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和力《運動的描述》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87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運動和力《運動的描述》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運動和力《運動的描述》教學反思

運動和力《運動的描述》教學反思1

一、教學反思

1、運動和靜止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感性認識較豐富,往往認為很簡單而不被重視,因此本節的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上升為物理概念,再運用物理概念“再認”常見現象,以便提高學生的物理觀察和概括能力。

2、因本節是將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生活現象較多,現在大多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教師容易把課堂教學變成播放幻燈片,忽視教材的作用。本節教學設計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複述”他們觀察到的現象,從豐富紛繁的現象中抽象出物理圖景,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聽課效果,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動畫、視訊、學生探究活動等,加強直觀形象教學,通過設疑、提問、討論的方法,分析觀察到的現象。

3、本節課內容較少,但學生對不少基礎知識理解起來仍有些困難,如對於運動現象,他們容易理解,可我們平時說的運動和靜止又是相對的學生就不容易理解,把看似矛盾的二者結合起來,是這節課的難點,需要老師多舉例,問題多在關鍵的時候提出,多提出些引人深思的問題等都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拓展他們思維的好辦法。

4、這節課的內容描述物體運動的核心是參照物,難點是參照物的選擇,而參照物這個概念教學不能僅通過教師講解,要充分運用一定的視訊,同時要安排學生分組討論,去發現概念的確切含義。本節利用“列車動與不動”,“乘客動與不動”視訊,讓學生觀察、討論,突破這一難點。

二、教學建議:

本節教學設計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利用豐富的視訊資源和學生的探究活動穿插,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本節學習,整節課設計一個個知識點環環相扣,時間比較緊湊,生活連結知識可放在下節課前作為複習或堂上檢測放在下節課前作為課前5分鐘小測。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靈活安排。探究活動2、3可在課前安排學生準備好。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的互動,不要把課堂變成播放幻燈片。本節資源設計是ppt模式,便於使用的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調整課堂結構。

運動和力《運動的描述》教學反思2

本節課內容的重點是參照物,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對參照物的選擇及物體的運動情況判斷很模糊,怎麼能讓學生直觀、簡單、清晰地認識參照物的概念呢?

我個人認為更重要的還是對運動概念的理解。在教學中,首先提出問題:舉出哪些物體是運動的?舉出哪些物體是靜止的?學生舉出運動的、靜止的物體,然後再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這些靜止的物體絕對是靜止的嗎?學生討論,最後得出:運動是宇宙中普遍的現象。

那麼我們所說的運動、靜止又是指什麼?通過對以上問題的逐個探討,讓學生對運動的概念做出歸納,這個問題設計對學生的難度很大,學生討論,我又在學生的總結的基礎上歸納出:運動是指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引導學生對運動的概念進行分析:中心詞“位置的變化”,“一個物體”是所要研究的物件,“另一個物體”就是參照物。也就是研究的物體相對於所選擇的參照物有沒有位置的變化。這樣就淡化了參照物的概念的教學,而是著重加深了對它的理解。

不足之處:

在機械運動的教學中,運動的含義讓學生得出設計的難度大了,在進行參照物有關內容的教學中,不夠機智的靈活,僅限於教室內情形,以我靜止或運動,讓學生來選擇參照物或判斷運動還是靜止的。應選擇儘可能貼近生活,讓學生感興趣、體會地到的情景和例項,以適應課堂教學的需要。

比如以學生最為熟悉的坐車為例,以樹、地面、司機、座位、、自己、迎面來的車、甩在後面的車等設計問題,這樣效果就會更好。總體上就是與學生的互動方面做的太少,對於課堂氣氛把握不太理想,這是以後要著重加強的。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多利用課下時間,要多研讀教材,認真備課。在教學機智和教學經驗上有待於提升和積累。

運動和力《運動的描述》教學反思3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運動的概念,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2.知道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會選擇適當的參照物描述物體的運動。

3.能用例項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例項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在觀察現象、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通過學習自然界運動形式的多樣性,意識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樹立“物質是運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四、教學重難點

《運動的描述》是學生認識機械運動的開始,也是力學的基礎知識。它深深影響運動、運動和力、機械能等相關知識的學習,理解本節的內容對後面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機械運動的引出,科學地描述了人們對運動的認識,體現了科學的嚴密性和完整性。教材從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利用已有的知識分析例項,形成機械運動的概念,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理性認識自然現象,科學抽象事物本質的能力。本節內容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點:參照物概念、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難點: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五、教學策略

機械運動的現象很普遍,學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例項(圖片或錄影),在課堂中進行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機械運動是指物體位置變化的運動,認識運動的普遍性。參照物在機械運動中起到“標準”作用,通過課本內容學習使學生體驗類似的場景,使學生體驗到:對於同一個物體,由於參照物的選擇不同得到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從而進一步認識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身邊例項通過分析思考,理解運動物體的共同特點(即它們位置的改變),掌握機械運動的概念,通過學生簡單的實驗及

對實驗的分析,說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進而理解參照物的概念,並能根據指定的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會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判斷參照物,獲得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整合網路、鋼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學過程

運動和力《運動的描述》教學反思4

1.教材中關於機械運動的描述非常簡單,但是對於學生來說卻很抽象,因此本節課的開篇,我通過一些教學視訊的利用,直觀生動的使學生對於運動的認識變得很輕鬆,在此基礎上,我帶領學生做了一個在學生閉眼過程中判斷我是否運動了的小實驗,讓學生真正的懂得,我們所認為的運動或者靜止,就是根據物體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作為判斷依據的`,從而輕鬆突破這一難點。

2.在此基礎上,我通過引導學生探討“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而言的?如何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先讓學生通過看書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結合第二段視訊的觀看,最後讓學生通過小組進行學習、交流,並要求學生人人都要發言,我在各組間巡視指導。

看到同學們都能夠舉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現象和例項來說明上面的問題,是學生真正懂得了,我們所說的運動或靜止都是依據情境中的某個特定的物體來說的,依據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今兒說明了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而言的。再通過全班的彙報、總結。教師做簡單的概述,並幫助學生及時的糾正在交流中出現的錯誤或片面的認識。同時引出參照物的概念。

最後,教師和同學一起概括出參照物的概念、參照物選擇的方法及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等知識。這一節課整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之中,學習效率很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處:

由於受課堂時間的限制,對於相對性的討論沒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認識還不夠。在熱鬧的討論之後,沒能給學生一定的靜思時間,讓學生重新理解這一問題和知識點。在學生的作業中仍然發現參照物選擇不明,判斷錯誤的現象。

運動和力《運動的描述》教學反思5

基於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科學哲學發展而來的概念轉變理論,對於當前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相關研究表明,學生的概念學習是一個發展過程,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在這個過程中佔據重要的影響。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物理概念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應該依靠學生頭腦中原有的前科學概念,通過概念的轉變,形成科學概念,但目前運用概念轉變對高中物理教學進行教學設計還很少見到。

我在教學過程設計中,主要採取“問題情境引入、探測已有概念、產生認知衝突、解構迷思概念和建構科學概念、形成新的認知平衡”的概念轉變教學策略。整節教學內容是“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注:人教版教材本節的內容安排是“座標與座標的變化量”、“速度”、“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

對於“速度”這一內容,具體的設計思路是:通過問題情境引入“速度”的學習任務;通過學生完成的關於“速度”的概念圖和二段式測驗情況來探測學生已有概念;呈現問題情境和小組討論促進學生產生認知衝突;以學生的前概念為切入點,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衝突,對已有的概念產生不滿,教師在此基礎上解構迷思概念,所謂“迷思概念”就是頭腦中存在的與科學概念不一致的認識。通過有效策略引導學生解決認知衝突,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進而結合前面所學知識引導學生辨析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最後通過課堂形成性練習促進學生形成新的認知平衡,完成概念轉變。

對於“運動快慢的描述——— 速度”這節課而言,概念轉變的教學策略與其他教學策略相比具有很強的優越性。整節課是在充分探測學生已有概念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產生認知衝突,進而運用解決認知衝突的策略幫助學生解決認知衝突,解構迷思概念,完成由迷思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高中物理關於速度的科學定義並不是強制性地灌輸給學生,而是在概念轉變的教學過程中逐漸被學生欣然接受,因而整節課的重點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