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鄰居胡蜂》教案

來源:才華庫 2.37W

作者簡介

《我的鄰居胡蜂》教案

葦岸,1960年生於北京,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82年在《醜小鴨》發表第一首詩歌《秋分》,1988年開始寫作開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葦岸病逝時才39歲。

葦岸的文字縮短了人和自然的距離,使人憶起自己的童年和祖先。《一九九八、二十四節氣》、《放蜂人》、《鳥的建築》、《我的鄰居胡蜂》等篇,講述的均是有關人類童年和祖先的故事。

問題設計

1)《我的鄰居胡蜂》是由葦岸的兩篇同題散文組成,即文中的一二部分。這兩部分有無相同的地方?

答:這兩篇同題散文都完整地記敘、描寫了蜂巢的建設過程。

2)哪個部分寫的更詳細?

答:第二部分。

第一篇寫於1993年8月,作者以“鄰居”的身份記錄了當年胡蜂在他的書房窗外出現、築巢、繁殖直至離去的故事。

第二篇寫於1994年11月,作者再次以“鄰居”的身份記錄了當年胡蜂在他的書房外生活的故事。這次作者不僅詳細記錄了胡蜂的築巢工程,而且描述了胡蜂的出獵、取水、自衛、嬉戲和告別。

課文第4-7節。

3)“我”“誠摯歡迎”“新來的鄰居”,有什麼樣的具體表現?

答:為了不打擾胡蜂,把胡蜂築巢的一扇窗都封上,在夏季裡書房只開了一扇窗。

4)“我的給予,遠遠不及它們為我帶來的東西。”胡蜂給我帶來了什麼?

答:(1)胡蜂的信賴;

(2)自然的氣息;

(3)引發了我對生命的新的思考。

5)作者引述試圖寫的童話中的一段話,有什麼作用?

答:說明胡蜂從不主動進攻人類。

6)作者為什麼說胡蜂的一生是“完美”的?

為新的生命繼續誕生而建設,新的生命一誕生就投入到建設之中。

讀課文第18節,“它們鬆開起飛的樣子,很像一群滿身泥土的鄉下兒童。是的,它們的童年,在它們完成一生的使命後剛剛出現。”

7)文章把胡蜂比作“鄉下兒童”有什麼作用?

答:能突出胡蜂淳樸和勤勞的特點。

8)為什麼說胡蜂的童年是“在它們完成一生的使命後”才出現的?

答:因為胡蜂在辛勞地完成了飼餵幼蜂和築巢的任務後,才開始了童年般的嬉戲打鬧和玩耍。

93)文章結尾處寫道:“它們為我留下的巢,像一隻籽粒脫盡的向日葵盤或一頂農民的'褪色草帽,端莊地高懸在那裡。在此,我想借用一位來訪的詩人的話說:這是我的家徽,是神對我的獎勵。”作者為什麼說與胡蜂“比鄰而居”是“神對我的獎勵”?

答:(1)是出於對胡蜂的敬意。

(2)在與胡蜂“比鄰而居”的日子裡,作者目睹了胡蜂“輝煌燦爛的一生”,對生命有了許多新的感悟。

胡蜂是人們平時並不在意的小生靈,葦岸卻使我們彷彿第一次看到它。葦岸發現並描寫了胡蜂勤勞、盡職、守紀、淳樸、謙卑、友愛、寬容等天性,讚美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機。

葦岸的文字,又使我們想起了梭羅的《瓦爾登湖》,想起了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選自《沙鄉年鑑》)。《瓦爾登湖》是葦岸惟一從版本上多重收藏的書籍。這部富於思想的著作,對於葦岸的寫作和人生具有“奠基”的意義,葦岸本是詩人,詩歌的意義顯然更為重要;然而,因為梭羅及其《瓦爾登湖》的出現,葦岸改變了自己的寫作和對文字的認識,甚至包括對生活的態度。葦岸手頭曾儲存有五種版本的《瓦爾登湖》。

青年作家葦岸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藍色的黑龍江,在北方的八月緩緩流淌,看到一條河流,彷彿看到一群遷徙的候鳥,總使我想到許多東西。想到它的起源,想到它路過的地方、遇見的事情……我常常想,無論什麼時候來到河流旁,即使此刻心懷苦楚,我也應當微笑,讓它把一個陌生人的善意與祝福帶到遠方…

…”(葦岸《美麗的嘉蔭》)沉靜、滋潤、散發著生命芬芳的文字出現在螢幕上,我單調的打字練習便成為一次秋天裡的散步,我的心在走。

他讓我們對身邊熟悉的世界感到陌生,讓我們明白了葉賽寧的話:“在大地上我們只過一生。”世界上有多少我們不該忽略的事物啊!從這個意義上說,葦岸是大地的孩子,他有一顆與萬物共榮辱的靈魂,他是自然與人性之間的一座橋樑,這樣的赤子總是活在遙遠的事物中。在葦岸看來,人與自然,都是共時性的存在,都應是平等的、對話的關係。葦岸散文的語言樸素、親切,充滿詩意。

或白描,以簡潔的文字勾勒事物的行狀;或採用擬人或比喻的手法,使得每一段文字既是對實物的描繪也是充滿詩意的哲理性片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