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說課課件

來源:才華庫 2.94W

《拿來主義》 發表於1934年6月,作者魯迅。內容中批判了當時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小編收集了拿來主義說課課件,歡迎閱讀。

拿來主義說課課件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拿來主義》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屬於議論文。大綱對高中階段在議論文方面就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學生能閱讀較複雜的議論文,在理清層次把握中心論點的基礎上,能分析論證方法,注意文章的邏輯性;在寫作方面能寫一般的議論文,論點明確,論據較充分,且能運用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一定的邏輯性和說服力。

此文選自於《魯迅全集》第六卷,是魯迅先生就如何繼承文化遺產的問題所撰寫的一篇雜文。魯迅的雜文具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語言特點,並且善於運用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學習本文不僅可以從整體上初步感知議論文的寫作特點,而且可以學習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以及議論文的多種論證方法。

(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

能力目標:體會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

德育目標:領會“拿來主義”的真正含義,學會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正確對待文化遺產。

(為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以下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清思路;學習掌握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

(重難點的設定是依據“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根據大綱要求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特點。剛升入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對議論文的把握程度還只停留在運用引證和例證這兩種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來闡明一個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論證方法如較常見的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還未掌握,並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尚在進一步形成中。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教法>:

提問式教法、課堂討論法、誘導研讀法。

(教法主要是從學情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重難點明確,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學法>:

課前預習、課堂討論探究、課後練習。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意,而且有助於轉變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由被動的接受到主動地參與,積極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還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方式。因為多媒體教學直觀性強,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為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按照以下幾個環節進行。首先是匯入新課)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隨著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湧來,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請同學簡介作者,教師補充背景。

(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檢查,能促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由於學生們在國小、國中階段都對魯迅及其作品有所學習,然而這又是他們第一接觸雜文,並且文章具有很強的時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較具體的講解這篇雜文的'創作背景。)

三、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整體結構。

1、教師 範讀課文。

2、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思路。

明確:全文可分三個部分:1—4自然段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危害;5—9自然段為第二部分,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第10自然段為第三部分,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於創造民族新文化的意義。

四、學習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採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交逐步培養其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識臺階,由教師交待什麼是比喻論證。

(在此主要體現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第二步:學生齊讀8~9自然段,討論這一部分論證方法

(在此主要體現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為此,我精心設定了以下問題)

1、對待文化遺產有哪幾種態度、行為,作者是如何評價的?採用什麼論證方法;

2、“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麼?對整個文化遺產是否一概而論,分為幾類?分別如何對待?(用書上話回答) “魚翅”“煙燈和煙槍”“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問題設定原因:第1題是基礎,從而進行知識遷移形成能力,而且為第2題搭臺階,逐層深入,再採用設問、類比啟發並輔之以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三步:明確比喻論證與比喻句、比喻論證與類比論證的區別,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第三自然段主要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2、判斷下面這段話是否採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割斷歷史,只懂得中國,對於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

(讓學生討論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對比中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逐步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為了及時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爭取讓學生做到一課一得,我還設定了課堂訓練,以及時鞏固教學成果。)

第四步:課堂訓練。

根據所給觀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證,請同學們口述其論據,其他同學給以評析。

例如:觀點——做事要有恆心,不間斷,才能成功。

論據——(1)滴水穿石 (2)鐵杵磨成針

觀點:1.客觀環境往往對人有很大影響

2.要掌握真本領必須勤學苦練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礎條件就不能成功

4.學生往往越過老師,後人往往越過前人

六、拓展延伸

學生討論分析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他們的思維創造力,進入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

七、小結

本文批判了反動派的 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瞭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確的繼承和借鑑乃是建設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魯迅對文化遺產的見解,跟“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排洩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的意見是一致的。時至今日,這篇文章仍然放射著思想光輝,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