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1.29W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1

教學目標: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1. 結合生活情景,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會用直尺畫角。

2. 通過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 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根據角的特徵辨認角。

教學難點:

通過角的特徵會畫角。

一、 匯入新課。

1、 新的一天開始了,校園裡可熱鬧了。看,今天在校園裡來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角”,你發現它了嗎?請你快把書打到38頁,看看“角”藏在哪裡呢?(彙報)

2、 同學們的觀察能力真是太強了,那麼現在請你也用你的大眼睛好好看看,在我們周圍的哪些物體表面上藏著角?你還在哪裡發現過角?你能說出來在我們生活中有多少個角?

3、 那你願意到數學王國裡認識“角”這個好朋友嗎?(板書)

二、 初步認識認識

1、 不管“角”藏在我們生活中的哪裡你都能找到,那麼在數學的大家庭中的“角”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想看看嗎?

2、 拿起你的三角形,找到這個點摸摸,說說什麼感受?這是角的頂點。(讀)現在請你摸摸這兩條邊,什麼感受,這就是角的邊,(讀)一個角有幾條邊?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讀)

3、 請你用三角形中的一個角,給你同桌介紹一下角的各部分名稱。

4、 你能指出黑板這個角的各部分名稱嗎?

5、 練習。你能在判斷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嗎?

三、活動:

既然角已經和我們成為了好朋友,現在讓我們站起來,擺個有角姿勢。

四、 做一做

1、(出示不規則紙)我們玩的高興可是這張什麼也不是的紙先生不高興了,他也想和角成為朋友,我們能幫他找到角嗎?我們可以動手摺一折,就能折出角,每折一次要把紙按平,然後再折。

2、請你把摺好的角舉起來,互相看看你們折出的角一樣嗎?你發現了什麼?角也是有大有小啊。(指名貼三個)你能比一比黑板上哪個角大嗎?紙先生高興了,現在把你的紙先生放在桌位裡吧。

3、我們還可以用兩條紙條和一個圖釘做個活動的角呢。這圖釘就是角的頂點,這就是兩條邊,現在請同桌兩個同學合作,做一個活動的角。

4、誰願意和我比一比誰的角大?(兩條邊開叉的越大,角越大)

5、看看這兩個角誰大?雖然這個角的邊很長,但是這兩個角是一樣大的,也就是說角的大小和邊沒有關係,角的大小隻和兩條邊開叉的大小有關。

五、拓展

1、我們手裡都有三角形,請你拿出來,它有幾個角?給你一把剪刀,你能讓變成四個角嗎?再剪一刀,看看有什麼發現?再剪一刀看看,有什麼發現?

2、給你三根小棒,看看能擺出角嗎?

六、全課小結

1、這節課就要結束了,還有什麼問題想要問老師嗎?

2、說一說,這節課你的收穫。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2

現代心理學、教育學認為:語言的準確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眾所周知能力和思維相輔相成,而思維的發展同語言的發展又緊密相關,這說明要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即通過聽、看、想、說等活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1、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核心”,兩者相互依存。國小生數學思維的形成

與發展是藉助語言來實現的,而思維的發展又能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可採取:個人小聲獨立說、同桌互相說、小組內輪流說、讓學生小結等形式。說的內容有許多,今天這節上可以說的東西也是比較多的,比如:說角的特徵、說操作過程、說判斷的理由等。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學生操作的學具、老師的教具以及板書等,向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識。教師儘可能多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多種形式的訓練,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學生把思維說出來,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也是自我表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後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學生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於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示範,讓學生知道怎麼說。

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因此在教學中,

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說。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後連貫、邏輯性強。這節課中鄒老師在學生認識了頂點和邊後,加以示範性的說明並配合手勢,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規範了頂點和邊。在之後學生找生活中的角並說一說的時候,也給與了師範性的演示。通過教師語言的示範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3、動手操作,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動手操作是發展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這一思維活動特點,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這—外部活動,來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來做一些角,學生邊想、邊做、邊說,使腦、手、口共同參與活動,可以達到統一和諧。在製作角後的交流中學生也有很多親手指一指的機會,通過讓角變大、變小的操作學生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較差,往往是肚子裡知道卻說不出怎麼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維過程表述出來。教材在教學各個內容時安排了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的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操作增強感性認識,逐步達到抽象化。說一說就是要藉助語言,把想的過程明確、清晰地表達出來。因此學生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是密切聯絡的,增強語言的培養就是增強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4、學會傾聽,成為數學語言的中介

我們低年級的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裡說話最初都是需要高階“翻譯”的,這個翻譯從哪裡來?就是我們的老師。數學語言不是簡單的書面語言,更不同於生活語言,它的特點是準確、簡潔和嚴謹,具有教強的邏輯性,而國小生的語言表達往往不夠嚴密,缺乏邏輯性、完整性,語言的組織能力比較弱,這樣就阻礙了對數學知識的正確表達,數學思維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說老師在課堂裡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學生由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過度的中介,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國小階段,口頭表達能力非常有限,回答問題更是殘缺不全,在平時的上課中,認真傾聽學生髮言,及時收集資訊、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力求使學生語言表達語句完整,用詞準確。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3

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角和直角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以前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學習前面的幾何知識和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角,這為本節課的教學提供了感性認識基礎。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準上,這就要求教學時,既要巧妙地避開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質屬性。為中高年級繼續學習角和其它幾何圖形奠定基礎。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開始,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用一張紙折角,用兩根硬紙條做活動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後再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可見,這種獲取知識的途徑實際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

從學生認知水平來看,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其中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難點是: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和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為了順利達到教學目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我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識規律,採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學手段,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親身感知親手操作,把外在可見的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裡。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一、加強觀察和操作,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具體的操作與觀察。因此,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摺疊、製作等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在手腦並用中獲得感性知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首先,我讓學生依次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並指出這些物體表面的角。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角,豐富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

接著,出示一張圓形紙,讓學生觀察有沒有角,啟發學生用圓形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講怎樣折,而是鼓勵學生自己折。再對摺出的角進行觀察比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後讓學生用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

最後,鼓勵學生用圖釘和硬紙條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也是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做。然後讓學生隨著教師一起活動自己的角,邊活動紙條邊觀察:角的大小有什麼變化?這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使他們直觀地看到,紙條張得越開,角就越大,紙條合得越攏,角就越小,由此滲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徵。

在學生的所有操作活動中,我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教具為自己動手,使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多感官並用,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操作的主體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創造意識。

二、利用多媒體優勢,優化課堂教學。

這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直觀、形象的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優化課堂教學。

1、利用多媒體,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

作為一名教師重在授之以漁,教學中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過程,使其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本節課中,從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是教學的關鍵。如何把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呢?這又是教學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分兩個層次進行突破。

首先,從活動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教學中,讓學生從觀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動角,然後從活動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如何抽象呢?為此,我設計了由活動角到角的幾何圖形抽象過程的動畫。用點來代表圖釘,用一條直直的線來代表這根紙條,再用一條直直的線代表另一根紙條。這樣,變抽象難懂的知識為直觀的畫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實物中的角與角的幾何圖形聯絡起來,增強了角是源於生活的認識。而且,用線代表紙條的連續過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形成的圖形這一幾何概念。

然後,從學生已經感知過的實物中再次抽象出角。在學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後,我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學生感知過的實物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利用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上的角的形狀,緊接著把實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幾何角。讓學生觀察這些角雖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麼共同特徵?這時畫面上同時閃動所有角的頂點,然後閃動各自的兩條邊。幫助學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樣,就實現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2、利用多媒體,變靜為動,化難為易。

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學生認知水平還處於具體形象階段,其思維活動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援。而讓學生直觀感知不管邊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在傳統教學中很難做到。比如用實物演示,首先角的兩邊伸長縮短的教具難以製作,其次是演示時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變動,不易比較。於是,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通過活動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紙條張開的大小有關,再提出疑問:角的大小跟紙條的長短有沒有關係呢?這時,我設計了把活動角的兩根紙條伸長和縮短的動畫,讓學生觀察,角的大小變沒有?學生非常形象直觀地看到,不管紙條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說明角的大小與紙條的長短無關。這樣,就達到了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化難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練習題第二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我先用動畫演示怎樣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個角,接著讓學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學生得出兩個角的大小一樣的結果後,我又告訴學生:剛才,我們是藉助三角板比出了這兩個角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重疊的辦法進行比較。這時,又藉助多媒體用動畫演示把兩個角移近,使兩個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動地說明兩個角一樣大,而且也教給了學生比較物體大小的不同方法,蘊含了數學學法的指導。

三、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1、匯入激趣。

課一開始,我就用動畫顯示出色彩鮮豔的鐘面,鐘面上時針和分針在滴答滴答地走動,有聲有色的畫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等聲音和畫面靜止後,才問學生:剛才是什麼聲音?對,剛才是時鐘走動的聲音。這時閃動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問學生:現在,時針和分針之間形成了一個圖形,認識這個圖形嗎?這是什麼圖形?自然地匯入了新課。這樣,利用模擬逼真的動畫和聲音,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於課堂,而且渲染了氣氛,創造了意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2、在動中感悟知識。兒童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對單調的刺激容易產生厭倦。針對這些特點,我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例如,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動,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狀態,在師生共同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3、練習中創設故事情景、競賽情景。這節課我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這一得天獨厚的教學功能,使練習生動有趣。如判斷角的大小一題,我是這樣出示的:小烏龜畫了一些圖形,這些圖形是不是角,要請小朋友們用角的特徵來判斷一下。然後投影出示一隻小烏龜和圖形,讓學生用手勢判斷,並伴隨有趣的聲音。又如,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一題,我也是把題目融入故事當中,對學生說: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請你當裁判。有兩個角,一個叫紅角,一個叫藍角,一天兩個角爭吵起來,紅角驕傲地對藍角說:我比你大,可藍角不服氣地說:你並不比我大,那麼,這兩個角到底誰大呢?請小朋友來噹噹裁判。並伴隨藍角紅角的聲音。這樣,一段形象生動的故事,激起了學生解疑的興趣。最後的發散練習勇奪智多星,我用比一比誰最聰明能幹,誰能奪得智多星,創設競賽的情景,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的目的。

四、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注重人際交往活動。

素質教育要求課堂的交往形式優化和多樣化,根據教材的特點,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摸式,能發展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創造力。為此,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採用了小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動中,讓學生在各自獨立學習的基礎上,一起討論,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給學生以活動的空間,各個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知識的獲得有活力、有創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積極創設一種平等和諧、富有人情味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且,培養了學生的互相協作精神,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上就是我設計本堂課的一些想法。

總之,教學中我本著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思想,促使學生全面、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在生動、活潑、和諧、合作的氛圍中,達到既長知識,又長智慧的目的,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設計中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