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的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49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社戲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戲的教學設計

社戲的教學設計1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詞語。

2、揣摩、品味文中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詞語運用的準確生動。

能力目標

1、培養理清複雜結構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學習作者根據文章中心的需要取捨材料,安排詳略的方法。

3、體會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眷念之情。認識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培養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點,融情人景的,鑑賞文章細緻逼真的圖畫美。

2、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語言流暢自然,景物描寫生動逼真,心理描寫細膩且富有情趣。教學中輔之以聲情並茂的朗讀,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審美鑑賞。

2、點撥與探究結合法。指導學生揣摩晶析文中的關鍵語句,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鼓勵學生自主質疑探究,教師適時點撥,以長文短教,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學習效益。

教具準備

課件、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整體感知,理清故事情節。賞析精段,積累美句,品味美詞。

合作研討,如難句釋疑、評點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安排詳略的方法等。就作品內容,聯絡生活體驗進行反思。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情景匯入

同學們,童年是快樂美好的,是記憶長河中一段永不褪色的難忘體驗,無論它是溫馨,還是灰暗,人生經歷的書本總是誘人流連追思。恰如一首小詩中所吟唱的:

多媒體顯示:

童年

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床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裡邀遊/

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呵/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

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憶深處/放飛歌唱……

小說《社戲》便是在流離顛沛中燃點的童年記憶。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默讀,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並疏解疑難字詞。

多媒體顯示:

(1)查字典給下列字注音。

&nb

sp;篙()潺()蘊藻()憚()踱()歸省()

行輩()鳧水()棹()攛掇()踴躍()

(2)釋義。

攛掇:從旁鼓動人做某事。

踴躍:①跳躍。②形容情緒熱烈,爭先恐後。

彌散:瀰漫消散。

自失:(聽得出神)忘了自己。

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通常寫作“縹緲”或“飄渺”。

憚:怕,畏懼。

2、學生聽讀課文錄音。要求:聽清語氣,體會感情。

3、學生自由誦讀,把握主要情節,多角度概括課文內容。

教師在學生圈點勾畫時,指導從“時間”角度,從“事情”角度,從懷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內容,並指名學生口述。

明確:

本文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從“時間”角度概括:看戲前——看戲——看戲後

從“事情”角度概括: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戲——歸航偷豆——六一送豆

從“原因”角度:懷念童年是因為有樂土——美景——趣事——夥伴

4、學生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平橋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什麼?

(2)作者寫夏夜行船是怎樣烘托急迫心情的?

(3)作者急切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麼?

(4)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麼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各小組代表發言,在班上交流。教師點撥、歸結:

(1)作者筆下的平橋村:“離海不遠”“偏僻”“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以“種田”“打魚”為業,“只有一個雜貨店”。

這樣一個偏僻不打眼的小村莊,作者說“在我是樂土”,其中“樂土”一詞既寫出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我”對平橋村的情感。“樂”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我”在這裡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②可以免讀《詩經》之類難懂的書;③可以釣蝦、放牛,體驗自由快樂的鄉間生活。

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自由快樂的天堂。這種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鄉間生活是相對於城鎮宅院中“我”的那種受束縛而言的。

(2)夏夜行程是課文的`精彩片斷。作者寫起伏的連山如奔獸,以動寫靜,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聽到歌聲,料想發自戲臺,裡更是迫切。而宛轉、悠揚的笛聲,使“我”沉靜,反襯出此前著急的心情。

(3)不好看。理由在於: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於出了臺”並不停地唱著。除正面寫出戲不好看,文中“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這些神態描寫,也從側面作了烘托。

&nb

sp;(4)月下歸航時,寫了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輕鬆。

三、賞析精段:積累美句,品味美詞

1、學生集體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並誦讀。

學生摘錄的美句有:

所見:①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裡。②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③……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④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⑤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⑥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

所聞:①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②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③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④……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

所嗅: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

所感: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②但我還以為船慢,③……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裡。④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再說回去看看。

2、請學生用“我認為_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表達了____________”的形式,對以上摘錄的美句中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準備精彩發言。

教師作示範品味: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指導學生從色彩、氣味、聲音、心情、動態方面品味美詞。

同學們深情品讀,積極思考,踴躍發言。預設:

生l:“碧綠”“淡黑”“紅霞”分別寫出了豆麥、連山、燈光的色彩美。

生2:“縹緲”“仙山樓閣”寫出了戲臺的神奇美。

生3:“清香”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生4:“潺潺”寫出了水聲美,“宛轉,悠揚”寫出了笛聲美。

生5:“輕鬆”“舒展”表現了作者心曠神怡之情。“船慢”表現了作者的迫切之情。“沉靜”表現了作者由焦急而平靜之情。“自失、彌散”表現了作者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現了依依之情。

生6:“起伏、踴躍”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躥”“喝采”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教師小結:文章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渲染描繪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給讀者以衝擊,而產生精神愉悅,富有美感。

3、學生有感情地齊讀月夜行船、午夜歸航精彩片斷,品味文章細緻逼真的圖畫美和作者深摯的思想感情。

四、課後作業

1、整理今天的筆記和導學案。

2、背誦“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學生複述小說情節,教師給以評點和補充。

二、快速閱讀,研討內容

1、請學生深情研讀課文,結合語境,揣摩語言的深層含義。思考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句中的“輕鬆”和“舒展”表現了“我”的什麼樣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句中的山為什麼說“踴躍”?

(3)“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中“回望”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罩”表現了怎樣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地說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為什麼還要“感激”?

學生小組討論,推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師點撥、明確:

(1)句中的“輕鬆”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我”歡喜輕快的心情。

(2)“踴躍”意為“跳躍”,用以寫山,把靜物寫活了。作者在這裡是創造性地賦予這個詞以新的含義。

(3)“回望”兩字,表現“我”依依的心情。“罩”通過視覺表現戲臺如夢如幻的情景,與來時呼應。

(4)因為城裡讀過書的“我”對他的豆子的誇獎。表現了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

2、請同學們運用跳讀的方式再次快速閱讀課文,發現疑難問題,提請班上討論、交流,教師整理、點撥,加深對文意的領悟。

學生的問題可能涉及:

(1)文中“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麼季節?摘取有關語句說明判斷的理由。

(2)文中寫看戲餘波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起什麼作用?

(3)文章結尾處:“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應該怎樣理解?刪去可以嗎?

(4)《社戲》按文題所示似乎應該寫戲,而文中大量的篇幅寫戲外的天地,因此有人建議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之類的題目,可以嗎?

明確:

(1)看社戲的時間從文中相關語句的提示應在春末夏初。如“消夏”“掃墓完畢之後”“羅漢豆正旺相”“兩岸的豆麥”等資訊。被稱為“羅漢豆”的蠶豆,在浙東一帶,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後才開始結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剝了煮著吃的時候,應該是在初夏。

(2)孩子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竟非常感激起來”,並又親自送豆,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淳樸厚道的農民本色,進一步說明“我”之所以視平橋村為樂土,正因為這裡的人善良可愛。

(3)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是過去那段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標誌,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童年的美好回憶,充滿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形成人煩惱無限,束縛重重的現實生活,表現了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課文用大量的篇幅寫我對平橋村的熱愛(“樂土”)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莊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的偷豆、剝豆、燒豆、吃豆等事,這樣花費筆墨,非但沒有離題,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為小說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頌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才幹。

三、說話訓練,評點人物

小說塑造了熱情的夥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請同學們深情研讀課文,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___(評價其性格、品質),比如_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

式,用三言兩語,簡筆勾勒人物形象,閃亮登場發言。

預設如下:

生1:我喜歡文中的雙喜。因為他膽大心細,聰明伶俐,比如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計上心來,解決大船的問題,並且“打包票”保證“我”的安全,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因為他像個小領袖,敢於負責,比如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生2:我喜歡文中的阿發。因為他純潔無私,比如午夜歸航時,阿發以“我們的(豆)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生3:我喜歡文中的一群小夥伴。因為他們友愛熱情,比如“我”是“遠客”,他們得到父母許可,“伴我來遊戲”;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因為他們聰明活潑,比如對付細心的八公公,他們議論之後,想出要八公公歸還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癩子”的辦法。因為他們很能幹,比如他們駕船技術高超,水性很好。

生4:我喜歡文中的六一公公。因為他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比如,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輕加責備,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是“應該的”;親自送豆給“我”吃,“我”誇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來”。

四、主題探究

1、小說的結尾應如何理解?

意味深長。作者藉助我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樸實、勤勞、聰慧的小夥伴們和有趣的生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2、主題總結

本文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出“我”十一二歲時在平橋村夜航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生活經歷。作品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

五、課後作業

1、請同學們學習“月夜行船、深夜歸航”兩節寫景的方法,寫一段描寫景物的文字。

2、完成導學案。

板書設計

社戲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體味平橋人淳樸真摯的感情。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預習,疏通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方法和手段】

1、小組互動探究。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揭示目標

二、作者簡介,檢查字詞

三、感知課文,互動交流

快速默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情節。小說的主要情節:

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3、看社戲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5、趙莊看社戲

6、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四、感悟探究,精讀揣摩

1、重點探究課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學習小組互動交流、集體交流:

從嗅覺、視覺、聽覺等入手,寫得有味,有色,有聲,更有情。作者還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寫出了江南水鄉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戲途中愉快的心情。寫行船之快,襯托了“我”急於想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

2、自選探究:

⑴ 讀──讀喜愛的語段。

⑵ 說──說探究的內容。

⑶ 問──問不懂的問題。

⑷ 幫──幫助解決疑難。

⑸ 選──選探究優勝者。

四人學習小組互動交流、集體交流。教師強調:“偷豆”的是與非 ?

五、課文小結,反饋拓展

1、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麼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迅哥之意不在戲,在乎山水人和之間也,山水人和之樂,得之心而寓之戲也。

2、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社戲的教學設計3

一、介紹背景資料

(螢幕顯示 學生齊讀)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螢幕顯示)

作品簡介

《社戲》描寫、表現了“我”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達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

有人說,《社戲》通過“我”的眼睛表現了濃濃的鄉情,真真的友情,美美的山水情,深深的母子情。

師:“我”為什麼要打引號呢?《社戲》是一篇小說,這個“我”就可能不是實實在在的魯迅先生,而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注意“眼睛”兩個字,《社戲》是通過我的眼睛看到的,那麼,眼睛就是作品寫作的視角,去同學們旁批“兒童視角”在標題旁邊。我們學過的《最後一課》也是兒童視角。

(螢幕顯示)

也有人說,《社戲》以其故鄉美、童年美、人性美、情感美而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人間摯愛分感受。

還有人說,《社戲》的主題乃是懷念那永不復返的童年審美體驗,懷念那永遠逝去的童年的純淨的美。

師:所有的作品簡介,關鍵詞就是童年的生活美。《社戲》通過看社戲這個故事的敘述表現了童年生活的美好。

(螢幕顯示)

教學設想簡介

課文細讀

第一課時:看戲前

第二課時:去看戲

第三課時:看戲後

二、明確學習內容 強調學習方法

(螢幕顯示)

第一課時:看戲前的故事

在這節課上,請同學們細讀課文第4-10自然段。

(螢幕顯示)

三、品讀細節,揭示學生藝術手法

品讀內容

1、這一部分寫出了什麼,表現了什麼?

2、這一部分最後一段的語言之美、表達之美。

(螢幕顯示)

提示:寫“找不到船”,在小說中起著多方面的作用……

提示:寫“找到了船”,在小說中也起著多方面的作用……

師:下面各自讀書,品味細節,說明它寫出了什麼,又表現了什麼。要求是,拿起筆,勾畫一個地方,寫上一點評點的文字。

(寫上對比 老師巡視 學生回答 老師評點)

(螢幕顯示 老師講解 學生記錄)

1、寫出了“我”的心情的抑揚。

2、增加了故事情節的起伏波瀾。

3、表現了外祖母、媽媽的關愛和鄉親的友善。

4、第一次讓少年朋友們集體出現。

5、表現友誼,為月下航行與月下偷豆進行美妙的鋪墊。

6、將少年朋友們巧妙地聚集到船上,從而在“航船”這個“場景”上塑造了一群美好的少年形象。

四、品味語言之美、表達之美

(螢幕顯示)

品析:這一部分最後一段的語言之美、表達之美。

(學生各自讀書 安靜思考 小組交流 抽查發言 老師評點)

(螢幕顯示 老師講解 學生記筆記)

1、美在“快速行動”的描寫。

2、美在對“心情”的直接與間接的抒寫。

3、美在動詞、色彩詞的運用。

4、美在暗寫了平橋村孩子的懂事。

5、美在再寫雙喜,並引出了阿發。

6、美在景物描寫的伏筆與照應作用。

五、結課

(螢幕顯示)

小結

《社戲》第一課時

故事情節的表達作用欣賞

小說細節的表達之美欣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