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15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蒲公英》 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蒲公英》 教學反思

《蒲公英》 教學反思1

上了《蒲公英》後,覺得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多意猶未盡的地方沒有體現出來,後來又看到了幾個關於這篇課文的教學片段,覺得其實只要針對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並在教學中靈活實施都不為過。其中一個片斷是這樣的:

教學片段:

師: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持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生:大多數種子聽從太陽公公的話落到泥土中安家,有兩顆種子不聽太陽公公的勸告,非要到沙漠、湖泊中去安家。

師:我們不妨把這兩種不同的態度、行為稱為“聽從型”和“叛逆型”。

(師板書:聽從者叛逆者)

那麼,你欣賞哪一型別的人呢?

生:我欣賞“聽從者”,他們聽長輩的話,所以能茁壯成長。

(這時,有兩雙舉起的小手又放下了。)

師:(指著放下手的一位學生):你有不同的意見嗎?大膽說給同學們聽。

生:我欣賞“叛逆者”,他們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

生:我不同意他的觀點。那些“叛逆者”不聽太陽公公的勸告,自以為是,最後不是都死了嗎?真是不聽長輩話,吃虧在自己。

生:(急切地站起)我反對!我覺得他們(叛逆者)有主見,不隨大流,敢於探索。

生:他們不是敢於探索,而是愛幻想。

生:(理直氣壯)一個人有了幻想才能去不斷探索!科學家不是都這樣的嗎?

生:我欣賞“聽從者”,他們實事求是,做事腳踏實地,所以能獲得成功。

生:我不欣賞聽從者,他們聽從別人的安排,沒有自己的個性。“五小”公民中不是要讓我們當自己的主人嗎?

(部分學生鼓掌表示贊同)

生:我還是欣賞“叛逆者”,因為他們不盲從,自己去追求金錢和快樂,如果是我,我也會這麼做的。

生:(急不可耐地、臉漲得通紅)他們自己去追求幸福是好的,可他們最後得到金錢和快樂了嗎?是死了!!(最後三個字語氣重重的)

生:是的,這也是他們考慮不全的方面,但是,要探索、要有追求總要付出代價的。

師:同學們辯論得真精彩!你們的感受很獨特,講得都很有道理,你們都是勝利的一方。

師:現在,如果你們是兩顆落在沙漠裡和湖泊中的小蒲公英種子,在生命垂危時,你會怎麼想?這時,有其他小種子飛來,他們又會怎樣勸告?請你以“蒲公英的呼吸越來越弱了”為開頭寫一段話。

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每一個學生對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本教例中,在揭示《蒲公英》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時,教者不是照搬教參上的正確答案灌輸學生,而是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讓學生談談自己欣賞哪一類的人,適時讓學生“辯一辯”。學生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就是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得到了昇華,主體性得到了落實。常此以往,就能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蒲公英》 教學反思2

歌曲《蒲公英》是一首3/4拍的歌曲,短小、富有夢幻色彩的兒童歌曲。旋律起伏跌宕,抒情優美,蒲公英被風兒一吹,打起了瞌睡,做起了美夢,引發學生天真的想象。孩子的夢可能是甜美的、愉快的、也可能是離奇的、怪誕的,但音樂裡的夢總是充滿幻想的。所以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我以學生的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採用歌、舞、圖片、遊戲相結合的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指導學生在演唱中發揮想象,在編創中得到發展。

 (一)、音畫結合,情境體驗

課件展示洋娃娃的夢畫面,背景音樂《洋娃娃的夢》,用孩子喜歡的洋娃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想象的積極性,通過看、想、說等教學活動形式讓學生感受音樂,理解夢的美。“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來了一個小夥伴,它是誰呢?誰又能說說看它在幹什麼呢?”新的音樂課堂裡更強調教師教學語言的藝術性,通過語言交流更有利於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幫助學生體會音樂中的美,能喚起學生的興趣。

 (二)、歌曲體驗、行知相融

《蒲公英》是一首三四拍的歌曲,節奏平緩,旋律優美。在教唱環節中,我用輕柔的聲音:“蒲公英邊飛邊唱起了歌,那快樂的歌聲感染了我們,老師看到小朋友們輕輕的搖晃著身體也想來唱一唱,那麼請小朋友用la來哼一哼旋律”。把學生帶到天空、白雲的情景當中。良好情境的設定,激起了學生演唱慾望,他們很感興趣的輕輕地哼唱,為學唱歌曲做準備。在教唱歌曲的時候,我讓學生想象一下自己就是蒲公英媽媽,變成一個個小傘兵滿天飛,這一過程中我轉變角色,和孩子們一塊變成天空中的小傘兵,在藍天上盡情的歌唱。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舞蹈動作來配合歌曲,用打擊樂器來給歌曲伴奏,用鼓勵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大膽上來表演。

 (三)、自主合作,創作表現

編創環節中,運用生動活潑的遊戲引入,激起學生編創的興趣。我引導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現各種小動物睡覺的形態,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這時孩子們都想參與到遊戲當中,最後讓他們在聆聽的時候,跟著音樂來一一扮演,無形中創立了一種自由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得孩子們大膽的參與、充分的表現。

《蒲公英》是一首以“愉快的夢”為主題,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音樂活動中分享夢中的情景。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簡單的形體動作來配合音樂節奏,用簡明的表演動作表現音樂情緒,用線條表現音樂的旋律走向。那麼怎樣才能把整個教學內容有機融合起來不顯單一呢?聆聽的音樂和歌曲教學如何去找他們的共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聆聽《洋娃娃的夢》和教唱《蒲公英》他們都是在描述的夢境,都是三拍子的歌曲,那麼在感受三拍子搖曳的韻律之後,歌曲的色彩,旋律走向等等都是我們所要了解的橫向的共同點。

俗話說“學無止境”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充電,才能將新的理念第一時間傳遞給學生們,我們音樂教師只有重新審視音樂課程的標準,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狀態下認真學習,不斷反思,不斷進取,認識到音樂教學應該儘可能地做的生活化,社會化,多元化和個性化,才能不斷去追求理想中的音樂課堂,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我會不斷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引領我的學生們暢遊在音樂藝術的海洋中。

《蒲公英》 教學反思3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我非常重視加強學生的朗讀指導與訓練。

在 教學《蒲公英的夢》一文時,我要求學生按照“動口朗讀,熟悉課文;動心朗讀,體會課文;動情朗讀,品析課文”的三讀法,入情入境,反覆朗讀。在後來的分角 色朗讀中,學生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很快地進入角色,進入課文的情景,將自己轉換成了蒲公英,滿臉憂鬱地輕輕嘆息,面帶愁容地訴說:“椰子樹伯伯,明天 我就要開花了,可是我擔心……”當讀到“哈,開花了!真的開花了!”時,我感覺學生的一張張笑臉就像是一朵朵盛開的蒲公英;而椰子樹伯伯就像是一位慈祥和 藹的長者,耐心而又親切地安慰著蒲公英……

我覺得,這樣的朗讀訓練,不但能使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 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讓學生入情入境,從感知到領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也悅納 了作者“要加強環保”的意識。

《蒲公英》 教學反思4

《蒲公英》是一篇充滿童趣的童話故事,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動地體現出了小蒲公英種子選擇成長環境的不同的人生觀,從而揭示出故事的寓意:只有虛心聽取別人的親切囑咐,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在教學完本課(第一課時)後,感想頗深,值得冷靜反思。在反思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反思中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1)生字的學習力求具有深刻性

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側重點有了明顯的改變。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生字,理解生字,掌握生字?成了我教學中新的困擾。翻閱教科研雜誌,實踐課觀摩取經,耐心聽取同事的建議……一個個方案孕育而生,又一次次地篩選,並逐步推敲完善。於是,生字教學環節的設計初步成型——以“囑咐”為重點,緊密聯絡課文內容,在學生的自由發言中把握時機,層層遞進,有坡度的質疑解疑;以讀為主,在理解生字的過程中適時滲透學法,教會學生幾種解釋詞語的方法,讓她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在以後的生字理解中有的放矢,做到學以致用。

(2)朗讀的指導力求具有紮實性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悟,這是中年級語文教學尤其要遵循的教學規律。自始至終,我的整堂新課提供給了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由於學生朗讀訓練到位,教學的各環節才能在學生踴躍的舉手氛圍中順利結束,一切都顯得那麼入情入理。

(3)內容的把握力求具有條理性

做任何事必須有條有理,才能獲得圓滿的結果,語文教學同樣如此。在讀每一個自然段的時候,我試著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問題情境,讓她們邊讀邊思考,讀完後用簡潔的話說清楚自然段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教學,既能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書,又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一舉兩得。所以,在後面理清課文“起因——經過——結果”三個層次的環節上,我沒有花很多的時間,學生就很快理清了課文的脈絡,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了下一個環節,可謂順理成章。

(4)寫字的指導力求具有方法性

學生能寫出一手好的鋼筆字,離不開老師日積月累的諄諄教導。新課的教學不能遺漏了對寫字教學的科學指導。我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先和學生複習字的結構分類,然後讓學生觀察生字,找出自己覺得難寫的筆順,指導學生一起來寫一寫,再分析“生字中哪種結構的字居多?”“這些結構的字大小有什麼特點?”“其它字的結構又有什麼特點?”一步一個目的,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領悟了這些生字,為學生寫好字提供了一定的導向輔助,也能提高學生寫字的

《蒲公英》 教學反思5

《蒲公英》是一篇童話故事,以優美的語言敘述了一個道理,同時也講述了一個自然常識,像蒲公英這類植物在泥土裡才能茁壯成長。

蒲公英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講,是及其常見的植物。教學《蒲公英》這一課時,我先板書課題,引導學生認讀“蒲”,再說說蒲公英的樣子。有學生說:“蒲公英長得很普通,就像一棵草。到了春天,它就會開出黃色的小花。”另一學生補充道:“有點像向日葵。“我介面道:“是呀,它長葉、開花、結果。誰知道她花兒謝了以後是什麼樣兒?”孩子們都知道,但不能正確的描述。於是,我出示課文的第一節,讓學生圖文對照,瞭解“花瓣”“花托”“絨球”“小降落傘”所指的部分,學生很快明瞭了。在學生讀通這兩句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潔白”、“可愛”、“小降落傘”、“”藍天白雲、“隨風飄蕩”,想象成熟的蒲公英種子脫離媽媽的懷抱後,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飛向廣闊天地的愉快心情,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覺得這樣的咀嚼,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利於學生養成準確、清楚、具體地表達語言的習慣。

本文是要求複述的。首先指導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搞清故事的開端、

發展和結局,以此作為複述的線索。其次,指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讀書,如自由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過程中理解太陽公公囑咐的內容,以及兩顆小種子錯誤的想法和做法,體會文章的寓意,情感上和太陽公公、小種子們產生共鳴。最後,用上閱讀時所抓的那些重點詞語,尤其是把太陽公公囑咐的話作為抓手來複述課文,已達到積累和豐富語言的目的。

《蒲公英》 教學反思6

教學《蒲公英》這一課時,在學生讀懂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後,為了鞏固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一顆蒲公英種子,聽了太陽公公的話,會怎麼做?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以下是這一問題的教學片段:

師:假如你是一顆蒲公英種子,聽了太陽公公的話,會怎麼做?

生1:我想落近黑黝黝的泥土裡,也茁壯成長起來。

師:好的,你能為自己選擇最適合生長的環境。

生2:我想去沙漠,到那兒去探險,鍛鍊一下自己。

師:(略作思考)可以,你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有冒險精神。

生3:我想去湖泊,在銀光閃閃的湖面上漂流多麼舒服呀。

師:(滿意地點點頭)你敢於嘗試,不錯。

生4:老師,你說得不對。

師:(愣了一下,微笑著)是嗎?為什麼?

生4:因為蒲公英種子不是想到哪兒就能到哪兒,風把它吹到哪兒它只能落在哪兒。

師:說得太好了。你的想法令老師耳目一新。

(老師帶頭為學生鼓掌)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揭示《蒲公英》這則語言故事的道理時,要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教學中我巧妙創設“假如你是一顆蒲公英種子,聽了太陽公公的話,會怎麼做?”的情境,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不強求一致,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學生置身於這種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中,對課文進行了多角度、有創意的解讀,盡展其獨特的思維和豐富多彩的個性。課堂上,閃爍著學生美麗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學生體驗著成功的喜悅,追求著創新的價值。課堂成了心靈的對話,這時的對話才是師生間、生生間智慧的碰撞。

課上,當學生說想去沙漠,對於這個背離了標準答案的發言,我沒有立即打斷,而是耐心傾聽。這無疑給了學生求異的勇氣,批判的銳氣。於是,又有了想去湖泊親自嘗試的學生,這時我沒有把自己預設的答案強加給學生,而是民主地接納了,肯定學生獨到的見解。在教師的鼓勵之下,喚醒了更多學生潛在的心智,產生了“老師,你說得不對”的獨創的靈氣。生生、師生相互啟發:凡事並非隨心所欲!有時不能選擇,無法改變,那就要學會適應。這裡面蘊涵了一個多麼深刻的生活哲理呀!

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學時機,在學生作出了有悖於“標準”的答案之後,教師給予恰當的評價,友善的尊重,學生就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會得到迥然各異的收穫。學生暢所欲言,感悟了更多的東西:不被假象迷惑,不盲從,敢於嘗試,追求快樂,嚮往美好……

的確,教師要善於傾聽學生的另一種聲音,民主地接納學生的標新立異,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獨特體驗,引導和鼓勵學生對課文多元理解,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使語言文字在學生們的頭腦中“活”起來。這一教學設計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創新精神根植於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求異。學生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就是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得到了昇華,主體性得到了落實。長此以往,就能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境界。

《蒲公英》 教學反思7

《蒲公英》是一篇充滿童趣的童話故事,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動地體現出了小蒲公英種子選擇成長環境的不同的人生觀,從而揭示出故事的寓意:只有虛心聽取別人的親切囑咐,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在教學完本課(第一課時)後,感想頗深,值得冷靜反思。在反思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反思中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1)新課的匯入力求具有趣味性

新課教學一開始的設計,我想參考備課書上直接出示蒲公英圖的方法,由圖直接揭題,詳細介紹蒲公英這種植物來匯入新課的。但思來想去,總覺這種方法不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愁眉苦臉間,手無意識翻到“練習3”,練習中的題目點燃了我的靈感。於是,我做了大膽的嘗試:先讓學生蒐集有關植物傳播種子方面的材料,把這個練習利用課餘時間提前教給學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蒐集的材料比我更豐富,介紹的內容比我更生動。在此基礎上,我設計出了實踐課中的新課匯入方案——先用簡短的一句話說說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然後觀察蒲公英的簡筆畫,初步瞭解蒲公英各部分的名稱、顏色和形狀,引導學生認識“降落傘”,並懂得它的作用;接著開啟課本觀察小女孩的動作,跟著一起吹一吹,體會當時愉快的心情。學生學習新課的熱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漲,讓我更加堅信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更需要不斷的嘗試。

(2)生字的學習力求具有深刻性

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側重點有了明顯的改變。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生字,理解生字,掌握生字?成了我教學中新的困擾。翻閱教科研雜誌,實踐課觀摩取經,耐心聽取同事的建議……一個個方案孕育而生,又一次次地篩選,並逐步推敲完善。於是,生字教學環節的設計初步成型——以“囑咐”為重點,緊密聯絡課文內容,在學生的自由發言中把握時機,層層遞進,有坡度的質疑解疑;以讀為主,在理解生字的過程中適時滲透學法,教會學生幾種解釋詞語的方法,讓她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在以後的生字理解中有的放矢,做到學以致用。

(3)朗讀的指導力求具有紮實性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悟,這是中年級語文教學尤其要遵循的教學規律。自始至終,我的整堂新課提供給了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由於學生朗讀訓練到位,教學的各環節才能在學生踴躍的舉手氛圍中順利結束,一切都顯得那麼入情入理。

(4)內容的把握力求具有條理性

做任何事必須有條有理,才能獲得圓滿的結果,語文教學同樣如此。在讀每一個自然段的時候,我試著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問題情境,讓她們邊讀邊思考,讀完後用簡潔的話說清楚自然段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教學,既能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書,又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一舉兩得。所以,在後面理清課文“起因——經過——結果”三個層次的環節上,我沒有花很多的時間,學生就很快理清了課文的脈絡,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了下一個環節,可謂順理成章。

(5)寫字的指導力求具有方法性

學生能寫出一手好的鋼筆字,離不開老師日積月累的諄諄教導。新課的教學不能遺漏了對寫字教學的科學指導。我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先和學生複習字的結構分類,然後讓學生觀察生字,找出自己覺得難寫的筆順,指導學生一起來寫一寫,再分析“生字中哪種結構的字居多?”“這些結構的字大小有什麼特點?”“其它字的結構又有什麼特點?”一步一個目的,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領悟了這些生字,為學生寫好字提供了一定的導向輔助,也能提高學生寫字的實效性。

(6)板書的設計力求具有吸引性

我根據自己的特長,設計了學生易於接受而又形象逼真的簡筆畫板書,那“慈祥可親的太陽公公”、“金光閃閃的沙漠”、“波光粼粼的湖泊”、“黑黝黝的泥土”和三個言簡意賅的詞語,抽象而又完整地刻畫出了文章的主旨,受到了學生的大力歡迎和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

(7)教學的語言力求具有激勵性

教師的魅力來自於教師自身的修養,教師的語言是教師修養最直接的表現。因為我愛教師這份事業,因為我更愛我的學生,所以我的每一句話都是我最真心的告白。“生字寶寶”、“實事求是”“你是個聽話的好孩子”,“長輩多關心你們呀!”……在我看來是那麼的自然,加上我一向親和力的微笑,我的課堂成了真善美的天地,我和學生在這個天地裡同憂愁同歡笑,共同體驗學習的樂趣。

(8)思想的教育力求具有滲透性

只有讓學生真正體會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寓意,語文教學才算是獲得了真正的成功。教學的每一時刻,教師都要抓住契機,隨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長才智,更要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長大,明辨是非。教材是教育之本,思想是育人之本。我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仍繼續探索著……

我清楚的認識到:語文教學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能上精彩的實踐課,也不在於學生每次能考出優異的成績,而在於我們培養的學生能否成為新時代的“四有”新人。失敗在所難免,我的實踐課同樣存在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我會在實踐中不斷實踐,在創新中不斷創新,在探索中不斷探索,也可能在失敗中不斷失敗……但我相信,只要翻過這座山,對面的海一定很美。

《蒲公英》 教學反思8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為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裡。

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在於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在用圖片和視訊的方式對於環境汙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汽車尾氣、河流汙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放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最後以自然段的指導朗讀也較為成功,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為蒲公英想象著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以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裡的快樂與高興。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對童話這種題材的講解不透側,用這種方式有什麼具體的好處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只能停留在表面層次上,比如說生動、具體、形象,沒有深入瞭解。

2、學生的環保意識只是理解,沒有對此引發出來的內容進行鞏固和進一步瞭解,應該讓學生以寫作的形式或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加深對環保意識的認識,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挖掘的不夠透徹。

3、課堂學習方式比較單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時間,只是一味的讓孩子自己品悟,對於童話的方式,學生也沒過多的體會,也沒發現孩子對這種文體的喜愛。這也是老師的失敗之處,童話以它生動的語言描寫,發散的思維方式,應該能贏得更多孩子的喜愛!

《蒲公英》 教學反思9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實施了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

本節課我採取了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品讀、感悟。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

我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聯絡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輕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特殊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重點練習三個詞語“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些詞語都是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

一節課下來,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首先在時間安排上,把握得不夠 好,以至於後來的總結部分內容講得不夠完整。再者是對於“蒲公英的夢”應該進行更深刻的挖掘,這樣才能和後來“蒲公英的不快樂”進行對比。相信自己,一切會更好。

《蒲公英》 教學反思10

教學《蒲公英》這一課時,我嘗試著用自己對“先學後教”這一模式的理解進行了教學。在課堂上,我提出了三個學習目標:

1、讀熟課文。

2、學會生字。

3、知道課文主要內容。

結合這三個學習目標,我在課堂上組織了三次“先學後教”。第一次,讀熟課文,要做到“三讀”,即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第二次,學會生字,要做到“三會”,即會讀、會寫、會用。第三次,知道課文主要內容,要做到“三回答”,即課文主要寫誰?幹什麼?結果怎樣?就這樣,一節課下來,我感覺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我組織課堂教學也條理清晰,但也有讓我深思之處:這樣的目標展示,好像缺了點兒什麼。課下仔細想想,在看看“先學後教”的模式,才發現原來缺少了學法的指導,怪不得課上一部分後進生在學習時,除了反覆讀課文,就沒做些什麼了。我想今後的每次“先學後教”在組織時,不但要有目標,還不能沒有方法的指導。

《蒲公英》 教學反思11

《蒲公英》是一篇童話故事,以優美的語言敘述了一個道理,不要被事物美麗的表面所迷惑,同時也講述了一個自然常識,像蒲公英這類植物在泥土裡才能茁壯成長。

童話故事是學生最樂意接受的,學起來也最容易,只要把故事讀透,故事內容便都能明確!只要在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點播引導,學生們基本能明白其中的小哲理,所以在教學時,我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通過想想、說說、讀讀來感悟這個哲理。

比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中,在通過各種形式朗讀太陽公公囑咐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想想說說:蒲公英種子們,現在你們聽了太陽公公的囑咐,想到哪兒去安家了?為什麼?學生們結合太陽公公的囑咐,有條有理地說出了自己的選擇。我想,學生們在說的同時也已經初步明白了文中所要表達的蘊意。

在指導朗讀完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同學們:小蒲公英種子們,看到這兩位小夥伴一顆向沙漠飛去了,而另一顆向湖泊飛去了,你們想不想把他們留住?你會怎樣勸告他們呢?在勸告的過程中,學生們對前面太陽公公所說的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最後,針對課文所寫的結局,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些蒲公英種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結果?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積極的思維和互動活動中,獲得思想的啟迪,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白看事物應當全面,不能被事物美麗的外表所迷惑。有時,有必要聽從長輩的正確教導。

《蒲公英》 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了蒲公英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課文寓人生的哲理於有趣的故事中,讓學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道理。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創設朗讀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這些蒲公英的種子在微風的吹拂下離開了媽媽的懷抱。他們要到廣闊的天地中去,也許要到天涯海角。現在你們就是蒲公英種子,一陣陣風吹過,你們飛到了天空中,朵朵白雲從你們身旁飄過,感覺怎麼樣?你想到什麼地方去安家落戶?教學中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學生是怎麼理解的就怎麼表達。

種子找家的過程,我抓住太陽公公的那段話,讓學生理解太陽公公說話的意思,同時體會太陽公公為什麼要這麼說,將文章的中心引出——因為太陽公公害怕他們被外界的美好事物所迷惑,而錯過了真正適合自己生長的家。通過個別讀,分角色讀,有感情讀,體會小種子們聽了囑咐後的不同想法和行為,在朗讀過程中是對太陽公公囑咐內容的複述。其次,我還抓住了不聽話的兩顆小種子的兩段話,除了讓孩子讀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去想象,小種子們的想法,走進他們的內心。最後將種子的結果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告訴孩子——閃光的東西並不都是好東西,對於有經驗人的忠告,我們要聽取。在故事中將文章傳達的道理傳達給孩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效果。

《蒲公英》 教學反思13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了蒲公英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上課時,學生初讀“囑咐”,感知內容:在出示了第二自然段太陽公公的囑咐時,我讓學生讀讀這段話,邊讀邊思考:太陽公公對小種子們說了什麼?讀完後,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表達。這個環節,我旨在“讀中內化,說中運用”,讓學生讀懂太陽公公的話,知道文字所表達的意思,並通過口頭概括的方式,把文字語言內化成口頭語言。在學生用否定形式概括了“太陽公公勸小種子不要落到表面上金光閃閃的沙漠,也不要落在銀光閃閃的湖泊裡”時,我引導學生用肯定形式“你們要┄┄你們要┄┄”,再次說說太陽公公對小種子的勸告。這一環節,從否定和肯定兩方面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加深了對太陽公公的囑咐的理解,也為下面如何“囑咐”作了鋪墊。語文,是語言與人文的融合。學習語文,不僅要積累運用語言文字,還因從語言文字中體悟文字所蘊涵的人文情懷。在學生已學會結合生活實際用“囑咐”說話後,我並未停止訓練,而是讓學生回想父母老師在囑咐時的神態、語氣,進而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都談到了長輩們的關心、愛護,以此,把生活情感轉移至文字情感,學生不難從文字中感受出太陽公公對小蒲公英種子的關懷與疼愛,此時,讓學生做一回太陽公公,帶著這樣的情感,再次親切讀“囑咐”的話,已是有聲有色,入情入境。整節課,教學設計體現了學習的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環節來說,“初讀內容”、“摳詞品句”、“情感體驗”,由“知”向“情”逐步深入,體現了知識體系的連貫遞進;在細節上看,從“讀”到“說”,從“摳詞”到“造句”,從“感悟”到“美讀”,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一堂課,要實現課堂的有效性,關鍵是能找到學生最難理解之處,把它確定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如果能突破這一難點,關鍵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蒲公英》這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讓學生結合教學內容,懂得做任何事都必須實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回顧整堂課,我似乎拋開了這個難點,只是在結尾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春去秋來,當小蒲公英們即將出發時,蒲公英媽媽會怎樣囑咐自己的孩子們呢?就這樣蜻蜓點水,一筆帶過,結果學生學完之後,還不知道課文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悟,這是中年級語文教學尤其重要的教學規律,以前我上課時給孩子讀的時間太少了,導致孩子對課文的理解不夠透徹,今天整節課我給予了孩子充分的朗讀時間,學生讀得津津有味。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練,感覺自己在不斷地成長,希望我的每節課都是精彩的,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到更多的知識。

《蒲公英》 教學反思14

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在於融會貫通,特別是通過關鍵的內容來掌握知識,把握全文,一詞引全文、動全身。通過詞句對比分析這種方法,與語感體驗和語言文字基本功訓練緊密相聯,是一種常用不衰的方法。

在教學《蒲公英》一課時,太陽公公的話是全文的關鍵,話中的詞語體現出強烈的美醜對比:“金光閃閃”“銀花朵朵”與“黑黝黝”。所以,在教學時我運用兩段話進行對比,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性,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兩個句子的不同。又利用填空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文字基本功。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這些詞語在文章中的不同用意,在朗讀時,一個學生有意識的注意了朗讀的節奏,繪聲繪色的模仿太陽公公囑咐蒲公英的話,贏得了全班的掌聲。聽的學生通過之前的對比分析,在聽後也能夠說出優點。說明學生初步理解了太陽公公話裡的的意思。當然,對課文更深一層的含義沒有在此時深入挖掘,在這裡只是為三、四自然段的學習做了充分的鋪墊。我覺得運用對比的方法能夠比較有效的解決閱讀教學中品詞析句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

《蒲公英》 教學反思15

《蒲公英》採用童話的形式,寓常識道理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活潑、淺顯,符合兒童朗讀特點。所以我將教學重點落在了閱讀上,並在閱讀的過程中達到積累的目的,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學語文、用語文。

執教時,我以心情作為教學的主線,首先引導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轉換了角色。假設自己就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去感受小降落傘隨風飄蕩的愉悅心情,再引導學生體驗並讀出輕和柔緩的語氣。多媒體的生動直觀演示,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蒲公英自由飛翔的優美意境中。學生們的眼睛一下發亮了,臉上露出了微笑,學生帶著各自的體驗朗讀第一自然段,學生們讀出了味,讀出了形。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課閱讀的重點段落,主要是以對話的形式來敘述了太陽公公地囑咐和小種子們三種不同的選擇。想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好對話,必須先讓學生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他們當時的心情。(如:親切地囑咐、大聲地說、得意地說)在教學“太陽公公親切地囑咐”時,首先讓學生聽教師的範讀,潛意識地感受了“親切地囑咐”。再聯絡自己的生活說說“親切地囑咐”,這時,學生很快說出“媽媽親切地囑咐我上課要認真聽講。”等諸如此類的話,這樣,學生不僅準確的理解了“囑咐”,還能用其造句,達到了積累的目的。我馬上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來當一回太陽公公並進行賽讀,學生讀書的勁十分足,讀出了慢且親切的語氣,體會到了太陽公公的語重心長。面對小種子們不同的回答,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勾畫、去朗讀、去感悟,志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效果並不理想,稍後做了分析)我把這部分內容作為學生語言訓練的基地,讓學生自由讀、齊讀、指明讀、分角色朗讀,做到讀書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愛讀,沒有厭煩感。

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積累,朗讀則是積累語言材料的一個有效途徑。“新課標”對此有明確規定,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積累課文中優美詞語、精彩語段”。勤於積累,方能厚積而薄發。這個過程極其漫長,然而又是不可或缺的。在這節課上也有所體現,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我抓住“黑黝黝、金光閃閃、銀花朵朵”這些形容詞設問:“誰還能說一些這樣型別的詞語?”學生們踴躍地回答著:“紅彤彤、綠油油、胖乎乎”,小手舉得象小樹林。但在說ABCC式的詞語時回答的同學只有幾個。隨後我出示了三組“ABCC式”的詞語讓孩子們讀一讀、記一記。雖然這個環節只用了兩三分鐘,卻擴充了學生的詞彙,做到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學習。

回想這節課,其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雖然也採用了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多形式朗讀課文,學生讀了之後卻沒什麼提高。究其原因:當中讀的時間還不夠充裕,教師的引導也不到位,學生沒能靜下心來感受角色的內心世界,自然無法快速的轉換三種不同的角色。其實,讀書不在於形式的多樣,只有把課文讀流暢,將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帶著感情讀書,真正把讀書落到實處,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這些不足讓我認識到在朗讀教學這條路上,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磨練、不斷地總結,才能不斷地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