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1.51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精選5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1

【教材理解】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的科普兒童詩。全詩共十小節,從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妙。作者把大自然擬人化了,讀起來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讀下去,在讀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讀中走進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產生對大自然的興趣。

【設計理念】

教學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引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感悟詩歌語言文字運用之巧妙,感受祖國語言的獨特魅力;通過啟發學生思考“‘準是’還可以用哪個詞代替?仿照第二小節內容自己編寫第三小節”等問題加強對學生言語分析的訓練,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學情簡介】

本班學生具有良好的預習習慣,朗讀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集體學習,也能夠進行自學活動,自主學習。

【教學目標】

1、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認讀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讀中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學生積極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

【教學方法】

朗讀法

1、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語言”。

2、通過朗讀詩歌,思考交流“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語言”?指導學生增強對詩歌的理解。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想向大家提個問題可以嗎?(可以)那誰來回答一下,我們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是通過什麼進行的?(語言)師:別以為只有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不信嗎?大家看——

出示課件:看雲識天氣等一些由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祕的圖片,並配以解說。

2、師:這種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同學們,你們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語言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出示課件:課文題目,板書課題(大家齊讀課題)

二、走進文字,初讀正音。

1、教師範讀(出示課件)

師:老師相信這首小詩你們也一定讀的很棒,大家看自讀提示a、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把每個字音讀準,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B、同桌互讀正音。

2、課件出示生字詞

師:同學們課文中的詞語寶寶想急於和大家見面,看看誰最先和它們交上朋友。

出示詞語、

a、同桌互讀文中的生詞。

b、先指讀,後開火車讀。教師重點指導“略、磷、顛”的字音。

c、板書多音字“撒”

3、檢查讀文情況:分小節讀詩歌,課件出示:

a、認真傾聽給予評價。

B、思考你從文中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4、找生評價,同桌間試著用“大自然用——————告訴我們——————”的句式說一說自己讀懂的內容。

5、彙報交流:誰願意來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說給大家聽一聽?

三、品讀文字,體會情感

好了,從同學的交流中老師看得出你們還真懂得不少大自然的語言,剛剛誰讀懂了白雲這種大自然的語言?

1、學習第二節

師:既然你讀懂了大自然的這種語言,那你能不能把這一小節讀給大家聽聽?

a、理解“準是”(一定)你發現過嗎?

b、課件出示(白雲高飄——晴天)

c、誰願意帶著對這種現象的肯定把這一節再讀給大家聽聽。

2、學習第三節

師: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語言多著呢!你們快看(出示螞蟻搬家畫面),螞蟻搬家表示什麼?(快下雨了)

a、看著這幅畫面,你能仿照上一小節,試著說出第三小節的內容嗎?(找生說)

b、開啟書,找生讀第三小節(評價:看來同學也可以成為小詩人了)

c、這節中那個詞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擬人(搬家)螞蟻搬家真的會下雨嗎?

d、帶著肯定的語氣讀給同桌聽。

3、學習第四小節

出示蝌蚪遊動的畫面

a、你覺得水中的蝌蚪像什麼?

B、我們來看看書中是怎麼說的(找生讀)

c、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好這一節呢?

D、自由練讀,再讀給小組或全班同學聽,結合點評指導朗讀。

4、學習第五小節

師:大自然不僅把語言寫在了水裡,也留在了藍天。

a、出示大雁南飛畫面,師:你讀懂什麼?

b、看看他們像什麼?

c、仿照第四小節試說第五小節

d、生齊讀第五小節

5、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懂了什麼?

【板書設計

白雲高飄——晴天

螞蟻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來到

大雁南飛——秋來到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2

【教學重點】

1、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2、明確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

【教學方法】

啟發式、研討式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通過學習,初步瞭解了基本內容及全文的說明順序。這節課我們繼續探究學習第一、第三部分知識。(一名學生複述基本內容、說明順序,多媒體顯示本課教學重點。)

二、齊讀前兩段,體會語言準確、生動特點

1、多媒體演示四季圖;

2、多媒體顯示問題,學生思考:

⑴ 第一段描寫自然現象的順序是什麼?

⑵ 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用文中的詞語回答。

⑶ 從前兩段看,本文說明的語言有何特點?請舉例說明。

⑷ 請選擇其中至少兩個詞語說一句話。

過渡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瞭解了大自然豐富的物候現象,那麼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樣安排這些材料的?讓我們一起探究學習6~10段。

三、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區域性順序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與段之間的連線詞,並說明這些詞語的作用。

3、指出這幾段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麼順序說明的?

5、作者安排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這樣安排有何作用?

四、鞏固提高

邏輯順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練習

排列語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佈置作業

1、學生自由朗讀;

2、多媒體顯示問題,小組研討、明確。

七、鞏固提高

邏輯順序包括哪些?(多媒體顯示)

八、拓展練習

排列語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佈置作業

1、收集至少三則農諺,並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想一想:怎樣給一個國小生介紹有關“透鏡”和“噪音”的知識,並運用合理的說明順序和恰當的說明方法寫一篇說明文。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花香鳥語 決定因素 緯度的差異 (首先)

草長鶯飛 經度的差異(第二個) 空間因素 主

高下差異 (第三個)

古今的差異(此外) 時間因素 次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0個生字。

2、積累7個詞語。

3、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熟練地藉助拼音,在語言環境中認讀10個生字。

2、學習“大口框”,在描寫的過程中掌握四個生字。

教學難點:

1、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瞧,現在它就要告訴大家一個祕密。

2、誰會讀這個祕密?[出示第一小節]

3、原來大自然也有語言。[出示課題]

4、自: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

言:

1)你是怎樣認識這個字?

2)給它找朋友。

5、齊讀課題。

6、過渡:雖然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不會說話,但是許多現象告訴我們許多有趣的知識,你們聽。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師範讀課文,說說你聽到了什麼?[音樂]

2、自由朗讀課文,做到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3、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讀詞語,注意平翹舌音

2)區別字形並組詞(甩、準)

3)書空“圈”字,你知道這個字的部首嗎?

4)給“臨”擴詞

三、感情朗讀,進行背誦

1、課文中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語言?[示句]

2、第二節

1)會讀這句話的小朋友起立,齊讀。

2)“準是”什麼意思?

3)填空:[白雲飄得高高,_________,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4)背誦

3、小組合作學習第三—五節

1)你能找到“往”的近義詞嗎?

2)一道道圈圈是什麼?(年輪)

3)“甩”的動作是怎樣的?(搖動、擺動)

4、“我問你答”的遊戲(教師引背)

四、第六小節

1、引讀

2、妙:怎樣記住它?“妙不可言”什麼意思?

3、為什麼說大自然的語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4、那麼只有怎麼做,才能發現大自然的語言?[示句]

五、拓展、鞏固

1、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你們能不能也當小詩人,照著課文的樣子也來編一段小詩?

3、讀詞語開火車

4、書寫指導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白雲 螞蟻 樹樁 蝌蚪

教學反思

採用知識遷移的指導,有意識地將第二節講深講透,形成一個解讀的範例,然後引導學生參照範例的學習方法,閱讀、理解3—5小節同時提供給學生說話的句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減少不必要的分析。本文篇幅教短,讀來琅琅上口,很適合背誦,教師採用練習提示、教師引背、同桌問答的形式,教給學生背誦方法,儘可能讓學生當堂背出。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積累“萌發、次第、翩然、銷聲匿跡、風雪載途”等詞語,掌握意思並學會運用。

2、瞭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3、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4、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5、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設計理念】

讀說明文,重在準確地獲取文中的知識資訊,以及作者解說這些資訊時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學習中可運用摘要評析法來閱讀,先進行整體式閱讀獲取說明物件的各項知識,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評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教學課時】

兩課時。

【課前準備】

蒐集一些農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資訊,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區域性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教學步驟

匯入新課: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麼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展示收集的諺語,學生朗讀。問:這些諺語在告訴人們什麼?

同學們,以上說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瞭解的大自然的語言(學生朗讀自己收集的諺語)。像這些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回國後先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嚥

1、範讀課文,學生聽讀,標好段序,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初步感知文意。

2、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出示小黑板)

辨別字形,讀準字音:

衰草連天 shuāi 連翹 qiào 緯度 wěi 銷聲匿跡 xiāo 蓑衣 suō 阻撓 náo 忌諱 huì 悄然無聲 qiāo

掌握下列詞語,並用詞語造句:

次第 銷聲匿跡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暢所欲言

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資訊?在文中找出,並概括。自由交流:(補充)

1、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四、摩拳檫掌

通讀全文,就“物候學”寫出200字左右的解釋性、簡介性的文字。

學生課堂交流,師簡評並指出:物候學知識散佈在全篇課文之中。學習中應該仔細搜尋並且要將它們有條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養成習慣,將十分有利於做讀書摘要和積累專題資料。你們看,如果我們按物候學的定義~研究的範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的順序來介紹,不就一目瞭然了嗎?

五、各抒己見

(出示小黑板)對這篇課文的層次劃分,有四種不同的意見。選出你所贊成的一種分法並說明理由。

A、1~5 || 6~10 || 11~12

B、1~3 || 4~5 || 6~10 || 11~12 C 1 || 2~5 || 6~10 ||11~12 D 1~2 ||3~5 ||6~10 ||11~12

學生髮表意見。師明確,A、B兩種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學們發現沒有,不論哪一種分法當中,6至10段始終是一個整體,我們是否可以探究一下這幾段之間的關係呢?

六、細嚼慢嚥

學生齊讀6至10段,提問: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有哪些?(緯度,經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抓住關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線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2、作者主要用什麼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明確:舉例子。(找出並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開20天。說明了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但有時為了使說明物件更透徹,可以舉更多的例子。

七、拋磚引玉:《大林寺桃花》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遊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後,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裡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八、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瞭: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佈置作業: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熟讀課文,把文中的雅詞美句摘錄下來。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邏輯順序

現象 本質

描述物候現象──做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從而瞭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法】

談話、引導

【學法】

朗讀、交流、感悟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遊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新課

世界上誰有語言?今天向大家介紹一種神奇的語言,那就是——大自然也有語言,它的語言是怎樣的?我們能讀懂嗎?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共同去學習、發現吧!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自學課文。

出示自學提示:

(1)自由讀課文,藉助拼音認讀生字。

(2)自由讀課文,讀後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覆拼讀,讀準為止。

(3)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用序號標出節次。

(4)這首詩有沒有總說的小節?其他小節是怎麼排列的?能不能顛倒順序?“大自然的語言”有哪些特點?

3、檢查自學情況

四、指導讀好一、二、三節

1、學讀第一節。

(1)教師範讀。看課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3)小組討論:通過看插圖、結合課前的郊外觀察,你發現了什麼是怎麼知道的

(4)全班齊讀第一節。

2、學讀第二節。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範讀,齊讀。

(4)啟發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麼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師: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春天已經來到人間。

(5)學生反覆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6)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特徵的片斷,加深擴充套件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7)齊讀一、二節。

3、學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看課件:真實影象: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3)自由練讀,思考: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它告訴了我們什麼。

(4)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

五、堂清檢測

熟讀課文。

【板書設計】

總起:大自然是有語言的

大自然的語言 具體介紹:

歸納全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