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公開課課堂實錄(蘇教版高一必修四)

來源:才華庫 3.09W

 【教學目標】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公開課課堂實錄(蘇教版高一必修四)

1.瞭解悼詞結構的特殊性,體會演講辭結構的嚴謹性。

2.概括馬克思的偉大貢獻,感悟其寬廣胸懷和非凡氣度。

3.品味本文語言的藝術魅力,揣摩字裡行間真摯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 同學們,你瞭解馬克思嗎?馬克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把全人類的幸福當做自己終生追求的人,他是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解放甘願犧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家庭的人,他是在政治迫害、疾病、貧困的重重風雨中堅定不移追求理想的人。如此胸襟,當今世界,能有幾人?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我想我們應該先去看看馬克思的墓地,向這世上最高尚的靈魂奉獻我們的敬意。

這是英國倫敦海格特公墓的馬克思墓。巨大的墓碑上雕刻的是馬克思的頭像。這裡綠樹蔥蘢,幽靜肅穆,和馬克思波瀾壯闊、轟轟烈烈的一生恰形成鮮明的對比。100多年前,就是在這裡,恩格斯發表了一篇後來聞名世界的悼詞,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板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二、解題並明確學習目標

師: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為我們解讀文字提供豐富的資訊。我們一起來研讀標題。“講話”,提示這是一篇演講詞;“墓前”,又提示這是一篇悼詞。悼詞一般包括哪些內容呢?

生思考、回答:表達對死者的哀悼、追述死者的生平和貢獻、歌頌死者的品德。

師:從大家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提煉出三個關鍵字--哀、功、德。

(開頭:述其哀 主體:贊其功 結尾:頌其德)

師:我們今天的學習就扣緊這三個字。

(出示學習目標:1.品語言,體會“哀。2.理思路,概括“功”。3.明主旨,感悟“德”。)

三、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按照“述其哀、贊其功、頌其德”三部分來劃分結構。

(生讀課文,思考課文結構的劃分。學生回答,在第二段的歸屬上,出現爭議。)

生1:我認為第二段應該屬於第一部分,這是在表達哀悼之情。

生2:我覺得第二段應該屬於第二部分,這是在讚揚馬克思的功勞。

師:請齊讀第二段,再思考。(生齊讀)

師:現在誰來說說自己的意見

(兩位學生髮言,意見仍未能統一。)

師:大家的看法都有理有據。其實在段落的劃分上可以見仁見智。但是我比較傾向於把第二段歸於課文主體“贊其功”部分。為什麼呢?等到學完這部分,大家就會明白了。

四、文字探究

(一)品語言,體會“哀”

師:現在,讓思想穿越時空,回到100多年前安葬馬克思的那個日子,設身處地感受恩格斯痛失親密戰友的心情。馬克思、恩格斯相識於巴黎,40年間,他們志同道合,並肩攜手,一起面對生活艱辛,一起經歷政治風雨,不離不棄。親如兄弟的戰友突然去世,恩格斯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第一段。

(生自由朗讀後,師範讀,將學生帶入凝重肅穆的氛圍中,讓學生再朗讀,揣摩字裡行間的情感。)

師:這一段沒有直接表明哀痛悲傷的字眼,但是我們卻分明感受到字裡行間瀰漫著濃濃的哀傷。你是從哪些詞語感受到恩格斯的哀痛之情的?

生答師點撥明確:

兩點三刻:對時間交代的具體,可見作者對這個時刻的刻骨銘心,可見悲痛之深。

最偉大的思想家:高度評價,可見崇敬,由崇敬而見哀傷。“最”在這裡是程度副詞,突出了馬克思在哲學界無與倫比的地位。

停止思想:不說去世,是不忍,可見悲痛之深。用了“諱飾”的手法。也切合馬克思的身份,暗含了對戰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還不到兩分鐘:“還”,流露出在馬克思臨終時未能陪伴在他身邊的無限惋惜和遺憾的感情。“兩分鐘”,強調時間短暫,可見去世之突然,飽含了作者對戰友溘然辭世未能見最後一面的深深遺憾。

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表達了作者由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時也表明了馬克思遺容的安詳。

師:簡潔、樸實的文字中蘊含著豐富的資訊,平靜的敘述背後是恩格斯難以抑制的巨大的悲痛。

(二)理思路,概括“功”

師:憑著對戰友的深刻了解,恩格斯接下來高屋建瓴地總結了馬克思奉獻的一生、創造的一生。現在請大家默讀文章主體部分,思考馬克思有哪些偉大貢獻。

(生自讀、思考、回答、梳理,很快概括出馬克思的各項貢獻)

師:同學們概括得又快又準,這不僅是因為大家思維敏捷,更重要的,是因為演講者恩格斯在這篇演講辭中及時地樹立有聲語言標誌,時時提醒我們注意馬克思一項又一項的貢獻。同學們,你能找到這些提醒思路的標誌性語言嗎?

生:我覺得作者在每一段的開頭都用了一些很明顯的語言標誌,如:第四段開頭有“不僅如此”,第五段中有“該是”、“即使”、“但是”等關聯詞,第六段有“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這些詞句都在提醒我們關注馬克思一項項貢獻。

師:找得很準。大家來齊讀這些句子,要特別關注加點的詞語。

(樹立有聲語言標誌:第3段:馬克思發現了…… 第4段: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 第5段該是很夠了,但是……而且…… 第6段: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 第7段: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師:正是這些句子一直在提醒我們注意馬克思一項又一項的貢獻。這是演講辭的特點決定的。想要聽眾聽得懂,聽得全,就需要及時提醒並幫助聽眾理解思路。這樣演講辭才能有條理性、整體感。

師:現在,我們再次將馬克思的貢獻梳理一下,歸一歸類。

(生思考、歸為“思想”和“行動”兩個方面)

師:我們來研究剛才有爭議那個問題--為什麼第二段歸於第二部分比較好?

(生讀第二段並思考)

生:第二段是第二部分的總綱,兩個“對於”說的正是“行動”和“思想”這兩個方面的貢獻。

師:很好。下面我們再探究一個問題。在文中,恩格斯對馬克思的身份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思想家、科學家、革命家。你認為,恩格斯最想強調的是馬克思的哪一種身份?

(生思考、交流)

生1:革命家。因為文中說:他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師:這個論據很有力。但是還要進一步思考:馬克思在科學方面的貢獻那麼大,恩格斯為什麼特別強調他是革命家呢?

生2:因為他創立了國際工人協會。

師:對,創立國際工人協會是他作為革命家堪稱頂峰的貢獻,也能有力證明馬克思是一個革命家。但是剛才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生3:第六段告訴我們,“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思想研究都是為革命做準備。所以恩格斯說,他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師:分析很透徹!特別是他找到了第六段中這句話,很關鍵。恩格斯這樣說,正是為了突出馬克思勇於實踐的革命精神。馬克思不僅是第一個發現革命真理的人,更是第一個點燃無產階級革命的星星之火的人!現在我們可以發現,課文的主體部分,不僅有總有分,而且,從理論到實踐,從科學家的馬克思到革命家的馬克思,層層遞進,結構嚴謹。

(三)明主旨,感受“德”

師:這就是馬克思,他是偉大的思想家,歷史規律,剩餘價值,他的每一項發現都石破天驚,振聾發聵。他是大無畏的革命家,辦報宣傳,創立協會,愛憎分明,百折不撓。回顧戰友的豐功偉績,恩格斯不由想起這些年馬克思經歷的風風雨雨。在悼詞的結尾部分,恩格斯說: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汙衊的.人。現在請一位同學朗讀第八段,大家思考該段歌頌了馬克思什麼樣的品格。

(生讀。師作誦讀指導。強調需要重讀的“最遭忌恨”“最受汙衊”“競相”“毫不在意”“蛛絲”“私敵”等詞語。生再齊讀)

師:這一段歌頌了馬克思哪些品格?你是從哪些詞語讀出來的呢?找出感受最深的一處,和大家交流。(生思考討論。)

生1: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抹去。這表現了馬克思“無畏”的革命精神,表現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

師:“無畏”一詞,很有概括力。(板書:無畏)

生2:他是最遭嫉恨最受汙衊的人。從“最”感受到馬克思在當時的影響很大。字能從他受敵人嫉恨汙衊可以知道,他是深受革命戰友愛戴的人。

師:從“最”字推知馬克思的影響力,很好。同時,我們還可以繼續推論,最遭敵人嫉恨最敵人受汙衊,可知馬克思是最受戰友愛戴的人。

生3:他可能有很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我覺得這句話特別好,說明了馬克思一生都不是為自己活著,他是無私的、光明磊落的。

師:很好!抓住“無私”,準確、精練。(板書:無私)

師:這就是馬克思,他有著無與倫比的貢獻,無私無畏的品格。一代偉人去了,在這篇悼詞的結尾,恩格斯將千言萬語凝聚成一句話: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請跟我齊讀這句話。(生齊讀)

師:但是與一般悼詞不同的是,恩格斯在“永垂不朽”前加了一個“將”字。為什麼呢?

生:我認為恩格斯用這個字是經過斟酌的。因為當時的社會對馬克思的理論還沒有認可,所以恩格斯加上“將”字,表明是對未來的預見,為了突出一種信心。

師:預見、信心,這兩個詞高度概括。具體講是什麼樣的信心呢?

生:必勝的信心。

師:對。當時,共產主義運動剛剛興起。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馬克思主義必將廣為傳播,共產主義運動必將風起雲湧。“將”,是一種預見,更是一種必勝的信念,是恩格斯和廣大革命戰友共勉的誓言!

五、小結

師:回顧本節課,我們瞭解了悼詞的結構一般分為“述其哀、贊其功、頌其德”三部分。還知道演講辭要“樹立有聲語言標誌”,增強演講辭的條理性和整體感。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瞭解了共產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無與倫比的貢獻、令人高山仰止的品格。今天,馬克思主義已成為全世界最崇高的信仰。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就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請同學們集體朗讀毛澤東的這段話。

(我讀了六年孔夫子的書,又讀了七年資本主義的書,到1918年才讀馬列主義。我一旦接受馬列主義是歷史的正確解釋後,就再沒有動搖過。--毛澤東)

六、拓展

師:掩卷深思。馬克思何以成為一代偉人?貧窮疾病困擾,他不曾停步;驅逐,汙衊,詛咒,他不曾彷徨。是什麼力量,支撐他穿越風雨,走向偉大?請同學們齊讀這段話。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寫下這段話的時候,馬克思17歲。在這樣一個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年齡,他對自己的人生、未來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規劃。此後的一生中,不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馬克思都堅定不移地實踐了他的諾言:為全人類而工作。

無獨有偶,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16歲離家時留給父親一首詩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澤東《無題》)

這首詩道出了少年毛澤東非凡的志向,博大的胸襟。從此,他闖蕩天涯,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成長為一名純粹的馬克思主義者,締造了嶄新的新中國。

比較青年馬克思選擇職業的博大胸襟,青年毛澤東指點江山的豪情壯志;聯想馬克思在大英圖書館的廢寢忘食,毛澤東的在北大閱覽室的如飢似渴。兩位偉人的青春年華頗有神似之處。我想恰同學少年的你,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課後準備一分鐘演講辭,題目就是“偉人從少年走來”。 

侯曉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