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的文言文的部分複習資料

來源:才華庫 1.46W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會考的文言文的部分複習資料,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會考的文言文的部分複習資料

例詞例句古義今義

1居居十日過了居住

2走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氣,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護城河水池

5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停駐質量差;次數

6戾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尋未果,尋病終不久尋找

9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案件監獄

10坐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坐下

11渠問渠哪得清如許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微小

13遷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官吏調職遷移

14形無案牘之勞形身體形狀

15鄙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目光短淺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質低下

17犧牲犧牲玉帛,弗敢專也祭祀用的`物品為正義事業而奉獻

18親戚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緣親屬

19交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錯相通交通運輸

20妻子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兒女男性的配偶

21絕境同上與世隔絕的地方山窮水盡的地步

22無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不必說條件關係連詞

23幾何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多少數學學科之一

24開張誠宜開張聖聽擴大開業

25會計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聚集商議財務人員

例文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關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貧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課文下面註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這裡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禍患,災難。

4、闢: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7、勿喪:不丟掉。

8、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9、豆:古代一種木製的盛食物的器具。

10、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爾,助詞。

11、蹴():用腳踢。

12、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3、萬鍾:這裡指高位厚祿。鍾,古代的一種量器。

14、辯:通“辨”,辨別。

15、何加:有什麼益處。

16、奉:侍奉。

17、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

18、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鄉,通“向”,從前。

19、已:停止,放棄。

20、本心:本性,天良。

文後練習:

說說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於生者

萬鍾於我何加焉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附加練習

1、從全文來看,文章開頭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麼修辭方法?作者這樣寫的作用何在?

2、孟子的觀點讓我們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對我們的有什麼啟發?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文中說“此之謂失其本心”,你認為文中能夠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4、文章表現了孟子怎麼樣的人生態度?

5、在作者看來,面對高官厚祿而不辯禮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6、文章闡述了“義重於生”、“義重於利”的觀點,讀完此文後你有何見解?

答案

1、比喻。這樣寫通俗易懂,並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2、說明了人寧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嚴這一做人原則。

補充典故:

(1)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2)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3)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3、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窮乏者得我。

4、“義”的重要,在“生”、“利”、“義”的抉擇面前,寧願放棄生與利而取義,把義置於“利”、“生”之上的人生態度。(捨生取義)----就是文章的觀點

5、失其本心。

6、人生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辨禮義,要有捨生取義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見利忘義,苟且偷生的行徑是不可取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