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對稱》說課稿(精選3篇)

來源:才華庫 8.11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軸對稱》說課稿(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軸對稱》說課稿(精選3篇)

《軸對稱》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軸對稱圖形》這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材在編排上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指導同學們感知圖形的軸對稱現象,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對稱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包括軸對稱、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和鏡面對稱等多種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同學們對於對稱現象並不陌生。例如,許多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中都體現了對稱的風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美感。

教材從同學們熟悉的事物入手,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同學們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進而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為同學們今後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係,以及利用軸對稱方法對圖形進行變換或設計圖案打好基礎。教材是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先通過天安門、飛機、獎盃的實物圖讓同學們觀察、分析他們的共同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接下來教材將這幾樣物品抽象為平面圖形,引導同學們通過對摺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並初步描述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教材還在圖中出現了“對稱軸”這一名詞,但沒有給“對稱軸”下定義或作出描述,只是讓同學們有所認識。

第二道例題則讓同學們利用剛掌握的軸對稱圖形的初步知識,“做”出軸對稱圖形。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同學們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鍛鍊同學們的實踐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過一系列的習題,加深同學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其中第3題在方格紙上提供一個軸對稱圖形的一半,要求畫出它的另一半,使同學們有機會再一次在操作中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在“想想做做”後面,還安排了“你知道嗎”,介紹自然界中一些對稱現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對稱的建築,以進一步拓展同學們的知識視野,幫助同學們體會“對稱”的科學與美學價值。

學情分析:

軸對稱現象是同學們新接觸的一個知識點,這種現象廣泛蘊涵在大自然中,學習這部分的知識,要求同學們具備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同學們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軸對稱現象。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自主探求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理解對稱軸的含義,感受數學的美。

2.能力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同學們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回到具體的思維方法。培養觀察、操作、表達、思維能力與探索意識,發揮同學們的想像力、創造力,激發同學們的審美觀點,培養同學們創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同學們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鼓勵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感悟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同學們學好數學的慾望。

教學重點: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掌握辨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二.說教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在數學教學中,從生活中同學們感興趣的物體出發,強有力的吸引住了同學們,讓同學們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為同學們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同時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這節課準備採用觀察發現,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發現的方法,培養同學們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同學們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同學們成為真正的主人,就必須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也就是在創造數學中學習數學。本課從具體的同學們感興趣的物體中,讓同學們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有層次的練習,提高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我先從孩子們感興趣的玩匯入,在教師與同學們共同玩的過程中拉近我和同學們的距離,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這節課的一開始,我先通過剪出一個“愛心”圖,來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激發同學們的興趣,並且也能比較自然地揭示這節課的課題。

接下來,出示例題中的圖片,讓同學們通過仔細觀察,並且自己動手摺一折,來發現這些物體是對稱的,揭示出“完全重合”這樣一個概念,使同學們初步感知到平面圖形的對稱性,隨後,讓同學們繼續動手摺紙,進一步揭示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以及讓同學們初步瞭解對稱軸。

然後給出一些同學們知道的幾何圖形和其他圖形,即課本中的“試一試”,同樣採用小組合作,共同探討的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設計,能充分調動同學們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同學們的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同學們的發散思維,同時一定難度的圖形判斷,讓同學們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實,激發同學們愛動腦筋,勇於探索。

同學們學習完了“試一試”,此時同學們對軸對稱圖形已經有了不少的認識,這時,就需要一些習題和遊戲來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個環節,“找一找”就是課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題、第五題和第六題,主要是讓同學們來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兩道題主要是為了讓同學們進一步的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做一做”就是課本中的例題2,讓同學們自己動手來製作出軸對稱圖形,給了同學們自我表現、自我創造的空間,有利於培養同學們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數學的親切感,也有利於培養同學們對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是在給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的基礎上,讓同學們猜出這個圖形的形狀。在這一題上是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這既能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又能使同學們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以及對稱軸的認識。

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欣賞圖片,情感體驗”的環節,用課件展示出一系列美麗的軸對稱圖形,讓同學們充分地享受這些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帶來的視覺上的衝擊,感受美、欣賞美。在這節課的最後,我用一個軸對稱的漢字——“美”來進行總結,並將課題補充完整,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全課設計,力求做到符合同學們的認知特點,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使同學們始終處於好奇、好學的學習情緒中,讓每一位同學們都學有所得,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軸對稱》說課稿2

感知—探索—發現—賞析—創作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軸對稱圖形》是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對稱既是數學概念,又是美學常用的概念。現實生活中,如在建築、造船等行業和各種包裝的圖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對稱美。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

2、自然界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學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礎。

3、學生是中心校的學生,基礎知識較好。

4、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序地開展討論,具備一定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學習目標

1、使學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規律的過程中,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對稱軸的含義,並能正確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以及它所帶來的美。

3、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初步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

4、經歷與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創作的過程,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學習方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相互促進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的方法,真正做到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針對本課內容和以上教法,採用的學法如下:

五、活動過程

一)、活動準備階段

教師收集與軸對稱有關的各種資訊,並製成課件。

二)、整個活動過程敘述。

1、創設情景,初步感受美。

1出示CAI課件伴音:同學們,正是金色五月,讓我們一起去擁抱在自然,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動畫呈現):在美麗的大自然有房子,蝴蝶、草地、嬉戲的孩子…一片迷人的景色!

(2)自由走進美的世界。讓我們一路盡享美景;學生欣賞教者提供的圖畫。(包括動物、花、草、水果、生活用品等)

交流感受:你有什麼感受?這些圖形為什麼如此美?你有什麼發現?

同學們,其實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這樣的圖形,它們的美有著共同之處:板書軸對稱圖形。同學們想知道軸對稱圖形方面的什麼知識?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共同來學習探究這方面的知識。(設計意圖:藉助多媒體再現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感受美的過程中產生探究美的慾望)。

2、探索軸對稱圖形美的規律。

(1)出示小組探究目標:怎樣的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什麼是對稱軸?小組討論,制定探究計劃。

1提供蜻蜓沿對稱軸對摺、重合的動態演示過程。

2動手操作:用自己所帶的學具(樹葉、圖片、剪刀、紙片)折一折,剪一剪,自己探索。

(2)小組分工合作,開展探究。

(3)整理資訊:小組通過分工、合作對資訊進行篩選、分析,整理探究結果。

(4)交流研究結果,發現美的共性。各小組派代表彙報結果,結合例項講解。

小結:板書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摺,兩側的圖形能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設計意圖: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主導,將問題激勵、研究指導和小組學習三者緊密結合。給學生提供研究的目標,研究的建議,有利於學生用較短的時間開展有效的研究,促使人人都有發現,人人的發現都有價值。在自主欣賞、參考動畫的同時,也可以動手操作、親身體驗,體現自主化,活動化,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自主參與者,自主探索者。在說到探究計劃時對於國小生不是專題研究只是一些基本的東西。在教者提供的材料學生基本能知道什麼,然後通過知識遷移達到運用訓練目的。)

3、發現、賞析各種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1)軸對稱圖形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並說一說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學具。如平面圖形,數字,字母,生活中的圖形…

(2)小組確定探究主題,通過多種途徑(畫圖,寫出字母、數字,找生活中的圖形等),選擇一組作為小組的探究主題。

(3)小組分工合作,操作圖形,找出其中的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

(4)小組彙報情況。同時運用多媒體演示。

可能有的情況:

平面圖形中的軸對稱圖形:正方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圓等都是軸對稱圖形。有的對稱軸不止一條。

有一條對稱軸的是: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長方形有二條對稱軸、等邊三角形有三條對稱軸。

圓有無數條對稱軸…

數字中的軸對稱圖形:0、3、8等。

字母中的軸對稱圖形:B、D、E、Y、H、E、V等。

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門窗圖片、廣告圖片等等。(設計意圖;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讓學生去尋找、賞析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這樣,能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軸對稱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4、創作美麗的軸對稱作品。

我們已經欣賞了很多美麗的軸對稱圖形,那你們能不能用軸對稱圖形創作一幅作品呢?先小組討論一個主題,再分工合作,可以通過剪一剪、畫一畫、貼一貼等方式。在古典音樂《春江花月夜》背景中學生完成作品,師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評價作品。(設計意圖:讓學生創作美麗的軸對稱作品,這個任務是極具挑戰性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才能。對作品的品評、欣賞,又能體驗成功的愉悅,因為這個作品裡麵包含著創造美的成就感,包含了對自身的肯定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體驗。同時用古典音樂作背景,培養學生的樂感,陶冶學生的情操,進一步進行欣賞美的訓練。)

《軸對稱》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軸對稱》,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幾個方面對本課時的教學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軸對稱》這堂課是人教版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這部分教學內容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知識。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軸對稱,知道了軸對稱的特點,本課將進一步學習軸對稱,教材注意創設情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適時的提出疑問,並引導學生探究和發現,同時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這部分知識主要是對軸對稱圖形的再認識,要求學生掌握對稱軸的畫法和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另一半的步驟,也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圖形方面知識的基礎。

根據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第一點,知識技能:使學生通過生活中的例項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探索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能用“摺疊”“重合”這樣的詞語準確的描述出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能識別軸對稱圖形並能確定它的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

第二點,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欣賞想象、操作發現等數學活動過程,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發展其空間觀念。

第三點,情感態度: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交流反思的意識。體會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性,學會用世界的眼光來觀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識別軸對稱圖形並能確定它的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另外一半;探索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是: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和性質。

二、說教法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構建、動態形成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數學學習過程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因此,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在教學中採用以情景教學法、觀察發現法為主,以多媒體演示法為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注意創設情景,設計啟發性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適時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讓學生更直觀地學到知識,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究問題的積極狀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四年級的學生生動活潑、富有好勝心理,並且大部分學生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在這節課中我將根據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達到人人學數學的目的。給學生充足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為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易於學生積極主動獲得新知並體會學習的樂趣。並且我根據教材內容自制的多媒體課件以及圖畫紙等教具。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即:複習鋪墊——探究新知——練習鞏固——總結反思。

第一環節:複習鋪墊。

首先,我用PPT展示旅遊景點引出軸對稱。接著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教師指出本課要重點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精彩的開頭,不僅能使學生很快由抵制狀態進入興奮狀態,還能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成自我需要,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在這個環節中,我從學生日常的旅遊引入,更接近學生生活,更能讓學生接受,從而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快速的進入學習高潮。]

第二環節:探究新知。

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讓學生嘗試說哪些是軸對稱圖形,並點名讓學生動手對摺,繼而在學生總結時給出軸對稱的定義。

活動二:讓學生動手嘗試畫對稱軸後,自己動手在書本上畫,在察看學生完成情況時及時糾正。

活動三:出示兩幅表格上的圖讓學生判別軸對稱圖形後,讓學生嘗試在表格上畫出軸對稱圖形另一半後,進行步驟總結。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在本環節中,我前後組織學生進行了幾次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保持高度學習熱情和探究慾望的活動過程中,始終以愉悅的心情,親身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參與意識;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掌握和體會數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實現自主體驗,獲得自主發展。]

第三環節:練習鞏固。

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題組(畫圖題、判斷題、連線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練習題組設計如下:

我先讓學生在總結畫圖步驟後進行一次作圖,及時進行鞏固;接著讓學生畫出常規多邊形的對稱軸,讓學生明白有的圖形對稱軸可能會很多;但我又擔心學生搞不清平行四邊形和任意三角形不是軸對稱圖形,設計了兩道判斷題;緊接著又讓學生從軸對稱一半想象整個圖形,從整個軸對稱圖形想象其一半,從生活實際出發,又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在最後我設計了一道一張紙多次摺疊後能剪出什麼圖形的題型,目的是為了鍛鍊學生想象能力,又有簡單的引導語將學生的抽象思維表象化,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四環節:總結反思。

這一環節,我利用課件展示以下兩個問題:

(1)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2)你還有什麼疑惑?

(3)你感覺自己今天表現如何?

讓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

在評價方面:先讓學生自評,接著讓學生互評,最後教師表揚全班學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交流學習所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五、說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兩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畫圖等練習則在右邊進行。科學的板書設計往往對學生全面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軸對稱

對摺後完全重合

1、找關鍵點?

2、標對應點。

3、順次連線。

我今天的板書設計既條理清楚、簡單明瞭、一目瞭然;同時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幫助作用。

六、說教學反思

整節課的安排,努力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原則。教師只是對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導以及對整個教學流程加以控制,其餘都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操作、聯想;討論、口述,這樣將有利於每位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耳聞、目睹,各種器官並用,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不足之處:學生在畫軸對稱圖形時,不按照畫法去做,而是照葫蘆畫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畫,雖然有的同學能畫對,但是也存在個別學生出現錯誤的畫法。再教設計:強化畫軸對稱圖形的畫法,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僅僅畫對就可以,還要知道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這樣才能加深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理解。

以上是我對軸對稱這部分知識的分析與教學設計。由於時間短促,有很多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多加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