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一)

來源:才華庫 1.22W

沙市一中 鄧金平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 使學生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2. 使學生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展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片,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 

2.討論交流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匯入 

  開啟地獄之門,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間地獄”之稱的奧斯維辛作一次地獄之旅。

二、幻燈片展示一

遊覽過程:

毒氣室和焚屍室--怒放的雛菊--死囚牢--女牢房--試驗室--紀念長廊--微笑的女孩--絞刑架 

1、看到“雛菊花在怒放”,你想到了什麼?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運用了對比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程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2、面對照片中注視著你的眼睛,面對女孩的微笑,你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樣的`?

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

三、關鍵句理解

1、“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在文中幾次出現,各有什麼含義和作用?

1)強烈反差,奠定基調;

2)首尾呼應,寄託提醒。

2、為什麼作者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1)設定懸念,引導讀者;

2)承上啟下,巧妙過渡;

3)突出主題,迴環照應。

3、是作者親自參觀這些地方嗎?如果不是,記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麼上面的? 

眾多的參觀者(遊客)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殘酷遺蹟,從而產生感受、反應;記者(羅森塔爾)觀察他們的感受和反應。 

    開始時--“默默地邁著步子”、想象成了現實--“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看見毒氣室時--“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 

    看到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死囚牢房時--“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看到狹小的女牢房時--“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看見試驗室時--慶幸“沒有開啟門進去”,否則會“羞紅了臉的” 

    參觀紀念長廊時--沉思 

    參觀執行絞刑的地下室時--“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參觀結束時--“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四、幻燈片展示二

    直觀感受參觀者的表情

五、技巧探究 

1、這篇新聞與一般注重時效性和客觀性的新聞有什麼不同? 

      不同點          一般報道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時效性        最新發生的事件           時效性不強 

      報道內容      客觀事件                 個人感受 

      情感傾向      客觀                     個人情感濃厚 

2、這篇報道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為新聞史上的佳作,現在請大家以評審委員會的身份給它寫一則頒獎詞

    奧斯威辛作為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殺人工廠”而為人們熟悉,各國記者紛紛報道它的殘酷、血腥。羅森塔爾本著記者的良知獨闢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的框框,著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博物館,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對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他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名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聞獎評審組把本屆普利策新聞獎中的最佳訊息獎頒發給《奧斯威辛沒有什麼新聞》的作者羅森塔爾。 

六、拓展討論:

    幻燈片:在地獄之門的思想者(羅丹) 

1、一個走在人類文明前列的的德意志民族為什麼會犯下滔天罪行?怎樣看待人類文明與罪惡的關係?

2、莫泰利的詩

 

七、結語

希望我們能夠終結罪惡,開啟幸福和平的天堂之門。 

附: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最新課件》(沙市一中 鄧金平)

 

鄧金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