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我心目中的英雄

來源:才華庫 9.37K

楊洪波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貴州 都勻 558000)

摘要: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是劉蜀集團的重要將領。魏延在忠誠地追隨劉氏集團的二、三十年中,逐漸成長為一位頗識兵機,智勇兼備的高階將領。在他身上,閃爍著剛強威猛、赤膽忠心、不畏艱難、敢作敢為的優點。這位忠義之士心胸寬廣、是非分明,在逆境與苦難中頑強的掙扎、抗爭,最後悲壯的死去。

關鍵詞:  魏延 ;志慮忠純; 敢愛敢恨;英雄

My hero - - - light about the "romance of WeiYan

LU Guang Long

( Qianna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ethnic education, guizhou duyun 558000 )

Summary : the romance of WeiYan Liu shu group is the leader with unquestioning loyalty. WeiYan in the following liu of the group of twenty or thirty years, and gradually grew into a machine, Senior generals with  him, and a strong and fierce and devotion, soldier, a man of merit. the old faithful people is very generous, and in adversity and hardship in their struggle and resistance. finally the tragic death.

the keywords:WeiYan; Volunteers infidelity pure; trust Dare to love dares hate; hero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三國志》為藍本,運用小說藝術的敘事手法描寫和記敘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至西晉初年統一三國之間大量風雲激盪的故事。它不僅有著精彩絕倫的歷史戰爭故事,而且塑造了許多堪稱封建時代英雄典型的人物形象。有“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奸絕”曹操、常勝將軍趙雲、風流倜儻的周瑜、武功蓋世的呂布、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等等……這些人物形象都有著鮮明的性格,過人的才幹,在慷慨激昂、奮發進取的時代風雲中,展示自我,建立功勳。同時,他們都得到了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評論家的基本一致的評判。要麼,扮演著純粹的正面角色,要麼,就是反面角色。然而,有一個人物卻很特殊,同樣能文能武、屢立戰功,卻因“天生的骨相”,遭到了眾口不一的評價。這個人就是蜀漢名將---魏延。有人說他是蜀漢的一顆大毒瘤,“叛賊小兒”;也有人說他是忠臣,赤膽忠心。我個人認為,魏延是一個正面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不僅有著“義絕”關雲長的忠肝義膽,而且還有著過人的膽識和遠見。在我心裡,魏延是俠義和忠心並存的英雄。

一、 志慮忠純,功勳卓著

在風雲變幻的東漢末年,諸侯並起。人心難測。有的為了爭權奪利,濫殺無辜,臭名遠揚,諸如董卓、曹操;有的身懷大志,仁義佈於海內,有口兼碑,其中以漢室宗親劉備最為典型。俗話說的好,“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作為有勇有謀、武藝高超的魏延,自然也不會自甘落後,在仁君與暴君之間他毅然而然的選擇了後者,這是明智之舉。從襄陽城到長沙郡,兩次怒斥不仁之徒,於萬難艱險之中開門獻城,其正義之心日月可鑑,令我萬分敬佩。魏延的正義之舉博得劉備的賞識。進川之後,屢次封官進侯,予以重任。魏延為匡扶漢室、救濟黎民、懲除奸惡,風裡來、雨裡去,功勞赫赫,足可載入史冊,名垂千古。然而,他付出如此之多,卻被諸葛亮莫名其妙的扣上了“反賊”的罵名,這個罵名伴隨了他的一生,可謂是奇恥大辱。劉備死後,他本可以全身而退,離開諸葛亮掌控下的是非之地。然而,身為大丈夫的魏延把這一切都忍了,至始至終盡心扶漢。由此可見魏延之忠心。

1.棄奸惡,追仁主

魏延的正氣驚天地、泣萬軍,源於“反叛”。魏延最初是荊州牧劉表的部下,在《三國演義》第41回才開始出現。當時曹操南下攻打劉備,劉豫州攜帶軍民數十萬眾一路南逃,來到襄陽城下,駐守襄陽的劉琮聽信投降派蔡瑁等人的話拒不接納劉備。這時有一將領挺身而出,大喝道:“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並砍翻守門軍士欲迎劉備,結果和文聘打將起來。劉備不忍心擾民,就繞城而走了。魏延投劉備不成,轉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這一系列畫面給我的印象是:魏延是一個很正面的形象,胸懷大志,大義凜然,而且善擇明主,勇武不凡。魏延的第二次出場是在第五十三回,關羽攻取長沙的時候,與守將黃忠惺惺相惜,韓玄瞧出其中玄機,要殺黃忠。這時挺身而出的又是魏延!他歷數了韓玄“殘暴不仁,輕慢賢士”的罪狀,殺了韓玄,救了黃忠,開城投拜關羽。魏延仰慕劉皇叔盛名已久,可惜未得其時,這一次總算如願以償。然而,曙光的到來也夾雜著諸多流言蜚語。魏延棄暗投明、除暴安良怎麼就成“反賊”了呢?不明是非的人都是站在諸葛亮的立場上,所謂“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地而獻其城,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反骨”之說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試問,諸葛亮既然能夠上曉天機,下知地理,為何六出祁山而不勝?歸根結底,《三國演義》只不過是過分的神話了諸葛亮的形象,所謂“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至於不忠不義之論,終究也是強詞奪理。魏延絕對不是呂布。呂布雖然武藝出眾,但是人品太差,十足的貪財好色無情無義之徒,連殺兩個義父,忠義之士聞之都不屑與其為伍。慘殺正直無私的義父丁原,暴露了呂布毫無人性。難怪直性子張飛要罵他是“三姓家奴”,這是人人皆知的。而魏延易主則是公正無私、為國為民,值得稱許。此外,在《三國演義》中,降將不計其數,有名有姓的就不下數十人。歸降曹操集團的名將如張郃、張遼、徐晃、文聘,歸降孫權集團的名將如太史慈、甘寧,歸降劉備的名將如黃忠、馬超、嚴顏、黃權、李嚴等,他們或者是戰敗而降,或者是被逼得走投無路而降,或者是感於對方的誠意而降,而魏延易主乃是大義使然。因此他是正直、俠義的化身。

2.守城池,建功業

收西川、平定南蠻、六出祁山,是諸葛亮輔佐劉備進行的幾項重大事件,而魏延無一例外的都參與了,而且功勞卓著。在這些戰事中,魏延無不是斬關奪隘,攻城拔寨,衝鋒在前,撤退在後。收西川,魏延打前鋒;七擒孟獲,魏延和趙雲是先鋒官:六出祁山,魏延為前督部,屢打前鋒,撤退的`時候則總是斷後。可以說,投奔劉備以後,魏延一下子從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成為了劉備集團最重要的將領之一。魏延的付出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魏延的忠心,得到劉備的器重,屢次被委以重任。官至徵西大將軍、 南鄭侯 、涼州刺史、 漢中太守、 前軍師,威名遠揚,讓人羨慕不已。然而,這一切的到來都不是偶然,正是因為他的赤膽忠心,博得了仁德之君劉備的賞識,深入的說,主僕二人也是心心相依。我們不妨來看一段史料: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1]

相對而言,當時漢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荊州。而劉備不託馬超黃忠趙雲這幾位五虎上將,獨託魏延,可見對他的信任。而事實上,在他鎮守下,漢中固若金湯。要注意,他承受的壓力比關羽荊州大--關羽在荊州擁有絕對獨轄權,而且兵力強大。而魏延在漢中是被控制使用的,可是在曹操那麼大的壓力下依然可以堅守。不能說其將才超越關羽,但顯然是沒有決定性差距的。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是何等的豪壯!魏延也是用實際行動來捍衛自己的豪言壯語的。

3.斥奸雄,顯忠貞

忠臣侍奉明主,這是人人都應該稱讚的,在魏延身上,彰顯出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貴品質。我們再來看看在有名的“雞肋”故事中魏延是如何怒斥曹操招降的:

操招魏延歸降,延大罵。

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馬。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刺斜裡閃出一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2]

魏延在斜谷會戰中表現出色,使曹操產生了愛才之心。於是決心招降,令曹賊懊惱的是,招降沒成,差點還折了性命。曹操的奸詐、虛偽、乃至殘暴是出了名的,挾天子、殺貴妃、妒賢臣,臭名昭著,人人得而誅之。魏延乃一忠臣,怎麼可以助紂為虐?魏延的赤膽忠心,日月可鑑,天地可知。

二、心胸廣闊、愛憎分明

魏延善於審時度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其智謀、武藝不在五虎上將之下,他卻能謙於人下,虔心跟隨;他的心胸是坦蕩的,面對諸葛亮的冷嘲熱諷和“反賊”的高帽,雖然一肚子的苦水,他始終都是無怨無悔,任勞任怨,忠一不二。他能屈能伸、敢愛敢恨。面對攀附權勢、阿諛奉承的蔡瑁、面對輕賢慢士、殘暴不仁的韓玄,面對自視“清高”、惡語相加、欺己太甚的“偽君子”長史楊儀,在忍無可忍狀態下一刀兩斷,毅然反叛。魏延身上的這些特質都真正顯現出了他心胸豁達、敢愛敢恨的英雄本色。

1.謙於人下,心胸豁達

先說魏延與關羽。赤壁之戰後,劉備、諸葛亮大舉收復荊州各郡。在攻打靈陵、桂陵、長沙、桂陽的過程中,尤其關羽的使命最為艱鉅,所面對的挑戰是空前的 。老將黃忠臂力過人、箭法出眾。在久攻不下、眉頭緊鎖之際,若非識大體、明大義的魏延挺身而出,其結局難料。戰役結束後,關羽深為魏延的正義所感,興奮不已,於是立即告知劉備,希望重用魏延。

魏延和張飛兩人都是猛將,在作戰過程中有過默契的配合,主要是在漢中與張郃之戰。猛張飛使計醉酒破張郃,魏延雖然是配角,但忠於飛計,積極配合,絲毫不敢懈怠。因為此時的張飛不光勇武,而且粗中有細,更懂得用智謀取勝。張飛長板橋單槍匹馬吼退曹軍幾十萬大軍、更兼有義釋嚴顏的佳話,學會審時度勢的魏延早早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自然也十分的敬佩張飛。 

魏延和趙雲是同心破敵、相處時間最久的搭檔。平西川、徵南蠻、出祁山,經歷大大小小戰役百餘次,其中的艱辛苦楚數不甚數。一個在前,一個在後,左突右閃,一個埋伏,一個掩殺。危難之際,又捨身掩護。二人配合默契,盡心盡力,立下無數汗馬功勞。

魏延的寬廣胸懷主要還是從諸葛亮與其兩人之間的關係上體現出來的。“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諸葛亮是魏延的一大遺憾。在諸葛亮北伐中原、初出祁山之前,魏延提出了奇襲子午谷計劃,綜合當時的實際來論,這的確是一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富貴險中求”的好計,倘若諸葛亮能夠採納,或許不會導致六出祁山功敗垂成、客死他鄉的遺憾了。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自負和對魏延的偏見。他對魏延的歧視和偏見不僅於此,諸葛亮從長沙到六出祁山,對魏延總是疑而用之,實在有些過分。為將者豈不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諸葛亮自恃熟兵法、諳韜略,平生謹慎,從不冒險。難道諸葛亮就真正沒有冒過險嗎?空城計就是一個例證。劉備死後,魏延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他依然誠心跟隨諸葛亮,盡心輔佐漢室,足見其心胸之廣。

但凡大丈夫、英雄者,定當有寬廣的心胸,謙虛的面孔,識大體、顧大局,魏延做到了這一點。

2.敢愛敢恨,彰顯英雄氣概

魏延對愛恨情仇分得很清楚。魏延仰慕劉皇叔許久,他與劉備非親非故,遠道而來,遇種種不平,仍然忠心耿耿,奮戰沙場。正是這種堅定的愛的信念,即便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身為大丈夫、大英雄,魏延不僅敢愛,而且敢恨。魏延堅定的恨也是他高尚人格的一個折射點。羅貫中在塑造魏延來龍去脈的過程中有意無意的模糊了魏延立場,實質上這是對正統倫理的質疑和獨特生命個體的關注。往往正義、賢能之士要麼不得其願,要麼以悲劇結束,羅貫中對正面人物的塑造恰恰是為他們的失敗做襯托的。劉備的仁義使他親手斷送既定的戰略安排,關羽的義使他一再錯失良機乃至成為大失敗的始作俑者,諸葛亮的賢能使他輔助幾近白痴的阿斗和造成身後無人的慘淡。同樣,魏延的正直使他難逃忌恨。[3]鑑於羅貫中的人物形象的創作原理,我們就能更好的分析魏延的真實形象以及準確把握主人公的“由衷之恨”。魏延敢恨的品質是由對偽善奸邪之徒而催生的。蔡瑁乃諂媚之輩,韓玄以殘暴和嫉賢妒能而著稱,楊儀的偽善和凶殘令人憎恨。

我們舉魏楊之爭最為典型。魏延的英雄悲劇結局就是拜他所賜。若論反叛之嫌,《三國演義》寫到他自恃功高的傲慢之言,可見楊儀才是一個反覆無常,利慾薰心、凶殘無度的大野心家!同樣,史書《三國志》中更有詳細例證:

先“為荊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詣襄陽太守關羽,…使西詣先主”,因“性狷狹”,與魏延、劉巴等武將不睦(見《楊儀傳》),此人不僅氣量狹小,還殘忍無比,《魏延傳》記載:“(馬岱)致(延)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暴利之至,為《三國演義》所不忍述!公報私仇後,自以為“功勳至大,便代亮秉政”,達不到個人目的,便牢騷滿腹,終於暴露了狼狐的真面目:“昔日臣相初亡,吾若將全師投魏,寧當如此寂寞焉!”政客錯投機,賭棍錯押寶,但這正好做了他的自述狀,原來楊儀倒認真想過反叛的,不過當初以為不合算,後來又沒機會罷了!

魏延對楊儀的為人早已看穿,由衷之恨由來已久,由於諸葛亮的偏見和庇護,一忍再忍。諸葛亮臨死之時,居然莫名其妙的把行軍的執行權交給了幾無尺寸之功的小人楊儀,讓人費解,令人痛惜。論資歷、才幹、威望,魏延之比楊儀可謂是天壤之別。是大丈夫、好男兒就應該站起來,鳴天下不平之事,殺盡天下卑鄙之小人。

魏延最後時刻的三聲吼叫“誰敢殺我?”這是對惡勢力、奸詐之徒發出的控訴。言語中略顯“矝高”,但直截了當,句句皆出肺腑。英雄忍無可忍之時,就無需再忍!

總而言之,我們對魏延的定位必須做全面分析。當然,魏延也不是完人,他有弱點和缺點,但他不是小人,不是反賊,不是大毒瘤,他是忠臣,是英雄。

回顧英雄的一生:當五虎上將紛紛謝世之際,是他坐鎮京城,後又隨諸葛亮七擒孟獲,射曹操,斬王雙,死張郃,大戰司馬懿,驚退夏侯霸…差不多無惡戰不與,每戰必克,幾番死裡逃生,義無反顧、支撐大局,戰功赫赫,威震中原!

魏延忠於蜀漢,血戰沙場,功勳卓著,彪炳史冊,世人所睹,毋庸置疑!面對世人非議和他人的不公正待遇,千年萬年,揹負著反賊的罵名,為人詬罵,天下之不平,莫此為甚!然而,他一再忍氣吞聲,忍辱負重,足見其心胸之寬廣、胸懷之坦蕩,此乃真正的大丈夫!

在此,我想借一首詩表達我此刻的心情:

七律嘆魏延

梓庭君

秋風劍閣思踟躕, 

猶問長纓恨有無。 

曾請孤兵驅絕境, 

終難老馬適歸途。 

壯心尤忌吏曹筆, 

哀魄堪知坊肆書。 

望斷殘陽悲蜀道, 

關山何處寄頭顱。

這是為魏延而作的一曲悲歌,我們當重新認真審視魏延!

魏延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忠義與英雄的化身。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陳壽《三國志》,嶽麓書社1990年版。

○3《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4《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楊洪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