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3.12W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書有感》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1

一、簡介作者,教師指導學生看註釋①。

二、指名朗讀課文

三、引導學生理解詩中比喻的含義和詩歌寓含的哲理,討論下列問題。

L“半畝方塘”一鑑開”分別比喻什麼?這一句濤該如何理解?

明確:“半畝方塘”比喻書,田為書足長方形的。“—鑑開”。以鏡子比,形象方塘極其清澈。意思是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開啟。

2.“天光”“雲影”又比喻什麼?

明確:比喻書中的內容。這一句詩寫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緻。意思是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3. 結尾兩句是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它暗含了什麼哲理?

明確:結尾借水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還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

四、小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前2句寫景,後2句議論。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景。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景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啟迪。

五、朗讀、背誦全詩.體會詩作的寓之哲理。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培養獨立鑑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感受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雙方教學活動方案預設預設修改或生成記錄

(一)匯入:

常常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那讀書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們將通過《觀書有感》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

(二)賞析《觀書有感》教師印發《觀書有感》的賞析文章,讓學生加以體會,並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特別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

《觀書有感》是南宋時期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全詩在寫法上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了出來,很有特色。

如:用:“半畝方塘”比喻書本,用池塘的“水”比喻書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用“天光雲影共徘徊‘來比喻讀書的感受。

三、四句詩人在寫法上採取了自問自答的方式,給我們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因為源頭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來。在一問一答中,詩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書本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這兩句詩看似說明水清的原因,實際上是藉此現象告訴讀者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哪怕已經學到了不少知識,但如果就此不再讀書了,原有的知識就會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會僵化,只有不斷學習,知識學問、思想觀念才能不斷地得到充實更新。

(三)朗讀訓練

1、在你們的學習中相信也有這樣的體會?請把你的體會融入到你的朗讀之中。自由大聲朗讀這首詩。

2、指明學生讀,大家評議。

3、齊讀。試著背一背。

(四)學生小結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3

【課 題】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22課《古詩兩首》——《觀書有感》

【教材簡解】

《觀書有感》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這首詩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不斷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從而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於方塘的重要性。

3、瞭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鑑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係,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瞭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高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僅是積累,更是溝通,是學會帶著情意去溝通。因此,古詩教學中,讀是基礎,悟是關鍵。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在教學中,教者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相互交流中,朗讀、品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在朗讀與吟誦中走進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並著眼課題,啟發思考,回扣主題,補充閱讀,豐富學生的積累。

【設計思路】

課堂伊始,教師帶領學生讀朱熹的讀書名言匯入到新課的學習。初步學習古詩時,要求學生帶著具體的學習任務去自學,通過自學成果的檢查,反饋初讀成果,朗讀做到字音正確、節奏鮮明。本課的重點是理解詩句的意思,引導學生找出詩眼“清”,抓住重點字“鑑”和重點句“天光雲影共徘徊”,來感受半畝池塘的清澈明淨。學習後兩句詩時,引導學生體會源頭活水對於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係,領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有了上面學習的鋪墊,對照精心的板書設計,再加上教者富有啟發性的疑問,這一難點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過程】

一、品讀名句 初識作者。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古詩兩首》,首先請同學們看大螢幕,這有四句名言,請你去讀一讀,力爭讀懂它們。【出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活到老,學到老。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

2、學生自由讀——能讀懂嗎?它們都是關於——讀書的,能給我們很好的警示,我們一起熟記於心。

3、知道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是誰說的嗎?(朱熹)

4、這就是朱熹,默默地看。一起來讀一讀這段簡介中的首尾兩句。

5、過渡: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範,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於是,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一首詩——觀書有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品析詩句 理解詩意

1、首先請同學們對照螢幕上的自學提示,初步自學這首詩。生開始自學,師巡視,提示要紮紮實實把這三個要求落實到位了。一半時間後,可以建議學生互相交流交流。

2、檢查誦讀。

1) 同學們,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聲音響亮、準確清楚地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嗎?

2) 詩有了節奏,就會給人美的享受。誰又能讀出這七言絕句的節奏來呢?

3)古詩大多運用逗號和句號,這裡有個特殊的標點,你發現沒有?(?)所以這句要讀出問的語氣,我們一起來!

4)小結:其實,讀詩不在於語調的高低,也不在於搖頭晃腦,在於把詩的節奏和韻味讀出來,待會兒我們理解了這首詩,讀出的韻味會更足。

3、品讀一二句。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了這麼多遍,你知不知道詩中描繪的是什麼景物呢?多大的方塘?這是怎樣的半畝方塘?用詩中的一個字眼來回答

2)瀏覽全詩,哪幾句描繪了它的清?(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3) “鑑”是個生字,什麼意思?(鏡子)古人用的是銅鏡,不用時,用軟布把鏡面遮住,用的時候再把它開啟,這就是——一鑑開。“半畝方塘一鑑開”,短短7個字,包含了一個多麼美妙的比喻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面(開啟的鏡子),寫出了方塘的——清澈明淨。水的清澈明淨還表現在哪?

4)(“天光雲影共徘徊”)這句什麼意思?方法:連詞成句,調整詞序,新增詞語。(藍天白雲清晰地倒映在水中,來回地移動)藍天和白雲一齊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動著,它暗示了我們什麼呢?(池塘的水在緩緩地流淌)

5)這兩句詩描寫了池塘優美的景色,明麗清新的自然風光總是讓人非常喜歡。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來朗誦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6)同學們,雖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觀,卻很能夠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4、品讀三四句。

1)過渡:詩人好學善問,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產生疑問——問渠哪得清如許?翻譯一下,他有什麼疑問?(為什麼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麼原因呢?詩人自問又自答——為有源頭活水來。

2)“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兒讀“wèi”,第四聲,作什麼意思?(因為)它向我們解釋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怎樣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

3)我們可以想象:遠處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匯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斷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樣新鮮清澈。)

4)連起來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5)如果沒有活水湧來,方塘會怎樣?(水面就不會那麼清澈了,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水還會被汙染,天光雲影也徘徊不起來,詩人更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可見,源頭活水對於小池塘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啊!

5、小結:同學們,詩人看到這半畝方塘雖然小了些,但因為有活水不斷流進,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歡呢?配樂讀全詩,讀出詩人心中的喜歡之情。

三、辯論明理 享受詩趣。

1、朱熹說:“讀書須有疑,方有長進。”整首詩的意思都理解了,學到這兒,你有什麼疑問嗎?(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

,姚雲《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2、教師小結:作者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含在詩中,把美麗的方塘風光和讀書感想融合在一起,使這首詩的意境得到了昇華,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處,所以這個題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時此刻,再讀這一首詩,我們又該如何去讀?(重點讀好“哪得”,“如許”,“活水”,及問號。後兩句要讀得意味深長,一語雙關)

四、拓展延伸 溫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讀書的道理巧妙地藏在這首寫景詩裡,使人們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觀點,真不愧為一個傑出的理學家。而像這樣的詩叫作“說理詩”。

2、其實我們接觸過許多這樣的詩,試一試,你能回憶嗎?

五、反覆誦讀,完滿總結。

1、同學們,好的詩句能流傳百年,而朱熹的這兩句詩卻流傳了幾千年,現在在“南溪書院”的“活水亭”上,還能清晰地看得見朱熹的這兩句飽含哲理的詩

2、我想,在我們大家的心裡也一定深深烙上了這兩句讓我們思考一生的詩,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一景一理,融合的那麼巧妙,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吧!讓這首詩啟迪你一輩子,定格在你心裡一輩子。(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詩裡去,這就叫讀出韻味。)

4、總結:當今世界,社會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即使你已經擁有很多的知識,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補充新的知識,將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這首詩中所講的道理,在今天顯得更為重要。記住:學習是一件終身大事。

六、作業佈置。

1、閱讀朱熹的《觀書有感(二)》,藉助註釋,說說詩句的意思,並想一想這首詩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讀書道理。(靈活機動處理,若時間寬裕,就作為課堂上補充閱讀)

2、蒐集一些讀書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詩和同學分享。

板書設計:

觀書有感 說理詩 朱熹

半畝方塘: 清澈透明 ← 源頭活水 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聰明 ← 讀書汲取 理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的詞語,並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和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兩課時

題西林壁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課前準備:

收集蘇軾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認識蘇軾。

(一)揭示課題。

1、師: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藝術奇耙,它們有的格調清新, 有的意味深長,有的耐人尋味。

2、師:古詩我們要怎樣學習呢?(題目入手、讀好詩歌、瞭解意思、體會意境)

3、師:學古詩更重要的是要讀出詩味,悟出意蘊來。

4、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宋代詩人蘇軾寫的《題西林壁》。 (課件出示題目)

5、生齊讀題目

(二)認識蘇軾。

1、師:關於蘇軾,你瞭解多少?

2、生根據蒐集資料回答,教師點評,引導查閱資料的方法和內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貢獻。

3、課件出示介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三)瞭解題意。

1、師:知道題的意思嗎?西林又是什麼意思?(課件出示西林寺圖片)

2、師:題目中的關鍵詞都知道了,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

3、師:帶著你們的理解再讀題目。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一)自讀古詩。

1、師:可能有同學接觸過這首詩,會讀的同學想想怎樣讀得更好,不會讀的試著把它讀正確。

2、生自由讀

(二)檢查反饋。

1、師:誰來試一試? 生個別讀 男生讀 女生讀集體讀

2、師:有沒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讀得正確流暢嗎?相機糾正學生的讀音

3、師:我們一起來把整首詩讀一讀。

(三)吟誦詩歌。

1、師:會讀詩歌還不夠,我們還要讀出詩歌的韻味來,現在再讓我們有滋有味地讀讀詩歌。

2、生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師並隨時進行點評,相機範讀

(師:你對自己的朗讀滿意嗎?讀出了古詩的滋味了嗎?)

三、品味詩意,感悟哲理。

(一)學習前兩句詩。

1、師:等我們理解了詩的意思,會讀得更好。先讓我們來看詩的前半部分,請你們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只要說通了,說順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練說

3、師: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嗎?生根據學生的問題相機引導

4、師:你覺得嶺和峰有什麼不同嗎?你能用詞語形容一下嶺和峰嗎?(課件圖片出示嶺和峰的圖片)

5、師:遠近高低是指什麼呢?

6、集體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師:你能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嗎?(從正面橫著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顯出各不相同的姿態。

7、師: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看廬山的?

8、師:廬山到底是怎樣的呢?你們想不想親眼看看?就讓我們一同觀看廬山的錄象,注意觀察廬山的姿態,相信我們對這兩句詩的體會更深,看時可以交頭接耳,可以指指點點。(課件播放錄象)

9、師:你們都看到了怎樣的廬山?(連綿起伏、高聳入雲、危峰兀立、懸崖陡坡)

10、師:為什麼你們看到的廬山各不一樣呢?(作者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

11、師: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會不會一樣呢?(課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圖片)

12、師:同一東西呢?能再舉例子嗎?(課件出示其他圖片)

13、師:就讓我們帶著理解再來讀讀這兩句話。

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二)學習後兩句詩。

1、師:現在讓我們來看詩的後兩句,一起讀讀這兩句。

生齊讀,自由讀

2、師:在說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了嗎?

3、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嗎?

4、師:你們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

5、師:平時的說話、寫作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我們還沒有這樣類似的詞語、故事?(盲人摸象,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身當臨絕頂,一覽眾山曉)

6、師: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對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這就是這首詩蘊含的道理,最後兩句也因此成為千古佳句,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讀最後兩句——————生接讀 。

生個別讀 配樂讀

(三)迴歸整首詩歌。

1、師:當我們回過頭來讀這首詩時,相信我們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師:現在我們都是詩人,身在美麗的廬山,想想詩人吟誦的樣子,你也來吟誦一番。你可以怎樣吟誦呢?(可以加上動作讀)

3、生自由練習 (生邊寫邊吟,邊走邊吟,邊捋著鬍子吟誦,揹著手吟誦)

4、師: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誦?生上臺表演。

5、生齊背古詩。

四、古詩拓展,領悟特色。

1、師:蘇試筆下的題西林壁讓我們領略了山的千姿百態,再讓我們看看他遊覽廬山寫的另一首詩,這首詩又向我們展示了廬山怎樣的景觀呢?(課件出示)

高巖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來悲風④ 。

擎⑤(bò)開青玉峽,

飛出兩白龍⑥ 。

註釋: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紅色

③深谷:深深的峽谷

④悲風:呼嘯的風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兩白龍:兩條白色的瀑布,東瀑和西瀑

2、師:請你根據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來學學這首詩。

3、生自由讀後交流意思(課件瀑布圖片)

4、生吟誦詩歌,檢查讀的情況

師:心情會怎樣,是驚喜?是讚歎?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個別讀 集體讀

5、師:自由讀讀這兩首,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有什麼不同?(一個寫景 一個先寫景後哲理)

6、蘇軾遊覽廬山時被廬山秀色所陶醉,一氣之下記下了五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後一首。這些詩,有的是描繪廬山的一種景象,有的寫出了自己的一種感覺。題西林壁是總結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尋味——————生接讀。

7、正因為如此,九百多年過去了,這首詩還閃閃生輝,在文人的著述裡,在遊客的談笑間,在學生的課堂裡,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讀,配樂讀。

五、課堂小結,延伸課外。

師:這節課,我們用學古詩的方法,不僅讀好了詩,理解了詩的意思,還體會了詩的意境。相信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當我們以後再來讀這兩首詩又將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觀書有感

一、複習匯入。

1、有感情地朗讀。

2、背誦古詩。

二、學習《觀書有感》。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出示投影片:

自學提綱:

(1)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藉助字典或聯絡詩句理解詞語“鑑”“徘徊”“渠”“如許”等,並說說詩句的意思。

(3)記下不懂的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範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鑑: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雲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

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質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3)指名讀。

(4)練習背誦。

三、學習本課生字。

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麼方法記住“聿”“鑑”“徘徊”這幾個字的。

2、正確書寫:你認為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3、練習書寫。

四、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1、分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詩。

提示:先讀讀古詩,說說作者是誰。還可以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詩句和意思,最後和大家讀一讀。

2、請二、三名同學當小老師,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默寫課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