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人教版高二選修)

來源:才華庫 3.14W

 今天,讀完了餘秋雨先生寫的《文化苦旅》一書,感觸頗深!餘秋雨先生就憑著這書,憑書上的文字,把我帶到了遠古,帶到了中華大地的每一個有著溫暖的角落,讓我去探索文明的足跡,探索文化內涵和文化人格。    

文化苦旅(人教版高二選修)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終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任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舒解,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儘管如此,

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殞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餘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在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在書中,作者把審美的目光投向了幽怨的中國歷史,這裡有歷史滄桑折射的無邊蒼涼,有深切而悠遠的哀傷,也有中國文化不甘沉淪的甦醒。透過他將祖國河山與中華文化融為一體的散文形式,我們會深切的感受到蘊含在其中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我能夠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後跳動的是一顆單純,潔淨,坦誠的心。讓我飽覽了祖國山河無比秀麗的景色,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了歷史,讓我明白了作為一箇中國人應擔當的角色,那就是銘記歷史。好好珍惜,好好品讀,好好欣賞中國文化!我們應該慶幸,處在這樣一個紛亂嘈雜的社會,仍會有這樣的一些作者,仍會有這樣的一些文章,幫我們記起一些不該忘記的歷史,幫我們滌去自大的驕躁,幫我們找回一些祖國未來的影子,而不是僅僅沉醉於千年的文明,迷戀於叛逆的小說卻自以為個性十足。人生也是一段歷史,我們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個過客,曲折的人生路上,我們匆匆前行,回頭望見那一排排腳印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難免感到一絲惆悵!作者為了尋求歷史的足跡而跋涉于山水之間;而我們為了感悟人生的真諦,跋涉於人生道路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