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基礎知識課件

來源:才華庫 2.23W

導語:閱讀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可以拓寬個人的知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社會科學基礎知識課件,歡迎大家閱讀和參考。

社會科學基礎知識課件

 社會科學的基礎正規化

九種基石性正規化

十一種基礎正規化可以分為二大型:基石性正規化和整合性正規化。九種基石性正規化是:物質主義和觀念主義,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生物進化決定論、社會化和反社會化,衝突正規化與和諧正規化。

第一組基石性正規化是物質主義和觀念主義。

物質主義在本體論上持有二個核心觀點:即使我們不得不發明認知標籤和認知理解去描述客觀物質性的事物和事實,這些事物和事實是獨立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之外的;甚至需要觀念輸入的“社會事實”也不能沒有物質力量的輸入而存在。換言之,觀念力量總是在物質力量的基礎上起作用,並受物質力量限制:我們無法逃離物質世界。

在認識論上,物質主義明示或蘊涵二個原則:用物質力量解釋社會現象總比用觀念力量好;只要有可能,人們應該把觀念解釋還原為物質解釋。

物質主義最突出的例子包括國際政治學中的現實主義和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現實主義宣稱,物質權力而非觀念力量決定國際政治的結果,國家普遍追求物質權力。歷史唯物主義則主張,物質性的生產力是上層建築的基礎,而上層建築主要是觀念的。

觀念主義在認識論上有二個原則:因為觀念力量直接影響人類行為並從而產生社會結果,所以用觀念力量解釋社會事實總比用物質力量去解釋社會事實好;觀念力量(以及由此形成的解釋)無法還原為物質力量及其解釋,所以我們就不應該試圖追問觀念從何而來,而只需要說“我們的大腦產生觀念”。

人類社會由物質力量和觀念力量組成。因此,任何社會科學都必須建立在物質主義和觀念主義基礎之上。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有機地綜合物質主義和觀念主義。

 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

第二組基石性正規化是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

個體主義在本體論上有三個基本假定:個體組成集體;集體的特徵是集體中個體的特徵之和:除個體的特徵之和以外,集體沒有額外的或獨有的特徵;即使集體具有某些獨有的特徵,這些特徵也幾乎不影響個體行為,從而幾乎不影響社會結果。

在認識論上,個體主義斷言,為了充分理解人類社會,我們所需的一切只是理解個體以及個體行動如何一起成為集體。極端個體主義最突出的例子是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它假定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和(有限)理性的。理性選擇理論以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為基礎,是社會學、政治學中另一種突出的極端個體主義。在社會學中,詹姆斯·科爾曼和蘭德爾·科林斯都堅持極端個體主義立場。在政治學中,詹姆斯·費倫和戴維·萊廷使用以理性選擇理論為基礎的“個體互動”理論來研究種族衝突。

集體主義在本體論上有二個核心觀點:雖然個體組成集體,但集體具有額外的特徵,而不是集體中個體的特徵之和;雖然集體內的個體生成集體的特徵,但是,集體特徵一旦存在就不可避免地反過來塑造、有時還主導個體的心態和行為,從而影響社會結果。

在認識論上,集體主義堅持二個原則:第一,為了充分理解人類社會,我們需要理解集體特徵(如群體、認同、結構、文化和規範)以及這些特徵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和產生社會結果。第二,為了理解個體行為,我們需要理解集體特徵如何影響甚至支配個體行為。還原主義把集體還原為集體中個體的簡單之和,集體主義明確拒絕這種立場。

為了充分理解人類社會,我們同樣需要把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有機綜合結合起來。現在的挑戰仍然是如何有機地綜合兩種正規化。正確的綜合方法應遵循五個原則:個體組成集體,從而具有在本體論上超越集體的優先性;集體不能還原為個體簡單之和;個體發明、使用物質材料和觀念材料來凝聚集體;個體和集體之間的資訊流動是一個封閉圈;個體與集體之間的互動是人類社會進化背後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人性:生物進化、社會化和反社會化

沒有人性假設的社會理論不可能存在。社會科學若缺乏對人性的基本理解就無法深入研究。這裡,筆者只闡述人性的三種基礎正規化及其認識論含義。

生物進化決定論:在本體論上,生物進化決定論提出四個觀點:生物進化曾是造就人性的最關鍵(如果不是唯一的)力量;人的心靈從來不是一塊“白板”;生物進化賦予的這種人性是普遍的、根本的,他們不能夠被社會化所完全消除;人性中由生物進化決定部分的二個最大驅動力曾經是生存和繁衍。

在認識論上,生物進化決定論試圖僅僅依靠生物進化、特別是生存和繁衍的驅動來揭示、解釋心理特徵。生物進化決定論主要的解釋機制是生物進化的核心機制,即變異——選擇——遺傳。

社會化正規化:與生物進化決定論相反,人性的社會化正規化和反社會化正規化都認為,社會力量是塑造人性(因而也包括人類行為)中更居主導地位的力量。這二種正規化僅在哪種社會力量更居主導地位方面有所區別。

反社會化正規化:在社會化正規化看來,社會本質上是一個幸福家庭,但對於反社會化正規化來說,社會卻是一個壓迫者:正是社會阻止人類獲得(天賦的)解放/自由。

在本體論上,反社會化正規化有三個核心觀點:社會化限制人的自由;人類行為從根本上受到反抗主流社會系統的強烈要求驅使;這種反抗的願望是引起社會變化的終極驅動力,最終將給人類帶來解放。

在認識論上,反社會化正規化有三個原則:對行為體的行為的最好解釋是來自社會的壓迫和個體反抗社會的願望;如果行為體還沒有反抗,我們必須求諸控制、“虛假意識”和權力/知識;行為體是否反叛和反叛是否成功決定了社會的穩定和變遷。

毫無疑問,生物進化是人性最根本的部分:社會化和反社會化必須有物質基礎,而且這一基礎只能由人類祖先的.生物進化來提供。生物進化決定論的問題非常明顯:它不考慮——至少不充分考慮——社會力量。今天的人和人類社會是社會進化的產物,而不僅是生物進化的產物,自然選擇不可能單獨解釋一切(甚至也許不是主要的)人類行為的驅動力。

衝突正規化與和諧正規化

衝突正規化:在本體論上,衝突正規化有三個核心假定:行動者(即個體或個體組成的集體)都是有不同利益的,因而,他們之間就常常出現利益衝突——大部分是真實的,但有時是想象的;行動者往往訴諸實際衝突——即鬥爭、武力威脅和實際使用武力——以促進他們的利益。緊接前二個假定;大多數社會結果都是由行動者的衝突行為所導致。

在認識論上,衝突正規化認為,從這樣一個假定,即行動者之間有利益衝突而且最後往往導致真實的衝突,來理解社會結果是最有成效的。因此,要理解社會結果,我們必須做三件事情:揭示行動者真實的或想象的利益衝突;從為了促進行動者利益的角度來理解他們的衝突行為;把社會結果理解為行動者的衝突行為相互作用的產物。

和諧正規化:在本體論上,和諧正規化有三個核心假定:行動者之間的利益普遍是和諧的;存在利益衝突時,行動者選擇協調與合作以解決他們的利益衝突。緊接前兩個假定;大多數社會結果是行動者之間的合作與協調行為,以解決他們的利益衝突,提高集體福利所導致的結果。

在認識論上,和諧正規化認為,從這樣一個假定,即行動者之間的利益普遍是和諧的,而且最後往往導致合作與協調來理解社會結果是最有成效的。因此,要理解社會結果,我們必須做三件事情:揭示行動者的共同利益,包括他們追求利益和諧的強烈願望;甚至在行動者有利益衝突時,我們也要去試圖發現行動者的合作與協調行為;把社會結果理解為行動者合作與協調行為相互作用導致的結果。

社會學中的孔德—斯賓塞—涂爾干—帕森斯—默頓功能主義學派採納了和諧正規化的第一個本體論假定。

 二種整合正規化

二種整合正規化是社會系統正規化和社會進化正規化。在其最完整的狀態,社會系統正規化能夠整合九種基石性正規化,提供了一種理解社會系統內部變動的方法。而社會進化正規化在社會系統正規化再加上一個時間維度,提供了一種理解社會系統大轉換的方法。

社會系統正規化:即使使用上述的九種基石性正規化或它們的綜合形式,我們仍然缺少一個充分理解人類社會內部動態的理論框架。因此需要一種把九種基石性正規化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的正規化,這就是社會系統正規化。

在本體論上,社會系統正規化認為,人類社會是由行動者、社會結構和物理環境組成的複雜系統,包含九種基本正規化所討論的全部力量。

在認識論上,社會系統正規化主張只能用系統方法去理解人類社會的系統。

在方法論上,社會系統正規化首先接受將前述四組基石性正規化綜合的基本原則,試圖將九種基石性正規化綜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九種基石性正規化所捕捉到的九種力量/維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一個幫助我們理解和解釋特定社會事實的不可或缺的獨力變數。

社會進化正規化:在本體論上,社會進化正規化聲稱,人類棲息的社會系統必定是一個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進化的系統。因而,人類歷史本質上就是穿越時間的社會進化的產物。社會進化正規化進一步主張,社會變化的驅動力來自九種基本正規化闡述的各種力量之間的互動,這些互動存在於社會系統內部且有時間跨度。

在認識論上,社會進化正規化堅持三個原則:進化方法的核心是突變——選擇——遺傳機制;用進化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既不能只是停留在形象比喻上,也不能是照搬生物進化方法的;對社會變化的核心解釋機制應該是變異——選擇——遺傳這一核心機制。社會進化正規化給社會系統正規化增加了時間維度,就具有社會系統正規化的所有特徵。因此,社會進化正規化是社會科學的最終正規化。

 解剖社會科學的學派和理論

過去數十年間,社會科學的重大學派之爭——通常聚焦於何者更有效,從而集中在何者更具有認識論的優越性——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社會科學的不同學科。不過,這些爭論並沒有解決不同學派相互牴觸的優越性之爭。

一個學派對社會的理解能力主要由以下四個維度決定:

1、這個學派整合了多少種基石性正規化?

2、該理論包括了那些具有本體論優先性的基石性正規化嗎?

3、該理論在多大程度上有機整合了基石性正規化?換言之,該理論包括社會系統正規化的一些要素嗎?

4、對於尋求解釋社會變化的學派而言,該學派包括了社會進化正規化的一些要素嗎?

前三個維度基本上決定一個學派抓住或遺漏多少社會現實。顯然,在其他都一樣的情況下,忽略基石性正規化越多的學派,遺漏的社會現實越多。只要一個學派忽略了那些擁有本體論優先性的基石性正規化,這一學派就註定是有嚴重缺陷的,無論它包含了多少別的基石性方式。第四個維度決定一個學派對社會內部變動的闡述有多好:假設其它條件相同,社會進化色彩濃厚的學派對社會變化的闡述要好於社會進化色彩稀薄的學派。

社會學:功能主義和衝突學派

儘管(結構)功能主義和(馬克思及韋伯)衝突學派之間的爭論早已硝煙散去,但是這一爭論卻並沒有真正的結果,因此這一爭論基本上只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和諧與衝突,穩定和變遷。

功能主義主張社會的完整是通過規範體系來維繫的,大大低估了物質力量的作用,它主要是一個觀念主義理論。功能主義還是一種純集體主義理論:它視社會為有機體,個體只是邊緣性的角色。

韋伯的衝突論整合了前述大多數基礎正規化,但社會進化正規化除外。因此,在三種理論中,韋伯主義衝突論捕捉到的社會現實最多。

理性選擇方法:力量有限、野心無邊。理性選擇方法本質上是一種純物質主義理論:它大體上與人類行為的觀念主義理論不相容。然而,人類行為的很大一部分是社會建構的(因而也是歷史建構的),這種社會建構不僅包括物質利益,而且包括情感和觀念的影響。

理性選擇方法還是純個體主義理論。在它看來,集體只不過是原子的個體之和。即使理性選擇方法不得不承認集體間或有一些自己的特徵(如制度、文化或認同),這些特徵通常也是在理性選擇方法無法做出解釋時進行事後解釋的結果。

在人性層次,理性選擇方法只承認社會化正規化的一個方面:人類行為僅由物質得失的(彈性)理性計算驅動。

在社會系統正規化方面,理性選擇方法遺漏了很多基石性正規化,幾乎沒有任何系統方法的特徵。在進化方面,理性選擇方法至多也只是偽進化論:一旦達到均衡,除非有外力推動,否則不會有任何進一步的變化。因此,理性選擇方法不可能為任何社會變化提供內生性的解釋。由於理性選擇方法根本不討論行動者行為的社會背景,也不討論為行動者行為的歷史背景,它是反進化的。理性選擇方法的力量非常有限,但不幸的是它的野心卻很大。

 結論性評論

不同的社會科學的基礎正規化猶如一支支手電筒:每一支都能照亮人類社會的一個方面,但不能照亮整個人類社會。因為社會科學不同學派整合的基礎正規化數量有限,所以,這些學派無法充分理解人類社會。不同學派的支持者就象“盲人摸象”寓言中那些盲人一樣:每個學派都相信自己掌握了人類社會的全部真理(或者至少是最核心部分),卻沒有認識到自己只是觸控到其中一部分。

我們只有從各種基礎正規化入手,架通它們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假定,才有可能綜合不同學派。通過闡明基礎正規化及其本體論和認識論假定,然後揭示社會科學中由這些基礎正規化錯雜組合而成的不同學派。

雖然有限的正規化的組合可以充分理解一些特定的社會事實,但是,為了充分理解人類社會這一複雜系統及其歷史,我們需要使用所有十一種基礎正規化。

至於該運用那些基礎正規化來理解特定的社會事實,我們應該遵循四個大的原則:不要對自己的框架過於堅持:不同的社會事實經常需要這些基礎正規化的不同組合,而且在多數時候,他們可能需要比我們預想要多的基礎正規化;不要忽視那些擁有本體論上的優先性的正規化;我們面對的都是一個複雜系統的不同側面,因此,系統的方法(特別是社會系統正規化)是必需的;對於要理解社會變遷,一個運用了社會進化正規化的社會進化方法是理所當然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