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來源:才華庫 2.16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篇1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朗朗上口的韻文,作者以生動活潑的兒童語言,講述了一群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故事,屬於學生喜歡讀的文章。但縱觀整堂課,我覺得並沒有將課文的這種情趣傳達給學生,整節課氣氛有些沉重。原因是我認為文章通俗易懂,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學生只要明白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在雪地上用什麼作畫就可以了。這一點學生一讀就懂,用自己的腳印來作畫。忽視了“竹葉、梅花、楓葉、月牙”與“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的關係。所以在拓展環節——幫小動物們找腳印,有的孩子就不明白怎麼找了,有的講小狗與小馬的腳印弄混了,有的將小鴨與小雞的腳印弄混了,這些都是因為讀書不充分所造成的。朗讀上沒下功夫,學生在練習背誦課文時只能花大力氣了。

對於要求認識的生字,“啦、用、幾、為、加”等,在本課中都是一些“高頻字”,認讀障礙不大,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識記。但對於要求會寫的“魚”字,在指導書寫時,發現有部分學生不能按正確的筆順來寫,特別是“魚”字中間的“田”很多學生先封口再寫裡邊的“橫”和“豎”,課上雖然讓學生邊說著“先上後下,先裡後外”書寫規則邊來練習,但還是有孩子不按筆順來寫。練習少是一方面,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也有待進一步糾正、提高。

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篇2

雪純潔、晶瑩,它是冬天的小精靈,也是大自然送給萬物生靈的一份厚禮。雪後的大地,多像一張潔白的畫布。瞧,一群“小畫家”走來了。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在雪地裡留下了不同的“作品”。哎呀!怎麼沒有青蛙?他正在睡覺呢?這就是《雪地裡的小畫家》給我們描述的畫面。

這一課以韻文的形式形象地講述了四種動物爪(蹄)子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語言簡練,內容淺顯易懂,充滿童趣。教學本課時,我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下面談談教學這一課後的一些感想。

一、聯絡實際,激趣匯入

上課伊始我就問學生:早晨我們從睡夢中醒來,當我們拉開窗簾,你發現了什麼?聽到這個問題,課堂氣氛一下子被啟用起來,同學們露出興奮的神情,驚喜地告訴我:下雪啦。因為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場雪。

然後我又問道:你們最喜歡在雪地裡玩些什麼遊戲?學生們的思緒立刻被拉到雪地裡堆雪人、滾雪球、打雪仗那熱鬧非凡的世界裡。接著我說:雪地裡這麼好玩,也引來了一群小畫家,適切的引入了課題。

二、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識字教學

在低年級國小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重點,教學本課時我主要讓學生掌握生字的音、形。我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己朗讀課文,在讀中初步識字。然後,把圈出課文中的生字自己認讀,再逐字教學。教學中我採用個別認讀、集體讀、小老師帶讀、開火車讀、男女生比賽讀等多種識字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識字效果。

我還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和記憶生字。他們說出了“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生活中識字”等好的識字方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三、注重朗讀指導

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朗讀的最高境界即為感情朗讀。感情朗讀是以理解課文為基礎進行的,使學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時受到感染和薰陶;同時感情朗讀又反作用於課文的理解,當學生能夠把本來毫無生氣的文字元號通過朗讀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則說明已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調。

課堂上我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悟中促讀,並通過老師示範讀,學生個別朗讀,給學生創設情景,讓他們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用心去感受和體會朗讀課文時輕快活潑的基調。在指導讀“下雪啦,下雪啦!”一句時,讓學生結合早晨起床後,看到天空飄起雪花時,那種激動、興奮的心情,來讀此句。

在指導讀“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時,先讓學生體會小動物們畫出這麼美麗的畫時的心情,再指導他們用自豪的語氣來讀。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體會朗讀的快樂,不知不覺中鍛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注重課內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課堂上學生們認識了四位小畫家之後,我問道:青蛙為什麼沒參加?一些知識豐富的學生立刻回答道:青蛙是冬眠的動物,所以它沒有參加雪地裡畫畫。隨即我又問道: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像青蛙一樣要冬眠?有的學生課外積累的知識很豐富,他們說出了“烏龜、蛇、狗熊”等動物。

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得到延伸效果。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當我上完這節課反思時,總覺得有些不足和遺憾:這課時設計的內容較多,雖然是按計劃完成了教學任務,但總覺得教學過程有些匆忙,抓得不夠實。課堂上只有紮紮實實的教學,學生們才能有實實在在的收穫。

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篇3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一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為一體的兒歌,富有童趣。作者設定下雪的環境,採用擬人的手法,運用形象的比喻,根據幾種小動物踩在雪地上的腳印來介紹它們腳印的形狀特徵:又用設問的形式,指出青蛙沒有參加“繪畫”的原因,介紹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識。

因為課文裡有冬天,又有小動物,所以學生學起來非常有興趣。

新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更應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不僅突出課文"工具性"的特點,還應突出"人文性"的特點。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了以下一些方法來讓學生積極參與,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如演示法,在解決"瞭解四種小動物爪(蹄)的形狀"這一教學難點時,則用實物進行演示,這樣就使難點迎刃而解。再如讀中悟情,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而朗讀又貴在一個"悟"字,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將非常注重學生對課文的朗讀。但在讀中,並不是一味地告訴他們該怎樣朗讀,而是通過自己的範讀,請不同學生的個別朗讀,給學生創設情景,讓他們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用心去感受和體會朗讀課文時輕快活潑的基調。

但是,仍然有遺憾的地方,開始想為孩子們準備頭飾,調動他們的模仿欲,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最後因為準備不充分作罷了。所以,再次感覺到,備課需要花的時間精力之多,決不是臨時抱佛腳就可以解決的。

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篇4

前幾天,我校進行了農遠資源達標課驗收活動。在活動中,我講了一節語文課《雪地裡的小畫家》。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一年級上學期內容,是一首兒童詩。它處處體現著詩情畫意,深為學生所喜愛。現反思如下: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之一。

真正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於學會經營課堂,建構師生、生生互動的“快樂教學”課堂形式,讓學生在快樂中積極、自主學習語文,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於國小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營造一個良好的的學習氛圍,創設一個寬鬆、自主的學習情境,有利於提高學習興趣。

我就很重視“快樂教學”,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如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我就利用欣賞雪景的課件,說說在雪地裡的有趣的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一個積極展現自我的氛圍中,讓學生在整節課中都處於最佳學習狀態,在快樂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

二、落實雙基,重視語言文字的積累

新課標再三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學生加強語言文字積累,加強感悟,加強體驗。語感處於語文素養的核心,是培養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著眼點和歸宿處。因此,在每課教學中,我都力求通過多種形式充分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感到祖國文字的'美麗所在。

在本堂課中,我特別注重學生積累詞語、運用詞語。如在學習“雪地裡來了一群小畫家”中對“一群”的理解時,我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降低了教學難度。我先出示一隻小雞的圖片,讓學生說說這是一群小雞嗎?(學生答略)然後出示兩隻小雞的圖片讓學生判斷,最後出示一群小雞的圖片,學生說這是一群了。這樣教學,避免了老師的灌輸式講解,學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一群”指數量很多。然後我讓學生說說帶有“一群”短語,將語言文字訓練落實到實處。

三、加強朗讀訓練,重視朗讀評價

1、以讀代講

朱自清先生在《論朗讀》中強調指出:“讀的用處最廣大,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它。”新課標更明確指出“國小各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可見,朗讀能提高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把學生帶入教學所需要的情境中去,我在本節課中就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以讀代講,讓學生彷彿個個都成了朗讀高手,都能大膽、自信地向大家展示朗讀才華。

如在讀最後一句時,有同學建議要將這句讀輕點,理由是青蛙還在睡覺,不要驚醒了它。他還將小食指放在嘴邊,發出“噓”的一聲後輕輕讀,並讀得很有感情,很有韻味。聽著他們的童稚的聲音,讓人覺得他們彷彿就是一群可愛的小精靈。

2、特色評價

重視教師的評價,這種激勵性評價,會給學生一個努力的目標,讓學生在成功後再創成功,從失敗中走向成功。學生聽了這樣的評價,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教師巧妙地運用評價手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在評學生讀第一、二行詩“下雪啦!下雪啦”,我說:“讀得真高興,誰能比他讀得更高興。”說完,小手都舉起來了,大家都興致昂揚地讀了起來。這時全班的同學都陶醉在其讀書聲中,並繪聲繪色地跟讀起來。

三、遺憾處

1、捕捉學情資訊不夠敏捷,如學生說小魚也會冬眠時,我引導得不很到位。

2、課堂上自己的開放意識還不夠強,為了讓學習環節完整,課堂上讓孩子們說還不是很充分。如生字教學落得不實。

上完這一課,我深有感觸:成功也好、遺憾也罷,這些都是我專業化成長道路上不可缺少的資源。

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我們一年級舉行了ipad教研活動,我執教了《雪地裡的小畫家》這一課,活動中我收穫頗多,通過ipad課前設計以及課上實踐,預設效果和實際效果差距不是特別大,總體較為滿意,以下我就從教學設計和ipad運用兩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反思。

一、畫廊創設,走進雪地

首先,《雪地裡的小畫家》這篇課文總共6句話,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文章生動優美,非常適合學生朗讀、背誦。我在設計本課時,安排了這樣一些教學目標:學會“啦、梅、用、幾、成”五個生字,情景回憶下雪時的情景,讀出"下雪啦,下雪啦!”興奮的語氣。通過本課學習,孩子們知道了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爪子的不同形狀,用上“像”說一說。學生讀通課文,能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體會出嚮往冬天,發現冬天更多祕密的迫切願望。

教學過程中,我先通過猜謎語讓學生說出“雪”,再聯絡上個月杭州的一場大雪讓孩子慢慢走進情境。緊接著,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森林雪景的場景,讓孩子們變成森林裡的一隻只小動物,看到鵝毛大雪後會如何發出“下雪了,下雪了!”的感嘆!孩子第一次讀的時候感情明顯沒有那麼強烈,讀得較為通順但是體會不到如此開心的心情。於是,我創設了一個ipad畫廊,放進了許多美麗的雪景圖,孩子們在看的時候忍不住發出了“哇~~~”的感嘆聲,從他們的表情中教師看到了孩子此時此刻興奮的心情,於是立馬提問:“你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怎樣的?”孩子就能馬上回答出:開心、興奮、激動、驚訝等詞。於是我告訴孩子,人在激動的時候聲音容易響,語速容易加快,你能再讀一讀嗎?孩子再次讀這個句子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就會加快加重語氣,於是第一個句子很好地落實下來了。

二、尋找腳印,學習兒歌

在鞏固好字詞後,我採用了學生讀,尋找四位小畫家究竟畫了些什麼。孩子們對著ipad開始自由的朗讀,期間會有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問題。緊接著,我出示了這樣的句子,讓學生填空:

小雞畫了(),小狗畫了(),小鴨畫了(),小馬畫了()。

孩子基本都能很快地把空格填出來,然後把“了”字擦掉,就變成了課文的小兒歌,讓孩子去讀,感受原來一個普通的句子去掉一個字就能變成朗朗上口的兒歌,體會兒歌的魅力。

孩子在初步讀通了句子後,出示一幅小雞在雪地裡走路的圖片並給孩子一個句子:因為()的腳印像(),所以()畫()。

學生通過這個句子的填寫知道了原來雪地裡的小畫家是用它們的腳印來畫畫,而不是真的拿了畫筆來畫畫。

為了鞏固這個句子,我出示了一個ipad畫廊,分別放了三張圖片,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圖片來說說上面學到的句子,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十分開心,參與度十分高,把這個“因為···所以···”的句子及時鞏固了下來。

學生此時已經非常瞭解了四個小動物的腳印長相,於是我設計了一個ipad拖動遊戲——給小動物找腳印。學生通過腳印的拖動迅速地將腳印挪動到相應的動物身邊,組成了課文中的句子。此時,學生的熱情十分高漲,並且對這四句兒歌記憶深刻,於是我讓學生試著打著節奏讀一讀這四句話,聰明的學生會利用拍手的方法帶領小朋友來讀,並且每個孩子自己喜歡的節奏是不一樣的,全班同學聽到不同的節奏覺得非常有意思,於是我讓孩子選擇喜歡哪個小朋友的節奏,尊重大多數孩子的意見,擇取其中一個相對打的好的節奏全班朗讀這四句話。

順著這個節拍將課文後面的兩句話也快速地學習好,最後提出了一個問題——咦?青蛙特別愛熱鬧,為什麼它沒有參加呢?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十分踴躍紛紛告訴老師因為青蛙是冷血動物,去冬眠了。於是老師傳授一些關於冷血動物冬眠的小知識,拓展了孩子的眼界。

這節課的最後,我給孩子留了一個小問題,你覺得還有哪些動物會在雪地裡留下怎樣的腳印呢?激發他們回家去查詢資料。整節課下來,總體感覺是比較流暢的,孩子的參與度也很高。但是由於是一年級上冊的學生,上課時孩子對ipad的注意力容易分散,ipad的數量有限,合用時小朋友會出現一點小摩擦,都是需要我課後與孩子溝通,總結經驗,繼續努力的方向。最後,非常感謝領導和年級組能給我這次上展示課的機會,讓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篇6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語文上冊最後一個語文園地的第二篇課文。這一課以韻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講述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而且語言活潑,詩句節奏鮮明,音調和諧,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為一體的兒歌,富有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易受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吸引,所以我依據教材的特色和兒童的特點,憑藉多媒體輔助手段讓學生觀賞雪景,想象一下看到下雪時最想幹什麼的形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接著,我又出示了課文的第一句話:“下雪啦,下雪啦!”讓學生把自己當時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學生在教師一次次的引導中用語言表達出看到下大雪的高興心情了,學生進入了一個如詩如畫般的雪地世界裡,讓學生在整節課中都處於最佳學習狀態,在快樂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

二、講授重點,巧用學習單

學生對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認識、熟悉來源於生活、電視、動畫片和書本等,但對這些動物們在雪地裡留下的腳印卻不怎麼清楚。同時,瞭解這幾個動物腳印的形狀也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在講授這段時,結合多媒體出示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你讀懂了什麼”,讓孩子準確地理解了所謂“畫竹葉、楓葉、梅花、月牙”實際上不過是小動物們把自己的腳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跡而已。準確地理解了這一點後,也就不難理解下一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了。

這些設計中我很好的利用了多媒體的功能,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還體會了小畫家作畫時的高興自豪感,很輕鬆地讀出了文章的基調。在孩子對這些動物的腳印有所瞭解的時候,我又利用學習單進行鞏固練習,孩子們很快就能對課文朗朗上口了,背誦任務也輕鬆完成了。

三、拓展練習,培養表達能力

這篇文字的內容並不難,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我出示了一封小馬的感謝信,示範讀後讓學生從中任選一種小動物來模仿說一說。指導幾個學生後,我又讓他們在小組內說一說。這樣,每個孩子都有了表達的機會,而且在組員的幫助下也能有所提高。在輕鬆的交流中,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鍛鍊和提高,這是一次很好拓展練習。

四、不足之處

在課堂上還可以增加一塊課外延伸環節,可以讓學生看著下雪的畫面,想想雪地裡還會來哪些新的小畫家,他們會畫什麼?這是很好的課外學習資源,也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

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篇7

《雪地裡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是以韻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講述了四種小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而且語言活潑,富有童趣。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做法。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迸發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憑藉多媒體輔助手段讓學生觀賞北方的雪景,一幅幅美麗的雪景把學生帶進了大雪紛飛的雪地裡,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學生不時“哇!—哇!—”地驚叫起來。學生參與的激情被激發了。在隨後的第一環節生字教學中,我讓小朋友們自己閱讀課文,找出生字寶寶。小朋友們讀的很認真,找的也很認真,但課後我才知道:在這一環節中我應該讓小朋友們找他們自己不認識的字,這樣才有利於他們很好的朗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節中,最重要的是朗讀,學生跟著課件上的文字讀得主動、熱烈,效果較好。讀中,他們感受到下雪後小動物們高興、愉快的心情。

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本課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就是要讓學生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狀。對於這一點呢,我是通過以下幾步來完成的。

1、是讓學生在不是很熟悉課文的情況下,看課件上的下雪圖,找找小畫家把畫畫在哪了。這一步設計的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先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感受一下雪地這樣一個環境。

2、是讓學生通過自讀,四人小小組合作讀等形式找到“誰是雪地裡的小畫家”?

3、在此基礎上我出示了這幾種小動物及它們的腳印,讓學生連線。這樣層層遞進,不知不覺中突破了難點。

總而言之,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處於積極狀態,讓學生在喜悅中探索,使教學發揮出最高效益。

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篇8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一篇富於童趣的課文,全文只有六句話,講的是一群小畫家在雪地裡畫畫的事。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趣。

“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迸發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我在教學中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識特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在匯入時,我出示了幾片雪白的雪花,創設了下雪的情境,然後及時啟發學生:看到雪花你能想到什麼?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然後,我就及時引導,有一群小動物也來到了雪地裡,他們還都是小畫家呢?都有誰呢?由於課前讓學生準備了頭飾,學生很自然地說出了答案,這樣也引起了學生的共鳴。

二、鼓勵質疑,自主學習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衝動。“在教學中我鼓勵、啟發、誘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學習、記憶生字。”你認為哪些字難記,給大家提個醒好嗎?“,這個環節激發了學生主坳識字的願望。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到喜歡的方式,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對探索識字方法奠定了基礎。

三、合作學習,解釋疑難

教學中對學生的認字情況,我組織學生以同桌為單位進行互考,使同桌合作具有實效性,給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機會。學生在小組裡合作,有求知的好奇心,能自主學習,發揮了群體的智慧。

四、課外延伸,拓展思維

認識了四位小畫家之後,我引出了“每一個小動物都是一位小畫家,你觀察過哪些小動物的腳印,他們都會畫什麼?“。同學們暢所欲言,通過看電視、生活中得到的經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這一步也引出了青蛙,讓學生明白青蛙是冬眠的動物,所以它沒有參加雪地裡的畫畫。並要求學生課下尋找材料還有哪些動物是冬眠的習性。使課堂教學得以延伸。

五、存在問題,有待改進。

1、沒有進行很好的課堂調控,擴充套件練習用時較長,致使課堂說的多,讀的少,沒有達到預期的朗讀效果。

2、教師語言欠缺精練,有時好重複學生的回答。

以上是我上了這節課後的一些反思,可能有更多的我還沒有認識到。有待於我學習更多的新課標理念,有待於我進行更多的實踐和思索。

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篇9

《雪地裡的小畫家》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以詩的形式描寫了一群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事。課文形象地描述了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這篇課文極富兒童情趣,形象生動可愛,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本節課的優點: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上課開始,我利用課件出示美麗雪景圖和兒童詩《冬天是個魔術師》,把學生帶進了大雪紛飛的雪地裡,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隨即,我問學生,看到這麼美的雪景,你的心情怎麼樣?這時你最想幹什麼?

學生興致盎然紛紛舉手發言,我又說:這美麗的雪景吸引了一群小動物也來到雪地裡,他們說自己是位了不起的畫家,這是為什麼呢?帶著疑問,學生進入了一個如詩如畫般的雪地世界裡。

二、自主學習,合作識字。

在初讀環節中,我讓學生藉助拼音,自己朗讀課文,在讀中初步識字。然後出示帶拼音的詞語、去拼音的詞語和單獨的生字讓學生認讀。最後讓學生交流識字的方法。因為這一課的生字大多都是熟字加偏旁,因此我採用以一字帶多字的方法進行識記,重點放在“睡”和“蛙”的識記上,讓學生在瞭解字意的基礎上認識眼目旁和蟲字旁。

三、圖文結合,以讀促說。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要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堂上,我以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另外,孩子對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認識來源於生活、電視、動畫片和書本等,但對這些動物們在雪地裡留下的腳印卻不怎麼清楚。因此,瞭解這幾個動物腳印的形狀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在講授時,我結合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我看見_______從雪地裡走過,它的腳印像________。”讓孩子準確地理解了所謂“畫竹葉、楓葉、梅花、月牙”實際上不過是小動物們把自己的腳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跡而已。準確地理解了這一點,從而也準確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這些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還體會了小畫家的高興自豪。

眾所周知,一年級學生是具體形象思維,因此,我設計了簡單、形象、直觀的板書:我以簡筆畫的形式畫下四種動物及它們的腳印,讓學生形象地看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理解了“誰畫什麼”這個句子。

存在的問題:

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0分鐘,而我卻安排了識字和閱讀兩部分內容,顯得有點緊張。雖然是按計劃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效果還可以,但總覺得教學過程有些匆忙,抓得不夠實。

通過這節課教學,使我認識到要想真正上好一節課,必須認真領會課程目標,從調動學生積極性入手,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的個性都得到發揮,課堂就會充滿情趣。

一年級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篇10

《雪地裡的小畫家》這一課以韻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講述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而且語言活潑,富有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又因為這篇課文和小動物們息息相關,所以孩子們學習起來興趣特別高。

課的開始,我先用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一幅美麗的動態雪景圖,引入了課文的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使孩子們自然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之中,產生了自主學習的願望。接下來我緊緊抓住課題中的"畫家"一詞,讓學生談談畫家,談談畫畫,再讓學生說說畫畫都需要哪些工具,為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在講授課文第二段時,我結合直觀形象的pp課件,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你讀懂了什麼”,讓孩子準確地理解了所謂“畫竹葉、楓葉、梅花、月牙”實際上不過是小動物們把自己的腳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跡而已。準確地理解了這一點,從而也準確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這些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還體會了小畫家作畫時的高興自豪感,很輕鬆的讀出了文章的基調。最後,通過青蛙“他在洞裡睡著啦。”創設情境採訪睡覺的小青蛙,來了解動物“冬眠”是怎麼回事。

由於在課前需要備的內容很多,在實際教學中會出現許多課前所設想未及的事情發生。學生的思路往往是不按著老師的思路去走,就需要老師去引導。學生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去仔細揣摩和反思的。從孩子們課堂表現來看,這堂課的目標基本達成。自我感覺特別不足的是,課(實際完成容量)的結構不夠圓滿。本來是想把它設計成“總—分—總”的樣式,(從文字出發——發散——再回到文字)可結果在朗讀、背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