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來源:才華庫 7.02K

紅安一中  陳和器

學習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內容提要〗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語文新教材,同老教材相比,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適合教學,有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一是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學科性質,在工具性之外, 還體現了語文科基礎性、實踐性尤其是人文性的特點。二是突出了語文教學的能力要求,在完整的能力體系中凸現了口語交際能力、 文學鑑賞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三是更新了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將閱讀和口語、 寫作交際分開編排,形成既相互獨立又彼此滲透的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知能體系, 實現閱讀和口語、寫作交際的遠距離結合;將課本和讀本分開處理, 有助於課內外結合,增加學生閱讀量,加強積累感悟和薰陶; 欄目設定科學合理,以方便學習為目的,操作性較強。 四是開闢了語文能力提高的新渠道,體現了能力立意的意圖,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方面, 開闢了許多新的途徑。十分注重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美感; 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立足於學生學而不是老師教。因應教材體系的變化,教學中實行課文教學、讀本處理、寫作訓練、課外活動和專題學五位一體、多頭並進。要大膽革新教育觀念, 突破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語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依據新大綱編寫的一種新教材, 該教材自小範圍的試用編排方式、全新的版本面貌獲得中學語文教學界的一致好評。 同老教材相比,這套教材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適合教學, 有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現就結合新版教材第一冊來談談這套教材的特點:

一是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學科性質

   長期以來, 語文學界一直存在“工具論”“人文論”的學科特性之爭。葉聖陶等語文界前輩普遍認同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觀點, 葉老曾說過:“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

①老教材更多的是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將語文單一視作重要的交際工具。重字、

詞、句、篇、語、修、邏、文的教學傳授, 忽視語文課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基本事實,在技術層次上作瑣碎的傳授和肢解的訓練,強調所謂“雙基落實”,使語文教學逐漸與自然學科趨同, 喪失其應有的樂趣,越來越不受學生歡迎。 用韓軍老師的話說就是“科學主義的泛濫,人文精神的喪失”②新教材注意吸取這一教訓, 從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③這一觀點出發,在工具性之外, 還體現了語文科基礎性、實踐性尤其是人文性的特點。

所謂基礎性,是指教材注意依據學生學習和應用的客觀需要, 傳授最基本的知識,訓練最基本的技能,以便於學生學好其他學科, 為今後工作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教材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 確立最基本的內容,將“學得了,用得上,離不開”作為編選內容的重要原則。 如

高中第一冊關於閱讀,就明確了“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理清思路, 概括要點,篩選資訊,把握文意,質疑解難”等基本要求,關於寫作, 也提出了“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善於想象和聯想, 再現客觀事物,表達主觀情意,自由寫作”等幾項要求, 這些都是閱讀和寫作的基本功。

所謂實踐性就是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強調知識的實際運用, 要求熟練掌握交際工具,從事語言實踐。以高一為例, 口語交際訓練板塊教材就安排了即席發言、演講、辯論等最基本的訓練形式, 要求完成口語練習這是老教材中很少見的。    所謂人文性是指將課文視作文化媒介和人文載體, 藉助語文教學達到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 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目的。新教材編寫過程中, 課本尤其是讀本的選文特別注重文章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一些文化氣息濃厚、 人文底蘊豐盈的文章或作品紛紛遴選入圍,使教材真正能夠發揮傳播文明、陶冶情操的作用。 第一冊《語文讀本》中餘秋雨的《老屋視窗》、賈平凹的《西安這座城》、 季羨林的《法門寺》、王力的《請客》等都是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較高、 能夠給學生思想啟迪和美感薰陶的好作品。

二是突出了語文教學的能力要求

依據《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培養學生具有:

①現代文閱讀能力。

②寫作能力。

③口語交際能力。

④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⑤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⑥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

新教材的編寫完美地體現了大綱的這些能力要求, 尤其在完整的能力體系中凸現了口語交際能力、文學鑑賞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本著“讀寫為主,聽說跟上”的原則,新教材專門安排了口語的訓練內容, 這是前所未有的。新教材文學作品佔全部課文的60%, 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特質,文學教育受到應有的重視。 “創新能力”的提出更是革命性的變化,新教材在培養創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首先教材超前的編寫理念、科學合理的編排體例、 新穎考究的版本樣式就是創新精神的集中體現, 其次課前提示和課後思考練習題的設計中著力培養學生髮現、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課文, 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自主領悟理解,鼓勵學生獨闢蹊徑,有一得之見。 寫作則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隨時隨地地把學習、 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有個性,能創新。 如《杜鵑枝上杜鵑啼》一課“自讀提示”中只說“本文文短意長,要言不煩;筆底含情,涉筆成趣。 閱讀本文要注意體味作者的感情,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 文後“練習一”要求“通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東扯西拉’,貌似純知識介紹中, 含蓄婉轉地表達的感情”,這些提示和練習不提供畫地為牢的現成結論, 只

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指示思考方向,放手讓學生質疑解難, 有利於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

三.更新了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

新教材的編寫,突破傳統,大膽革新, 形式和內容都作了相當的調整,面目為之一變。

(一)將閱讀和口語、寫作交際分開編排, 形成既相互獨立又彼此滲透的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知能體系,實現閱讀和口語、 寫作交際的遠距離結合。

1.閱讀版塊,現代文按照能力培養目標和課文實際情況組織單元,文言文按語言的難易程度、結合年代順序組織單元, 都突破過去以文體組織單元的形式,將閱讀所要達到的基本能力要求, 通過最能反映這些要求的課文的集中編排體現出來。 如第一冊第一單元四課在思想內容的整體性和語言的獨特風格上都具有鮮明特點,整體把握、 揣摩語言理所當然地成為這一單元的教學目的。如此一單元一得,漸次深入, 必能形成完整的知能體系。

2.寫作板塊按照學生認識和反映生活思想的先後順序, 按寫作過程進行寫作能力的分解訓練,體現了感性到理性、客觀到主觀、 模態寫作到自由創作的漸進趨勢,符合寫作能力提高的基本規律。

3.口語板塊主要培養學生日常交際的能力,學習即席發言、演講、採訪、討論、表演(對白)、辯論等幾種形式, 體現了由日常交際口語到專門交際口語,由單一技巧向綜合口語技巧過渡的順序特徵。

4.閱讀和寫作分開編排,既便於形成各自不同訓練序列, 不致於使口語、寫作交際地位式微,僅僅成為閱讀的附庸,又便於挖掘讀、寫、說的共同資源因素,實現遠距離的讀寫結合,使二者都得以兼顧。 如第一冊第四單元《戰國策》的兩篇文章,從閱讀的角度,對比閱讀、 辨析異同可明確文章的思想內涵, 瞭解《戰國策》的史書性質和基本內容。從口語寫作交際的角度, 如再聯絡《語文讀本》中的《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則鄒忌、觸龍、 唐雎超人的說辯才能可為口語訓練提供範本和啟示。作文訓練“要善於想象和聯想”同樣可從閱讀中選材, 如讀《燭之武退秦師》後擴寫“夜縋而出,見秦伯。 ”讀《觸龍說趙太后》後續寫“那日,長安君聽到太后讓他到齊國做人質的訊息,......”

(二)將課本和讀本分開處理,有助於課內外結合,增加學生閱讀量加強積累感悟和薰陶。

1.課本將教讀課和自讀課分開標示,提出不同的'知能要求, 便於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①教讀課集中地體現單元教學的要求, 教師應緊緊圍繞這一要求作    ②自讀課由教師指導下學生獨立自學, 亦可分組討論或全班交流,重在運用和遷移。

2.讀本選文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延伸擴充套件型, 是課文內容的鞏固和遷移,如讀謝冕《永遠的校園》一文有助於我們深入瞭解北大傳統,鞏固課內學習的江澤民同志的《在北京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大會上的講話》的內容。學習胡  青和舒乙寫的《老舍和朋友們》,可和唐  的《瑣憶》

相參照,能幫助體會通過典型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此類文章可作為比較閱讀材料。二是鑑賞型的,純為文學作品, 旨在通過閱讀增加文學修養,豐富情感體驗,如讀本第一冊中38─46課的詩和48─52 課的小說,此類文章宜於精讀甚至背誦。三是知識型的, 重在介紹讀寫常識、科技動態、思維方法等,可作為泛讀材料。 如《淺易文言文界說》《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

(三)欄目設定科學合理,以方便學習為目的,操作性較強。

新教材除課文外,還設定了下列欄目:

1.提示

提示分單元重點提示和課前提示兩種形式, 課前提示又因教讀課和自讀課不同,分別以“學習重點”和“自讀提示”形式出現。 提示文字非常簡約,與老教材不同的是,它一般不提供現成結論,不作分析講解,不搞先入為主,限制學生思維。僅提供學習訓練目標, 提示思考方向,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和啟發性。

2.練習

習題2─5個,擬設時緊扣單元及課文教學目標,知能並重, 思練結合,主觀形式,點拔髮問。除必要的字詞句的訓練外, 題目的重點均涉及課文內容理解,藝術技巧體悟。 如《燭之武退秦師》“練習一”提出4個問題:①秦晉兩國為什麼要進攻鄭國? ②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

的?③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④晉文公為什麼不願向秦軍進攻?這些問題涵蓋全文,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問題答案明確, 只要學生認真閱讀,用心思考,找到答案所在並進而理解文章內容都是不難的。

3.資料卡片

資料卡片選材精要,目的性強, 它一般介紹文章相關的背景資料、重難提示、文化常識等,或幫助理解,或延伸內容。 如第一冊第四單元對《左傳》《國語》《戰國策》的介紹, 《季氏將伐顓臾》文後對“孔子的‘仁’”的解說、 《衚衕文化》一文中“‘衚衕’一詞的來源”的說明等。

4.知識短文

與老教材“知識短文”不同的是, 新教材不求知識的系統完善和解說的詳備細緻,它一般只稍加點撥,舉例精省, 把重點放在學習方法的介紹上。如《怎樣學習文言文》《怎樣學習通假字》。

5.註釋

新教材註釋有兩個特點,一是規範了,很少有注音釋義錯誤, 也幾乎沒有重複註釋現象,二是註釋比較充分, 如文言課文中重要的詞語、文化常識都能加註,極大地方便學生自學。

四.開闢了語文能力提高的新渠道。

新教材編寫體現能力立意的意圖, 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方面,開闢了許多新的途徑。

(一)十分注重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美感。 課本中一些文質兼美的名篇佳構有明確的熟讀和背誦要求,一般文學作品練習題中的思考題,注意創設情景,問題有張力, 能引導學生進入作品內部體會文學的意境美、形象美、構思美、語言美,在讀中悟,悟中思,思中有得。 避免純技術性、操作性的駕空分析,分割肢解,搞繁瑣、機械、 單調的基本訓練。

(二)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立足於學生學而不是老師教。葉聖陶曾經說過,教師教任何功課,“講”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④。從這樣的認識出發,新教材從欄目設定、 提示的安排、習題的創設等方面都涉身處地地站在學習者的角度, 從他們的

實際需要出發,設疑提問,辨難指津,始終把培養自學習慣、 提高自學能力作為目的之一。文言文課後練習題先要求熟讀課文, 從文中尋找原句答疑,後逐漸過渡到自己組織語言回答問題, 使學生能夠在訓練中提高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文言語言知識的學習中重在介紹學

習方法,引導學生分類整理,總結規律,使學生能夠不斷總結積累, 舉一反三。

針對語文教材的新變化,為真正發揮語文教材的功能作用, 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有必要在教學觀念、教法和要求上有一個新的變化, 不斷更新,與時俱進,為此,我們準備採取這樣一些措施。    (一)因應教材體系的變化,教學中實行課文教學、讀本處理、 寫作訓練、課外活動和專題教學五位一體、多頭並進。    以第一冊為例。    1.課本六單元按現代文、文言文穿插交錯模式, 成一四二五三六順序依次上完,講讀課由各教師獨立鑽研,個人備課,實行個性化教學,自讀課集體備課,指定中心發言人組織統一的備課和訓練材料, 備課組研討,實行導讀法──聯鎖模式教學。

2.每週安排一個早自習、一節語文課處理讀本, 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泛讀和精讀,每節課指定三至五名學生讀後談感受體會, 作釋疑點評,重難點問題由教師適時點撥。

3.口語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穿插進行,相互滲透,讀寫結合, 形成由淺到深、口頭作文和書面表達並重的訓練序列。 全期大作文不少於6篇,命題限時,小作文30篇,自由寫作,定期交流。學期結束, 各班選10篇優秀作文交備課組精選,編一本優秀學生習作輯評。

4.拓寬語文學習渠道,挖掘語文教學資源, 充分利用語文課外活動,形成必要的氛圍,促進課堂教學並讓語文特長生脫穎而出。 各班均要訂閱一份報低,要開展圖書角活動,要充分利用聲像裝置和網路, 組織收聽收看與語文學習相關的節目, 要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的經常開展課外閱讀、即席發言、演講、辯論、作文競賽、背書競賽、 自辦報刊等課外活動,優化學生語文學習環境,多渠道、多途徑地提高語文素質。課表安排每週一節課到閱覽室進行課外閱讀。

5.為發展學生興趣愛好,形成特長, 備課組將以興趣小組形式利用節假日時間定期舉辦專題講座,邀請專家學者主講。 高一上擬設兩個專題,一是書法,二是工具書的使用。

(二)大膽革新教育觀念,突破舊的教學模式, 借鑑汲收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1.每個老師上一節多媒體教學觀摩課, 與資訊科技老師合作製作一個課件,力圖儘快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新形勢,豐富教學手段。

2.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擬定於第一冊第五單元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組織教學。 教師先花兩節課時間讓學生熟悉課文,疏通字句, 然後佈置若干道研究性課題(亦可自擬),讓學生用四節課時間圍繞課題進行閱讀、準備資料、 探究歸納、撰寫研究報告,然後用兩節課交流小結。 全班交流材料用展板

形式發表,特別優秀的全年級交流。

研究性課題參考題目

1.諸子散文的形成和發展

2.諸子散文與“百家爭鳴”

3.“仁”與“道”

4.先秦儒家比較研究

5.諸子散文風格漫議

6.儒道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7.儒家文化利弊談

8.道家文化利弊談

9.諸子哲學觀點之比較

10.諸子散文與成語

2001.10.12

注:①  呂叔湘《〈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序》

②  韓軍《限制科學主義,弘揚人文精神》--《語文學習》 1993

年第1期

③  《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

④  《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P15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