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和牧童》的課堂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83W

教材分析:

《畫家和牧童》的課堂教學設計

一個是畫家,一個是牧童,因為一幅《鬥牛圖》,他們之間發生了一段故事。畫家的從善如流,牧童的大膽率直,是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現的兩種品質。而這兩種品質都蘊含於繪聲繪色的人物語言和動作的描述之中。

教學設想:

一個距離學生一千多年的故事,怎樣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那時那刻,那景那情,唯有將學生帶入文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方能體驗。所以,此課的教學思路,就是創設情境,師生同步進入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進入戴嵩作畫的地方,進入不同的角色,去讓故事重現,實現學生與文字最近距離的對話。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感悟不同人物不同時刻的心理想法。

2、從文中體會畫家和牧童的優秀品質,並有所啟發。

學習過程:

一、聯絡學生實際,揭題匯入。

1、板書課題:畫家和牧童

2、從瞭解學生的愛好出發,領會什麼人才稱得上是畫家。

3、從學生的生活出發,知道什麼人是牧童。

二、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課文。

導語:一邊是畫畫得很好的畫家,一邊是放牛的小孩子,這兩個人似乎毫無關聯,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呢?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反饋讀書所得:畫家和牧童之間發生了一個什麼故事?

3、師生一起小結並板書:牧童批評畫家。

三、創設情境,進行文字對話。

導語:一個畫家的畫,居然被一個牧童批評,是不是他徒有畫家的虛名,其實畫畫得根本就不好呢?

1、學生讀第一自然段,看畫家的畫好在哪裡?

(學生彙報時,師引導學生抓重點詞“一……就……”進行說話訓練。另外還讓學生體會其它反映畫家畫畫得好的詞:沒有不、爭著、大價錢)

[這種抓重點詞的體會,本身就是一種朗讀的指導。學生知道了這些詞所蘊含的意義,自然在朗讀時能把握感情。]

2、指導學生對第一自然段朗讀。要求:讀了讓人覺得畫家的畫確實畫得好。

(學生練讀,彙報讀,師生互相評價)

導語:第一自然段讓我們明白了,其實戴嵩的'畫畫得挺好,但是還是被牧童批評了,不過,牧童批評的不是畫家的畫得不好,而是畫錯了。那麼,戴嵩畫錯的是一幅什麼畫呢?

1、學生讀第二自然段,要求用筆畫出描寫戴嵩作畫的句子

(讀,體會,談:輕鬆、認真、速度快等)

2、圍觀的人什麼反應?

(學生抓詞抓句)

2、師扮演戴嵩,學生扮演圍觀的人,對戴嵩的畫進行誇讚。

[引導學生體會誇讚人的語氣、神態,並由此拓展:圍觀的人還有哪些?他們又會怎麼誇讚?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

導語:在人們誇讚聲中,出現了一個不同的聲音,誰出場了?

1、請一學生扮演牧童,其他學生幫助分析牧童該如何出場。

(抓出文中牧童的動作:擠、喊語言:畫錯了!畫錯了!)

2、牧童出場,人們的反應如何?

(學生表演。師朗讀: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人們一下子都呆住了。)

分析:為什麼會呆住?

3、在人們呆住的時候,如果你是戴嵩,你心情如何?文中的戴嵩是什麼態度?

(抓重點詞“和藹”,學生表演當時的戴嵩。)

4、請學生扮演牧童回答戴嵩的問題後,討論:牧童的批評的對嗎?為什麼?

[可以用提示問題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如果說“畫錯了“的不是牧童,而是你們中間的一位,你們會相信嗎?為什麼牧童說的就令人相信呢?]

導語:戴嵩把《鬥牛圖》畫錯了,你們認為原因在哪裡?

1、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師藉此機會闡明兩點:一,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從文中“傳說”一詞可以看出;二,戴嵩是唐朝有名的畫家,擅長畫牛,畫得栩栩如生,原因在於能認真觀察,細心揣摩。

2、儘管戴嵩把《鬥牛圖》畫錯了,但文中兩個主要人物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學生分析人物的品質。在分析時師引導學生對頭腦中具有相似品質的人進行回憶,再次整體感知。如:打碎花瓶的列寧、動手做做看的伊琳娜等。)

四、劇情表演,昇華情感體驗。

1、師生共同確定劇情需要的角色。

(在確定角色時,可以把圍觀的人根據課堂上的拓展多確定幾個。)

2、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背誦或改編臺詞。

3、師生同臺演出。

(師可選擇一個沒有臺詞的演員:戴嵩的朋友,進行臺詞編寫,作為第一個人物出場,引導學生進行表演。)

4、師生評價首場演出,然後分小組表演。

五、知識拓展,豐富語文積累。

1、學習這篇課文,你獲取了哪些知識?

(學生自由發表)

2、學生互相交流課外蒐集的其它畫家及畫家的故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