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滕文公上》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來源:才華庫 1.16W

滕文公上選自《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下面是關於《孟子·滕文公上》閱讀答案原文翻譯,快來看看吧!

關於《孟子·滕文公上》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孟子·滕文公上》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原文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蓆以為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力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放勳(堯的號)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上》)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願受一廛而為氓 百姓

B、舉舜而敷治焉 選撥

C、治於人者食人 供養

D、不為厲陶冶 鼓勵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獨可耕且為與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B、如必自為而後用之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C、盡棄其學而學焉 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D、許子以釜甑爨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6、對文章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許行等農家學派的主張是解決剝削與反剝削,壓迫與反壓迫的辦法。他們不但從理論上這樣認為,而且還身體力行到滕國為氓,衣褐,捆屨織蓆以為食。

B、許行的學術在當時影響很大,連儒學弟子陳相也和其兄弟陳辛從宋國趕來滕國做了許行的門徒,願棄自己的儒學而向許行學習。

C、陳相見孟子時表明了自己對許行靠編鞋織蓆為生親自從事農業勞動很讚許,並且他還認為滕國的國君使百姓困苦來養肥自己,算不上賢明之君。

D、本段文字型現孟子散文善於論辯的特徵,多用反詰句和排比句。反詰句不直接說出正面結論,讓對方思而得之,更有啟發誘導力量。排比句使句式整齊,表達有氣勢。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自養也,惡得賢!(3分)

(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4分)

(3)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3分)

參考答案

4、D

5、B

6、C【“滕國的國君使百姓困苦來養肥自己,算不上賢明。”是陳相轉訴許行的話,不是他自己講的。】

7、翻譯:

(1)滕國有的是糧倉和收藏財物布帛的倉庫,那麼這就是使百姓困苦來養肥自己,哪裡算得上賢明之君呢!

(2)使用腦力的人統治別人,使用體力的人被人統治;被人統治的人供養別人,統治別人的人被人供養,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3)使百姓勤勞,使他們歸附,使他們正直,幫助他們,使他們得到向善之心,又隨著救濟他們,對他們施加恩惠。

文言文翻譯

有個研究神農學說的人許行,從楚國來到滕國,走到門前稟告滕文公說:“遠方的人,聽說您實行仁政,願意接受一處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給了他住所。他的門徒幾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編鞋織蓆為生。

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的弟弟陳辛,背了農具耒和耜從宋國來到滕國,對膝文公說:“聽說您實行聖人的政治主張,這也算是聖人了,我們願意做聖人的百姓。”

陳相見到許行後非常高興,完全放棄了他原來所學的東西而向許行學習。陳相來見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道:“滕國的國君,的確是賢德的君主;雖然這樣,還沒聽到治國的真道理。賢君應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飯,一面治理天下。現在,滕國有的是糧倉和收藏財物布帛的倉庫,那麼這就是使百姓困苦來養肥自己,哪裡算得上賢呢!”

孟子問道:“許子一定要自己種莊稼然後才吃飯嗎?”陳相說:“對。”孟子說:“許子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後才穿衣服嗎?”陳相說:“不,許子穿未經紡織的粗麻布衣。”孟子說:“許子戴帽子嗎?”陳相說:“戴帽子。”孟子說:“戴什麼帽子?”陳相說:“戴生絹做的帽子。”孟子說:“自己織的嗎?”陳相說:“不,用糧食換的。”孟子說:“許子為什麼不自己織呢?”陳相說:“對耕種有妨礙。”孟子說:“許子用鐵鍋瓦甑做飯、用鐵製農具耕種嗎?”陳相說:“對。”孟子說:“是自己製造的嗎?”陳相說:“不,用糧食換的。”

孟子說:“用糧食換農具炊具不算損害了陶匠鐵匠;陶匠鐵匠也是用他們的農具炊具換糧食,難道能算是損害了農夫嗎?再說許子為什麼不自己燒陶鍊鐵,使得一切東西都是從自己家裡拿來用呢?為什麼忙忙碌碌地同各種工匠進行交換呢?為什麼許子這樣地不怕麻煩呢?”

陳相說:“各種工匠的活兒本來就不可能又種地又兼著幹。”孟子說;“這樣說來,那麼治理天下難道就可以又種地又兼著幹嗎?有做官的人乾的事,有當百姓的人乾的事。況且一個人的生活,各種工匠製造的東西都要具備,如果一定要自己製造然後才用,這是帶著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寧。所以說:有的人使用腦力,有的人使用體力。使用腦力的`人統治別人,使用體力的人被人統治;被人統治的人供養別人,統治別人的人被人供養,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當唐堯的時候,天下還沒有平定。大水亂流,到處氾濫。草木生長茂盛,禽獸大量繁殖,五穀都不成熟,野獸威脅人們。鳥獸所走的道路,遍佈在中原地帶。唐堯暗自為此擔憂,選撥舜來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燒山野沼澤地帶的草木,野獸就逃避躲藏起來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導濟水、漯水,讓它們流入海中;掘通妝水、漢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讓它們流入長江。這樣一來,中原地帶才能夠耕種並收穫糧食。當這個時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經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即使想要耕種,行嗎?”

后稷教導百姓耕種收割,種植莊稼,莊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關於做人的道理,單是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卻沒有教化,便和禽獸近似了。唐堯又為此擔憂,派契做司徒,把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關係的道理教給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婦之間有內外之別,長幼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唐堯說:‘使百姓勤勞,使他們歸附,使他們正直,幫助他們,使他們得到向善之心,又隨著救濟他們,對他們施加恩惠。’唐堯為百姓這樣擔憂,還有空閒去耕種嗎?”

《孟子·滕文公上》賞析

【原文】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譯文】

滕文公還是太子的時候,要到楚國去,經過家國時拜訪了孟子。孟子給他講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話題不離堯舜。

太子從楚國回來,又來拜訪孟子。孟子說:“太子不相信我的話嗎?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脫對齊景公說:‘他是一個男子漢,我也是一個男子漢,我為什麼怕他呢?’顏淵說:‘舜是什麼人,我是什麼人,有作為的人也會像他那樣。’公明儀說:‘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難道會欺騙我嗎?’現在的滕國,假如把疆土截長補短也有將近方圓五十里吧。還可以治理成一個好國家。《尚書》說‘如果藥不能使人頭昏眼花,那病是不會痊癒的。’”

【註釋】

(1)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書常通用。

(2)成規:齊國的勇士。

(3)公明儀:人名,複姓公明,名儀,魯國賢人,曾子學生

(4)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5)瘳(Chou):病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