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彙總7篇

來源:才華庫 3.19W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我們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方面進行安排的書面計劃。那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彙總7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 認識本課的生字詞,會讀會寫。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感悟外祖父對祖國無限眷戀的深情,體會梅花堅韌高潔的品質。

3、 學習梅花的堅貞不屈,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以及愛國情誼。

教學重難點:通過個性化閱讀,深入感悟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深厚的愛國情意。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PPT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 新課匯入

同學們,認識圖片中的花嗎?(PPT出示梅花)

你們學過哪些關於梅花的詩句呢?(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字苦寒來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看了圖和古人關於梅花的詩句,你們有沒有發現梅花有什麼特點呢?(不畏嚴寒,不怕風雪欺壓)

大部分的花都是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裡綻放自己的美麗,而梅花卻是頂著嚴寒,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獨立。可見它具有非常不屈的品質。梅花不僅是花中的君子,梅花精神也正是炎黃子孫的品格。這節課,我們就要來學習第六課《梅花魂》。(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你們已經預習過這篇文章了,誰能來解釋一下“魂”這個字的意思。(靈魂,精神)

看了這個題目,你有什麼想問的嗎?(梅花有魂嗎?梅花魂指的是什麼?)是什麼呢?我們先保留著這個問題,帶著這個疑問共同走進課文。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翻開書本,自由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想一想,本文作者圍繞梅花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首先進行生字詞的檢查(PPT出示詞語)

靈魂 腮邊 訓斥 玷汙 嗚咽

欺凌 秉性 矇矓 梳理 衰老

手絹 華僑 白杭綢 抹乾淨 涼颼颼

不甚在意 頗負盛名 風欺雪壓

眷戀 縷縷幽芳 葬身異國 漂泊他鄉

(注意矇矓、曚曨和朦朧的用法,矇矓、朦朧:指模糊不清;曚曨:指日光不清)

3、你能用最後一排中的幾個詞語來概括一下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嗎? 本文圍繞著梅花講了漂泊他鄉的外祖父珍愛梅花、眷戀祖國的事。

4、本文是圍繞著梅花發展的,可見外祖父和梅花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每當故鄉的梅花又開了。那朵朵冷豔、縷縷幽芳的梅花,總讓我想起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一起來念一下)

5、看到這裡,你們的心裡有沒有一點悲涼呢?都說“葉落歸根”,可是外祖父卻葬身在了異國他鄉,再也回不到他眷戀著的祖國了。故鄉的梅花每年都會再開,可外祖父卻再也回不來了。看著那朵朵冷豔、縷縷幽芳的梅花,作者“我”呢,不禁想起了和外祖父之間的許多往事。在“我”很小的時候,只要一談論到和祖國有關的事,這樣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就會落淚。現在,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找出外公落淚的句子。想一想外公落淚的原因。

共有三處:

1、

2、

3、 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樣,“嗚嗚嗚”地哭了起來?? 想不到淚眼矇矓的外祖父也隨著上了船,遞給我一塊手絹——一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繡著血色的梅花。

三 探究三苦:體會外公思鄉之情

1.我們先來看第一處,誰來把它讀一讀。

從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什麼?(從這些詞句可以體會到外祖父思念家鄉、思念祖國的思想感情。)(這些詩句觸動了他思鄉的感情。他思念祖國,卻身在異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讀到這些詩句時就會落淚。)

當時的我能不能理解?

經過幾十年,當作者已成為了大作家的時候,“我”懂得了什麼?

讓我們帶著對祖國懷念的情思再來讀一讀。

(思鄉的淚)

2、探究外祖父的“二哭”,體會他無法迴歸家鄉的情感。

第二次落淚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

教師讀這部分內容,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你看見了什麼?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同桌之間交流。(在我眼前出現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竟不顧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外孫女面前“嗚嗚嗚”地哭著,他哭得是那樣傷心。)

當得知自己無法回國時,外祖父哭了,是怎麼樣哭的?(像小孩一樣哭了)外祖父和小孩子年齡差這麼多,為什麼這麼形容。(外祖父得知自己不能回國了,感到非常無奈,就像小孩子一樣無奈,情不自禁地哭了。)

你能理解老人此刻的心情嗎?(自己的孫兒就要回到日夜思念的家鄉,可是因為自己年紀太大,無法和他們一起回到家鄉,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由來已久的心願。同時,因為年紀太大,自己將永遠不可能回到家鄉,心裡當然十分悲切。)

讓我們帶著這種無奈的感情再來讀一讀。

(悲痛的淚)

3、再來看一看外公的“三”哭

第三次外祖父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哭了?

“想不到淚眼矇矓的外祖父也隨著上了船。遞給我一個手絹,一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面繡著血色的梅花。”

哪個詞使我們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淚眼矇矓)

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這一舉動,難道帶回去的僅僅是手絹嗎?(他借“我之手”把他那顆眷戀祖國的心帶回祖國,讓他也能“魂”回祖國。)

外祖父心愛的孫女就要回國了,可是外祖父卻因為年事已高,無法和他們一起回國,他是多麼得傷心啊。在第“三”哭中,還有一個句子能夠體現出外祖父的難過,你們找出來了嗎?

“赤道吹來的風繚亂了老人平時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銀髮,我覺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許多。” 外祖父的衰老是因為風繚亂了頭髮嗎?

外祖父想到自己再也無法回到祖國,抑制不住心中的悲傷,體會到思鄉的深情,孤獨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久居異鄉的外祖父日夜思念著自己的家鄉,他將這種思鄉之情寄託在了梅花上,還將最珍貴的梅花手絹送給了外孫女帶回祖國。至於哪些地方能夠看出外祖父對梅花的珍愛,我們留到下堂課繼續學習。

板書:

梅花魂

一哭: 教“我”讀詩詞時 思鄉的淚

二哭: 得知不能回國時 悲痛的淚

三哭: 送“我們”上船時 不捨的淚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感受中國古代繪畫的藝術美,初步瞭解我國古代繪畫的概況,提高對古代繪畫作品的欣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鋪墊

1、 美術的分類。(美術大致分:繪畫和工藝美術)

2、 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瞭解的古今中外的繪畫的一些特點。

二、新授

1、 中國古代繪畫從題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

2、 你瞭解中國古代哪位或哪幾位畫家?他們是哪個朝代的?有什麼代表作?(學生根據自己瞭解的情況回答。)

3、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邊糾正邊補充。

4、 教師把中國古代繪畫的內容再疏理一遍:

曹不興(東吳)是第一位有記載的有影響的畫家。

顧愷之(東晉)代表作有《洛神賦圖》。

魏晉和南北朝是山水畫和花鳥畫的萌芽時期。

隋代歷時不長,但繪畫創作已出現向新的高峰發展的跡象。

唐代是中國繪畫走向成熟的時期,尤其是人物畫獲得了重大的發展。唐初有閻立本,盛唐時期有“畫聖”吳道子,在仕女題材畫方面有周肪(專門表現貴族階層生活)。

五代兩宋是唐代之後中國繪畫史上又一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五代南唐有顧閎中畫的《韓熙載夜宴圖》。

宋代畫風流派多樣化,最具代表的是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寫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榮景象。宋代山水繼五代之後繼續變得更為成熟,代表作有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元代出現了“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明代後期有徐渭,多才藝,《黃甲圖》便是代表作。

清代初期“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別號“八大山人”,明皇室後裔,筆墨功夫很有藝術魅力。

5、 學生講述自己對書本範圖的理解及藝術魅力。

6、 學生自習〈〈韓熙載夜宴圖〉賞析〉

7、 師生共同分析〈韓熙載夜宴圖〉

第一段:聽琵琶演奏

第二段:觀舞

第三段:宴畢休息

第四段:聽笛子合奏

第五段:送客

作品在用筆設色等方面達到了很高水平,人物造型線條準確流暢,色彩變化豐富,色調絢麗雅緻。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1~9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鐘錶的組成部分,知道時針、分針及鐘面的數字。

2.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並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具準備:實物鍾、模型鍾,實物展示及相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童話引入。多媒體演示:在一個美麗鄉村的清晨,小公雞起床了,它跳到高處“喔喔喔”叫起來。

2.提出問題。

(1)“公雞打鳴是叫人們幹什麼?”

(2)“每天早晨是誰叫你們起床?”

3.揭示課題。

師:你們桌上也擺著各式各樣的小鬧鐘,好看嗎?同學們,鬧鐘不光有漂亮的外表,它的鐘面上還有豐富的知識,你們想知道嗎?好!我們一起來認識鐘錶。

[評析:運用媒體演示,藉助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形象,從兒童熟知的童話引入,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自主探索

1.初步認識鐘面。

(1)比一比。

學生拿出實物鍾,與同桌的比一比,看鐘面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①都有兩根針(長長的細細的叫分鐘,短短的胖胖的叫時針)。

(板書:分針時針)

讓學生指一指學具鐘的時針、分針。

②都有12個數,一起數一數(1、2…)

12個數把鐘面分成了12個相等的大格。

(2)說一說。

鐘面上的針是按怎樣的方向轉的?

[評析: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如實物鍾、模型鍾等。設計了探索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摸一摸、轉一轉等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2.認識整時。

(1)整時的常用表示法。

①學生嘗試撥整時。

師:你們會撥鍾嗎?自己撥出一個喜歡的時刻,看誰撥得好,請他上來撥。(選三個上來)

問:你撥的多少?剛才三個同學說的“X點”是口頭語,正確的書面用語叫“時”。(板書)

指看三個鐘面說“這個讀X時……”並板書:X時,X時,X時。指著“X時,X時,X時”說“這些都是整時”。(板書)

②觀察比較整時針的特點。

小組同學一起觀察:黑板上三個鐘面上的針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③引導學生得出認識整時的方法: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④練習。

A.師撥鐘面,生說時刻,2時、6時……

B.生活中,我們做的事都和時間緊密相連,請你們撥出時刻。

a.早上上學的時刻。

b.每天看動畫片的時刻。

c.每天爸爸媽媽看新聞聯播的時刻。

C.你還想撥哪個整時?撥一撥,這時你在幹什麼?

(2)整時的第二種表示法。

①小朋友觀察身邊的事兒,非常仔細,教師出示標有“8:00”的卡片問:你見過這種時間嗎?在哪裡見過?

師:這是整時的第二鐘錶示法,叫電子表示法。

②誰會寫幾時就寫幾,然後寫上“:”再寫兩個“00”。

③指黑板鐘面,問:你會用數字法來表示嗎?請寫在寫字板上,看誰寫得好,二人扮演,評一評,寫得好嗎?

④今天兩種整時表示法你都會寫嗎?你們還想比一比嗎?

師:老師寫出了一種,請你寫出另外一種。

[評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大膽放手,讓學生自由撥鐘面上表示的時刻和嘗試認識電子錶表示的時刻,然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了認識整時的方法及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體現了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和創造性,設計新穎、有創意。]

3.應用。

(1)師:時間是很寶貴的,我們要珍惜時間,作為國小生該怎樣珍惜時間呢?那就是合理利用時間,安排好一天的學習、生活(開啟書第92頁)這是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多媒體),仔細看書上第92頁,說一說,他什麼時刻做些什麼?(小組說一說)

(2)問:他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嗎?

師:對,我們應向小明學習,不睡懶覺,合理安排,做健康、聰明的好孩子。

[評析:教師引導學生對小明一天時間安排進行認識與評價,加強學生對珍惜時間和養成良好作息習慣重要性的認識。]

三、綜合應用

1.現在請你自己做主,當一次小小設計家,設計你星期天的安排。

(小組合作,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安排合理。)

(1)活動。

上午()時做()

(:)做()

()時做()

下午(:)做()

()時做()

(2)評一評:獲勝者是誰?

2.聰明屋。

聰明屋裡住著一位智慧老爺爺,他給你們出了一道難題,這是從鏡子裡看到的鐘面,猜一猜它是幾時。

[評析: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落實這一教學目標,教師特地安排設計了請學生自己做主當一次小設計家的練習內容,鞏固練習環節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也極其自然地進行了珍惜時間的教育,小組合作設計一天作息時間表,學生設計出的一天作息時間,豐富多彩,體現出學生一天的生活有序、豐富、充實。]

總評析: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非常注重課堂良好的心理氣氛的創設,內容開放,呈現方式多樣化,教法靈活開放,教者充分應用教具和學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重視合作學習和資訊交流,重視數學知識的主動構建,重視數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一些生字詞。

2、理解文章中部分實詞的活用和虛詞的意義。

教學重點:

1、體會本文寫景的特色。

2、對比、反襯的手法。

教學難點:同上

教學設想:

以讀代講,指導學生熟讀課文

課前準備:

預習作業:

1、初讀課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決。

2、在解決生字的基礎上,讀順課文。

3、回憶《西湖遊記二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可以由回顧單元提示中的本文與前兩課的不同入手。

二、檢查預習

1、字詞認讀強調:(1)部首的字:髻、鬟、鬣。[補充:鬢、鬈、鬃等字,都與毛髮有關係(可由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

3、注意下列字的讀音:廿 鵠 鬣 茗 蹇 髻鬟 曝 呷 惡 墮三、

熟讀課文:

1、將生字帶入文中,自由大聲朗讀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讀互聽,可以將文章分開,一人讀一半,互相挑刺(可以從生字和斷句方面。)

3、點讀,(可以選擇一男生和一女生賽讀,剩餘男女聲側耳傾聽,注意長句的斷句。)

老師強調長句的斷句:(1)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齊讀熟悉。

三、譯讀:

1、自讀自譯方式:對著課文大聲說譯文,藉助註釋並調動原來的文言知識積累。

2、靜悟:老師讀譯文,學生看課文。邊聽邊領會。

3、齊讀鞏固

4、點畫重點註釋(老師自己決定)

四、當堂作業

強化記憶生字詞第二課時

五、賞讀

1、匯入

會晤作者

袁巨集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先後擔任過吳縣知縣、京兆校官等,中間兩度告歸。晚年定居沙市(今湖北省沙市)。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氣和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力求自由解放,給人以清新活潑的感覺。有《袁中郎全集》。背景回放袁巨集道始終無意於仕途,他萬曆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遊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遊記,如《西湖遊記二則》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在登臨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巨集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由於所任職務比較清閒,使得他有空閒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寫於此時。以上兩點可以由有參考資料的學生講解。教師匯入語:《西湖遊記》中描寫西湖全景的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波光如綾,溫風如酒(可以先由學生自己回憶)。袁巨集道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寫景偏重表現自然之美,《滿井遊記》也有這樣的特色。

2、默讀課文:要求:(1)用欣賞的眼光讀課文,說出自己的發現或提出一個有發現意義的問題。(2)同桌或者前後位的同學互相交流討論。

3、探究(1)本文寫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體現?目的:體會作者那顆善感的`心。(2)你能試著發現本文在寫景狀物上有哪些特點嗎?試試看誰最具備發現的眼光!最具備科學家的頭腦!目的:積累學習寫景方法。特色探幽:明確①白描的手法。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沒有誇張、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極為簡練單純的筆法將其勾勒出來。如作者寫柳條,只用將舒未舒,柔梢披風8個字,但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的風韻,以及楊柳的動態美都活生生地再現了出來;寫麥田,用淺鬣寸許4個字便表現出初春麥苗的特徵,文字也極為簡練。這種簡練的白描,有賴於作者對景物細緻入微的觀察。②擬人的寫法。把景物擬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也便於在景物描寫中滲透進作者的感情色彩。我們來看作者對鳥和魚的描寫: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首先是因為作者心頭盪漾著春天的喜悅。③生動的比喻。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來寫景的,如用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來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積雪融化後的山巒,這兩個比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顯得優美熨帖,同時能讓人產生美好的聯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寫人的,用若脫籠之鵠來表現自己終於得以出遊的愉悅,真是再真切生動不過了。

4、理清線索,強化記憶,爭取背誦第二自然段。二、主題探尋這篇遊記描繪了北京近郊滿井一帶美麗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厭棄都市官場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懷。

三、基訓鞏固

作業

設計:

見知識盤點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匯入新課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蔘加了守邊高階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於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轉身寫板書)題目的意思就是出使到邊塞。

板書:使至塞上王維

二、簡介作者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崇信佛教。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所以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其詩、畫的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三、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帶讀。

四、理解詩意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共8句,分為四聯,是哪四聯呢?(首、頷、頸、尾)

板書:首頷頸尾

1、這首詩總體寫了一件什麼事呢?

明確: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駕車經過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可見雖然打了勝仗,都護並沒有放鬆警戒。詩句流露出對都護的讚歎。

2、說說“徵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二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賞析: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後枝葉乾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詩人去國離鄉,感情總是複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聽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並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鬥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在那年四月被貶為荊州長史。估計詩人王維也相應愛到了牽連。“徵蓬”於詩人,是正襯;而“歸雁”於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而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自己過了居延這個地方,就像“徵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人的天空。這兩句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鬱。

3、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句。

明確:這兩句是全詩的名句。兩句主要寫景,寫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幅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雲影。只有一縷孤煙在升騰。那是烽煙,烽煙是報警時點的煙火,這說明詩人此行快要到達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詩人只用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於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於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巨集闊氣勢,從而使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偉奇麗。

4、最後兩句,寫了詩了到達目的地以後,從兵士那裡得知都護正在邊防前線準備戰事,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對邊關將士的敬慕之情。

五、小結

這首詩敘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河西軍隊的聲威,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抑鬱。孤寂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動植物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一些特殊身體結構。

● 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

過程與方法

● 根據動植物的特殊身體結構推斷它們可能生活的環境。

● 利用已有經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 具有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推論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

能夠根據動植物的特殊身體結構推斷它們可能生活的環境。

【教學難點】能夠利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推測。

【教學準備】具有特殊形態結構的動植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不同形狀的紙魚、水盆、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我們知道許多生物都有特殊的形態結構,如駱駝的駝峰,鳥類的翅膀,仙人掌退化的葉子,這些特殊結構,使得生命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是什麼使得它們與眾不同呢?

二、自主探究:1、不同環境中的植物1)觀察浮萍,小草,玉米的根,是怎樣的?它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形態結構?(浮萍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較細的根;小草和玉米都有龐大的根系,與生活的環境有關)2)觀察仙人掌,松樹,香蕉樹的葉,它們是怎樣的?它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形態結構?(觀察的結果:仙人掌葉子退化成刺狀,莖綠色、肥厚多汁;松樹的葉為針形,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有利於保持身體溫度;香蕉樹葉子寬大,更有利於蒸發體內水分,調節植物體的溫度。

形成的認識:植物葉的形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

3)你還能說出哪些植物的特殊形態結構?說說它們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的形態結構?2、不同環境中的動物1)觀察生活在水裡和在空中飛行的動物,比較它們的身體特徵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分別寫出金魚和鴿子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身體特徵。這些特徵對它們有什麼意義呢?

動物名稱生活環境身體特徵我猜想的功能金魚鴿子

2)設計實驗想辦法證明我們的推測是否正確

四、拓展性活動:觀察圖中的生物器官有什麼特點?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這些生物適宜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貓的腳有肉墊,在地上跑時發出的聲音較小,不易被捕食物件發現;帶鉤的鳥爪,容易抓住樹幹,適宜生活在森林中,並有利於捕抓小動物;鴨的腳有蹼,可以用來划水,適宜生活在水中;蒼耳種子上有刺,在陸地上生活容易被動物攜帶傳播種子;蓮子有較硬的外殼,可在水中漂流;蒲公英種子上有毛,容易隨風漂移,傳播種子。)

五、課外延伸: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的外形特徵,想一想與什麼樣的環境有關聯?人為什麼分為黃人種、黑人種、白人種,它們與什麼環境條件有關?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學情分析:在學生對馬的相關知識的瞭解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對馬的瞭解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把握生字詞;掌握對比的描寫手法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積累優美詞句;掌握對比描寫

教學活動:

一、 興趣式匯入

課前先做一個知識積累訓練,請同學講一講有“馬”字的成語:如馬到成功、一馬當先、馬不停蹄等。

二、 觀察圖片,說說它們的不同點。

前者是被人類馴服、被束縛的馬;後者是自由的、野生的。

三、 整體感知課文

1、 自由朗讀課文,生字詞疏通

2、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問題設計:讀完課文,你腦中出現了哪幾種不同生存狀態的馬?

【明確:①(1~2)人類馴養的馬; ②(3~5)天然野生的馬】

四、合作研討

問題設計:

1、 這兩種不同生存狀態下的馬各有哪些特點?找出文中的語句讀一讀。

【明確:①勇毅、馴良、被奴役、當玩物 ②美質、美德、美貌】

2、 你比較喜歡哪一種馬,說說理由。(鼓勵學生個性體驗)

3、 課文在描寫野馬的美貌時,為什麼要與其他七種動物作比較?文中還有哪些對比?

小組合作討論,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學一學,寫一寫)

文章在描述馬的外在特徵時,與許多其他的動物作了對比。試用同樣的方法描述一下貓或其他小動物。100字左右。

六、小結語

馬是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讓我們也成為馬的朋友,放他們縱橫馳騁!

七、佈置作業

課後收集我國曆史上或傳說中的名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