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案集合15篇

來源:才華庫 1.72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教案集合15篇

國小數學教案1

教材簡析:

圓是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裡最後教學的一個平面圖形,也是教學的惟一一個曲線圖形。學生對平面上常見的直線圖形的認識經驗將有助於學生對曲線圖形的認識,這也是學生對平面圖形認知結構的一次重要拓展。通過圓的教學,本單元在教學圓的基礎知識的同時,還通過化曲為直、等積變形這些方法與手段,進一步發展轉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單元的教學內容分成四部分編排,本節課教學第9397頁圓的形狀特點以及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教學中採用由表及裡、逐步深入,來體驗圓的特徵。例1通過說圓、畫圓、感

受圓與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教材裡沒有直接指出圓是曲線圖形,把機會留給學生體驗和交流。這樣,學生在直觀認識圓的基礎上深入了一步。例2通過用圓規畫、用尺量來教學圓心、半徑、直徑,使學生能更準確地把握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例3安排學生通過畫、量、折等活動,深入體驗圓的特徵。練習十七在安排練習基礎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圓,開展數學思考,發展空間觀念。

特別說明:由於本屆五年級學生還沒有使用蘇教版國標本教材,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有關軸對稱及平移,旋轉的內容無法涉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分組學習,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活動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認識圓及其特徵,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畫圓,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和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紙圓、剪刀、線繩、尺、圓規、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圓

1.課前交流:略

2.匯入新課:

(1)(指著物體上的圓)這種形狀叫

(2)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圓?

二、自主合作,初步認識圓

1.畫圓。

(1)學生藉助物體畫圓。

(2)用圓規試著畫一個圓,然後組織學生交流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定長、定點、旋轉一週。

(3)用圓規規範地畫圓、剪圓,讓學生再次感受圓是由曲線圍成的。

(4)比較得出: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2.認識圓的特徵

(1)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①觀察剪下來的紙圓,組織學生在交流中認識圓心,並知道常用字母0表示。

②通過讓學生折圓,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圓心的特徵。

③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比一比紙圓上的摺痕,交流有什麼發現,從而認識圓的半徑和直徑的概念。

(2)認識圓的特徵

①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特徵。

②完成填表題和判斷畫圓,讓學生知道圓的大小和半徑或直徑有關。

③教師小結有關內容。

三、聯絡實際,初步應用圓。

1.廣場花壇噴水裝置的設計,如果你是設計人員,噴頭放在哪裡?噴水距離應滿足什麼條件?為什麼?鞏固圓心的作用。

2.車輪為什麼要設計成圓的?車軸為什麼要裝在圓心?

3.這是一個球場,要在中間畫這樣一個圓要用哪些工具?怎麼畫?

國小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教材p73--75

教學目標:

1.通過對生活中萬以內數的調查、收集、整理,讓學生初步感受多位數,培養學生的實際分析能力。

2.使學生掌握萬以內數的讀法,會正確地讀出萬以內的數。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和能力。

5.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教學過程:

一.課前收集資料,感知四五位數

學生課前收集資料,寫在卡紙上,並貼在黑板上。

昨天同學們都收集了電腦的價格,現在請同學將它們貼到黑板上來,讓大家來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類

師:黑板上有這麼多數,請你先輕輕的試著讀一讀,然後觀察這些數的特點,並給這些數分分類。

生:這兩類數一類中有零,另一類沒有零。

三.讀法

1.沒有零的數的讀法。

師:你覺得哪一類數讀起來比較容易?誰能來讀一讀?

讀這些數有什麼好方法?

出示板書:

從高位起,按照數位順序讀;

萬位上是幾就讀幾萬,千位上是幾就讀幾千,百位是幾就讀幾百……

2.有零的數的讀法。

師:這些有零的數你會讀那一個?你能找出和他同一類的數嗎?

學生小組討論。

師:每個人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交流。

師將黑板上的數移位。

師:讀這些數有什麼好方法?

板書出示:中間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0;

師:你還會讀哪一個數?(末尾有0的數)找出末尾有0的數,

師:讀這些數,又有什麼好辦法?

板書出示: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

師:剛才我們已經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數的讀寫的方法。你能寫一箇中間和末尾都有零的數,讓大家來讀一讀嗎?

師:你為什麼這樣讀?

現在請同桌互相出題,考考對方。

四.寫法

師:剛才還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價格還沒有展示出來,現在我就請這些同學來報一報,看你們能不能記下來。

學生訂正。

師:你是怎麼寫下來的。

出示板書:幾萬就萬位上寫幾,幾千就千位上寫幾,幾百就百位上寫幾……

師:誰還能來報一報。(有0的數)

學生試寫。

學生訂正。

師:你是怎麼寫下來的。同桌兩人交流一下。

學生彙報。

出示板書:中間或末尾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哪一位上寫0。

五.練習與鞏固

1、p75“做一做”1、2

2、p76“做一做”1、2

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想到了什麼?

國小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六年制第十二冊數學第48—49頁的內容,完成第49頁上面的“做一做”和練習十二的第1—2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徵,會看圓錐的平面圖。

教學重難點:圓錐的特徵

教具準備:圓錐形物體一個、圓錐的模型一個、CAI課件四件

學具準備:圓錐形實物,模型一個、一塊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程:

一、匯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圓柱的有關知識,誰能告訴老師圓柱有什麼特徵?(指名答)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物體,看一看,摸一摸,感覺一下,它與圓柱有什麼不一樣?

生觀察感知後,說出自己的結果,師肯定:

這個物體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

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也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新的立體圖形。

板書課題:圓錐的認識

二、新授

1、教學圓錐的認識

〈1〉出示多媒體CAI課件的三幅圓錐形實物圖。

(此處有圖)

提問:這些物體的形狀是什麼?(圓錐)

這時利用CAI課件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圖的輪廓,緊接著把實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圖形的輪廓,抽象出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此處有圖)

接著改變不同的方向,師說明:這樣的圖形就是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2〉師講解: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邊講邊用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圓錐的頂點”,並標示出來,將底面用彩色塗上,並標出“底面”。)請同學們拿出圓錐模型,摸一摸周圍的面,提問:這個面是一個平面還是曲面?

指出: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同時標出“側面”讓學生看著圓錐形物體,指出:

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用CAI課件演示作高,接著順著母線的方向演示、強調:

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只有一條

〈3〉生拿出學具,同桌互指圓錐的底面、側面、頂點、高

2、小結

誰能歸納一下圓錐有什麼特徵?(指名試答)

師板書: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教學測量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的高能直接測量嗎?為什麼?

(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

採用多媒體CAI課件(二)演示

邊演示,邊講解測量過程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讀出數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圓錐學具的高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設問: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圖形?圓錐的側面展開又是什麼圖形呢?

生思考討論後,指名回答

師:我們通過實驗來看看。

出示CAI課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處有圖)

使學生認識: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扇形

再利用CAI課件將其展開圖合攏,恢復原狀,以加深對圓錐側面的認識。

三、課堂練習

1、做教科書第49頁“做一做”

2、做練習十二的第1題

3、做練習十二的第2題

採用CAI課件,拆分組合,指名口答。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圓錐,想一想:圓錐有什麼特徵?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什麼圖形?

板書設計

圓錐的認識

(此處有圖)

圓錐的特徵:

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國小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測量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1、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

(2)4人小組合作,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

錄表的“估計”一欄中。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

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交流測量的結果,引出毫米。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探究體驗

1、瞭解毫米與釐米的關係。

(1)提問:“從尺中,你發現毫米與其他單位間的關係嗎?”。

(2)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後回答問題。從而引出1釐米=10毫米的關係。讓學

生多說發現這個關係的過程。

2、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在尺上觀察1毫米的長度,互相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

(2)教師提出問題:“請大家說出生活中長或寬或厚大約是1毫米的東西。”

先在組內說,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先從課本中數出幾頁(捏緊後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再用尺子驗證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後調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後數一數看有多少張。

三、實踐應用

1、生獨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組內說出填寫的結果。

2、生說一說,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3、師生共同小結: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釐米數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1釐

米=10毫米;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四、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安排學生在書上完成,練習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後判斷,再

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2、練習一第2題。要求學生完成在作業本上。

3、練習一第3題。先讓學生估計實物的長(或寬),再用尺子進行測量。完成

後,讓學生對估計和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

五、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新知識?

2、師總結。

分米的認識 學習設計

國小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瞭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知道它們的特點和用途。

2.使學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資料分類整理的基礎上學會製作一些含有百分數的簡單統計表。

3.會對統計表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這些統計表所說明的問題。

4.滲透統計思想,結合統計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在已學過統計表的形式和製法的基礎上,會製作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

難點:掌握統計表中數量之間的百分比關係,會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統計表。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老師出示六年級師生為災區兒童捐款的資料。

問:

(1)你們看看這些資料說明了什麼?

資料: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說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嗎?如果列成表,這個問題就可以簡明生動地表達出來了。(板書:簡明生動)

(3)你們能不能利用以前學過的製表知識把六年級為災區人民捐款情況簡明生動地表達清楚呢?

(學生分小組製表。)

(4)彙報各小組製表情況。(運用實物投影儀將學生繪製的統計表投影出來。)

投影出示:

討論:

(1)從表中你還知道什麼?(發散學生的思維,自己提問題自己回答。)

(2)請你算算哪班捐款佔全年級的百分比大,還需將表怎麼修改?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的製表問題。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東風機床廠1993年第四季度的產量統計表。想一想怎樣算出表中空缺的資料。

(1)把你的計算結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內,再驗算合計數和總計數,檢驗結果是否正確。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車間生產臺數分別佔總產量的百分之幾,怎麼算呢?如何製表?

分組討論,四人一組共同完成一幅統計表。

國小數學教案6

教學要求:

1、聯絡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物,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會識別並能做出一些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2、在認識、製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掌握判別對稱圖形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電腦、實物投影儀、彩紙、剪刀、釘子板、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中感知

1、欣賞建築中的對稱美

同學們,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築物嗎?老師這裡也收集了一些著名建築物的照片,咱們來欣賞一下,好嗎?(播放照片)

你覺得這些建築物怎麼樣?

這些建築物之所以看起來這樣賞心悅目,是因為它們都具有一種對稱美。

2、欣賞生活中其他具有對稱性的物體

除了有些建築具有對稱的特點,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也是對稱的。你能來說一說嗎?

是啊,對稱的物體的確很多。大家看,邊解說:許多動物的外形是對稱的。有些藝術品是對稱的。飛機的外形也是對稱的,如果飛機不對稱的話,會怎麼樣?看來對稱不僅能給我們帶來美的感受,有時也是必須的。

二、在操作中研究。

1、在操作中探究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現在把這些對稱的物體畫下來,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圖形,(出示圖形)這些圖形有什麼特點呢,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咱們來比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最會研究!現在就請輕輕開啟1號信封取出圖形,開始!(學生活動)

交流:研究之後,你們發現了什麼?

指名4個學生回答一下,學生回答的時候教師指導他舉起圖形展示,同時將他研究的圖形貼到黑板上。

把沒有討論的圖形貼上黑板,

那其餘的圖形是不是也具有這樣的特點呢?

是啊,我們發現這些圖形都能對摺,(板書:對摺)(課件演示)

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大小一樣、形狀一樣,(課件演示)能夠完全重合。(板書;完全重合)

中間的摺痕呢,就像一條軸,這種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完成板書)

2、試一試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2號信封裡的這些圖形(出示信封)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請一個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教師收掉黑板上的六個圖形。

交流:

在我們研究的這六個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呢?你是怎麼發現的,你能很快地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嗎?

(三角形:這種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梯形:這種梯形是軸對稱圖形。

五邊形:這種五邊形是軸對稱圖形。

長方形:還有誰和他折得不一樣?

長方形除了豎著折兩邊能完全重合,橫著折也可以。(教師演示)

正方形:正方形也有幾種折法可以使兩邊完全重合

那有沒有不是軸對稱圖形的呢?你怎麼會認為它不是呢?

4、製作一個軸對稱圖形

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什麼是軸對稱圖形,那你想不想自己動手來製作一個呢?在動手之前,我們先來開個小小討論會,每個小組討論這三個問題:

(1)做什麼圖形?

(2)選什麼工具?

(3)怎麼分工?

好,開始!

學生討論。

你們討論出一個方案了嗎?

那就請大家各顯神通吧,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的作品最有創意。

教師巡視,要是他們時間夠的話可以請他們多做一個。要是發現做兩個的,請他們展示做的好的那個。

交流:你們做的是什麼圖形?是怎麼做的?

三、識別軸對稱圖形

1、今天我們認識了什麼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可以找到它。

現在就請同學們在紙上的這些圖形中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誰上臺來說說你找到了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紫荊花:它為什麼不是呢?教師拿教鞭在螢幕上一指,因為它裡面的圖案對摺後兩邊不能完全重合。

為什麼是呢?/誰有不同意見。這就說明並不一定要左右對稱才行,換個方向對摺也可以,一次折不出,就多試幾次。

2、畫一畫。

請同學們看第二張紙,圖上都只畫出了每個圖形的一半,你能畫出它們的另一半,使它成為一個軸對稱圖形嗎?

我們先來畫第一個。

請你說說你是怎麼畫的?還有其他畫法嗎?

第二種畫法更容易。

先觀察給出的一半圖形,確定另一半圖形的各個頂點,再連點成線比較容易。

再來畫一下第二個。

請一個學生來展示一下。

你和他一樣嗎?

四、全課小結

好,現在我們來輕鬆一下,請同學們看這,教師表演剪紙。誰來說說我剛剛剪紙時運用了什麼知識?課後請同學們到生活中去尋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軸對稱圖形的知識。

你還能想到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嗎?

五、機動:連一連

你是怎麼判斷的?

教學後記:第一節課,笑話百出,就到對稱圖形,王玲靈說有衣服、褲子;羅潤城說我的屁股也是,全班鬨堂大笑……

對於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甚至剪了圖形來畫、對摺。有些學生的空間感十分強,一看圖形就能說出哪些地方是不能完全重合的(陳慧婷等),可有的學生就是不死心(覃旭、羅潤城等),我為孩子們這種探究精神感到由衷的高興。最後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雖然耽擱了時間,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可我認為還是值得的。

國小數學教案7

(三年級實驗教材數學說課教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8頁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計演算法則,會筆算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學會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位算。

2、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一、複習檢查(全班做,請學生板演)

364287

+72+88+49

結合扮演情況進行評議。

二、新課

1、談話: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連續進位的加法,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部分內容。我們再來看“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

用圖表或螢幕出示該表,框出下面部分。

爬行類

376

兩棲類

284

提問:誰能就這兩個資料提出一個加法計算的問題?

——爬行類和兩棲類的已知種類一共有多少種?

列式算式:376+284

分小組討論並在全班彙報

師:同學們看看教材第18頁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

歸納:在進行三位數的加法估算時,一般可以把加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百數或幾百幾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計和的範圍。這種方法在我們生活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3、師:請同學們用豎式算一下

學生獨立計算(同時教師板書)

國小數學教案8

一、教學內容:

練習八書P48到50

一、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以“相差關係”為基本數量關係的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初步學會用分析法分析,會口述解題步驟,能正確地列式計算。

三、教學過程

(一)

●基本練習

1、P48先出示(1),練習後說說分析過程

板書:鴨的只數-雞的只數=鴨比雞多的只數

2、改變上題,學生自己寫關係式,再列式計算,反饋

3、P48練3學生獨立計算,反饋時說出數量關係式:

男同學人數-女同學人數=男同學比女同學多的人數

●變式練習

1、濱海國小三年級有學生42人,四年級有8個小組,平均每個小組有多少人?

請學生提出問題,並解答。

2、少年宮有合唱隊員60人,舞蹈隊員42人。合唱隊員比舞蹈隊員多多少人?

先口答。再將“合唱隊員60人”改變,成為一道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綜合練習

1、P48練5畫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再解答。

2、P49練8指名說說。

(二)

●基本練習

1、P49練10(1)出示後讀題,說說已知條件和問題

寫出基本數量關係式:第二小組平均每人-第一小組平均每人=?

2、P49練10(2)學生獨立練習後反饋說說基本數量關係式

●綜合練習

1、P50練11、12、13先練習,後反饋比較基本數量關係有什麼不同

2、P50練14畫圖幫助學生理解

3、P50練15,先補充,再計算。反饋

國小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P9-P10;練習一5、6、7、8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短。

2、通過學生操作學會比較物體長短的一般方法。

3、培養學生操作、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具、學具準備:

毛線11組,紙條11組;長度不同的鉛筆2支;長度不同的尺子2把,學生文具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1、匯入:

請同學們把準備好的鉛筆和尺子擺在桌面上,同桌兩個一起看一看這些物體,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板書:長短)

2、比較長短:

(1)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你通過什麼方法?4人小組討論。(指

名發言)

(2)總結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幾個物體的一端對齊。

(3)誰能用剛才說的方法來比較這兩張紙條的長短?(貼在黑板上,板書:長、短)

(4)誰能比較兩條毛線的長短?(指名學生上臺演示)

(5)自由練習:現在,我們來做個比較長短的活動,同桌2個人,想比什麼就比什麼,可以比比你們的學具、胳膊、手等等。

(6)抽樣演示

(7)練習5、6

3、比較高矮:

(1)我們比較鉛筆的長度,可以說這支鉛筆長些、那隻鉛筆短些;如果我們比較兩名同學的身高,應該怎麼說?(引導學生說出“高矮”)(板書:高矮)

(2)(請兩位身高相差較大的同學站起來)誰比較高?誰比較矮?

(3)(請兩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學站起來)能不能一眼看出來,誰比較高,誰比較矮?你有什麼方法可以比較出他們兩個誰比較高?(小組討論)

(4)小組彙報

(5)現在我們來玩一個排隊的遊戲,四人小組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排隊。

(6)練習一7、8、

4、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比較長短、比較高矮的方法。其實除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方法之外,還有很多種方法,我希望同學們多動動腦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國小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51~53頁化簡比 。

【教學目標】

1) 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

2) 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教學難點】

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課件

教學設計

教 學 過 程 教 學 過 程 說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動:哪一杯更甜?

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實驗活動:各小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實驗物品,動手調製蜂蜜水。

各小組選出代表在全班進行彙報、交流。議一議哪個小組調製蜂蜜水更甜。

[課件出示]課本P51圖片,同時配上畫外音:

一個男同學說:我調製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個女同學說:我調製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師:他們倆調製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請估一估,再試一試。

我們先分別寫出它們的比。

40:360

10:90

就這樣直接比較他們倆誰調製的蜂蜜水更甜還是有困難,用什麼辦法來解決呢?請分組討論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結論:兩杯水一樣甜。

二。化簡比。

分數可以約分,比也可以化簡。

0.7:0.8 :

師:剛才我們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整數與整數的比。現在請同學們先自己嘗試一下化簡小數與小數的比和分數與分數的比,然後請同學說一說是根據什麼來化簡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書上試一試化簡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請學生獨立完成後,說說化簡比的方法,全班集體訂正。

三。課堂練習

[課件出示]課本P52 第1題:連一連

在學生中開展比賽,鼓勵學生獨立完成。

[課件出示]課本P52 第2題:寫出各杯子中糖與水的質量比。

1)寫出四個杯子中糖和水的質量比。

2)這幾杯糖水有一樣甜的嗎?

3)還能寫出糖與糖水的質量比嗎?

[課件出示]課本P52 第3題:

(1)(2)題自己獨立完成;

(3)題投球命中率同學討論完成。

四、總結

師:同學們一起來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閱讀數學課本P51比的化簡。

我們是根據什麼來化簡比的呢?

是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的。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什麼時候需要化簡比?或者說我們用化簡比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五、獨立完成課本P53 第4題和第5題。

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動手調製蜂蜜水。通過調製蜂蜜水的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哪一杯更甜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

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學會化簡比的方法。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整數與整數的比。

這是小數與小數的比和分數與分數的比,還是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目的是讓學生在不同題目中鞏固化簡比的方法。

進一步鞏固化簡比的方法。

鞏固化簡比。

這幾杯糖水有一樣甜的嗎?這個問題需要化簡比或求出比值後才能確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實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較。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完成(1),(2)兩題的基礎上,在小組內討論完成(3)題,然後在班級交流每組的情況,從而讓學生明白判斷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國小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探索活動,鞏固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會探索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在探索的過程中鞏固計算器的使用方法,體會探索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學生每人準備一個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第一關:奇妙的寶塔

1、出示題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觀察與發現:

讓學生觀察前三個算式的因數與他們的結果有什麼特點。

3、運用規律快速說出答案:

讓學生根據發現的規律迅速說出第四個算式的答案。請學生自己出類似的算式並說出答案。

二、第二關:奇怪的142857

1、出示題目:142857分別乘1、2、3、4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組內計算,並找規律。

3、全班交流所發現的規律

4、運用發現的規律寫出乘5、6的得數。

三、第三關:神奇的9

1、出示題目:99×99= 999×999= 的得數有什麼特點。

2、小組內計算,並找規律。

3、全班交流所發現的規律

4、運用發現的規律寫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數。

四、第四關:尋找神祕的數

1、出示題目:

2、小組內計算,並找規律。

3、全班交流所發現的規律

4、運用發現的規律

國小數學教案12

【學習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並體會代數方法的一般性。

2、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可用猜測、列表、假設或方程解等方法。

3、體會到數學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重難點】

1、重點是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2、難點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學習過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國古代流傳著很多有趣的數學問題,“雞兔同籠”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問題早在15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探討了。

閱讀書本P112雞兔同籠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話表述一下題目的意思嗎?

二、探索新知

1、閱讀P113例1,根據書本提示,會用列表法求出雞、兔各幾隻嗎?

(完成課本表格。)

2、假設籠子裡都是雞或者都是兔,腳數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能列式解決嗎?

(會用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3、自己動筆,嘗試用方程的方法解決雞兔只數的問題?

(有困難的可參考書本P114)

4、用假設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決P112“雞兔同籠”問題

(1)方程解:(2)算術解:

解:設雞有x只,那麼兔就有(35-x)只。解:假設都是雞。

根據雞兔共有94只腳來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雞有23只,兔有12只。

答:雞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種解法,哪一種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可以採用假設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閱讀P114閱讀資料,瞭解下古人是怎樣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

三、知識應用:獨立完成P115“做一做”,組長檢查核對,提出質疑。

四、層級訓練:1.鞏固訓練:完成P116練習二十六第1--5題。

2.拓展提高:練習二十六第6、7題。及P117“思考題”

五、總結梳理

回顧本節課的學習,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穫?

學習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穫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臺:(把你個性化的解答或創新思路寫出來吧!)

國小數學教案13

課後反思又稱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批判地觀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示和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對教學實踐進行考慮、反饋、評價、探索,解決教學中的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學中的“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的過程和效果,對它們的合理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查擺自身缺陷,揚長避短,不時改進教學。下面談談在國小數學教學實踐中應用課後反思的幾點做法。

一、公開課教案的反思

教師設計教學方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設計教學設計時,要預測同學遇到的問題,那些地方同學不容易理解,根據同學要遇到的問題,設計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戰略和方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反思,反思自身或他人以前在講授這一教學內容時曾遇到過那些問題,有那些經驗,應該採用什麼戰略和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然後進行新的公開課教案。

在設計新的教學設計時,要根據自身所教班級同學的實際情況,在學習這一內容時,可能會遇到那些新問題,針對出現的這些新問題,可採取那些戰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時,根據以往經驗,同學對“餘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不夠理解,出現餘數比除數大的現象,在公開課教案時,為加深同學的理解,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讓同學分小組合作學習,動手操作,進行分鉛筆試驗,並引導同學觀察、比較、討論,最後讓同學在操作實驗中自身得到了“餘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

二、課堂課後反思

再好的教學總有它缺乏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效果反饋資訊不時地反思,反思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根據出現的問題,和時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戰略,只有這樣,才幹更好地掌握教材,設計出一套以同學為中心,培養同學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不時完善教學方法,順應同學的發展需要。

在同學學習過程中出現思維障礙時,教師應和時反思,如何啟發引領同學克服思維障礙,當同學發生意外事情時,教師和時進行反思,如何機智地處置發生的意外,使同學和時恢復到正常的思維狀態。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時,有這樣一道題: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積。在解答此題時,有一同學列式為:3+5=8(平方米),當同學都笑他錯誤時,他卻理直氣壯地說:“梯形的高是2米,可計算面積時,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來就行了。”聽他這麼一說,感覺還有道理,此時我順勢引導:“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呢?”同學展開討論,分析得出:假如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這個方法了。

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類似這些我們不能預料的問題,我們要和時地反思,啟發引導同學克服思維障礙。

三、課後總結的反思

教學反思主要是教師在課後對整個教學行為過程進行反思性回憶,包括對自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同學表示、教學的勝利與失敗等情況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程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勝利和缺乏之處,研究發生缺乏的原因,考慮今後改進優化的方向。課後總結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反思教學勝利之處

每一節課螳都是師生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依照預先設想的教學方案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如各種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巧妙地新課引入,留有懸念的結束語,教學中的亮點,精彩片斷,以和教師在課堂上隨著教學內容的展示、情境的創設而發生的靈感,與同學發生強烈的共鳴處等,課後進行認真反思,記錄下來,為今後教學提供參考。

2. 反思教學失敗之處

再完美的公開課教案也可能有疏漏、失誤之處,把這些課堂教學中的失敗教訓,如對教材理解出現的偏差,對教學重點、難點處置不當,演示、實驗有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由於某種原因,同學的積極性受到挫傷等記錄下來,並對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為今後教學吸取的教訓。

3. 反思同學的反饋

同學是教學的物件,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以同學為中心進行的,將同學在學習過程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獨特見解或是同學的問題,如能力缺陷,思維障礙,以和同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作業存在的問題等記錄下來,便於在以後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實施彌補,特別是在課堂上同學提出的一些老師解決不了的奇特問題,記錄到課後去研究。

課後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師學會如何教學和從教學中學會什麼的有效途徑,勤反思,也是現代教師在研究狀態下進行課堂教學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因此,在教學中不時反思提煉,從中發現問題,進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促使自身生長與進步,使自身成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學者型的教師,成為新時代的教學能手。

國小數學教案14

一、情境匯入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新朋友,你們想認識他嗎?你們猜猜他是誰?對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孫悟空,孫悟空小時候淘氣頑皮,上學總是遲到,每天早上,別人都去上學了,他還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於是師傅送給他一份禮物,大家猜一猜,師傅買了什麼東西給悟空?

生:鬧鐘。

師:孩子們真聰明,孫悟空高興極了,可是他不會看時間,他想請同學們和他一起認識鐘錶,你們願意嗎?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整時。板書:《認識整時》

二、探究新課

1、認識鐘面

2、認識整時。

①、出示第64頁主題圖。

②、課件出示8時、3時、6時,學生認讀。

③、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

④、小結整時的讀法。

三、課堂活動

1、撥鍾練習

①師撥鍾,小組搶答。②學生挑戰撥鍾。

2、課件出示“小明的一天”

學生獨立填上這些時刻。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孩子們,時間是寶貴的,老師希望同學們都能做時間的小主人,好好學習,長大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1、利用學生非常喜愛的動畫人物出現匯入課堂,能一下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師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了遊戲環節,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來。

3、教學中注意對學生滲透“珍惜時間、愛惜時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4、教學環節銜接不好,教師對課件使用不熟練。教學中出現了一定的失誤,今後還將有待提高。

國小數學教案15

這區域性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兩區域性內容相互聯絡,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這區域性內容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需學好。教學中我充沛利用學具讓同學先動手擺,教學中我充沛利用學具讓同學先動手擺,讓同學在分東西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餘數、有餘數除法的概念。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可能剛好全域性部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夠再繼續分。本節課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我主要引導同學動手操作,協助同學逐步認識餘數和有餘數除法。

首先,讓同學通過分小棒的活動形成認知牴觸,發生學習需要。讓同學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給幾個人?同學邊操作邊完成表格,然後讓同學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同學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的,一種是有剩餘的。這時同學就發生了認知牴觸,萌發學習需要,需要學習一種新的演算法,教學活動水到渠成,教師順勢揭示課題。

接著引導同學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還剩1根這種情況為例,講述怎樣寫成除法算式,使同學知道剩餘的1根在除法算式裡叫“餘數”,這樣的除法是“有餘數的除法”,初步建立有餘數除法和餘數的概念。

然後讓同學“試一試”,把分小棒有剩餘的其他幾種情況也分別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繼續體會有餘數除法中的商和餘數的具體含義,逐步完善有餘數除法和餘數的概念。

最後是藉助學具操作,加深印象。完成 “想想做做”時,讓同學藉助分圓片、分三角形等活動,比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假如沒有正好全域性部完,也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計算。

同學積極參與操作活動,再得出結果,從形象到籠統,便於同學掌握。能為同學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機會,使同學面對數學問題,用自身的智慧去探求數學的奧妙。雖然在擺的過程中,同學交流中,課堂有點亂,但同學自身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到當平均分有剩餘時,需要用一種新的演算法來解決,那就是有餘數的除法,而剩餘的區域性就是餘數,凸顯了有餘數除法的的概念與意義,讓同學在實際的情景中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使同學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