生的行為和結果及時做出評價或指點。最後,應對整個工作做出總結性的鑑定。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要求課堂上真正體現"綠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思想。要把全體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課上增加學生小組互動探究學習環節,營造民主、自主、生動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認識、體驗、探究知識,獲取知識。主動與人合作共享自已思考結果,在自學、自練、自評、互練、互評中做自學習的主人,為終身學習培養良好習慣。

總之,我們要在上級教育、環保等部門的指導下,全校師生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把學校的環境教育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努力把學校創辦成“綠色學校”。

教學計劃 篇7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為國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必修課程。為搞好本學期的教學任務,特制定計劃如下:

一、 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本期所任教的四個七年級班,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有些學生還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既要求學生掌握好基本知識,又要養成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他們的道德素質,學會做人。其次要加強能力素質教育,努力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教學內容與教材體系

教學內容與教材體系目前我校使用的是20xx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是全新的教材。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本課程是為國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必修課程。”據此,教材改革力求徹底轉變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觀,教材的構架以學生成長的生活邏輯為主線,以相關學科知識為背景和支撐,統整了課程標準規定和要求的心理、道德、法律等幾方面的內容以培養學生學會生活、成長所需的思想道德素養和一些基本技能,發展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根據本套教材編寫設計的思路,七年級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走向新的學習生活,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因此,我們確定了七年級上冊的教育主題是健康快樂的生活,愉快的學習。通過這個主題,涵蓋、整合並完成課程標準中規定的關於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等不同領域的內容。

三、欲達到的教學目標

1、力爭學期檢測全部達到合格以上標準。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綜合性學習。創設情景,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從中激發學生進行討論,多角度的去思考問題。

4、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法制觀念,從一定的理論高度去審視自然,人類和社會的發展。

四、減輕學生負擔並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一)、做好教學常規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教綱。熟悉教材及其指導思想,認真備課,上好每一節課。做到授課胸有“書”。認真細緻批改學生作業,全收全改,及時收發。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及時檢測。

2、虛心學習,本期聽課不少於10節,多聽與本科相關教師的課。

3、認真及時寫好計劃和總結,按計劃實施教學工作。

(二)、積極參加教研,提高業務水平

1、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承擔學校安排的本期思品的一節公開課,提高教研能力積極撰寫教學論文或教學設計

2、努力學習,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平時注重再學習,瀏覽百科,攝取與政治學科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當代社會新科技發展資訊,滲透到教學中去,使教學更有說服力。

(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1、優化課堂教學。教學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學習,採用討論、演講、閱讀、自學、練習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2、靈活輔助差生。做好差生個別思想工作,利用課餘時間輔導,提高了差生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自信心。

3、開展幫帶活動。鼓勵優生帶差生,把每個班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落實責任和要求,組長監督學習,檢查複習、預習,及時反饋,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4、嚴抓思想工作。及時瞭解學生學習思想狀況,做好工作,嚴格要求學生,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四)、強化德育功能,開展課堂活動

1、配合德育,挖掘功能。配合學校德育活動,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功能。採用演講、座談、辯論等形式活動,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2、嚴於律己,教書育人。立足本職,熱心向學生傳授真理,言傳身教,平等待生、愛護學生。工作認真細緻負責,教育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努力讓學生喜歡學習思想品德課,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教學計劃 篇8

伴隨秋天的腳步,我們踏入了一個新學年的開始。新學年伊始,為了全組生物教師教學工作有目的性、完成工作有針對性,特根據學校指導方針、教學大綱安排制定本學期七年級生物組工作計劃,具體內容如下:

一、工作指導精神

緊緊圍繞學校“xx”規劃的發展精神,緊密結合教育的精神實質,為了一切的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充分發揮每位教師優秀才幹,使學生在我們的精心教育下茁壯成長,成為具有豐富知識內涵的全面人才。

二、教學及活動安排

結合教學大綱的安排以及實際開設課時數量,設定每週二課時共計完成二十九節課的教學內容。另外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特點,初步設定安排幾項教學活動:

1、對學校內的生物種類、生長環境特點以及生物特徵展開調查的《調查身邊的生物》實踐活動,並對調查活動中認真積極完成、調查報告單優秀的同學予以表揚和展示;

2、結合《練習使用顯微鏡》一課的實驗環節,在使用規範、迅速調整並能夠看到清楚物象的同學中進行小比賽,增進學生對實驗操作正確認識和熟練程度,對於“優秀實驗員”給予公示表揚;

3、結合《種子的萌發》,課前佈置學生自行選擇進行植物的種子,嘗試使其萌發,並總結其條件、生長狀況,且拍下照片,對於認真探究、成果顯著的同學給予表揚;

4、本學期還將對學生進行一次出教材內容外的生物知識小普及和小競賽,具體內容和設定安排將在今後備課中詳細商討。

三、教師學習和工作

生物組共有三名專職教師,都是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但是,我們面對的是一批嶄新的面孔,而他們又具有著迥異的性格、不同的特質,因此,在展開教學活動是需要老師充分了解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做好以下工作:

1、上好第一節課,即表明上課的原則也要讓學生接受一位新老師;

2、充分備課,不僅參照教學參考書中的內容,還有組內交流、拓展課外知識,豐富教材;

3、認真備課,尤其是組內備課,增加聽評課次數;

4、教師自身也是需要知識補充的,因此教學的學習也是一項重要任務,每一位教師都要結合工作,加強自身進修學習,爭取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一學期和學生共同學習生活的日子僅有近100天的時間,但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使我們的孩子們在這100天裡開心、快樂、健康、進步,讓他們在知識的世界裡找到開啟人生大門的線索乃至那把鑰匙。因此,每一位生物教師都要秉承這樣精神,積極而踏實的工作,完成計劃,爭取獲得成績和質量的豐碩果實。

教學計劃 篇9

一、教學指導思想

新課程與舊課程的根本區別在於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的三維課程目標。在九年級教學中,應加強科學探究的教學、增加學生的活動(討論、探究、製作等)以改變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有利於落實課程的三維目標。

九年級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動都是實驗性探究,絕大部分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而過去的實驗大多是驗證性實驗或測量性實驗,相比之下,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實驗在操作上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在科學方法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上,要求卻要高出許多。另外課本中利用身邊易得的器材所做的實驗比過去多,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到科學並不神祕、科學就在我身邊。用身邊易得的材料做實驗,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價值不容忽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做實驗,積極開展家庭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九年級新教材中的許多知識都是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因此在新教材的編寫中,所有的科學內容在引入時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經驗,列舉了大量生活中的事例,加強了物理知識與自然現象和各種技術的聯絡,這點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這個理念體現出來,使學生理解社會生活中所蘊含的物理知識,同時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九年級階段,教師應著重提高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1)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展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在瞭解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有滿足感及興奮感;

(2)學習一定的物理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解決問題或作決定時能嘗試運用科學原理和科學研究方法;

(3)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樂於參與和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活動,在實踐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學素養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識;

(4)具有創新意識,能獨立思考,勇於有根據地懷疑,養成尊重事實。大膽想像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5)關心科學發展前沿,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二、教學建議

第十章教材講述能的初步知識。機械能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的能,本章將繼續探究能量中的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一些問題,進一步認識宇宙萬物之間能的轉化,以及能的轉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從內能的改變引入熱量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絡實際,講述內能的利用,介紹內燃機的基本工作原理,並最終得出能量守恆定律。

第十一章的核心是“電流和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它們的電路中的基本規律。通過讓學生研究基本的串、並聯電路和一些基本測量,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初步領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在電流和電路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對家庭電路的學習,受到安全用電的教育。對於國中學生來說,雖然“電”不是陌生的東西,但是它卻讓人感到神祕。為了讓學生在開始學習電的時候就能消除恐懼感和神祕感,教材使用配文喚起學生注意觀察自己身邊的電的世界,同時讓學生明白“一切複雜的東西都是由最簡單的組合而成”的道理。只要從最簡單的、基礎的“電”學起,掌握其規律性的東西,“電”就不會那麼神祕也不那麼可怕,使學生認識到電是可操作的,併產生進一步探究其奧祕的興趣。

第十二章通過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得出歐姆定律,這是本章的核心。要讓學生理解“歐姆定律”的探究過程和結論,知道歐姆定律揭示的是“電流、電壓和電阻”這三個電學基本量的內在聯絡和規律,知道“控制變數法”這一重要的實驗方法。在基本測量方面,要讓學生在會用電流表的基礎上,學會使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等,並通過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對學生進行伏安法測電阻的電學基本技能的訓練。

三、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1、建立探究性學習的思想和習慣

探究式教學就是用知識作為載體,注重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把傳統教育中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轉化到以學生為中心;把科學內容和科學方法的學習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把只重視傳授知識轉化到以知識為載體,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上。在新的課程理念中,科學探究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一個教學內容,同時還是一種精神,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貫穿本套教材的始終。

九年級教材中電磁學的探究活動也比較容易進行,實驗成功率比較高。例如, “探究串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雖是一個典型的探究活動,但它的“猜想與假設”無非是a、b、c三點的電流哪處大、哪處小,可以很明確地表達出來;實驗設計的難度也不大,一般都能想到用電流表進行測量,看看哪裡電流大,哪裡電流小。“歐姆定律”的探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探究,這個探究涵蓋了探究的七個基本要素。教師要多注意引導,指導學生完成實驗步驟,幫助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同時,這裡還涉及兩個變數的問題,教師應適當介紹一下“控制變數法”。

教師要設法鼓勵、提示、引導。學生能幹的事情,教師不做;學生能說出的,教師不說;學生能懂的問題,教師不講。不顧惜時間,堅持下去,學生逐漸學會探究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探究的習慣:

(1)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自己形成知識結構的習慣,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認識新的知識。不管是探究活動、課堂講授,還是資料查詢、還是調查,都注意儘量應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2)注意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是求知的開始,是教學的最好開端,抓住這個機會,嘗試應用實驗探究,查詢資料、調查討論等,極為重要。教學中,我們儘量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動腦主動地發現提出問題,特別是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便因勢利導,並大加讚賞和鼓勵.以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興趣和習慣。

(3)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獲取資訊的習慣和能力。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是現代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自主學習所必要的能力。在培養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方面,新課本示範得很好、很多,所以平常教學中,不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指導學生從電視、電腦、報刊、書籍、音像、事實、觀察、實驗、調查、訪問等多渠道獲取知識資訊。

(4)注意討論交流習慣的培養。探究教學過程的始終,都需要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合作,而交流合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交流討論,只有通過充分的交流討論,才能發現更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更迅速地設計出更好的實驗方案,更快地發現規律。交流討論又是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過程,所以我們儘量增加學生討論機會,以便於討論習慣的養成,為促進交流討論習慣的養成,在學習情況評價表中專門設定了“小組討論發言情況”一欄內容。

2、重視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在練習中要讓學生分析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際問題,最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理論聯絡實際的視野可廣闊一些,讓學生通過參與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來提高自己的學以致用的能力。如使用照相機時,如何調節才能照得更清楚。

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創新人格主要表現為:良好的思維品質;獨立的個性特徵,如懷疑精神、創新意識、不迷信權威;優良的意志品質;強烈的求知慾;不竭的進取精神。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過程主要經過以下階段:培養創新意識 → 激發創新欲 → 實施創新行為 → 形成創新能力 → 塑造創新個性.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可以在課外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如引導學生開展家庭實驗,即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物理實驗,這樣可以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學生家庭實驗可以利用家庭中、生活中現成的器具或簡單加工就可製成的器材,提倡“瓶瓶罐罐作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如:在一個陀螺的上平面用美術顏料塗上不同顏色製成“七色板”,用細繩抽動陀螺快速旋轉就能做色光的混合實驗。利用鉛筆、導線、手電筒設計調光燈電路。

3、充分發揮教材中各欄目的教育功能

在新教材的每一節中,都設定有一些欄目,如“演示實驗”、“想想議議”、“想想做做”、“科學物理社會”、“科學世界”等欄目,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提問角度靈活、設定精巧、有很強的思考價值和教學價值,在教材結構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將這些欄目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可使教學效果錦上添花,會收到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素質的綜合效果。

三、工作措施

1、認真學習課程標準,領會本科目在教學中的具體要求。教師必須認真領

會其精神實質,對於每一項要求要落到實處,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難度。

2、注重教材體系,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3、講求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4、嚴格要求學生,練好學生紮實功底。

四、教學內容

1、 複習八年級物理和九年級物理。

2、 做好專項複習和綜合訓練。

五、複習的重點和難點

1、 力學和電學兩大部分。力學的重點是壓強、浮力、槓桿、機械效率。而且出題的綜合性較強,與前面學過的力的平衡等知識聯絡密切。其中浮力是歷年會考的熱點,也是會考的難點,也是學生認為是最難入手的知識。電學的重點是歐姆定律、電功率,它們的綜合題又是電學考試的難點。

2、 聲學、熱學、光學中,熱量的計算和光學做圖是考試常出的考點。尤其是光學作圖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知識。

六、複習方法

1、夯實基礎,鞏固雙基。

2、連點成線,版塊拓展。

3、綜合訓練,能力提高。

4、模擬會考,素質適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