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波王蒙閱讀答案

來源:才華庫 1.97W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大家都瞭解王蒙箏波的閱讀答案嗎?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箏波王蒙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箏波王蒙閱讀答案

  箏波

  王 蒙

一個綠光耀眼的湖。為什麼叫琵琶湖?這裡並沒有琵琶的鏗鏘與機敏,也不像琵琶那樣衝動。如果由他來起名,他願稱它為“箏湖”,俯瞰湖,確實像一個箏,即使不太像,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箏。這含情脈脈的湖的漣漪,多像孤獨而又連綿的箏的聲波。

為了起草一個重要的報告,他已經在湖畔旅社住了好多天了。他已經40多歲了,他已經起草過許多報告了。少年時候,他曾夢想成為詩人,成為小說家,成為中國的屠格涅夫。時到今日,一想起《貴族之家》和《前夜》,他的心還要怦怦地跳。

從他起草的報告裡是很難看出屠格涅夫的。“在……下”,“我們必須……”,“任何對於……的背離,都是錯誤的”……他現在習慣的是這樣的文體,按統一口徑。只有最細心的文體家,才能從他起草的報告的修辭的講究與邏輯的縝密中看出他的才能來。然而,這樣的報告是必要的,總不能開什麼大會的時候都由領導同志朗誦一段屠格涅夫體的抒情散文。

所以,他專心致志地起草他的報告。他在小餐廳吃飯。在小餐廳吃飯的人並不多。這一天,對面桌子上坐了一位婦女,他覺得這位女同志一坐下來便向他甜甜地一笑。連續三天過去了,每天三頓飯,女同志與他相對吃飯已經有九次了,至少也向他笑了九次。她衣著大方,神態雍容。其實她已經很年長了,然而乍一看,仍然是那麼幽雅和溫存,生命還在她的身上大放光芒。他得知,原來這就是大翻譯家、外國文學專家謝琳。他為之傾倒的那些屠格涅夫的著作,都經她的轉述。他早就知道這個名字了,卻一直無緣見她。當謝琳向他微笑的時候,他不由得也報以禮貌的微笑。吃每頓飯的時候,兩個人都這樣互相笑一下,然後誰也不搭理誰,他覺得不自然。

他是11歲開始讀謝琳翻譯的作品的,可以估計,如今謝琳大概快要60歲了,如果不是比60更多。然而她仍然那樣堂皇而且矜持,讓我們姑且不說美麗不美麗。這實在使人驚歎。

他決定與謝琳攀談。為什麼要失之交臂?為什麼不更加熱情一點回應人家的微笑?人家是前輩,又是女同志,沒有等待人家俯就的道理。由於寫報告累,這一天飯前,他在湖邊散了一會兒步。湖水的炫目的綠光,引動了他的某種情緒。他準備去告訴謝琳:“我從小就愛讀您翻譯的書。在我的心中,您和屠格涅夫差不多是一個人。我現在就在您所在的S市市委辦公廳工作。”不,不必提市委辦公廳,他轉念又想。

就在他這樣津津有味地想著的時候,沒想到對面謝琳走來了,從湖光和樹影裡走來了。謝琳像通常那樣,在距離他六七米的時候便展示她那高貴而又親切的笑容。

箏的幾條弦同時顫響了,也許還有琵琶。綠光閃爍著。

“您好——”他向前趕了兩步,向謝琳招呼道。

他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還沒有來得及伸出手來。這是很奇怪的,就在他走近謝琳的一剎那,他立即發現謝琳的`眼光里根本沒有他,謝琳只是在看湖,對著湖微笑。微笑只不過是謝琳的儀表的一部分。最令人驚異的是,甚至當他走近去叫一聲“您好”的時候,謝琳臉上的笑容並沒有消失,甚至於謝琳還應答著他的問好,把頭那樣微微地略點了一下,如果不用高速攝像機把她的這個動作錄製下來再慢慢地放幾遍,他無法斷定謝琳是否真的略點了一下頭,但與此同時,他分明看到了謝琳眼睛裡的迴避、煩亂,也許還有厭惡的神色。她顯然不想與陌生人隨便搭話。何況他身上沒有任何出眾動人之處,他的外表是這樣平凡,與謝琳相比,或者可以說是寒磣。

他沒有覺得受辱,只是覺得慚愧,他還是太不瞭解這些高階知識分子了。謝琳的微笑,既是親切,更是驕矜;既是裝飾,也是盔胄。還有她那似有似無的微笑點頭及點頭中的煩亂……無怪乎她譯的屠格涅夫著作是那樣傳神呢。

不過在一年以後,在提拔中青年幹部的時代潮流中,他被選定為S市市委分管文教工作的書記。就職不久,趕上一個節日,這裡召集了一個文藝界知名人士的茶話會,按每人四塊錢的標準,每個桌上擺著清茶、水果、點心、花生米。

來了許多他素來敬重的頭面人物,謝琳也來了,還是那樣莊重而又親切。他在茶話會上致了詞,比他熟悉的“報告”要活潑一些,比他過去熟悉的屠格涅夫要乾巴一些。他的致詞引起一片鼓掌聲。    致詞以後,大家喝茶,交談。他非常注意全面照顧會場,與這個點點頭,與那個握握手,這兒笑笑,那兒說說。他的樣子輕鬆如意,也多少有一點風度了。其實,既緊張又疲勞。

最後才發現他身後似乎站著一個人,他一回頭,原來是謝琳,容光煥發、微笑不已的謝琳。他連忙站起來:“謝琳同志,您好,我……”

他仍然沒有來得及說出一年前在琵琶湖邊想說的話。因為謝琳同志已經熱情地握住了他的手,而且非常謙恭有禮地甚至有點討好地說:“請今後多指導……”

然後,謝琳同志走了,仍然是風度翩翩。箏弦好像又響起來了。“她大概根本沒有認出我來。”他想。他定定神,為同桌的幾位前輩續茶水。

問題:

(1)小說的題目“箏波”有哪些含意?請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2)文中畫線的一段話(第2段)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3)謝琳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這個人物具有怎樣的代表性?請簡要分析。

(4)小說中寫到了“他”,一個由辦公廳祕書提拔為市委主管文教工作的書記的人,也寫到了謝琳,一個翻譯家,他們誰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呢?請加以探究。

【答案】

1.觀點一:使小說的主題思想深刻、豐厚。

①取材於“洗澡”這樣的日常小事,表現當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過“洗澡”引起的故事,體現作者對社會和人際關係變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觸發的人物深層的心理波瀾,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複雜,表現作者對某種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審視。

觀點二:使小說的結構藝術精巧、高明。

①以“洗澡”作為全文的結構線索,似拙實巧,俗中見雅,以小見大;②用“洗澡”穿針引線,使小說中兩個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聯絡自然,轉換自如;③以“洗澡”作結,畫龍點睛,一語雙關,平中見奇,含蓄而有餘味。

觀點三:使小說的象徵意蘊含蓄、多元。

①以“洗澡”為紐帶,通過對人物言行與心理錯位冷靜而有控制的敘述,使象徵手法深藏不露,結尾一語雙關,畫龍點睛;②小說人物都沒有姓名,有助於啟發讀者體悟“洗澡”的象徵性;③象徵意蘊立體多元,“洗澡”內含的反思意味層次豐富,針對面廣。

解析 注意觀點要明確,論述合理充分,不要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種觀點進行探究即可。

2.(1)作者是通過場景擷取、人物塑造、對話描寫方面來表現的,如:年廂裡“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老婦人神智不清不停地數著“一,二,三”;老兵述說三個兒子戰死,輪到自己上前線,得把孩子母親送進瘋人院,以此凸現戰爭對人的殘酷摧殘的悲劇,令人震撼。

解析 一要闡述藝術特徵,二要結合小說舉例說明。

(2)①高超的藝術概括力。創造性地運用空白敘述,戰爭及老兵家悲慘遭遇都被其推到故事背面,語言有張力。

②情節處理匠心獨運。整篇小說沒有具體的情節,只一個橫截面,悲劇都在車廂裡呈現;結尾出乎意料又震撼人心。

③人物刻畫極具功力。勾畫寥寥卻將人物的性格凸出。隱忍的老兵,瘋了的老婦人,不諳世事的小姑娘,善良的老頭,每個人物都躍然紙上。

解析 注意題幹提示的探究角度。

3.(1)①第一次,烘托環境,展開情節;②第二次,渲染氣氛,轉換情節。

解析 回答這個問題,應從全文著眼,弄清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答案要有條理、清晰。

(2)①使得情節真實可信。深厚的友誼使得鮑勃和吉米·維爾斯遵守諾言,兩人都在二十年之後來到約定地方相會;深厚的友誼使得鮑勃準備在朋友未能準時趕到的情況下繼續等待半個小時,這也為便衣警察的趕到贏得了時間。

②有助於塑造人物形象。吉米·維爾斯要抓捕的通緝犯竟然是自己最好的老朋友,兩人之間的友情越是純潔、深厚,友情與法理的衝突就越是激烈,最後吉米·維爾斯的選擇就越顯得可貴,一個不徇私情的好警察形象躍然紙上。

(3)①沉著冷靜:他本是來赴約的,但發現鮑勃的特徵與通緝犯相符時便不露聲色地委託同事完成抓捕任務。

②不徇私情:在情與法之間選擇了割捨友情、依法辦事。

③尊重朋友:在確保通緝犯不會逃跑的前提下,不忍心親自逮捕朋友,而是選擇了讓朋友避免尷尬的方式解決問題。

(4)意想不到:一是貌似很有錢、混得不錯的主人公鮑勃竟是個被通緝的罪犯,二是那個看似邂逅的警察竟是他翹首以盼的好朋友,三是期待中的老友聚首變成了警察對逃犯的逮捕。

情理之中:一是環境昏暗,鮑勃有可能認不出二十年前的老朋友成了警察,也可能錯認陌生人為老朋友,所以沒有逃跑而最終被拘捕。二是吉米·維爾斯在暗處,而鮑勃在燈光下,隨後還劃火柴點菸,這樣吉米·維爾斯得以先看清鮑勃的相貌;加之吉米·維爾斯的警察身份使他對通緝犯比較警覺,因而能夠在發現之後先發制人。三是高個子男人其實就是便衣警察,他把衣領向上翻著,並且蓋到耳朵,這是為了避免被鮑勃識破。他也因此順利地捕獲了通緝犯。四是“實在不容易啊!這些年來,我一直不得不東奔西跑”等已經為文末揭祕鮑勃的身份埋下伏筆。

4.(1)①把湖想象成一個箏,把湖水的漣漪想象成箏的聲波,一方面突出了“他”的文人氣質,一方面也暗示出時代的變化和他個人情緒的波動。②箏波具有烘托作用,“他”在湖邊散步,見到謝琳要與之攀談時,“箏的幾條弦同時顫響了”,烘托出“他”激動的心情。結尾又用“箏弦好像又響起來了”,照應前文,烘托人物的內心世界。③箏波具有象徵意義,“他”的由下而上地位的變化,時代的變化,謝琳由那樣理解屠格涅夫而卻變得那樣不脫俗,都是一種波動。

(2)①交代了“他”的身份,是一個40多歲起草過很多報告的人,②說明了“他”少年時期的夢想被現在寫報告的現實代替了,③為後文“他”見到翻譯家謝琳以及其他活動埋下伏筆(預作鋪墊)。

(3)第一問:①對人態度和藹,以微笑待人,讓人感到親切;②舉止神態雍容大方,對人持一種堂皇而矜持的態度;③有一種自我保護意識,不願和人多接觸,也不願得罪任何人。第二問:她代表了那個時期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那種社會環境下的為人處世的態度。

(4)開放性題目,自圓其說即可。提示:評判一個人物是否是小說主人公,要看其是否是作品主題思想的集中體現者。示例:“他”不是小說的主人公,“他”只是一個起線索作用的人物,或者說主要人物,而主人公是謝琳,她是一個驕矜、虛偽、自私的市儈,她孤芳自賞、前倨後恭,簡直就是屠格涅夫筆下貴夫人的變種,是封建等級觀念在新時代的畸形胎兒。從她身上揭示了小說的主題:知識如何淪落為權力的奴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