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9.85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精選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快速梳理基本故事情節。

2.品味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把握人物心理成長曆程。

3.以事傳理,領悟故事所傳達的啟示。

教學過程:

匯入:作者的飛行員傳奇經歷,良好的素質源於童年時的那一課。

一、初讀感知

1.積累字詞,“怦怦、暈眩、恍惚、驚訝”

2.複述課文。要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清晰。

3.一次冒險的經歷。(冒險——遇險——脫險)

一次心理成長曆程。(猶豫——害怕——驚訝)

二、心路歷程

1.心理摧毀

暗示一:媽媽的警告(嚴禁、不能)

暗示二:朋友的嘲笑(滑稽小人、嘲笑、噓聲)

暗示三:自我的否定(絕對回不去、肯定上不去)

直接後果:進退兩難,孤立無援

2.心理重建

暗示:爸爸的疏導

①態度溫和,緩解緊張。(理性的父親)

請找出爸爸的語言中說的最多的字眼是哪些?找出來讀一讀

“就在你下面一點兒”“就在邊上”“就幾英尺遠”……(表示,這件事做起來很簡單。)

我的語言和爸爸的語言後面種標點符號居多?(對比)

我,感嘆號居多。感嘆號多情緒比較激動

爸爸,多是句號。句號表示語氣比較平和,冷靜。

②肯定鼓勵,方法指導。(智慧的父親)

“好了”“好的”“很好”“你能”(鼓勵、相信)

不要想有多遠,有多困難,你需要想的是邁一小步,……。(方法)

這是一個理性而有智慧的父親

總結:在父親的指導下,作者完成了從“心理摧殘”到“心理重建”的心路歷程,從一個病弱的膽怯的孩子成長為一位出色的飛行員的,不僅如此他還成為了著名的心理學家、作家。

三、以事傳理

學了這篇文章你又從中有哪些啟示呢?你可以選取其中的一種來說。

對我們自己來說——

作為父母——

作為朋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分析記敘文章中的情事論理及其評略安排,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2、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3、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重點: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教學難點: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策略:

淺顯的故事,深刻的人生啟迪,是這篇文章的可貴之處,也是此文的可學之處。怎樣讓學生更好的把握課文的精髓,我認為應以學生讀為主,以學生說為主,在讀、說中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味,提高學生對挫折、困難的認識程度,提升他們在生活實際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課文的複數,人物的分析,提高學生對是非的判斷。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還可以多角度地閱讀。多角度閱讀是這堂課學習的難點。同學們學好方法在以後的閱讀過程中可學著運用。它不僅可以讓我們讀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閱讀質量,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創造性閱讀能力,拓展我們的思維空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節教學程式教法學法

一、故事匯入

教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

1945年1月,正是二戰期間。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他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援。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能夠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

師:這個人就是莫頓亨特,他當時在領獎會上講了自己只所以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侯的一段經歷所留下的啟示。於是他就開始講了一段故事,這故事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文章。

聽故事,興趣匯入,學生容易進入情境,併為後面學生自己複述課文奠定基礎,樹立模仿的榜樣

二、檢查預習

1、辯字組詞:聳與慫灌與罐屢與簍峭與俏

2、讀詞釋義:訓誡啜泣納罕嶙峋小心翼翼炫目(教師糾正)

對學生的預習情況瞭如指掌,同時,為下面閱讀課文,理解課文排除障礙

三、整理結構

1、默讀(或聽讀),理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2、默讀(或聽讀),把握故事情節結構。

指導學生重點總結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師生共同歸納六要素)意在培養學生聽讀的能力,並學會篩選文章的主要資訊,讓學生掌握六要素的知識。共4頁,當前第1頁1234

四、複述課文

一、複述準備:

1、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4、故事情節可以分成哪兩個部分?其起止分別是在哪?

5、“我”爬懸崖時遇到哪些困難?

6、“我”是怎樣脫險的?

二、開始複述

甲:複述“遇險”

乙:複述“脫險”

要求:切忌背誦

反饋:學生評價,並就不足之處進行復述。1讓學生學會有意識的利用記敘文要素整理文章結構,為下面複述打好基礎。

2先自由複述給他們在書中提煉複述素材的機會,為當眾複述打下基礎。同桌互相複述意在彌補複述中的缺漏

3鍛鍊他們的口才和應機語言組織能力

五、合作探究一、內容探究

一、討論:

1、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爬下懸崖時的語句和“我”走第一步時的動詞,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什麼心理?

2、“啜泣”是什麼意思?課文中幾次寫到“啜泣”?含義有什麼不同?

3父親指點“我”爬下懸崖時,“我”的心理有什麼變化?、

4、、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啟示?(“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什麼?)

5、父親是怎麼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課文中幾次寫到傑利?是詳寫還是略寫?能否略去不寫傑利?為什麼?

二、主旨探究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4、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1、心理描寫是本課時的目標,培養學生能夠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並不忽視細節,指導他們能夠注意景物描寫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

2、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所以重點分析。特別是要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文中的哲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因勢利導,允許學生有獨到的感悟,提倡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六、啟示

1、面對困難,不畏懼害怕,要冷靜分析,循序漸進,克服困難。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小事做起,小進步會積累成大成功。水到渠成的感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有利於創造性思維。

七、當堂反饋

1、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形容十分恐懼不安。()

②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③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喪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作。()

2、給下列紅色的字注音:

①訓誡()②屢次()③迂迴()

④啜泣()⑤聳立()⑥納罕()

⑦顫抖()⑧瘦骨嶙峋()

⑨頭暈目眩()落下()著眼(

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對基礎的掌握情況

八、家庭作業

品味《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心理描寫

1、圈點勾畫。把句子中真切細膩地表現人物心理變化的詞語找出來

2、批註心得。把自己對這些精彩詞語的理解寫下來,如果感到有疑問也應該及時寫好批註。

3、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時那地,自己會怎樣想會怎樣做,通過比較體會文章心理描寫。

有助於對教學目標更好的達成。

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毫無信心

走一步(詳)

爬下懸崖萌發信心

(記事)

再走一步(略)

信心大增

啟示:

1、面對困難,不畏懼害怕,要冷靜分析,循序漸進,克服困難。

(說理)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小事做起,小進步

會積累成大成功。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教學程式教法學法

一、複習匯入你能不能只用一句話概括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它,最終一定會戰勝困難和挫折。意在讓學生再次熟悉課文內容,鍛鍊學生高度概括的能力,注意語言的簡練

二、多角度閱讀一、父母角度:父親為什麼不直接把孩子抱下來?他不怕孩子失足嗎?從中看出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如果是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樣做?你能想象一下嗎?

三、傑利的角度:傑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嗎?他為什麼拋下我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當時的心理嗎?

四、四個孩子的角度:四個小孩子的行為你欣賞嗎?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會怎麼做?

1、意在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多角度理解人物的行為特點,能夠分清父母的溺與愛,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到父愛的偉大

2、二、三題的設計,意在鍛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及主觀評價能力,因為,交朋友是他們這個年齡最感興趣的事,在有話可說的基礎上,既鍛鍊了口才,教師又可以給予是非對錯的引導

五、拓展思維擴充套件遷移練習:假如……

(考考你的智慧和能力,也是練口才)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本題讓學生走進課文,培養患難與共的愛心,同時激勵勇敢精神。

六、教師寄語教師配樂朗讀王國真的經典散文詩兩首

《旅程》和《走一步再走一步》

深情演繹,再次感染,激勵學生。

七、思想昇華

欣賞完這兩首小詩,同學們最新的感悟是什麼?

路盡天絕處

不妨嘗試著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

只源於最初的那一步

用詩感悟,讓學生邁好人生的每一步

八、佈置作業1寫一篇隨筆《我怎麼不膽小了》。

2、蒐集勇敢無畏的名言警句10句。

3、完成練習題

4、預習下一課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消化課文,加深對文章的感悟,並能夠把文章的哲理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去

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多角度閱讀

父親:明智、教子有方

母親:慈母多敗兒

傑利:“我”真正的朋友

四個孩子:不是真正的朋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學習文章心理狀態描寫的方法。

3、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過程

一、作品與作者簡介

選自《心理學與成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版)。原題為《懸崖上的一課》,選入課本時改為現在的題目,並做了刪改。莫頓·亨特(1920-2016),美國作家、心理學家。

二、初讀課文

(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讀出聲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二)學習生字和新詞,這些詞要讀音和書寫都正確,並掌握詞的意思。同學朗讀課文的時候,請一個學生板書生字和新詞。朗讀結束,請6名學生朗讀生字和新詞,並解釋詞的意思。

灼扒趴酷熱厭倦附和突兀怦怦嘲笑暈眩哭泣呻吟恍惚暮色安慰凌亂驚訝畏懼參差不齊鬨堂大笑驚慌失措

(三)朗讀課文。舉行朗讀比賽,一個學生讀,其他同學找他讀的錯誤之處,並說明原因,然後這個同學繼續往下讀,看誰能一讀到底,沒有錯誤之處,能正確地朗讀到底的同學是冠軍,老師發給獎品。

(四)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按時間順序寫的。

三、精讀課文

(一)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先自己思考,再請兩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明確:文章講述了自己從冒險、遇險,再到脫險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我”從膽怯、恐懼到克服心理障礙,收穫自信,甚至有了一種成就感的心路歷程。

(二)如何理解課文中“這是嚴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明確:懸崖60英尺,太高了。作者的身體很弱,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強壯,而且不能冒險。

(三)文中“我猶豫不決,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這才開始滿頭大汗、渾身發抖地往上爬。”寫的是外在行為表現,實際在寫什麼?

實際在寫心理狀態。

(四)“我往下看,感到一陣陣暈眩;一股無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緊貼在一塊岩石上,感覺天旋地轉。我想掉頭回去,但知道我絕對加不去了。這太遠,也太危險了;在懸崖的中途,我會逐漸感到虛弱、無力,然後鬆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頂部的路看起來更糟--更高,更陡,更變化莫測,我肯定上不去。我聽見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誰,最後才意識到那是我。”這段話主要描寫什麼?

進退兩難,孤立無援,心理描寫細膩、真實。

(五)爸爸為什麼讓我先“邁一小步?”

因為懸崖很陡,很險,小步子能安全、穩當地邁出,這樣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信心。邁出一小步後,再邁一小步,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六)為什麼爸爸不讓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下面的路還很長”?

想著成功,增加自信,就增加解決問題的希望。如果總是想著“下面的路還很長”,就會覺得離脫險還很遠,擔心自己不能克服困難,不能順利地脫險,有可能喪失信心,被困難嚇倒。

四、拓展

(一)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膽怯而畏縮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樣。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是怎樣克服的?先請同學自己思考,然後請3名學生全班交流。

有一次,數學作業比較難,很長時間都沒有做出來,我很著急,怎麼辦呢?花了很大的精力還是想不出辦法,就是做不出來。我的同學看在眼裡,勸我說:“不要著急,慢慢想辦法,總有辦法的。你把昨天和今天學的公式再複習一遍,把書上的例題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能不能對你有所幫助?”我就按他說的做了,把昨天學習的公式自己推導一遍,又把今天課上的例題自己做一遍,得到了啟發,終於把數學作業題做出來了。最後我想,遇到困難的事情不能退縮,要想辦法,看看自己能做什麼,一點點地去做,最終能解決問題。

(二)文中爸爸幫“我”脫險的做法對你有什麼啟發?

今後,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要退縮,不要被困難嚇倒,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根據具體情況,看能做什麼,一步一步去做,要有耐心,能持之以恆地去做,不要想著一步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五、作業

複述這個故事。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將及時刪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2、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情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3、樹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激勵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準備]

學生:

1.課前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瞭解課文大意。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預習課後練習二,準備與同學交流。

教師:

1.備課時,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2.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或藉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輔助工具。

[設計思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它回憶了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這篇文章,富有教益,從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不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

課文敘事性較強,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寫作意圖時,可以從事與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學生“複述故事情節,說說從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

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咀嚼的餘地,特別是“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更值得體味。教學時應致力於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課文,從而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至於朗讀教學,應跟課文教學的整個過程結合起來,教師可以挑“爬下懸崖”這一重要片斷進行教讀,以加深體會和領悟。

[教學過程]

一.精心匯入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大螢幕顯示實驗內容,老師有表情地講述):

一隻飢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簇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的進攻,它又失敗了,並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望後,它不再攻擊。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有什麼感慨?能簡要談談嗎?

(學生各抒己見)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戰勝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安排聽取小故事作為匯入的內容,是為學生設定良好的學習情境,打破思維混沌的狀態;“匯入性說話”又訓練了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初入課堂就能立刻進入參與思維和參與訓練的積極狀態。)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看清讀準、邊讀邊思、圈點勾畫、記住內容。

(培養學生口誦心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複述課文內容。

大螢幕投影複述要求:

A、抓住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B、突出重點,尤其是脫險部分。

C、口齒清楚,態度大方,條理清晰,能正確表達感情。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自求得知的心理,勾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回憶、聯想,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

3.課堂交流。

組織學生說說讀了這篇課文後的感想。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發表意見的能力。)

三.研讀與賞析

(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重要情節進行研讀。這樣,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地領會,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16)—(23)節。

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A。讀音準確,語速適中,停頓合理,語調抑揚。

B.把握好人物的心態和情態,語氣恰當,感情真摯。

(促發學生激情,加深體驗和領悟。)

2.合作探究。

大螢幕出示問題組:

(1)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

(2)作者把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如此細緻生動,有什麼目的?

(3)父親對“我”的指點,哪一處你感觸最深?對你有什麼啟示?

(4)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朗讀課文後,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學生在體會動作、心理描寫時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總結。

附投影片:

爬下懸崖

動作

心理

信心全無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著做

信心大增

移動、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讓學生獨立觀察、發現和表述,使他們主動介入審美的全過程,感知美,體味美。)

3.朗讀最後一段。

(充分發揮文章的感染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1、質疑交流。

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師生間可互相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大螢幕展示思考質疑題:

(1)父親為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讓“我”自己下來?

(2)如何評價傑利及其他四個孩子?

(以上二題有助於學生多角度加深理解課文,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2、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怎麼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讓學生走進課文,既受到情感的薰陶,又訓練了口語交際。)

3、經驗反饋。

大螢幕投影問題:

讀了這篇文章,請你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如何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實現理想?

(充分發揮語文教材“情”與“美”的特點,著力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五.視野拓展

課外閱讀艾爾瑪·邦貝克(美)的《父親的愛》,比較與課文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這一環的核心是閱讀的實踐,即引導學生運用從閱讀實踐中求索到的知識、思考問題的方法,再去閱讀新的文章,實現知能的轉化。)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文意,把握記敘文的六要素,學習圍繞中心組織材料。

2、在閱讀中有所發現,對疑難問題展開自主探究,激發學習興趣,獲取對問題的基本認識。

3、理解文題,學習戰勝困難的方法。

教學重點:把握記敘文的六要素,學習圍繞中心組織材料。

教學難點:把握文章主題,領會“走一步,再走一步”深刻含義。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創意說明:

疑為學之始,這就要我們通過閱讀文字,體會文章敘述的事情,理解塑造的人物,體驗反映的主題,因此,本設計以“感悟寫了什麼”,“理解是怎樣寫的”,“探究是為什麼要這樣寫”作為設計思路,引導學生疑以治學,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設疑匯入揭示目標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莫頓、亨特所寫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出示課題),看到這個題目,大家來猜一猜。文章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

(生):(自由答)

(師):你們是否猜正確了呢?就讓我們開啟課本,到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請大家按照下列“學習目標”進行探究(出示學習目標)

二、閱讀課文概述情節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記敘文的六要素。

時間:七月的一個悶熱日子。

地點:費城

人物:我和幾個小夥伴,父親

起因、經過、結果:爬懸崖,不敢下來,在父親的指導下,走下懸崖。

2、你能根據記敘文的六要素,複述故事的情節嗎?

(學生複述)

三、深入品讀走近人物

1、課文中的幾個人物,你最喜歡哪個?說說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總結:

傑利:他是一個善良細心的男孩。

父親:他是一個善於從心理上幫助孩子成長的父親。

四、質疑探究把握主題

1、文題“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怎樣認識這一標題的含義?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點撥、歸納: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困難,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的困難,一個一個的認真解決,終會取得成功。

2、想一想,如果本文的結局是以“我”被父親抱下來,這樣對文題會有什麼影響?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能更好表現父親的形象,而“我”也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體驗。

五、歸納總結拓展遷移

1、歸納總結:

(1)、中心歸納:本文通過敘述自己爬懸崖的一次經歷,得出了一個啟示。

(2)、寫法小結:以小見大。

2、拓展遷移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過和文中“我”相似的經歷?請選擇其中一段,用動情的文字展現出來,相信一定很精彩。

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堅持不懈

爬懸崖——啟示成功

分解困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