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語文總複習資料

來源:才華庫 2.7W

會考語文總複習資料1

01、黯然失色:暗淡地失去光澤,形容相形之下顯得遜色,也形容神情沮喪,無精打采。

會考語文總複習資料

02、暗送秋波:既指指有情人暗中眉目傳情,也指含蓄地給另從傳遞訊息。也指獻媚取寵,暗中勾結。

03、按圖索驥:既比喻辦事機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線索尋找。

04、暗送秋波:既指獻媚取寵,暗中勾結,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傳情。

05、哀而不傷: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緻,感情適度。也比喻做事適中,沒有過與不及之處。

06、不絕如縷:像一根似斷未斷的細線那樣,形容事情十分危急。也用以比喻聲音徽弱,或某種技藝後繼乏人。

07、不翼而飛:比喻言論或訊息流傳得極快;也用以指東西丟失。

08、鞭辟入裡:形容言辭或文章說理透徹,也形容領會深刻。(鞭闢:鞭策;裡:裡層)。

09、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覺。也指不懂得人情世事。

10、不怕官,只怕管: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威嚴。也指在人管轄之下,一切只能聽命於他。

11、不入虎x,焉得虎子:不進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

12、比翼雙飛:比喻夫婦恩愛,朝夕相伴。也比喻互相幫助,共同前進。

13、兵強馬壯:形容戰鬥力量的充足,也比喻勢力的強大。

14、不讚一詞:指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也指一言不發。

15、不登大雅之堂:大雅:舊時指對文學、藝術有一套“雅正”標準的人;堂:廳堂。意思是粗俗的文藝作品是不能拿到大雅之人的堂前去觀賞的。有時也指沒有見過大場面的或不配參與大場面的人。

16、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八仙:道教傳說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領互相比賽。

17、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於精壯而不在乎眾多。也比喻要求質量而不能只講數量。

18、不到黃河心不死: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19、不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20、百發百中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射一百次,中一百次,形容彈無虛發。泛指射擊技術高明,每發必中;也比喻對事惰的預料有充分把握,從不失算。

21、才疏學淺:才識不廣,學問不深。常用作謙辭。

22、處之泰然:形容處理事情不慌不忙,沉著鎮定,也可指對事情無動於衷。

23、赤膊上陣:比喻不顧一切地猛打猛衝的作風。也比喻壞人公開跳出來幹壞事。

24、纏綿悱惻:形容內心苦悶難以排遣,也指詩文等感情深沉,言辭婉轉。

25、從一而終:始終如一。多指感情專一,不三心二意。封建社會還指一女不事二夫,夫死終身守寡的封建教條。

26、粗服亂頭:粗服:粗劣的.衣服;亂頭:蓬頭。原來形容不修邊幅,後也比喻文章本色。也作“亂頭粗劣”。

27、蕩氣迴腸:形容文筆生動,表演動人,有時也形容感情強烈,情緒激昂。

28、打鴨驚鴛鴦:比喻打甲驚乙。也比喻株連無罪的人。

29、打破堅冰:早期,水兵們用斧頭破開冰層,為船艦開出一條路來。比喻開拓精神,打破僵局,完成艱鉅的事業。也比喻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消除隔閡和阻礙、贏得信任和友誼。

30、獨善其身:既指只顧自己,缺乏集體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養。

會考語文總複習資料2

《出師表》

1、《出師表》中表示作者感恩圖報的句子是: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2、《出師表》中,諸葛亮分析先漢興隆的原因是:親賢臣,遠小人。

3、《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4、當任命一個人來挽救局面,人們常引用的《出師表》中的一句名言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5、《出師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6、《出師表》中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陳罰減否,不宜異同。

7、《出師表》中作者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佞臣,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8、《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若有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9、《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10、《出師表》中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佞臣,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11、《出師表》中、作者向後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①開張聖聽;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臣,遠小人。

《桃花源記》

1、《桃花源記》中描寫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語句: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桃花源記》中描寫桃源人來此絕境的原因的句子: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3、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寫桃源人生活環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古詩文默寫必考題三:《三峽》

1、《三峽》中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三峽》中描寫兩岸懸崖陡峭雄偉險峻的一句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三峽》中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4、《三峽》中寫水勢凶險的句子: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5、《三峽》中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6、《三峽》中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7、《三峽》中烘托三峽秋景淒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8、《三峽》中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9、《三峽》中從色彩上對三峽景物進行描寫的句子是: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10、《三峽》中有一句話把三峽春冬季節山水草木的秀麗景色概括無遺,這句話是:清榮峻茂。

會考語文總複習資料3

學而不厭、名正言順、見賢思齊、成人之美……這些成語都是來自《論語》。孔子與其弟子在論道講學中留下了大量的經典言論,包括教育、為政、修養、處事等方面。你知道這些成語出自哪句話嗎?

1、教育方面

孔子適應時代的發展,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建立了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論。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響著中國的教育理念,其教學模式仍生存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關於教育方面的成語也一直在我們的語言中津津樂道。如:

【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不論什麼人都給以教育。

【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2、為政方面

孔子根據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為政以德”的主張。他認為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政事是極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順】

[出處]“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

<釋義>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指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多形容(做事、說話)理由正當而充分。

【禍起蕭牆】

[出處]“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季氏》)

<釋義>禍亂就發生在內部。

【分崩離析】

[出處]“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釋義>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團、組織或國家分裂瓦解。

【待價而沽】

[出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

<釋義>等有了好價錢再賣。比喻懷才待用。

【欲速不達】

[出處]“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釋義>過於性急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一言興邦】

[出處]“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子路》)

<釋義>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

3、修養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核心。以“仁”為中心的倫理道德觀是孔子一貫倡導的行為準則,是儒家學說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成為中華民族道德的主體,是人們遵循的普遍運用的行為準則。成語有:

【見賢思齊】

[出處]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釋義>見到好人就想學得跟他一樣。

【擇善而從】

[出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述而》)

<釋義>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實行。

【三省吾身】

[出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釋義>原指每日從多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當仁不讓】

[出處]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釋義>原意是為了仁,不謙讓。現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擔起來,決不推讓。

【殺身成仁】

[出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釋義>原指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後泛指犧牲自己生命,以維護正義事業。

【文質彬彬】

[出處]“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釋義>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從容。

4、處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將道德修養與“濟世”結合起來。孔子的人生觀為他的後代的儒學所繼承,以此逐漸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事原則和“內聖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僅要遵循道德原則,還體現在處事要符合道德標準。如:

【成人之美】

[出處]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釋義>原意是勉勵並幫助別人做好事。後用以表示幫助別人實現其願望,成全別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處]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釋義>對以往的錯誤、罪行不再責備、處分。

【過猶不及】

[出處]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

<釋義>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

【三思而行】

[出處]“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公冶長》)

<釋義>反覆考慮後再做。

【無所用心】

[出處]“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

<釋義>沒有開動腦筋。比喻對什麼事都不關心。

【察言觀色】

[出處]“察言而觀色。”(《顏淵》)

<釋義>琢磨、觀察別人言語、臉色來揣測其心思(以便相機行事)。

5、感悟方面

孔子認為天與人的生命及其意義是密切相關的,人應當像天那樣對待生命,對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進行“仁、義、禮、智、信”諸道德境界的修煉和陶冶。《論語》的一些闡述體現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現為:

【後生可畏】

[出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子罕》)

<釋義>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

【富貴浮雲】

[出處]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釋義>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像浮雲那樣輕飄。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樂以忘憂】

[出處]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釋義>快樂得忘了憂愁。

【不亦樂乎】

[出處]“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

<釋義>不也是很快樂嗎?原指心裡很高興。現形容狀態、動作等達到極端、非常的程度。

【望而生畏】

[出處]“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堯曰》)

《釋義》看到了就害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