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不跟陌生人走的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3.39W

活動設計

幼兒園小班不跟陌生人走的教學設計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應具備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3—4歲小班幼兒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小班幼兒年齡小,對父母依賴性強,缺少生活經驗,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弱,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遇到陌生人的誘惑,比較容易跟著走。因此,我圍繞“不跟陌生人走”這一主題開展了此次教學活動。通過情景表演,親身體驗,幼兒習得“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的方法和經驗,使幼兒具備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活動目標

1.知道在沒有親人在時,不接受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

2.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活動準備

課件、圖片。

活動過程

通過情景體驗,引導幼兒不接受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教師與幼兒隨著音樂一起遊戲,教師藉故離開,引出情景體驗。

師:孩子們,你們想看動畫片嗎?李老師忘記帶光碟了,你們等一會兒,我去拿。

2.基本部分:

(1)初次情景體驗,引發思考

①情景體驗:教師藉故離開教室,讓一位伙房阿姨扮演陌生人出場。

陌生人:我是李老師的朋友,我帶你們出去玩。我這裡有好多好吃的和玩具,你們想不想走?想要好吃的和好玩的小朋友排隊跟我走吧。

②教師在外觀察幼兒,當幼兒即將離開教室與陌生人走時,馬上出現。陌生人隨即離開。

師:孩子們,你們要去哪裡?和誰去呀?你們認識那個阿姨嗎?阿姨跟你們說了什麼?幫助幼兒理解什麼是“陌生人”。

③通過提問,引導幼兒說說為什麼不能跟陌生人走。

(2)通過觀看兩段課件視訊和做遊戲,建構經驗。

①觀看第一段視訊。

教師提問:電視中的大姐姐遇到陌生人給好吃的、好玩的玩具時是怎麼做的?

教師引導幼兒一起學一學大姐姐說的話和做的動作。幫助幼兒梳理不接受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的方法。

②遊戲:教師扮演陌生人給孩子們玩具和糖,看看孩子們是怎樣做的。

③觀看第二段視訊

教師提問:電視中的小姐姐和小哥哥遇到陌生人給糖,誰做的對。

進一步幫助幼兒提升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的經驗。

(3)再次體驗情景,提升經驗。

①情景體驗,教師再次藉故離開教室,陌生人出場。教師在外觀察幼兒的`反應。

②教師適時出現,給予提醒、指導。

③活動結束,感受安全

師:小朋友真棒呀,你們知道了不接受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是最安全的。現在李老師帶你們一起去外面玩吧。

在音樂的伴奏下,教師帶孩子們排隊出去玩。

活動反思

傳統的安全教育,都是以教師說教為主,幼兒只是被動地接受,活動的效果並不是很有效。依據《指南》和《綱要》精神及小班幼兒的特點,我在這次教學活動中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模擬情境,引導幼兒主動建構經驗,去體驗,去思考,靈動生成有效的教學活動,真正體現安全教育的意義。

本活動的內容貼近孩子的生活。我設定了一些與幼兒實際生活非常貼切的情景,引起幼兒的興趣,幫助他們認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現象,再通過遊戲活動,共同分析判斷。教師充分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幼兒積極思考。

本活動是以體驗的形式幫助幼兒建構經驗。我為幼兒先後創設了兩次情景體驗,呈現出幼兒從不會到學會的一個經驗建構過程。讓幼兒在感受、體驗、等具體生動的活動中學習。小班幼兒的特點之一是直覺行動思維,兩次體驗環節正順應了這一特點。小班幼兒還喜歡模仿。我通過讓幼兒觀看兩段視訊後,模仿如何拒絕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的方法,幼兒很容易就學會了。

通過這次活動,幼兒積累了經驗,提高了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