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喻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6.66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弈喻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弈喻教學設計

弈喻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樹立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人生觀。

2、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二、作者簡介

錢大昕(1728一1804年),清朝歷史學家、學者。字曉徵,一字辛楣,號竹汀,晚稱潛研老人。江蘇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人。自幼聰慧,喜歡讀書,善於詞章。後又博覽群籍,綜貫六藝。乾隆進士,由編修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以後主講鐘山、婁東和紫陽等書院。學識廣博,尤精音韻訓詁。在歷史學研究方面,對校勘考訂古籍頗有成績。其著作有《潛研堂文集》、《廿二史考異》、補《元史藝文志》和《氏族表》、《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等。

三、課文內容提要及問題設計

(一)課文內容提要

本文以下棋作喻,具體生動地揭示了生活中的一個哲理,即觀人之失易,見己之失難。只有“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才能公允地評價一切事物。因為事物總有它的客觀真理,如果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甚至各執己見,彼此相譏,就會爭論不休,得不出正確的結論。文章由事入理,以小見大,邏輯性強,議論不是憑空而發,富有辯證意味,給人人生哲理的啟迪。讀來真實、自然,富有感染力。文以感嘆作結,言已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

(二)問題設計

1、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來闡明道理的,請想想作者是如何寫下棋的 ? 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文章既沒有介紹下棋的一般規則,也沒有描述下棋的一種情形和場面,而是十分簡要地敘述了作者自己在友人寓所的一次下棋經過。其中作者特別突出地敘述了自己在由觀棋到下棋過程中前後態度的不同變化。

作者之所以這樣寫下棋,正是為後面的議論和說理作鋪墊。實際上在這樣的敘述中,雖然還未說理,但理已寓於事中了。同時,由於作者並不是從旁觀者的地位客觀地敘述下棋者的優劣,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現身說法”,因而就使讀者格外感到“事事確鑿”,也使下面的議論說理有了堅實可靠的事實基礎,而不致流於空洞浮泛。

2、作者在寫完下棋的事以後,本已水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點明題旨,但是,在第二段中作者卻旁遷它事、生髮議論,一句也沒有涉及與下棋有關的事,這是為什麼?

從文字上看,第二段確實一句也沒有提到下棋的事,似乎與第一段不相銜接。然而這兩段實際上卻是貌離神合、表異實同。作者由點到面,從下棋這件小事而聯想、擴充套件到生活中許多現象,進而從為人處事的高度立論,揭示了生活中一個人們往往習焉不察的事實:“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從而使文章的主旨從“下棋”這一狹窄的小圈子中突破出來而具有了更為普遍的社會意義,也使文章的內容更加富有力度。

再從寫法上看,作者在寫完下棋之事後,有意宕開一筆,拓展開去,不僅可以引發讀者的思考,增強讀者的印象,使文章的意味更為深遠,而且也使得文章本身顯得有波瀾,有起伏。

3、本文以下棋作喻,向我們說明了生活中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 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比較公允地評價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 ? 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1)在本文中作者通過對自己在由觀棋到下棋過程中兩種不同的心理感受的敘述,生動地說明了生活中一個人們往往司空見慣卻並不留意的道理,即觀人之失易,見己之失難。

(2)作者認為,人不可能總是正確的,也不可能沒有一點過失,因此,只有“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較公允地評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本文的主旨在於警戒那些主觀臆斷、盲目自強不知以為知的人,從而教人領會做人的正確道理。

弈喻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工具書、書下注釋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讀成誦。

2、理解和學習借事喻理、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3、學習文章的寫法,掌握這種寫作技巧。

教學重點

理解借事喻理、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清代文學家錢大昕憑觀棋所得的一番感悟寫下了耐人尋味的散文《弈喻》,這種緣事悟理的寫法 ,便於表達我們在生活中的思想收穫,大家通過研讀此文一定會在成長中得到難得的啟示。

二、作者簡介

錢大昕(1728—1804),字曉徵,號辛楣,又號竹汀,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人乾隆進士,官至少詹事歷任山東、湖南、浙江、河南鄉試考官,提督廣東學政 乾隆四十年(1775),因父喪歸裡,後稱病不復出歸田三十年,先後主講鐘山、婁東、紫陽等書院他初始以辭章聞名,後來精研經史,對經義聚訟難決的問題,皆能剖析源流,於音韻、訓詁方面,尤多創見,對史學精於校勘考訂,當時推為通儒,也長於詩文著有《潛研堂集》等。

三、朗讀課文

四、解題

“弈”就是下棋,“弈喻”意思是用下棋來打比方從題目可知這篇短文是用下棋來講道理的。

五、課文理解

1、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來闡明道理的,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下棋的一番經歷的?這樣寫有哪些好處?

文章十分簡要地敘述了作者自己在友人寓所的一次下棋經過其中作者特別突出地敘述了 自己在由觀棋到下棋過程中前後態度的不同變化,即由觀棋時的躍躍欲試和因客人的“數敗”而在內心裡譏笑他,“以為不逮己”的傲慢,到自己與客人下棋時的思竭智窮、不堪一擊,因而內心十分羞愧,“不能出一言”的狼狽這件事對作者震動很大併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於是作者說:“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作者之所以這樣寫下棋,正是 為後面的議論和說理作鋪墊實際上在這樣的敘 述中,雖然還未說理,但理已寓於事中了就好像箭在弦上又引而未發,不僅充分調動起讀者的期待心理,而且迫使讀者也不得不參與進來要探明其中的究竟同時,由於作者並不是從旁觀者的'地位客觀地敘 述下棋者的優劣,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現身說法”,因而就使讀者格外感到“事事確鑿”,也使下面的議論說理有了堅實可靠的事實基礎,而不致流於空洞浮泛。

2、作者在寫完下棋的事以後,本已 水 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點明題旨,但是,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卻寫起讀書事來生髮議論,一句也沒有涉及與下棋有關的事,這是為什麼?

從文字上看,第2自然段確實一句也沒有提到下棋的事,似乎與第1自然段不相銜接然而作者指出,今天有許多做學問的人,在讀古人書時,常常喜歡吹毛求疵,百般挑剔;在與人們相處時,也往往以指責別人的過失為快意,似乎真理都握在他們手中一樣這類人事實上正與那些在觀棋時愛指手畫腳的人為同一類因此,作者由點到面,從下棋這件小事而聯想、擴充套件到生活中許多現象,進而從為人處世的高度立論,揭示了生活中一個人們往往習焉不察的事實:“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從而使文章的主旨從“下棋”這一狹窄的小圈子中突破出來而具有更為普遍的社會意義,也使文章的內容更加富有力度再從寫法上看,作者在寫完下棋之事後,有意宕開一筆,拓展開去,不僅可以引發讀者的思考,增強讀者的印象,使文章的內容涵蓋更加豐富,也達到了教育弟子的目的。

3、本文以下棋作喻,向我們說明了生活中一個什麼樣的道理?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比較公允地評價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本 文的主旨是什麼?

在本文 中作者通過對自己在由觀棋到下棋過程中兩種不同的心理感受的敘述,並結合現實中那些常常喜稱人過、愛吹毛求疵的人的行為,生動地說明了生活中一個人們往往司空見慣卻並不留意的道理,即觀人之失易,見己之失難。

作者認為,人不可能總是正確的,也不可能沒有一點過失,因此,只有“易地以 處,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較公允地評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如果不管真理之所在,只是一味地“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就會導致無休止的爭論,也就永遠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本文的主旨在於警戒那 些主觀臆斷、盲目自大、強不知以為知的人,從而教人領會做人的道理。

六、理解和學習緣事悟理、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學生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後,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對弈、治學和判斷事理三者的關係。

作者以自己下棋的切身體會設喻,現身說法,借做事來講道理,不僅容易把道理說清楚,讀者也會感到親切而樂於接受本文2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說下棋 不可小看對手,第2自然段說讀書不可輕易指責古人,辯明事理不應相互嗤笑論述的範圍由小到大,意思一層比一層深,呈現出層進式的論證結構結尾“曾觀弈者之不若已”又照應開頭,使首尾圓合,結構嚴謹。

七、總結

一局棋一番感悟,一篇文一種思想,仔細品來,修身養德常思己過,閒談靜坐莫論人非才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