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2篇

來源:才華庫 1.33W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2篇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1

一、聽寫積累,再顯情感。

1.聽寫:捐贈、盲童、屢次、熱淚盈眶、遵從、摟住

2.校對。

3.選擇其中的幾個,回想課文內容,說一句或幾句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話。

【設計意圖】聽寫是一個常規性練習,現在把聽寫的詞語與課文內容聯絡進行說話或寫話訓練,充分啟用學生用詞造句的經驗,給學生更廣的說話空間,更靈活的語言表達方式,富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既溫顧了課文內容,又巧妙地進行了一次語言文字訓練。

二、心靈體驗,深化情感。

1.還有什麼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動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最後兩節。

2.重點研讀:

(1)“驕傲”一詞,文中幾處用到這個詞,說一說誰為誰感到驕傲?為什麼?

(2)出示句子: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

①“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麼,琳達的父親留下的是什麼?

③你能讀出之中的驕傲嗎?聯絡上文溫迪說的話,以及下文琳達的動作神態。

【設計意圖溫迪的驕傲來自於外公的無私捐贈,“我”的驕傲緣於14歲女兒那激動人心的肺腑之言,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這些,如何讓學生體察?深入?抓住關鍵詞“驕傲”,上引下聯,左叩右擊,在語言環境裡品味,內化,讀懂驕傲,生成驕傲,讓每個學生都為這一幕精彩留下永恆的記憶。

三、質疑深入,延伸情感。

1.溫迪說,她也要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這一刻,媽媽緊緊摟住溫迪,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媽媽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是呀,溫迪是媽媽的驕傲,也是我們大家的驕傲——

2.課文到這裡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並沒能結束,下面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故事原文的結尾,讀後老師相信大家一定有話想說。(配樂小提琴《愛的禮讚》)

那天我緊緊摟著溫迪,沒能想到,僅僅兩週之後,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身了……

當我簽字時,她的話仍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麼也看不見有多麼痛苦嗎?……”

失去溫迪三週後,我收到一封來自奧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親愛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盲人重見天日,他們成為您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並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如果哪位被捐獻者有機會到我們的家鄉一遊,並且愛上馬,坐下描繪它們,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誰。金髮的溫迪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3.(教師朗讀)這是文章真正的結尾,讀了聽了以後有什麼新的感受?

4.課前的那著詩就是獲得溫迪捐贈的角膜的人寫出來的。現在假如你們就是重見光明的人,知道為你們捐贈角膜的人是金髮碧眼的溫迪,最想與溫迪或者她母親、還有外公她們一家人說些什麼嗎?

5.將想說的話寫下來,用心寫!

【設計意圖文章以母親為女兒驕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許多懸念:溫迪後來真的做到了嗎?她離開人世後,誰為她辦理捐贈手續呢?她的女兒還是……?呈現原文結尾,還故事以完整,更震憾人心的莫過於此,這是一個悲壯而美麗的結局。這樣設計安排,旨在激發學生的強烈情感,在對溫迪一家尤其是對溫迪的深深敬佩之餘,獲得對自我人生價值的追憶!

四、迴歸主題,昇華情感。

1.連結相關資料:

①鄧小平爺爺逝世後,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將生命的最後光輝獻給了愛戴他的中國人民。

②深圳大學生吳翼飛捐贈角膜,讓四位患者重見光明……

④捐腎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國,在20xx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

⑤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00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但由於供體角膜匱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溫迪一家是偉大無私的,她的外公、她雖然永遠離開這個人世,再也看不到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了,但她們的眼角膜卻給他人帶去了光明,帶走了黑暗。讓我們一起讀課題——永生的眼睛。現在你明白課文為什麼用《永生的眼睛》作題目了嗎?

3.將這個故事講給家人和身邊的人聽,喚醒人們的捐獻意識。替重見天日的角膜受者寫一封感謝信。

【設計意圖】課文為什麼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學完課文後,須畫龍點睛。通過溫迪和外公的事實,加入相關資料的連結,讓每個學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確對待死亡,自願死後捐贈器官,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時,培養學生努力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意識,和熱心幫助他們延續生命的態度。

【課後反思

1.《永生的眼睛》是“熱愛生命”單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父輩為了他人能夠更好的生活,儘自己最大所能來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貴品德,並藉此來教育所有的讀者,宣揚了“一個人不但自己要熱愛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雖說是教育,但這是語文課,我們在具體執行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離開語言環境進行空洞、抽象的說教,應讓學生讀中感悟,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教材是一個例子,內容也相對簡單,如果就文而文,一味地把文章內容展示給學生,更是顯得刻板、程式化,所以必須對課文內容做具有個性特點的生活化的、活動化的處理和加工。引入的資料要恰到好處地呈現並與文字內容有機融合;延伸的實踐活動也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切勿好高騖遠;研讀有一定內涵的句子必須在語境在進行,提綱挈領,牽一髮而動全身。整個教學要貫串一條主線,實現各種資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內化,在內化中昇華。

3.學習這篇課文,不必強求學生作一些號召性的表態性發言,如:死後也要捐贈眼角膜,或讓爸爸媽媽也去捐贈器官什麼的。教育旨在喚醒,培養一種意識,樹立起對生命的熱愛,對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願望和熱情。

《永生的眼睛》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後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2、對死後器官捐獻的行為產生敬佩之情,從而改變傳統的看法;

3、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後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教學難點:

抓住父親的語言來理解一家人對死後器官捐獻的行為看法的轉變。

教學媒體:網頁、課件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做關於角膜活器官捐獻的社會調查

教學過程:

1、器官捐獻,這是一個社會關注的問題,結合這個問題大家在課下進行了調查,你周圍的人對此有什麼看法?誰來談一談

學生說調查結果,並著重分析不願意捐獻的原因

[教學意圖: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使學生意識到角膜在現在現金社會的推廣阻力,從而為下面感悟琳達一家的無私奉獻精神奠定基礎。]

2、這種“身體髮膚,受之與父母”“入土為安”的傳統思想,琳達也有,她也不願意捐獻母親的角膜,課文哪兒表現了她的這種心情?

學生找出“我驚呆了——完整的離去”後談體會

指導朗讀:

你能夠讀出琳達強烈的痛苦和難以接受嗎?

[教學意圖:加深情感體驗,和後面的自覺捐獻形成對比,幫助學生更好的`感受琳達轉變的過程。]

3、琳達一開始極力的反對,他的看法改變了嗎?能夠簡單地說說嗎?

學生回答:強烈反對捐獻母親的角膜→遵從遺願捐獻父親的角膜→主動捐獻女兒琳達的角膜

4、是什麼促使她發生了這樣的轉變呢?你能從文章中找出依據嗎?採取你喜歡的讀書方式,邊讀邊劃

[教學意圖:突示重點,對父親的話進行深刻理解]

5、全班交流

(1)從父親的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你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的死亡之軀能有助於他人健康的恢復,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你能夠聯絡上下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生回答:身體比任何金錢、地位等都更重要,因為一旦給予了他人,自己將不再有了;對人來說死亡就是走向終結,然而生命卻能夠在別人身上得到延續,使他們能夠重獲新生,更多地為社會作出貢獻,成為溫迪活的紀念,並分享她的美麗

指導朗讀:多麼無私的奉獻精神啊,你們自己也讀一讀。

僅僅4年的時間就能夠坦然接受並且身體力行,多麼令人欽佩呀,能讀出他們的無怨無悔嗎?指名讀

(2)還有什麼地方還有什麼地方表達了父親的這一觀點?

“如果一個盲童能夠藉助我們的幫助重見光明,並像你女兒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對父母如果看到他們的女兒也像溫迪一樣,將會多麼高興。當你們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們將會多麼自豪!”

(盲童重見光明的快樂,盲人家庭的快樂,捐獻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復視力後,將會更加珍惜生活,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指導朗讀:那個盲童將多麼快樂,多麼幸福,帶給人麼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讀出你的感受嗎?

越來越多的人的到了歡樂,那我們怎麼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呢?加入讀

女兒溫迪的話充分印章了琳達的父親的話,她也願意捐獻自己的角膜

在那一刻,“我”領悟到父親所遺留的遠非一幅角膜,而是(生接答)

(投影:在這一刻,我領悟到父親所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他所遺留的是輝映在我女兒的眼睛裡的一種驕傲!)

請你自己來讀讀這句話,談一談你的理解。

生回答:溫迪為外公的行為而感到驕傲,為外公的精神而感動,這麼小也為別人著想。

指導朗讀:你能讀出之中驕傲嗎?

[教學意圖:以父親的話為中心,上下結構全文的理解體系,從全文的前後照應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覆的誦讀中加深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讀、感悟能力。]

6、祖孫兩代人對角膜捐獻的支援,使得琳達在失去了可愛的小溫迪後主動捐獻了女兒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兒那栩栩如生的畫兒,但她卻彷彿看到了(生接最後一自然段)

(投影:我的金髮的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

指導朗讀:是呀,可愛的金髮的小溫迪無時無刻不活在每一個人心中,她手中的畫筆——

7、我們瞭解了琳達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麼新的體會嗎?

生回答:角膜捐獻真是太重要了,人們應該覺悟,主動捐獻角膜;一家人很無私,它們的生命在別人身上得到了延續,獲得了永生……

永生的僅僅是他們的角膜嗎?

生回答:不是,是他們為別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意圖:對中心的理解,明確捐獻角膜的人具有的精神。]

8、在我們的社會調查中,共採訪了58個人,只有12人不願意捐獻角膜或其他器官,1人表示要考慮,45人都表示願意捐獻自己的角膜或其他器官,可是事實上又是怎樣呢?請你看看網上提供的資料。

生閱讀網站上的國內外的資料資料

看了這些資料,你又有什麼感受?

學生談感受

[教學意圖:拓展資料,引起學生的注意,感受到我國器官捐獻的匱乏,引發學生的憂患意識]

9、但是在我們當中也有人非常積極的捐獻角膜,看,這就是她的角膜捐獻證(投影捐獻證正面)你們想知道她是誰嗎?看!(投影背面的捐獻者情況記錄)知道白雪蓮是誰嗎?看,白老師今天就在這兒,你有什麼話想對白老師說嗎?或者你想問問白老師什麼問題嗎?我想白老師定會毫無保留地解答的!

生自由問答或表示心聲

[教學意圖:出示白老師角膜捐獻卡,使學生直觀感受,將日常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絡,現場採訪,營造師生口語交際機會,學生的好奇心、欽佩之情自然流露,課堂與學生生活實際貼近。使學生更加明確了捐獻器官的意義。]

10、

我在想,怎樣才能夠讓更多的人都瞭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獻的重要意義,讓大家都能夠自覺投入到捐獻者的行列中,即口頭上支援,又付之於行動呢?你們能想個好辦法嗎?

生出主意:寫傳單、加大宣傳力度、寫倡議書……

[教學意圖:積極參與,出謀劃策,引導學生將主觀意願化為行動]

11、

如何來寫一份感人至深的倡議書呢,我們下節課來學習,希望通過我們的倡議書,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獻者的行列中來,讓更多的殘疾人和家庭充滿幸福和快樂!

[教學意圖:明確下節課學習任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