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的教學設計欣賞

來源:才華庫 1.18W

《師說》的教學設計

《師說》的教學設計欣賞

教學目的:1.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2.學習本文正反論證,用對比方法透闢地說明問題的寫作技巧。掌握實詞“師”和虛詞“之”、“者”的幾種用法。

教學設想:1.以串講為主,用讀讀講講,逐段歸結的方法,把詞句講解和作品分析結合起來。2.安排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解題、簡單介紹作者、讀講課文第一、二兩段。

教學內容與步驟:

1.板書課題。2.解題:“說”是議論文的一種。“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說說關於從師的道理”。韓愈說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pán)的,其實也是鍼砭時弊之作。

3.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昌黎(今河北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後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豔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傑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抗顏而為師,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4、教師範讀。

5、讀講課文第1、2兩段:

第1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拜什麼人為師的問題。

文章首句開門見山地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古”,古時候,指兩漢以前。“之”,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者”,附在動詞“學”的後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於現代漢語裡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用他。這裡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裡表示略作停頓。“……者,……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物件,指知識和道理。“惑而不從師”,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最後也得不到解決了。以上再從反面說。一正一反,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接著,提出對“師”的看法:凡先聞道者 ,都可以為師。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並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一個難句。“夫”,音義同“彼”。“庸”是疑問語氣助詞,可譯成“怎麼”。動詞“知”後面的結構複雜。“其年之先後生於吾”,“先生於吾”是“大”,“後生於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麼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在結構上,既照應開頭“傳道”是“師”的首要職能,又為下段議論張本。(讀講至此,教師可帶領學生集體朗讀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讀後小結:這一段論述師的職能和從師的必要性,中心圍繞一個“道”字。這和作者自命繼承儒家道統有關。文中提出從師不論長少、貴賤,有他破除對長者、貴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為也自己“抗顏為師”(一本正經地做老師)申說理由的一面。

第2段,批評當時社會上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文章緊承上文“學者必有師”的觀點,感情強烈地慨嘆今日師道之不傳,轉入對恥於從師的批評,過渡極為自然。這一段,作者運用反覆對比的方法來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先是以“今之眾人”與“古之聖人”來對比。

板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