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古典詩詞的個性化解讀與教學(教師中心稿)

來源:才華庫 2.93W

例談古典詩詞的個性化解讀與教學

例談古典詩詞的個性化解讀與教學(教師中心稿)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楊店中學    彭輕友

古典詩詞的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筆者以前曾聽過一些古典詩詞教學的公開課,雖然老師們在處理文字和結構課堂上頗具匠心,有的甚至能夠做到“別開生面”,但很多人還是偏重於對“微言大意”的闡發,終究未能走出“教參”定義和“灌輸”窠臼。實施新課標以來,經許多教育專家的極力倡導,誦讀在古詩詞教學中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注重積累、品味和涵泳,成為課堂教學中的新亮點。然而客觀地說,目前的古典詩詞課堂教學的狀況總體上看還不夠成熟,仍存在著教學內容不豐富和教學方式過於簡單化的缺陷。而對於“讀”的片面理解,甚至還導致了過淺和過濫的“滿堂讀”的誤區。

從2003年開始,湖北省孝感市教科所在全市開展中學語文“讀寫說”綜合教改課題實驗,為古典詩詞的課堂教學開闢了新的天地。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實踐“讀寫說”課堂教學模式的意義在於:其一,對教學環節進行重組和優化,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探索古典詩詞內涵的興趣。其二,使課堂教學空間更加開放,突出了學生主體,便於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對古典詩詞進行個性化解讀。後者具有更為重要的價值。《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落實到古典詩詞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樹立全面的學生觀、全新的課程觀,不僅自己具有開放的思維,對文字有深入而獨到的見解,而且能夠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去調動學生對詩詞的感受、理解和體驗,訓練他們的個性化表達,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從而享受到審美樂趣。

筆者在實施“讀寫說”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古典詩詞的個性化解讀和教學作過一些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以詩譯詩,重造詩詞意境,充分感受精美語言。

以前教學古典詩詞,比較流行“翻譯”、“改寫”等做法,目的是讓學生充分理解詩詞內容,有一定的效果。但這種做法,大多是把古典詩詞變成了大白話,其原有的節奏、韻味、意境全失;學生所“理解”了的,是一個早已面目全非的“意思”。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以詩譯詩”的做法,不僅克服了以上缺點,部分地保持了詩詞的“原味”,而且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興趣,也為現代詩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以詩譯詩,有兩個層次,一是保持原詩的句子數量和基本結構,只作部分的擴充,押與原詩大致相同的韻。初學譯詩時可以採用這種形式。二是隻忠實於原詩的構思和基本內容,在句子數量、結構、押韻等方面根據需要可以有較大變動,不拘一格。如《詩經蒹葭》的第一節,可譯為“七言詩”:

 

河邊蘆荻青蒼蒼,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兒何處尋,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險又長;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人在水中央。

 

也可譯為“自由體”:(瓊瑤《在水一方》)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願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

我願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卻見依稀彷彿,她在水的中央。

再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一首七言絕句,可以“擴充”為長四節的“現代詩”,一詠三嘆,妙不可言:

 

楊花飄落的暮春時節,

我聽見了杜鵑的哭泣,

可是我的冰清玉潔的朋友啊,

你在哪裡?

你是否已離開那京城,

在悽風苦雨裡,

懷抱無限的憂傷,

遠涉五溪?

請你,也把我的心帶走吧!

如果不能,就交給明月,

讓他相伴著我,

也永遠相伴著你。

讓明月相伴你到遙遠的夜郎,

再給我捎帶來你平安的訊息。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是一首古風體長詩,筆者在教學時也讓學生嘗試著譯詩並大聲吟誦。學生們作“登樓長嘯”狀,興味昂然。錄其一如下:

 

多少個昨天,已棄我而去,

棄我而去的,已不可以挽留;

多少個今天,讓我煩亂,

讓我煩亂的,是綿延無盡的憂愁。

萬里長風中,

看,一群群秋雁在高飛!

讓我們開懷暢飲吧,

登上這高不勝寒的謝朓樓。

也曾記得蓬萊的文章,

也曾記得建安的風流,

還有這高樓的作者,

他是那樣的清新雋秀!

你和我,不也一樣?

不也一樣的胸懷偉業,

不也一樣的壯心難酬,

簡直要高飛上九天,

去和月亮牽手!

而現在,愁緒包圍了我,

弱水般的刀斬不絕的長流,

縱然有美酒相伴,

又如何銷蝕得了這滿心的煩憂!

人生是不稱意的,

圓滿只在夢中留駐。

也許明朝,

漂泊的我,散發披肩,

只駕著一葉扁舟。

 

 

二、發揮想象,再現創作情景,深入詩人內心世界。

張曉風的一篇《不朽的失眠》,將張繼的《楓橋夜泊》詮釋得淋漓盡致。這種通過想象,再現詩人創作情景的方法,也是個性化解讀古典詩詞的有效形式。以這種方式闡述詩意,既要掌握豐富的背景知識,又要能夠深入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此外還要有較強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古典詩詞的活動。下面是筆者指導學生對《泊秦淮》創作情景的闡述。

夜半客船

孤月高掛,幾顆寒星偶爾閃動。皎潔的月光灑向秦淮河,水面上粼粼的波光一片。

這時,一葉輕舟從遠處悠然飄來。客船上,一中年男子手持酒杯走出船蓬,欣賞明月。只見他,憔悴的臉上帶了些醉意。他就是杜牧。天上的孤月似乎對杜牧情有獨鍾,將明麗的月色盡情揮灑,把他的身影拉長在水面上。

客船悠悠行駛,轉入一條更寬廣的河道。

忽然間,一陣陣優美的歌聲飄然而至,為寂寞的夜空添了幾縷情調。杜牧不禁抬頭眺望。岸上是一個小鎮,酒肆林立。雖已是深夜,仍然燈火通明。此時,依稀聽出唱歌的女子換了曲牌,一陣頹靡的歌聲傳進了他的耳朵。

船伕問杜牧:“客官,您聽得出這是什麼曲嗎?”

 “陳後主作的《後庭花》!”杜牧冷冷地答道。他猛地將杯中烈酒灌下肚去,酒的辛辣味道直刺腸肚。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暗自道:“亡國之音!”

他再次向酒樓望去時,卻見十來個身著華貴衣服的酒客,有的搖頭晃腦,有的眯縫著眼睛,正在用心欣賞那曲子。這情景,讓他很不好受。他想到了十多年前的安史之亂,想到了現今的藩鎮割據。想到了朝廷的腐敗……他想了很多很多。

望著那些借歌聲助酒興的人們,杜牧不禁怒火中燒。他大呼道:“國之將亡,怎能尋歡作樂!”並把手中酒杯投入了河中。那酒杯在水中泛起了幾圈波紋,慢慢散開,消失在無邊的黑暗中……

他似乎有所感悟,來了詩情。他步入船艙,藉著油燈的微光,鋪開宣紙,壓上鎮石,飽蘸濃墨,邊寫邊吟: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寫完之後,他仍心緒難寧,又走上了船頭,抬頭仰望著那皎潔的月光。他緩緩地嘆息著:“國之將亡……欲哭無淚啊!”

他的船終於消失在蒼茫的水霧中了。

幾年以後,唐王朝滅亡了,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在歷史的滄桑鉅變中,人們記住了一位偉大詩人的名字。

三、邊讀邊說,真誠悟對作者,實現學生文字對話。

著名特級教師餘映潮在其執教的古典詩詞演示課中,把“說讀”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步驟,並提出“發揮想象,飛揚神思”的要求。在實踐“讀寫說”課堂教學時,廣大教師都把“說”作為“拓展延伸”的教學環節。新課程理念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文字、教師、學生、及多媒體課件等都屬於課程資源,語文教學要在諸因素的互動中展開。要實現這些互動,首要的還是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說讀”古典詩詞,就是要實現學生和作者、文字之間的對話交流。

從形式上講,“說詩”有以下兩點要求:其一,面對詩人說話,用第二人稱,直接地說;其二,可以想象合理的情節。以下是筆者在執教《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時引導學生“說詩”的課堂實錄。

生1:啊,詩人,你是否聽說了王昌齡左遷龍標的'訊息?他是你的朋友,你是否為他感到特別傷心?

生2:詩人啊,楊花落盡,杜鵑啼鳴,在這樣一個暮春時節,你的朋友遠離了你,從此相見無期,你將怎樣表達你對他的心意?

生3:詩人啊,王昌齡是一個多好的人啊。他曾經寫了一首詩,表達他的內心,“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樣一個冰清玉潔的人,竟然受到權貴的詆譭,真叫人不平!

生4:詩人啊,你為什麼要託付明月,是因為“明月千里寄相思”嗎?

生5:啊,詩人,從此以後有明月相照,你和朋友都不再孤單了。這真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啊!詩人啊,祝你們的友誼天長地久。

生6:詩人啊,你也要放開朗些,有朝一日,你和朋友一定能夠相聚一堂。

再比如教學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時學生“說詩”的課堂實錄:

生1:詩人啊,相見難,離別更難。在這無力的東風中,百花凋零,叫你怎能不感傷呢?

生2:詩人啊,你和家人分別這麼長時間了,千里迢迢,山重水複,你真是飽嘗了思念之苦啊!

生3:啊,詩人,你看這春蠶咀嚼著桑葉,它吐出的絲又細又長,到死方休,這多麼像你對家人的思念啊,日子越久,思念越長!

生4:啊,詩人,你看這蠟燭,在風中飄搖,越燒越短。它也懂得相思,懂得流淚麼?

生5:啊,詩人,你在想你的妻子麼?你的妻子也在想你呀!她每天清早起床,對著鏡子梳妝的時候,看到自己都變老了,多麼傷心啊!可是她還在替你擔心,怕你受了風寒,叫你多穿點衣服。你的妻子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啊!

生6:詩人啊,你看那飛過天空的青鳥,它是懂得你的心的。何不修書一封,讓它帶去你的祝福呢?

四、類比創作,訓練讀寫能力,拓展作品內外空間。

中學生是否具有創作詩歌的能力?早年洪鎮濤先生在深圳市寶安區進行“學習語言”教改實驗時,曾經讓國小生模仿寫作絕句、律詩等古體詩詞,非常成功。由此看來,讓學生在學習古典詩詞時進行簡單的創作,也可以成為個性化解讀的一種方式。這種創作,可以尋求不同的角度上的“類似”,如語言上的,意境上的,情感上的,表現手法上的等等。

在執教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筆者也曾引導學生進行這樣拓展思維空間的詩歌創作。下面是學生用現代詩的形式創作的一首《對月》。

 

對  月

怎樣才能讀懂你

也把這人世的聚散看透

你的淒寒的清輝

是否記下了

千年舞者的衣袖

在你弧形的身影后

是誰在嘆息停留

自從踏上你的相思

就不再遙望

日子的盡頭

什麼時候

你的搖曳無定的臉龐

化作一顆

南國的紅豆

夜也無聲

聽你我在耳邊訴說哀愁 

   

再比如在學習了李白的一些詩歌以後,學生們很有感觸。有學生用自由體的形式創作出這樣的詩歌:

 

李白的年代

我回想起李白的年代

詩歌不被複制

不被盜竊

詩人露宿曠野

像鳥兒一樣

自由地飛過河谷和山林

那時的詩人是真正的歌者

他站在雲端豪飲

斗酒詩百篇

星宇和大地在伴唱著

它們是最合格的讀者

權勢被放逐在陰溼地窖

瞪著充血的雙眼

卻看不見,也聽不見

天空中潑灑瓊漿的雷霆

所有的

高貴和卑賤的生靈

啜飲著詩的甘霖

漲紅著醉醺醺的臉頰

向天空膜拜

如同面對聖者

如今已不是李白的年代了

地窖的門打開了

詩歌被隱去

黑幕升起

人們有了新的膜拜

更瘋狂,更劇烈

又如同面對聖者

當他們都有了新的膜拜

我仍然孤獨地露宿曠野

鳥兒一般地

默默地回想著李白的年代

 

古典詩詞的教學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領域,值得探討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古典詩詞課堂教學體系,需要廣大語文教師共同努力。以上淺見,只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得出的一點經驗,在此不揣淺陋,敷衍成文,以就教於大方之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