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行為養成的教育模式

來源:才華庫 3.13W

從行為學角度來看,人的任何行為都不是無緣無故地發生的,而具有一定的規律。行為的直接原因是動機,動機指引的方向是目標,推動目標實現的全部方法的總和叫做行為手段,由手段達到的一定階段的最後狀態叫行為結果。人的行為規律就是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搞養成教育,也必須遵循這一行為規律。江陰市西郊中心國小蔣菊老師等對養成教育的實踐過程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篩選,總結出“明理一立標一示範一訓練一反饋”這一養成教育的基本模式。

國小生行為養成的教育模式

1朋理所謂明理,就是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端正學生的認識態度,進行內在激勵。

人的行為受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調節。這三種心理活動構成了人的態度整體,而態度整體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對外界影晌的選擇和人的行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為了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行為規範,獲得正確的情感體驗,形成符合規範的.行為意向,進而達到端正行為態度、產生良好的行為動機的目的。可以利用集體晨會、班隊活動、紅領巾廣播、黑板報、宣傳欄等形式,採用老師講、班幹部講、學生講、家長講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動機,自覺配合學校的養成教育。

2立標所謂立標,就是建立養成教育的目標體系。

設立適當的目標體系,既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又能使促成教育工作科學化和規範化。因此,可以把國家教委頒佈的;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分解成許多不同層次要求,建立“縱向、橫向、交叉”的教育目標體系。

縱向目標體系:根據國小生低、中、高三個年段學生的特點,分別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同時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和教育目標,設立不同年段的教育方法系列:

如此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橫向目標體系:將;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內容分成德、智、體、美、勞五大教育塊,分塊實施,整體組合。

交叉目標體系:在學科活動、教學活動、學校活動、家庭活動和社會活動中都建立養成教育目標,互相補充,互相滲透,保證教育活動的全方位進行。

3示範在學生明確“為何做”“如何做”的基礎上,樹立示範班級和示範學生,以點帶面。

可以根據目標的階段性特點,分年級樹立不同目標層次的示範班,其它班級則派學生代表到示範班觀摩學習,並按訓練要求回本班進行示範表演,全面推廣,使全體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4訓練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而“導之以行”是更為重要的一環。

為此,可以根據“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強化學生的行為訓練,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強化訓練中,可採用四種訓練方法:一是寓;規範》訓練於各科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課堂常規競賽”等,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結合起來。二是寓;規範》訓練於各種活動之中。利用學科活動和傳統教育活動時間,定期開展;規範》條文演示活動,用小品、相聲、表演等各種形式形象地反映出來,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受到薰陶,豐富道德情感體驗。三是寓;規範》

訓練於陣地建設之中。學校可建立校內外教育陣地,在豐富多采的陣地教育活動中,加快學生個性社會化的程序。四是;規範》訓練於社群教育之中。

可建立家長委員會、學校董事會、關心下一代協會等社群教育組織,並制訂;好家長條例》 ;學生在家庭、社會行為規範評估表》等,使學生的行為習慣在家庭和社會上都能得到嚴格的監督和訓練。

5反饋所謂反饋,就是用;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對學生的行為結果進行評定,進行反饋激勵。

反饋分正反饋和負反饋。正反饋是對良好行為養成的評定,它能給學生以鼓勵和信心,從而產生新的行為動機,具有強化作用;負反饋是對不良行為養成的評定,它可用來調節和控制養成教育的操作過程,使其符合;規範》和目標,具有矯正作用。可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制定評比辦法,用“大雁”表示守紀,用“公雞”表示惜時,用“蜜蜂”表示勤勞,用“小白鴿”表示講衛生,用“春風”表示助人為樂等進行正反饋。還可設立“小喜鵲”、“小剌蝟”評議臺等來進行負反饋,對學生中的不良典型事例開展一事一評,讓每個學生置於集體輿論之中。這些正負反饋,促使學生產生新的行為動因。並使行為路線周而復始,學生良好習慣也隨之而得到鞏固並向更高層次發展。

根據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將人的行為路線和養成教育過程圖示如下:

養成教育的這種操作模式,一方面符合人的行為規律,另一方面也符合人的心理過程,因此,這是一個普遍適用的模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