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浪鼓》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21W

《撥浪鼓》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民間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幼兒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生動而有效的途徑,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價值。

歌曲《撥浪鼓》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間童謠,不僅兒化音特點明顯,京劇的唱腔濃重,而且歌詞生動有趣,以撥浪鼓的歌聲表達了人們對豐收的期望和喜悅。我希望通過對歌曲的合理處理,既豐富了音樂活動的內容,又幫助幼兒在欣賞感受、模仿學習、創造表現中感受中國傳統音樂,激發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

活動目標:

⒈ 欣賞感受歌曲京味童謠的韻味,初步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

點。

⒉ 積極參與遊戲,感受咚吧咚吧節奏,體驗玩撥浪鼓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欣賞感受歌曲京味童謠的韻味,感受咚吧咚吧節奏。

活動難點:初步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點。

活動準備:

⒈ 玩具撥浪鼓、圖譜、紙、筆;幼兒圍坐成圓

⒉音樂《撥浪鼓》

活動過程:

 一、猜謎遊戲學習歌曲主歌部分,初步感受京味童謠的韻味。

 ㈠ 猜謎匯入,引出興趣

⒈ 師:你們玩過猜謎語嗎?怎麼玩的?

——小結:謎語有謎面和謎底,有人說謎面,有人猜謎底。

⒉ 今天我帶來了一樣老師小時候經常玩的玩具,用猜謎的方法請

你們猜一猜是什麼玩具?(出示圖譜“?”)

(評析:從幼兒猜謎的遊戲經驗切入,激起下一環節中傾聽猜謎的興趣。)

㈡ 多種形式猜謎,初步感受旋律,熟悉歌詞。

⒈ 預設第一次清唱猜謎。

⑴ 清唱謎面,將“啥玩具”替代“撥浪鼓”。

師:這次我把謎面唱出來,仔細聽!

⑵ 幼兒猜謎底。

師:猜猜是什麼玩具?

A預設猜錯:你為什麼猜……?(師用清唱方式迴應並反問:

那是“……”這樣嗎?)

B預設猜對:為什麼猜撥浪鼓?謎面哪裡提示了你?(根據回

答師及時演唱回應)

⑶ 過渡語:謎面的每一句話都和謎底有關,要把每一句話結合起

來想。

⒉ 預設第二次結合動作演唱猜謎。

⑴ 隨伴奏音樂動作提示並演唱謎面。

師:我邊唱謎面邊給你們一點動作提示,請你們再來猜一猜。

⑵ 梳理謎面蘊含的三大特點。

師:我唱的謎面裡說這樣玩具大概是什麼樣的?有哪些特點?

(根據回答演唱梳理三個特點:A臉蛋兒圓,B戴耳環兒,C搖起頭兒唱的歡)

⑶ 幼兒猜謎底

⒊ 隨樂邊唱邊畫,揭曉謎底

教師隨音樂邊唱邊畫(簡筆畫替代問號)

師:謎底揭曉的時刻到了,認真聽、仔細看到底什麼?

⑵ (出示實物撥浪鼓)師:原來我帶來的玩具就是撥浪鼓。撥浪

鼓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玩具,老師小時候,甚至你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小時候都玩過。你們玩過嗎?試一試?

(評析:教師巧妙地將範唱融入到層層遞進、形式豐富的猜謎遊戲中,既激起了幼兒傾聽的興趣,幫助幼兒熟悉旋律、理解歌詞,又發展了幼兒的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體驗到了猜出謎底“原來如此”的驚喜和快樂。另外教師範唱中注重了京腔京韻的風格體現,既豐富了幼兒對民間傳統音樂的感受能力,也為“兒化音”這一難點的突破做好充分的鋪墊。)

㈢ 學唱歌曲前半部分

⒈ 教師動作表現撥浪鼓特徵,提示跟唱:我們把謎底唱一唱吧!

⒉ 根據幼兒需求,提示演唱:需要我來提示你們演唱嗎?用什麼

提示?動作?畫畫?

⒊ 同伴互助演唱:猜謎語一定要把謎面唱清楚了才能讓對方猜,

現在哪裡還有點不明白,不敢唱的,趕快問哦!

(評析:學唱歌曲環節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和需求,給予

了幼兒學習的方法習得,如動作提示、同伴互助等,為幼兒學會學習打下基礎)

㈣ 感受並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點。

⒈ 師:這是一首京味的民間童謠,有京劇的唱腔,字正腔圓,像

這種有京劇韻味的都稱為京歌,這首撥浪鼓就是一首京歌,京歌的發音吐字有北京人方言裡兒化音的特點,就是在有些字的.後面緊緊地跟著一個“兒”字,就像歌曲中的臉蛋兒,舌頭捲起來就能唱出來,有趣嗎?

⒉ 再次傾聽歌曲,學學唱唱兒化音

⑴ 師:歌曲裡還有哪些有趣的兒化音的發音呢?我們仔細來聽

一聽。

⑵ 聽到哪幾個舌頭捲起來唱的兒化音呢?來學一學。(幼兒嘗試

唱出“兒化音”,如“耳環兒”“左一個兒”“右一個兒”)

⑶ 師:那我們再來唱一唱這首京歌《撥浪鼓》,要把歌曲裡具有

京味的兒化音唱出來,還要字正腔圓,把每個字唱清楚!

(評析:本環節中及時介紹歌曲特點,在聽一聽找一找中幫助幼兒有目的地去感受民間傳統京歌的特點,豐富傳統音樂文化方面的粗淺知識。通過學舌遊戲來激起幼兒表現歌曲京味的興趣。)

 二、在遊戲中感受副歌部分咚吧咚吧節奏,體驗玩撥浪鼓的樂趣。

⒈ 初步感受撥浪鼓咚吧咚吧的聲音和節奏

⑴ 撥浪鼓搖起頭兒唱的歡,它會怎麼唱呢?我們聽一聽!

⑵ 傾聽歌曲後半段副歌部分

⑶ 師:撥浪鼓是怎麼唱歌的?

——小結:撥浪鼓是咚巴咚巴的唱歌的。

⑷ 師:它的歌聲有節奏嗎?我們再來聽一聽,用身體動作跟著節

奏拍一拍?

⒉ 玩切西瓜遊戲,體驗玩撥浪鼓的樂趣。

⑴ 徵詢玩撥浪鼓的方法

師:你們想玩撥浪鼓嗎?可只有一隻撥浪鼓,這麼多小朋友怎

麼玩呢?

⑵ 師示範通過切西瓜遊戲決定玩撥浪鼓的人:幼兒站在椅子後面,

演唱前段,後段隨節奏拍手,師在後面邊搖撥浪鼓邊走,最後一個音將撥浪鼓切向兩個孩子中間。

⑶ 提問明確遊戲規則

A明白什麼遊戲了嗎?我在什麼時候切西瓜?

——最後一個“咚”切西瓜

B切開西瓜的兩個孩子要做什麼?哪個孩子可以玩撥浪鼓?

——追逐勝利的孩子做打鼓點搖撥浪鼓的孩子,遊戲繼續

⑷ 遊戲二至三次:A搖撥浪鼓的孩子點評一下大家的演唱?B你

們對撥浪鼓的人有什麼建議嗎?

(評析:“切西瓜”的遊戲吸引孩子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歌曲中咚吧咚吧的節奏,樂在其中地一次次的複習演唱,體現了寓教於樂的理念。)

三、延伸,感受歌曲完整性。

師:剛才我們又唱又玩了撥浪鼓,但那只是《撥浪鼓》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休息一下,我們來欣賞完整的歌曲《撥浪鼓》吧!

(評析:最後環節給幼兒完整欣賞的機會,是對音樂作品、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也能激發幼兒對《撥浪鼓》完整歌曲的欣賞和表現興趣和慾望。)

活動反思

1.合理選擇和處理民間音樂作品。

《撥浪鼓》這首傳統民間音樂中蘊含著許多豐富的資訊,但不是要讓幼兒全盤接受,而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對歌曲進行適當的舍取。就如本歌曲中,刪減了歌曲的後半部分,保留了歌曲的前半部分,不僅保持音樂作品原有的京歌風格,而且歌詞中生動的體現了撥浪鼓的形象,富有童趣。從活動效果看,難易適度,民間特色濃郁,幼兒的學習興趣濃郁,可見這樣的選擇和處理是適宜有效的。

2.巧妙選擇和運用方法策略。

《綱要》指出“育教育於生活與遊戲之中”, 本活動中巧妙地運用了三種民間遊戲策略(即猜謎遊戲、學舌遊戲和切西瓜遊戲),十分契合歌曲的民間童謠的風格特點,均屬於民間傳統文化範疇。

猜謎遊戲——激起好奇心,體現重點。在感受旋律、學習歌詞環節突破了以往圖譜學習等方法,巧妙通過猜謎遊戲進行。幼兒越猜不出越有再次傾聽的願望,老師就追隨孩子好奇的心理,通過清唱謎面——結合動作提示演唱——簡筆畫演唱這樣層層遞進的方式,給予孩子充分欣賞感受的機會,熟悉旋律,掌握歌詞。

切西瓜遊戲——滿足好玩心,體現側重點。歌曲中副歌部分“咚吧咚吧”的節奏生動地體現了民間玩具撥浪鼓的有趣好玩。結合幼兒熟悉的切西瓜遊戲,自然地感受了節奏,鞏固演唱歌曲,體驗了音樂遊戲的快樂。

學舌遊戲——順應好模仿,解決難點。歌曲京歌的特點明顯,如何讓幼兒感受、表現京味,我主要是抓住了歌曲中“兒化音”這一最突出的特點,這一特點也是最適合孩子模仿學習的。通過請幼兒聽辨尋找歌曲中的“兒化音”,在互相學舌模仿中,孩子們覺得十分有趣,演唱時也會感覺與眾不同,更樂於模仿表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