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橋邊》教案

來源:才華庫 3.37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在橋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橋邊》教案

《在橋邊》教案 篇1

一、匯入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的第一篇小說是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從這篇小說中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體驗到了戰火紛飛中人類的一絲溫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小說《在橋邊》,看看這一回在橋邊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請大家開啟課本第67頁。

二、作者介紹

伯爾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學畢業後,曾在書店當學徒。1939年在科隆大學學習,不久即應召入伍,隨軍到過法國、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增長了不少見識。二戰結束後,曾在戰俘集中營待了幾個月。六年戰爭生活經歷,成為伯爾早期創作的主要題材。戰後除繼續在科隆大學研究語言與文學外,還當過木匠和人口統計員,因此對下層人民的生活較為熟悉,並在許多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曾獲得幾十種國際國內頒發的文學獎,作品已被譯成三十餘種文字。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火車正點》、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裡?》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斯巴……》等。1971年發表的《以一個婦女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創作的結晶,獲次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三、整體感知,概括情節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用一兩句話概括小說最主要的情節內容。

明確:他們讓我數在一座新橋上走過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愛的姑娘漏數掉了。

四、結合話題,重點賞析

1、知識連結

我們知道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環境。

環境這一要素其實在第二單元的話題“場景”當中已經涉及到。環境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性格等。

“人物”是上一個單元的話題,寫人物要注意貼著人物寫,貼著人物寫包括哪兩個方面?

明確:一是貼著人物的心理寫,一是貼著人物的言行寫。注意運用語言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

情節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後果的事件的展開,這些事件展開的過程就是它的執行過程。在情節的執行方式中,整體上遵循著一個基本模式:發生(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那麼《在橋邊》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分別是什麼?全文共9段,請大家根據小說的情節執行流程劃分層次,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一個部分的內容。

明確:

發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現狀以及他對職業的態度。(現實生活乏味)

發展:4—5段,主人公暗戀過橋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暗戀過橋姑娘)

高潮:6—7段,“我”逃過檢查,被調去數馬車。(逃過突擊檢查)

結局:8—9段,主人公被調去數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數馬車,交鴻運)

《在橋邊》教案 篇2

一、匯入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的第一篇小說是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從這篇小說中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體會到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和痛苦。無數像“橋邊的老人”一樣的無辜的人在戰爭中失去了精神的寄託和生存的信念,甚至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那些經歷了戰爭又有幸能活下來的人,特別是那些在戰火中九死一生的戰士,在戰後他們的生存現狀如何?他們的精神狀態是否有人關注呢?讓我們走近伯爾,走進《在橋邊》。

二、作者簡介

“二戰”後德國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是一位與軍國主義格格不入的作家,被譽為“當代德國的歌德。”六年的軍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早期的作品是以這段經歷為主要題材,著重反映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他的作品充滿灰暗、抑鬱的基調,瀰漫著下層人民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著歡樂的精神。

主要作品:中篇小說《火車正點》,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裡?》,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整體感知

1、根據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發生的背景嗎?

明確:他們替我縫補了腿——戰爭之後(二戰之後)

2、“我”是誰?“我”為什麼坐在橋邊?

明確:猜測——“我”是負傷的戰士或百姓。

他們給我一個“可以坐著的差使”,“要我數在一座新橋上走過的人”。

三、重點研讀

1、對於自己的生活現狀,“我”滿意嗎?為什麼?請說出理由。

明確:不滿意。

這份工作單調、枯燥、乏味。(找出原文)

“我”雖然對現狀不滿,但為了生存,又無力抗爭,“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數錯,“亂數”,使得數字不準確。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興……我就用五位數來表示我的慷慨。”充滿反諷和揶揄的筆調錶露了“我”對這種生活的不滿和反抗。

2、除了因為工作單調、枯燥、乏味,還有其他原因使得作者對這份工作、對自己的生存現狀感到不滿的嗎?

明確:對“他們”的不滿。

3、“他們”是誰?“我”為什麼對他們感到不滿?

明確: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滿足於“我”送上的數字的官員,這是一個只關心數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會,第一段“他們以用數字來表明他們的精明能幹為樂事,一些毫無意義的空洞的數目字使他們陶醉”;“他們喜歡這個未來完成式”他們醉心於數字上的增多,即便這些是虛假的數字,他們努力做些面子工程,企圖作出些“政績”,並不真正關心人的生存狀況。

4、“我”對自己的生存現狀不滿意,那麼,“我”想要怎樣的生活?找出相關語段。

明確:想要愛情。(心愛的姑娘)

5、當心愛的姑娘在橋上經過的時候,我有怎樣的心理感受?

明確:課文第三、四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簡直就停止了突突的聲音”

“所有在這個時間走過的人,我一個也沒數。這兩分鐘是屬於我的,完全屬於我一個人的,我不讓他們侵佔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動”“所有一切有幸在這幾分鐘內在我朦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過的人,都不會進入到統計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這很清楚,我愛她。但是她什麼也不知道,我也不願意讓她知道”

“我在愛她。這是很清楚的,我在愛她。”

6、師: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諷語調,寫得如散文詩般,調子也比較歡快。

齊讀,感受"我"的歡樂。

7、小結:“我”是真的在愛著她了!在姑娘過橋的那個瞬間,如此美好而激動人心的幾分鐘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四、齊讀課文,感受情節的“搖擺”。

1、在小說中,即使故事的開端和結局都很簡單,作家也不願意讓人物選擇捷徑一口氣跑到底的,而是要讓他千折百回,每一個地方都可能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後才抵達勝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說越是精彩,這就是小說情節搖擺所產生的魅力。這篇小說也是如此,情節在短短的篇幅中幾經搖擺,“我”的內心情緒也隨之起起落落。

2、請同學們說說故事的發生、發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緒有著怎樣的起伏?

明確:開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無意義的生活現狀,隨著情節的發展,“我”愛上了過橋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現,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悅,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緒起伏。

3、這也是情節的第一次搖擺,隨著情節的發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點幸福卻也並不能一帆風順。於是,就有了情節的第二次搖擺。請同學們根據情節的發展和高潮部分,說說情節的第二次搖擺作者是怎樣設計的?

明確:作者安排了主任統計員的出現。主任統計員要來檢查了,“我”的內心由之前的“愉悅和歡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內心充滿了緊張和矛盾。

4、情節迅速過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樣的抉擇?

明確:表面上看,“我”為了生計,壓抑住了自己對姑娘的感情,“因為我必須數,不能目送她過去”,而在內心深處,仍然是真摯的愛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託壓倒了空洞無意義的職業——“我一輩子也不會把這樣漂亮的姑娘轉換到未來完成式中去”。

5、情節執行到這裡,似乎要滑向悲劇的結局了。可偏偏峰迴路轉,情節再次出現了搖擺。請同學們閱讀故事的結區域性分,說說情節的第三次搖擺。

明確:“我”居然被主任統計員認為是“好人、很可靠”,幸運地逃過了檢查,將被調去數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6、小結:正是因為有了情節的一次次搖擺,有了主人公內心情緒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說簡單又豐厚,搖曳而生姿。以上是我們通過情節這一元素走進了伯爾的《在橋邊》,感受了飽受戰爭創傷的小人物的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悲歡。

五、主題探究

接下來請同學們談談你的閱讀感受:你覺得伯爾通過這個故事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是愛情麼?是表現愛情的巨大力量麼?並請談談你的判斷理由。

明確:小說表面上,是在表現愛情對於一個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具有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層的更在於表達對德國戰後,飽受戰爭創傷的小人物的精神狀態的關注,揭示了德國戰後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的社會現實。因為主人公的愛情,僅僅只是暗戀,他甚至並不打算告訴那姑娘,“她什麼也不知道,我也不願意讓她知道。”(插入問:主人公是把這次愛情作為可以實現的現實追求來看待麼?)與其說是愛情,還不如說是主人公的一種精神寄託,是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這樣的個人境遇中,依然堅持的對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種守望吧。

小結1:這就是伯爾的小說,在極短的篇幅裡,在看似平靜的敘述裡,既有小人物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著理想主義的歡樂精神。通過情節的一次次搖擺,闡釋了深刻而複雜的主題,帶給人們無盡的思考。

或小結2:不僅在伯爾的小說中會出現這種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情況的發生。在紛繁複雜、追求利益的現代社會,人們太重視物質上的追求和滿足,而忽視了精神的充實和探索。很多人捨得給自己的父母花錢買很多高檔物品,卻捨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於掙錢,卻沒時間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談談心。在這個社會,很多人認為物質上的滿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給人物質上的幫助就是最大的幫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與物質無關,真正的幸福也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相反有時失意時的一句鼓勵,痛苦時一個擁抱,沮喪時的一個眼神,落魄時及時伸出的一隻手,那才是真正的幫助,真正的關愛,那才能讓別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說的結局極富戲劇性,多少有點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麼?為什麼?

明確: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為故事的發生部分,已作足了鋪墊。

b、要來檢查的和認為“我”是一個可靠的人的並給予我數馬車這一美差的都是“他們”。那麼“我”眼中的“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呢?請同學們回顧相關的語句。

c、“他們”看到“我”送上的數字時的神態、心理的細節描寫有哪些?

明確:他們看到數字時的“臉上放出光彩、容光煥發、心滿意足、眼睛閃閃發亮、喜歡這個未來完成時……。”等細節。

d、從中我們發現“他們”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明確:這些細節的充實,讓我們對主人公生存的空間有了深切的瞭解。這是一個只關心數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會,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滿足於“我”送上的數字的官員,其實這些數字根本都是“不準確的”,隨“我”的心情故意亂數的,“我”也“是一個不可靠的人”,這樣的一個社會氛圍,這樣的一種官僚主義作風,註定會有如此荒謬的結局。所以,這樣的結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e、作者通過這個結局諷刺了怎樣的一個社會現實?

明確: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從始至終都沒有人給過主人公真正的精神關懷。儘管由數人換成了數馬車,但改變的僅僅是工種,他的處境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他的精神需求也許永遠也不可能實現了,他作為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存意義,也許同樣被永遠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課文這樣的一句話“坐在馬路那一邊數汽車的礦工”,說明像主人公這樣的遭遇並非特例。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德國戰後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的社會現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