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8篇

來源:才華庫 7.79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8篇

國小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光的傳播與折射的基礎上通過模擬實驗等方法來認識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導學生從身邊的自然現象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然後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並展開積極的探究活動,進而獲得科學結論。

學情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橋,時而橫架在雨後初晴的天空。孩子們熟悉它,喜愛它,當然也願意研究它。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實驗瞭解太陽光是由七種不同的色光組合而成的,我們看到的物體的不同顏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在實踐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準備:

形成彩虹的實驗材料──水盤、平面鏡、紙屏、噴霧器、光碟、肥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

(1)(出示彩虹掛圖)你們認識它嗎?說一說彩虹是什麼樣的?

(2)彩虹一般在什麼時候出現?出現在天空的哪個方向?

(3)關於彩虹你還知道些什麼?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

2、講述: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彩虹的形成及關於光的有趣問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太陽光是由七種色光構成的。

(1)提出問題: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係?

(2)猜想假設:指名猜想。

講述: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們來做個實驗。每一組水盤裡有5釐米深的清水,把水盤端到陽光下,把平面鏡正對陽光,斜放在水盤中,對面放置紙屏,調整平面鏡和紙屏傾斜度。你會觀察到什麼現象?

(3)制定方案:小組內進行。

(4)實施探究:學生分組實驗。

(5)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你看到什麼現象?

數一數,有幾種顏色的光?它們像什麼?你能按順序說出各種光的名稱嗎?

(6)出示七色光圖,講解七色光的名稱。

(7)小結:陽光照射在水中的平面鏡上,平面鏡對面的紙屏上就出現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陽光變成了七種顏色的光。

2、認識彩虹的形成。

(1)提出問題:陽光為什麼會分散成七種色光形成彩虹呢?

(2)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3)講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做個實驗。

每個組都有一個噴霧器,噴霧器的瓶子裡裝有水。我們到室外向陽處用噴霧器揹著太陽向天空噴水,觀察到什麼現象?

(4)實施探究:學生分組實驗。

(5)彙報實驗結果。

①噴水時,看到什麼現象?

②停止噴水後,還能看到同樣的現象嗎?

(6)討論:

①以上實驗對你有什麼啟示?彩虹形成可能與什麼有關係?

②根據以上兩個實驗,推想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7)師生小結:陽光是由七種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後轉晴的天空仍然懸浮著很多小水珠,它們像水中的鏡子一樣,將白色的陽光分成七種顏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總是出現在太陽的哪一邊呢?

3、拓展創新: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現的實踐不太長,這是為什麼?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雨後,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陽光照射在小水珠上,這些小水珠把陽光分解成七種色光,形成彩虹。

國小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2

: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對物體運動、形狀的影響。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體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探究能力:

層次 1: 不能夠收集事例,通過物體的運動狀態、形狀的變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說明生活中力的存在。不能通過實驗探究力對物體運動、物體形狀的影響,體驗力有大小。不知道使用彈簧稱測量力的大小,不會製作簡易的彈簧稱。

層次 2:能夠收集事例,通過物體的運動狀態、形狀的變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說明生活中力的存在。能通過實驗探究力對物體運動、物體形狀的影響,體驗力有大小。不知道使用彈簧稱測量力的大小,不會製作簡易的彈簧稱。

國小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3

課程標準:

能定性地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前後、左右、遠近等),理解物體的位置需要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能測量並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並能用簡單的圖表或 圖形來表示距離與時間的關係。

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2.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方法蒐集證據。

3.能夠通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支援證據。

科學知識

1.知道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2.知道“控制變數”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反覆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

2.意識到科學方法在解決日常工作、生活問題中所起的作用。

學習成果:

預計學生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知道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能夠通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支援證據。

知道“控制變數”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方法蒐集證據。

學習成果評價:

層次1:通過學習本課後學生不清楚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不知道“控制變數”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層次2:通過學習本課後學生知道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但是不知道“控制變數”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層次3:通過學習本課後學生知道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知道“控制變數”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探究能力:

層次 1: 通過本課學習後學生不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不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方法蒐集證據。不能夠通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支援證據。

層次 2:通過本課學習後學生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但是不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方法蒐集證據。不能夠通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支援證據。

層次3 :通過本課學習後學生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方法蒐集證據。能夠通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支援證據。

教學步驟: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物體的運動方式,請同學們說說你知道了哪些運動方式?(學生自由說)

2.教師用小車在木板上滑動,讓學生觀察,問:小車的運動方式是什麼?(教師引導:車輪和車廂的運動是什麼方式?)

教師總結:車論的運動是轉動,而車廂的運動方式是直線移動。

教師出示載重汽車的錄象讓學生看完後提問:“你們覺得要想讓汽車運動的更快和什麼因素有關。

教師: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教師不做評價。認真聽學生的發言。

國小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查閱、交流、整理資料,瞭解地球地形、地貌狀況,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知道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蒐集資料。

能力目標:通過學習本課,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學會分享共同的勞動成果,學會相互合作;瞭解地球物質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義,樹立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意識。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都生活在美麗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麼呢?這是今天我們要來探究的問題。(板書:出示課題)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課件出示轉動的地球)

師:看,這顆轉動不息的藍色星球就是我們的地球,它的表面積很大,有5.1億平方千米,你發現了什麼?

藍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麼呢?

師:是的,海洋的面積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呢,這說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積比陸地大得多。不過陸地的面積雖然小,但是卻有著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特徵哦,它們是什麼樣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還包括什麼?誰生活在這美麗的星球上?這些問題相信只要你認真觀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樂圖片課件)影片看完了,讓我們來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麼?

板書: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動物、植物,人

小結: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屬於陸地;海洋、湖泊、河流屬於水;人、動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書:陸地、水、生物)

師:對於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師:課前同學們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資料,這個問題誰能來解答?

師:看來同學們都是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學們把查詢的資料用資訊卡的方式進行了整理,我覺得這是非常科學的方法,課後我們還可以繼續查詢你感興趣的材料,小組為單位制作剪貼報,在班級裡進行展覽,讓大家瞭解更多關於地球的知識,好嗎?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發現原來地球上有這麼多樣的地貌和種類繁多的物種,對於這樣一個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說些什麼呢?

三、認識地圖

師:地球這麼美麗,我真想到處去看看,我知道節假日的時候許多同學喜歡出去旅遊,可是如果你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該怎麼辦?

師:這位同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查地圖。地圖我們都非常熟悉,同學們,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藉助網路和書籍,還可以藉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圖)世界地形圖。它是按一定比例運用符號、顏色、文字註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圖片,那麼怎樣來看地圖呢?其實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在數學課上就學習過怎樣看地圖,還記得麼?

師:看,數學上學習的知識也在科學課上得到了應用,真棒!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然後來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在地形圖上我們看到了不同的顏色,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徵,為了便於觀察,老師為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張世界地形圖,請小組長過來領地圖。(展示小圖)看看你們這張地形圖和黑板上的地形圖有什麼不同?

師:對,大小不同是因為這兩幅地形圖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這張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們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對於地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以後學習更多數學知識我們會進一步瞭解。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研究一下地形圖上有哪些主要的顏色?這些顏色分別代表什麼樣的地形呢?我們先討論到這裡,哪個小組來說一說你們的發現?

師:那個小組有不同意見

小結:(課件出示)藍色,因為海洋是蔚藍的,所以用藍色代表大海。

淺藍色代表淺海,深藍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與顏色的深淺成正比。

分層設色等高地形圖中的顏色是與高度相對應的.

藍色:江,河,湖,海.綠色:平原,丘陵.黃色,棕色:高原,山脈,沙漠.顏色的深淺與高度(深度)相對應.

師:在地形圖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貫穿世界的四大洋,它們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課件出示四大洋圖片)還有七大洲(出示圖片),它們按面積大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請你在小組中指一指之說一說四大洋和七大洲。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相信你已經對世界地形圖的使用有了一定的瞭解,現在請你試著找一下位於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來說說為什麼找的那麼快,有什麼好方法?

師:真是聰明呀,大家學會了嗎?我們用來檢驗

一下這個方法是不是好用,咱們一起來找找位於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先找大洲,在看顏色,平原是綠色,找到了嗎?好快呀,看來這種方法還真是好用,那你們想不想下用這種方法來一個找標識的比賽?

師:聽好要求:各小組合作尋找給出的世界之最,並用彩筆圈出來,最快找完的小組獲勝。(出示地圖示識: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鹽水湖——青海湖(中國),世界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中國),世界最大的湖泊——裡海(歐洲))

師:你們小組上來展示一下吧!(實物投影)每人介紹一個。

四、認識地球儀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認識的地形圖是平面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為了便於觀察更立體的瞭解地球,人們製作了地球儀,請你開啟科學書49頁,閱讀一下關於地球儀知識的資料卡,瞭解一下地球儀又為我們提供了哪些資訊呢?

師:誰來說說你知道了什麼?

師,對,根據地面接收太陽光線照射的情況人們地球分為了五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師: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地球儀,請你們先來觀察它的形態,說說你的發現。。

師:你說的很對,大家有沒有發現?(出示課件)地球不但繞著太陽公轉,同時還自西向東的自轉,(出示課件)人們設公轉平面為參考面,與自轉平面垂直的那條地球直徑叫做地軸。地球傾斜的角度同人們拿鉛筆書寫時筆桿與桌面的傾斜相仿,人們有時形象地比喻為地球“斜著身體”繞太陽公轉。

師:瞭解了地球的傾斜角度,下面我們再到地球儀上找一找經線、緯線、赤道。

有標識,還有表示航線、洋流的。

師:請你按照地球的自轉方向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可以看到除了經線緯線之外,上面還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線的標識,內容真是豐富多彩呀,你們喜歡地球儀嗎?課後同學們試著來做一個地球儀模型,下節課我們將深入瞭解地球儀,並一起來給我們的模型標出經線緯線和地形地貌。

五、製作小小地球儀

師:拿出問我們的任務單(課件出示學生任務單)

師:請同學們開動腦筋想一想應該如何來製作一個實用的地球儀。如果你在製作的過程中還遇到哪些困難,請你記錄下來和小夥伴進行討論並試著解決,解決不了的我們下節課繼續探討。製作完成後為你滿意的作品拍照貼在下面的方框裡,我們將進行展示和評比。

六、收穫樂園

師:這節課你們都學到了什麼?有哪些收穫呢?

師:看來大家的收穫還真是不少,課後可以把它們寫在書上“我的發現”中。

板書設計:

18、地球上有什麼

陸地高原、平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動物、植物、人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麼,為了讓本節課能順利地進行,課前我先讓學生預習了課本,查詢有關地球地貌特徵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同時自己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圖片,製作了精美的課件,並找部分學生了解了一些問題,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思維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相互討論交流,學生的熱情很高,參與度也較高,加以老師的適時指導,本節課各項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國小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5

課程標準:

能定性地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前後、左右、遠近等),理解物體的位置需要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能測量並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並能用簡單的圖表或 圖形來表示距離與時間的關係。

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式。

2.會描述分析同一個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科學知識

1.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主要有四種類型:直線運動、往復運動、旋轉運動和擺動。

2.知道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

3.知道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運動的簡單性和複雜性,認識到複雜的運動是由簡單運動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體會到運動的簡單性和複雜性,認識到複雜的運動是由簡單運動

會描述分析同一個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主要有四種類型:直線運動、往復運動、旋轉

知道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

運動和擺動。

知道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的特點。

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式。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不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不知道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不能夠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的特點。

層次2:通過本課學習學生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但是不知道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不能夠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的特點。

層次3:通過本課學習學生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知道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知道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的特點。

探究能力:

層次 1:不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式。不會描述分析同一個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層次 2: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式。不會描述分析同一個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層次3 :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式。會描述分析同一個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目的

集中話題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方式

1.教師(出示紙風車):誰會玩這個小風車?

2.學生上講臺演示風車的玩法。

3.讓學生將自帶的玩具在小組內相互交換著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會運動?怎樣運動的?

4.學生彙報自己玩玩具的情況,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方式。

科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從兒童認知的特點、水平出發,從兒童的已有經驗出發來組織教學。

探索和調查

教師:剛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們有了不少發現,老師這還有幾種簡單的材料(出示小木塊、鋼尺、橡皮筋、紙風車、單擺裝置),你們想不想玩?

學生的情緒被調動後,教師讓學生小組交換一下意見,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幾種材料來研究。

(學生選取材料)

2.教師: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你們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樣可以讓它們運動起來?

學生小組交流一會。

3.教師:馬上我們就要研究了,你們覺得在研究中我們要注意些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小組成員要分工協作,仔細觀察,做好記錄等等。

4.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師適時指導,做學生探究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

5.學生彙報探究結果。

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小組的探究結果,可以給物體的運動方式起名,可以用筆畫出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得出物體運動的幾種方式。

板書:木塊 → 移動 →紙風車 → 轉動鋼尺、橡皮筋 → 振動單擺 → 擺動

6.學生小組討論:比較鋼尺、橡皮筋和盪鞦韆的運動方式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國小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

2.設計實驗研究減小或增大固體與固體間、固體與液體間摩擦力。

3.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科學知識

1.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什麼是摩擦力。

2.瞭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現象感興趣。

2.意識到摩擦力會給人們帶來好處,但也存在著負面影響。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設計實驗研究減小或增大固體與固體間、固體與液體間摩擦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什麼是摩擦力。瞭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不能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什麼是摩擦力。不瞭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層次2: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能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什麼是摩擦力。不瞭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層次3: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能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什麼是摩擦力。能瞭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探究能力:

層次 1: 不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不能設計實驗研究減小或增大固體與固體間、固體與液體間摩擦力。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層次 2: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不能設計實驗研究減小或增大固體與固體間、固體與液體間摩擦力。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國小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安排了三個教學活動:一是認識光源,二是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這裡麵包含兩個概念:一是光源,發光的物體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直線行進的。

解釋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難度,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做小孔成像實驗盒的實驗,在此基礎上再組織思考、討論,千萬不要急於把答案告訴他們。

教學目標

1、學會做小孔成像的實驗盒,並能夠用語言和簡圖解釋小孔成像的實驗;

2、瞭解什麼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種類,知道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3、感受光學世界的神奇與奇妙。

教學準備

教師——抄有單元小詩的小黑板、有關光的教學圖片、手電筒、蠟燭、小孔成像道具。

學生——手電筒,三張帶孔卡紙(兩人一組)、製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光源

1、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朗誦一首優美的小詩。

小黑板出示單元小詩,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2、師:“是誰,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學生猜猜。

3、師:光與我們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對於“光與色彩”方面的內容你們都知道些什麼?

學生談談關於光與色彩都有哪些瞭解。

4、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會發光?我們怎樣給這些光源分類?

(我們可以把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設計意圖:以謎語小詩匯入,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明確了本節課的研究內容。學生沒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應由教師引出這樣的概念,學生以此進行分類。

二、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象

1、師:從我們看到的現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樣行進的呢?

2、學生看教材中的插圖進行推測、舉例,交流。

3、師:這只是我們的假設,有什麼辦法來證明你們的觀點呢?

師生討論實驗方法和要點:怎樣使手電筒的光穿過所有紙板中間的孔照到牆上?

4、出示材料,小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

5、交流:你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實驗說明了什麼?

(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直線行進的。)

設計意圖:科學課不能單純地傳授科學知識,應在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後,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再設計實驗驗證,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獲得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能力。

國小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進行假設。

2.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方法蒐集證據。

4.能夠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

5.能夠通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支援證據。

科學知識

1.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係,擺長越長,擺得就越慢;反之擺得越快。

2.在實驗中會“控制變數”,知道控制變數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3.知道可以用資料分析試驗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反覆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

2.體驗到對待科學研究要持嚴謹的態度。

3、體驗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和研究擺的樂趣。

學習成果

預計學生能夠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係,擺長越長,擺得就越慢;反之擺得越快。在實驗中會“控制變數”,知道控制變數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資料分析試驗結果。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進行假設。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方法蒐集證據。能夠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能夠通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支援證據。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係。在實驗中不會“控制變數”,不知道控制變數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資料分析試驗結果。

層次2: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係。在實驗中不會“控制變數”,不知道控制變數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資料分析試驗結果。

層次3: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係。在實驗中會“控制變數”,知道控制變數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資料分析試驗結果。

探究能力:

層次 1: 不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進行假設。不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不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方法蒐集證據。不能夠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不能夠通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支援證據。

層次 2: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進行假設。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不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方法蒐集證據。不能夠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不能夠通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支援證據。

層次3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進行假設。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方法蒐集證據。能夠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能夠通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支援證據。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目的

集中話題

1、教師:我手心裡握著一樣東西,大家想看看是什麼嗎?

(教師鬆手,手心掛著一個簡易的擺)問學生: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嗎?

板書:擺

2、教師:關於擺,你們知道些什麼知識?(指名學生說說)

3、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擺,探究一下襬中有什麼奧祕。

探索和調查

讓學生學會測定15秒內擺擺動的次數。

(1)教師:要了解擺的奧祕,首先,讓我們來掌握一項本領,學會測定擺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那擺怎樣才算擺動一次呢?

教師演示:把擺拉開一個角度,鬆手。同時講解:擺擺到另一面,再回到開始運動的地方我們就算擺擺動一次。

(2)講解如何使用秒錶記時。

(3)教師與學生合作:測定講臺上的擺15秒內擺動的次數。教師同時指導,怎樣減小誤差。

(每組到老師處領一個擺,組內自行分工:記時員,操作擺的人員,記數員,記錄員,彙報員。)

(4)學生合作測定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

(5)學生彙報。

2、發現問題,作出假設。

(1)談話:同學們,你們彙報的實驗結果,各組的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基本上都不同,那為什麼擺在相同的時間內擺動會有快慢?擺擺動的快慢究竟與什麼有關呢?請同學們觀察你們的擺,作出你們的猜測。

(2)學生討論,作出猜測。

(3)學生猜測,歸結為擺的快慢與擺角的大小、擺錘的輕重、擺線的長短有關。(板書)

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1)教師:假設不一定是正確的,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證明。你們小組覺得擺的快慢與哪種假設最有可能有關,就作為你們研究的課題,設計一下你們的實驗該怎麼來做?並記錄下你們的方案。

(2)學生討論,設計方案。

(3)學生彙報方案, 相互評點各組設計的實驗方案是否科學,教師再提供參考意見,主要是怎樣控制變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