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商君列傳閱讀答案

來源:才華庫 1.86W

篇一:

史記商君列傳閱讀答案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暢)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悅之耳。”以衛鞅為左庶子,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五,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

衛鞅說孝公伐魏,孝公以為然,使衛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人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節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閱讀題目】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語數日不厭 厭:討厭、厭惡 B.軍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對峙

C.吾始與公子歡 歡:友好,交好 D.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

2、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說明商鞅“刻薄”的一組是( )

①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悅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③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⑥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邊城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商鞅年輕時就研究刑名之學,後來他從魏國到秦國求見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勸說孝公效仿帝王之道無效後,轉而勸孝公富國強兵以成霸業,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顯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為使法令順利推行,商鞅採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設法表明法令決不虛言,繼而又在推行受阻後,將阻撓變法的權貴們嚴加懲處,從而贏得了百姓們的擁護。

C.商鞅率軍攻打魏國,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卻埋伏下武士,在宴飲之時襲擊並俘虜了公子卬,趁機打敗了魏軍。

D.秦孝公死後,惠王即位,公子虔一夥告發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對他旋以車裂的酷刑,並滅了他的全家。

4、把第I卷文言言語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5分)

譯:

(2)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5分)

譯:

【參考答案】

1、A (厭:滿足)

2、C (①說明商鞅善於揣摩君王的心理,進而迎合,為人圓滑,④說明商鞅言而有信)

3、B (“阻撓變法的權貴們”錯,“百姓們的擁護”錯,“秦人皆趨令”實是威權之下的保身之舉)

4、翻譯(10分)

(1)新法在民間施行了一週年,泰國的百姓到國都訴說新法不利的數以千計。(“行”、“期”、“之”譯對各1分,全句通順2分)

(2)我曾經讀過商君的著作《開塞》、《耕戰》,內容與他本人的所作所為相似。終於他在秦國留下了一個謀反的惡名,這是有緣由的呀!(“卒”、“惡”、“以”譯對各1分,全句通順2分)。

篇二:

孝公既用衛鞅①,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家給人足,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居三年,作為築冀闕宮庭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②於孝公,諸侯畢賀。秦封之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趙良②見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則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勸秦王顯巖穴之士,養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商君弗從。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

(《史記?商君列傳》節選)

[注]①衛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兩地十五個都邑而故名。

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餘之肉;“致胙”,天子尊顯諸侯的儀式。

③趙良:秦國隱士。

【閱讀題目】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

A.而循禮者不足多 多:稱讚,讚揚。

B.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 捐:捐獻,獻出。

C.何不歸十五都 歸:迴歸,回到。

D.弗受,遂內秦 內:通“納”,接納,收容。

5.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商鞅堅決變法的一組是 ( )

①反古者不可非。 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

③為田開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復犯約,劓之。

⑤寵秦國之教。 ⑥勸秦王顯巖穴之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孝公想變更法度,但又心存顧慮,商鞅援引古時正反兩方面的事例進行論證,堅定了孝公的決心,於是孝公下令變法。

B.變法初期遇到來自上下兩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變法取得成功之後,先前反對變法的天子.諸侯.平民都改變了態度,對商鞅表示嘉許.祝賀.滿意。

C.商鞅變法得罪了很多權貴,趙良指明商鞅處境危險,孝公一死,禍即及身,勸他不要貪戀富貴.權勢,而應棄爵歸田,以避禍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於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陷入困境,沒有辦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7.用給(1)斷句,把(2)(3)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治 世 不 一 道 便 國 不 法 古 故 湯 武 不 循 古 而 王 夏 殷不 易 禮 而 亡(3分)

(2)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4分)

(3)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3分)

閱讀答案

4.A(B.句中的“捐”應為“捨棄.拋棄”之意,“捐賓客”,意謂“去世”;C.句中的“歸”應為“歸還”之意;D.句中的“內”應為“送回”之意)

5.D(③是實施新法;⑤是趙良認為商君過於熱衷掌大權;⑥是讓商君多勸秦王招賢納士。這些都與“堅決變法”無關)

6.B(文中沒說天子.諸侯“反對變法”,且天子嘉許.諸侯祝賀的物件是孝公,而不是商鞅)

7.(1)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

(2)新法令在國民中推行了一週年,秦國百姓中到京師訴說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來統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