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禪趣(中國文化經典研讀)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16W

  選修課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

佛理禪趣(中國文化經典研讀) 教案教學設計

(第9-10講   共4課時)

第五單元 佛理禪趣

教學目標:

1. 瞭解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 瞭解《壇經》和《百喻經》的語言特色,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3. 批判地繼承佛教思想對於現代社會人生的啟示意義。

教學過程:

一、佛教在中國。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淨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傳入。佛教最早傳入我國的確切年代,已很難考定。一般說法有兩種:一說是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記》。另一說源於“白馬馱經”故事,即東漢永平年間(58年-75年),漢明帝夜夢有神人全身金色,頂上有光,在殿前繞樑飛行。翌日問訊群臣,學識淵博的大臣傅毅告之為佛。於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見西域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便邀請他們來漢地傳授佛教。他們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回到洛陽。明帝為表示歡迎,在洛陽建起我國首座佛教寺廟“白馬寺”。總之,佛教初入我國的時間,當在公元1世紀前後。

佛教的發展。兩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的時間不長,流傳的地區也有限,佛教信徒較少,多為社會上層人物。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矛盾激化,再加上統治者有意識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發展。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佛經大量被翻譯,由於佛經的翻譯使得佛教傳播越來越廣;二是眾多寺廟的興建和石窟的開鑿。作為佛教標誌性建築的寺廟的大量興建是對佛教的一種有力的宣傳,而大同雲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等本身作為一種藝術則是對佛教又一種巧妙的宣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正是這一時期佛教發展的真實寫照。

佛教的鼎盛。在唐朝,儒、佛、道三者一方面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又在統治者的有意協調下表現得和諧一致。這一時期佛教繁榮的最主要標誌就是眾多佛教宗派的形成。它們主要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等八宗。

佛教的轉折。晚唐、五代至宋,由於歷次法難,更直接的原因是由於會昌法難,又加上社會的動盪不安,佛教走向了轉折。在這過程中禪宗逐漸取代其他各宗,成為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最為久遠、影響最為廣泛的宗派。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滅南宋而統一天下。雖然元代以藏傳佛教--喇嘛教為國教,但漢地佛教、道教、伊斯蘭教、耶穌教、摩尼教等也允許存在。元代佛教諸派中,禪宗最為繁榮。

佛教的衰落。明清以後,佛教愈趨衰落。太平天國時期,對佛教和道教都採取排斥的態度。清末民國以後,新思想、新文化的興起以及科學、民主的提倡,啟發了民眾的覺悟,加之國民革命的爆發,致使佛教日逐衰落。

二、禪宗的誕生與六祖慧能的'故事。

禪宗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達摩於北魏末活動於洛陽,倡二入四行之修禪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為再傳。璨弟子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東山法門 ,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為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後為禪宗正宗。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本宗傳承,中國以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為其濫觴。蓋此說雖無史實根據,然為強調六祖以來之禪“以心傳心”、“教外別傳”,故特重此迦葉付法相承之說

達磨初來中國,謁梁武帝,然不契機,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稱壁觀婆羅門,神光(慧可)立雪斷臂,志求佛法,終得達磨所傳心印,為中國禪宗第二祖。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本宗漸盛。道信之下有弘忍、法融二傑。法融之下有智儼、慧方、法持等,此法系以住於金陵牛頭山之故,世稱牛頭禪;以“欲得心淨,無心用功”為其要旨。五祖弘忍住蘄州(湖北)黃梅山,闡揚金剛般若經奧旨,門下俊秀輩出,有玉泉神秀、大鑒慧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資州智侁等。 

五祖之門人中,以神秀為第一上首,稱“秀上座”。五祖示寂後,神秀於北方振錫,故亦稱“北秀”,門下俊秀輩出,被尊為北宗禪之祖。北宗以長安、洛陽為中心,法運昌隆約一百年,主張以篤踐實履之精神修行禪法。神秀之下有嵩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傳四、五世即告斷絕。此外,嵩山慧安開出“老安禪”,資州智侁開出“南侁禪”。大鑒慧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傳衣缽,繼為第六祖。其後避難南方,住韶陽(廣東)曹溪,大振禪風,是為南宗禪之祖。以南、北二宗宗風之異,遂有“南頓北漸”之說。慧能之嗣法弟子有四十餘人,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南陽慧忠、永嘉玄覺、荷澤神會為著名。其中,荷澤神會開出“荷澤宗”,極力提倡頓悟法門,而以“一念不起”為“坐”,“了見本性”為“禪”。

慧能家境貧寒,三歲喪父,遷居南海。稍長,賣柴養母。因聽人誦讀《金剛經》有悟,決心學佛出家。慧能於公元672年到湖北黃梅參拜弘忍大師學法。慧能初見弘忍,弘忍便問他﹕「你是那裡人? 來這裡求取什麼 ?」慧能回答﹕「弟子世嶺南人,來到這裡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聽了仍隨口說﹕「你世嶺南人,哪裡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並無南北之分。」這才使弘忍微微吃驚。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絕,就安排他隨眾勞動,在碓房舂米。慧能樂於從命,終日舂米,乾得歡快。當時弘忍的徒眾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個月之後,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這實際上是一場考試,他要選擇繼承人。但慧能沒資格參加,因為他只是乾雜事的。神秀是眾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時分,獨自掌燈,在佛堂的南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清晨時,弘忍見到此偈後漠然不語,慧能聞聲來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許可,於是他高聲念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給叫去,為慧能講經又把世代相傳的法衣交給他正式傳他為禪宗六祖,併為他的安全著想,親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時機,不要把自己是禪宗六祖的身份講出來,免得有禪宗的僧人來爭奪。慧能來到嶺南,渡過了15年的隱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間(676年),在廣州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為他剃髮,授戒。至此,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

慧能得到祖傳衣缽後返回廣東。為躲藏“物色之者“加害,他在四會一帶的獵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才公開露面。這年的正月初八,慧能來到廣州法勝寺(今光孝寺)。一天,風揚起寺廟的旗幡,兩個和尚在爭論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慧能說:“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耳。”慧能的說法,令眾僧大為驚歎,引起了印宗法師的關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師為慧能剃了度。後又召集高僧名師為慧能舉行了隆重的授戒儀式。次年春,慧能離開法勝寺,北上到南華寺開山傳法,前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 在南華寺,六祖慧能傳教說法長達37年之年。其間,韶州刺史韋璩也常他到城裡的開元寺(後更名為大梵寺)講經。慧能的言行後被其弟子法海彙編成書,這就是被奉為禪宗宗經的《六祖 法寶壇經》。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說法行為記錄能被稱做 “經”,而一個宗派祖言行錄也被稱做“經”的,慧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圓寂於家鄉新興縣的國恩寺,享年76歲。次年六祖真身遷回曹溪,供奉在靈照塔中。慧能在生前就深得朝遷的恩寵,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曾為“表朕之精誠”,特地遣中書舍人給慧能賜送水晶缽盂,磨衲袈裟、白氈等禮物,其詔書對慧能表達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趙陪下位,側奉聆音,傾求出離之源,高步妙峰之頂。”慧能去世後,更是名位加身。唐憲宗追諡慧能為“大鑒禪師”,宋太宗又加諡為“大鑒真空禪師”,仁宗再加諡為“大鑒真空普覺禪師”,最後神宗再加諡為“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等文學大家都先後為慧能撰寫過長篇碑文,以記述他的事蹟。

三、禪宗思想的影響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禪宗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宗教範疇,而滲透到哲學、文學、藝術等眾多領域以及現實生活的各個層面。如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明理學受禪宗的影響就很深,陸九淵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無物”、“明心見理”正是禪宗“自心是佛”、“本心生萬法”、“明心見性”的翻版。又如繪畫,從唐宗到明的畫壇,無論是表現形式還是創作思想,都可以看到受禪薰陶的痕跡,作品中往往表現出一種深遠寧靜、超凡脫俗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原來的佛家用語,也了人們的慣用語。 

本世紀以來,帶著東方恬靜達觀精神的佛禪也走向了西方世界。二次大戰以後,禪更在英、德、法、美、等國得到特別的發展。西方接受禪的人,除了宗教團體外,還有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他們希望用禪引導人們順歸人性和自然;也有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把禪作為調節心理和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之一。 在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廣場,矗立著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並列為“東方三聖人”。 

慧能作為在我國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著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給人以有益的啟迪,並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

禪宗 -- 特重禪觀,不重教理,自稱教外別傳。以菩提達摩為初祖,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後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強調漸修,南宗主頓悟。弘忍圓寂後,北宗神秀大闡宗風於長安、洛陽。中唐以後,南宗成為禪宗的正統,並形成曹洞、雲門、法眼、溈仰、臨濟五家。但宋朝以後則僅存曹洞、臨濟二脈。或稱為佛心宗。    

四、佛理小故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很多佛理故事,都是用簡單的生活細節來點醒世人

1、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幾叩首後,這人突然發現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臺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什麼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2、一切皆空: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菸,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筒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甚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麼大的脾氣?”

3、你且看他: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4、悟性如光:

弟子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5、送一輪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夜裡,趁著皎潔的月光,他在林間的小路上散完步後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時,正碰上個小偷光顧,他怕驚動小偷,一直站門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錢的東西,返身離去時遇見了禪師,正感到驚慌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 說著脫下了身上的外衣,說道:“夜裡涼,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完,禪師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

第二天,溫暖的陽光融融地灑照著茅屋,禪師推開門,睜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齊地疊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道:“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6、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廟找禪師問道。

禪師問:“你到這兒來是幹什麼的?”

那人說:“我是來修佛的。”

禪師答:“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 

7、心境:

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禪師處與佛印禪師聊天,兩人均盤腿而坐。

聊到高興時,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

蘇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禪師笑笑,沒有說什麼。

蘇東坡以為他勝利了,回家後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

他妹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態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蘇東坡聽後頓時面紅耳赤。

8、禮物: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汙衊他。

最後,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呢?”

那人回答:“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