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詩兩首的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3.17W

各位老師:

外國詩兩首的說課稿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外國詩兩首》,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四個版塊對本課的教學進行說明。

第一版塊: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外國詩兩首》編排在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共有5篇課文,分別是《沁園春 雪》、《雨說》、《星星變奏曲》、《外國詩兩首》和《桂林山水歌》,所選的都是詩歌,都是由尋常的事物激起心靈之聲,語言優美且貼近生活,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前兩課是講讀課主要通過朗讀指導訓練,品味文中的語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後三課是自讀課,在前兩課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自主賞析課文,掌握詩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達與意象之間的關係。

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感受詩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煉、優美的詩歌語言。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把本課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 識記積累生字詞,掌握作家作品常識。

能力目標: 分析兩首寫景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會學生自己賞析文章,尤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點定為兩點: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欣賞文章。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但是由於學生知識結構等的欠缺,為此,我把有感情的朗讀以及把握意象、感悟詩歌內涵作為本文的難點。

第二版塊:說教法

教讀課文,重在引導學生揣摩語句,感受形象,通過聯想和想象進入詩的意境。教師只須作適當的點撥,為學生創設充分的體悟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另外就詩歌的題材看,課文的兩首詩都是田園詩,可以從田園詩的角度,對比閱讀兩首詩,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基於以上分析,我採用下列方法,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1.誦讀感悟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採取多種形式,有層次、有梯度地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

2.聯想想象法;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想像,解讀意象,促進朗讀的提升;

3.比較閱讀法 運用同題材詩的擴充套件閱讀,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鑑賞能力。

4.探究學習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發揮其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我還準備用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手段加大課堂的`容量,以便促進學生的理解。

第三版塊:說學法

《綱要》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尋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據此,我準備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朗讀體會,聯想想像,記憶背誦。

第四版塊:說教學程式

第一步,匯入: 面對大自然,詩人總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極為平常的昆蟲的叫聲,在詩人的筆下也會變得情味濃郁,富有內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詩人的筆下也能變得美麗而熠熠生輝。今天,讓我們走進英國詩人濟慈的《蟈蟈與蛐蛐》和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夜》,去傾聽他們用身心和自然熔鑄而成的美的讚歌。

第二步,研讀賞析《蟈蟈與蛐蛐》

1、作者簡介(各學習小組交流在圖書館、網路、資料室等收集到的有關濟慈的資料,整理後推舉出各組發言人)。

作者簡介: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來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

2、字詞積累(各學習小組組內交流補充,互相抽寫2——3個詞語,而後進行小組對抗)

此處完成知識目標

3、教師範讀,學生閉目聆聽,展開想象,用“我感受到 ”的句式講述聽讀之後的感受。

此處設計,在於讓學生抓住詩中的意象,想象詩中的畫面,進入詩歌意境。

4、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把握主旨。

進行朗讀感知,提出朗讀應思考的問題:在朗讀過程中,你在詩歌的情感表達上發現了什麼?交流句式為 :我發現了 。或文中“藉助的意象,表達了的情感”。

此設計,便於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讓學生感受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詩的主旨: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作者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讚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美好如詩,永遠歌聲不斷,永遠充滿生機。

5、學生齊讀,生生點評,進而有感情的朗誦。

注意處理朗讀語調,注意語氣和輕重音的正確掌握,掌握讀詩的方法。

6、合作探究,賞析文章。

(1)各學習小組採用“朗讀詩歌提出見解或困惑”的方式展示本組朗讀能力,提出本組理解意見或困惑。

(2)學生自由發言,答疑解惑。

(3)向同學推薦你最欣賞的語句。(可以從內容、情感、結構、技巧、字詞等方面賞析。)

參考問題:

1、盛夏的蟈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絡起來的。

2、作者為什麼把昆蟲的叫聲稱為“大地的詩歌”?

3、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盛夏——蟈蟈的樂音

大地的詩歌 充滿生機

嚴冬——蛐蛐的歌兒

4、這首詩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此處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掌握品詩的方法。讀詩品詩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融入主體體驗和個性見解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使他們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讀詩品詩的過程;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通過交流合作達成較為一致的看法;對詩歌內涵和詩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學生充分誦讀、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礎之上的。總體上看,讀詩經驗指導讀詩感知,啟用誦讀時的情感投入和品讀時的個性理解,最後達到“與詩人心靈對話”的最終目標。

5、教師小結:抓住詩中意象的特點,可以體會詩歌的情感,《蟈蟈與蛐蛐》這首詩選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蟈蟈和蛐蛐作為代表,表現了大自然四季“歌聲”不斷的特點,構思巧妙、意境精美,這可算是詩人濟慈對大自然的敏銳的心靈感應吧,我們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的讚美。

第三步,指導自主學習《夜》

賞析詩歌的方法是相通的,請同學們將剛剛學過的方法,遷移到另一首詩歌上,請大家自學《夜》。

1、作者簡介(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被稱為“天才的農民詩人”。他的詩以純樸的濃郁的農村生活情趣和色彩絢麗、想像力奇特的語言引起了詩壇的驚奇,詩歌的主題大都是謳歌或哀嘆俄國農村和美麗的大自然。

2.學生聽讀錄音後自由誦讀,感受並形象描繪詩人筆下的夜景。思考:這首詩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這首小詩主要寫了夜的靜謐、美麗,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3.學生感情品讀,體會詩人對自然的心靈感應。思考:詩歌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4.學生反覆朗誦詩歌,深層感受夜色。

第四步,深入探究,比較兩首詩在內容、形式與主題等方面的異同:

相同點:

(1)題材相同,都是田園詩。

(2)寫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極常見的事情作為感情表達的意象,情味濃郁,意蘊悠長。

(3)兩位詩人都表達出了對大自然由衷的熱愛之情。

不同點:

主要表現在構思方面:《蟈蟈與蛐蛐》一詩,短小精緻,而又十分大氣,僅僅描寫了蟈蟈與蛐蛐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富有內涵,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葉賽寧的《夜》,純然寫景,反覆吟詠,在寫景中滲透著詩人對自然的心靈感應,滲透著生命的底蘊。

此處設計,讓學生結合所學方式賞析文章,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五步,教師總結:面對大自然,詩人有唱不完的歌。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敏銳地捕捉到兩種極為平常的昆蟲的叫聲,發出“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感嘆;而在俄國田園詩人葉賽寧的筆下,夜是那麼靜謐、美好,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人們常說,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詩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賞析詩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們今天這有限的45分鐘,只是為同學們提供了一次賞析實踐的機會,希望以後你能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真正進入詩歌美妙的境界。

作業佈置:

1、誦讀詩歌。

2、自己尋找其它的田園詩,進行賞析。如《過故人莊》《田園樂》等。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淺顯說明,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