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文(通用15篇)

來源:才華庫 1.51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作文(通用1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作文(通用15篇)

端午節作文1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相關儀式,來紀念這一特別的日子。

端午節的來歷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據記載,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卻無能無力,他心如刀割,於五月初五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到汩羅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船在江裡打撈屈原的屍體。百姓又害怕江中的魚、蝦、蟹吃屈原的真身就把飯糰等食物扔進江中。後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我們北方沒有龍舟可賽,但喝酒,吃米糕,吃粽子的習俗還是有的。每年五月初五,人們總要包粽子,做米糕,炸油餅。孩子們在這一天最高興,因為米糕,粽子一年裡是不多吃的。老人們對這一節日,是一定不會馬虎的。孩子們也常唸叨,什麼時候過端午節,幾時才能吃粽子、米糕,那份感情,那份期盼是那樣真切。

包粽子,做米糕一般在農曆五月初四的晚上。米糕,粽子不容易熟,要煮一夜。孩子們總是在期盼中進入夢鄉。第二天一早,孩子們端著米糕,拿著粽子一邊吃一邊談論誰家的粽子、米糕好吃,誰的媽媽的手藝好,那情景真讓人羨慕。

我總是期盼端午節的到來,為那香甜誘人的米糕著迷。

端午節作文2

小小的粽子有四個尖尖的角,外面包裹著一層嫩葦葉,就像一個小孩兒穿著一件嫩綠的衣服似的。為了不讓葉子散開,人們包好粽子後,還在外面纏上一根細線。細細的線,像根腰帶似的,真有趣!

粽子是糯米做的,一粒粒飽滿的、雪白的糯米擠在一起,看上去很誘人。不過,要讓粽子好吃,餡也要好。那餡各種各樣,棗的、肉的、豆沙的……數也數不清。咬上一口,可真香啊!

每到端午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那麼,你知道為什麼要吃粽子嗎?告訴您吧,這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當時,他看見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了,可楚成王卻無動於衷。他多次直言上諫,可成王不但不聽勸,而且還把他流放在外。他悲痛萬分,寫下了《懷沙》這首詩:“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五月初五這一天,他悲壯地吟誦這首詩後,投江殉國了。人們怕魚把他的身體吃了,就包了粽子扔進江裡讓魚吃。

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每年端午節,人們都以吃粽子和賽龍舟來悼念屈原。

端午節作文3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賽龍舟、插艾草、吃粽子,進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今年我們迎來的,是第一個作為法定節日的端午節,在汶川地震帶來的傷痛未止的時候,很有必要過好這個節日,藉端午節可以驅邪避疫的寓意,護佑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早日擺脫災害,永遠平安。

端午節是一個正在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日。這和中國不斷加速的城市化程序有關。還有著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節日的娛樂化程度不夠。中國大多數的傳統文化節日,都曾有過它狂歡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於在這一天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驅毒鎮邪,帶孩子製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孩子節”、“娃娃節”,讓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可惜大人們對待傳統節日,也往往採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度,沒有上一輩的言傳身教。

由於紀念屈原說影響廣泛,使得端午節順理成章地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節”。但要想讓傳統節日在公眾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就要深入挖掘它質樸而美好的一面,並賦予它可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活力,吸引全民參與。

很多人表示“端午節,不就是吃粽子紀念屈原嗎?”在端午節到來時,多數人在記憶中只剩下吃粽子,端午的一些習俗已經遠去。

“其實我們已對傳統節日習俗出現了集體失憶症。”民俗學家趙書說,端午節其實是一個大節日,節日內容繁多。原來過節的時間是從五月七年級到初五,在少數地區還熱鬧到五月十三;包括祭祀供“五毒餅”和“玫瑰餅”;用葦葉包裹黃米小棗粽子;家家戶戶插艾蒿防瘟避災;身上配戴五彩絲線以祈福增壽;貼葫蘆花以避“五毒”;孩童到郊外玩“鬥百草”遊戲等。趙書認為,民間習俗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傳統文化的內涵,而今天的人們恰恰忽視了這些。

如何讓端午節煥發活力,不能簡單放假了事,應和相關的民俗組織一起,搭建營造節日氣氛、吸引群眾參與的平臺。相關組織應圍繞所在城市特點,舉行一些群體活動,比如賽龍舟,它成為端午節最顯眼的標誌行為,是因為它具備豐富的娛樂性和參與性。時間上的充足,

象徵意義上的提醒,會喚醒更多人關於端午節的文化記憶。不妨從今年開始,讓我們重新記憶端午節,讓它成為一個別人“搶不走、奪不去”的民族節日。

端午節作文4

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沒月有處五、十五,二十五三個五日,“端”是開始將每月第一個五日稱為端五。端午節也可以稱為“浴蘭節”和“地臘節”。

從古至今,一般端午節人們多要包粽子,並摘許多的葛藤掛在門口的兩旁。今天,奶奶買了許多粽子回來,說今天的午餐就吃粽子了!吃午餐是,每人拿到了一條粽子,這粽子是三角體的,外面是用幾片葦葉包成的,外形十分精緻,還用幾條繩子綁了起來,為了不讓葦葉掉下來。聞著看噴噴糯米味,讓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開啟粽子,趕緊用筷子夾了一塊,啊,味道還真不賴!

但是,在吃粽子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在公元278年前的愛國的偉大詩人——屈原。楚國在秦國在舉進攻中慘敗,秦國一舉攻進成都,大肆燒殺和搶奪,頃見大勢已去,便於五月五日抱著一塊石頭投入汩羅江。楚國人民聽到這個訊息,從四面八方趕到汩羅江邊,紛紛駕舟尋救,但還是未能找到他們心目中的愛國詩人——屈原,人民為了使讓他們尊敬的屈原的遺體不被惡吞食,人們就自發地做好粽子投入灑中供魚兒食用。

這還是我這麼正式地過端午節哩!

端午節作文5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還稱重午節、端午節。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為受人愛戴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因故投江自盡,於是老百姓自發地划著龍船去撈救他,還向江中拋撒粽子。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去咬屈原的遺體。後來每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為偉大的愛國詩人。

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侯,人們總是要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個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我想是想讓孩子們長命百歲吧!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怪不得一到端午節,奶奶就去菜市場買許多艾草和蒜泥,在中午12:00時放在太陽底下晒,說艾草、蒜泥能消毒,還在家中用艾草煮。我想:端午節的風俗可真多呀!

端午節作文6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想起這首歌,我就想起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端午節大家就包粽子,賽龍舟,和雄黃酒,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吃粽子和和雄黃酒……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科技在發達,時光在飛逝,但端午節吃粽子習俗不會變。它將在神州大地上永遠流傳下去,越來越盛。

端午節作文7

據醫藥文獻記載:"雄黃"又名石黃、雄精、薰黃、黃金石。它產自湖南、甘肅、雲南、四川等地;味苦、性溫、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內服。其中,最特別的是,雄黃雖可泡酒喝,但由於雄黃有腐蝕之力,所以一定要經醫生指示,並遵古法炮製的雄黃酒才能喝。

相傳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裡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人江中餵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人江裡,說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鬚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據說,這就是後來人們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那麼,為什麼雄黃酒能藥暈魚龍,魚龍為什麼怕雄黃呢?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晨屬龍,晨時正是群龍形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設雄黃酒以飲宴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塗在小孩耳、鼻、頭額和麵頰上,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之雄黃酒有毒

這些風俗裡滿含著人們平安過日子的願望,雄黃酒可以飲用嗎?不過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人體是極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黃酒塗在孩子的頭上、身上,也不可取。

由於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熱後經化學發應變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稱的砒霜,人飲用後即會中毒,毫不誇張地說喝雄黃酒實際上等於吃砒霜,所以千萬不要抱著僥倖的心理,想著能不能以雄黃酒之毒攻毒,或者只喝一點雄黃酒不會有事,這樣做都是很危險的。如果為了應端午節令,一定要用雄黃酒,可將其噴一點在牆角,驅驅夏日裡的毒蟲。

端午節作文8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劃旱龍舟的習慣。關於其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是XX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專案。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賽龍舟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端午節作文9

“五月五,粽飄香,插艾葉,掛荷包”。在無數孩子盼望中扳著指頭數了無數次後,端午節終於來了。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提起屈原,相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雖然屈原已經去世了很久,但是,我們應該學習他那愛國精神,這樣,才是真正讓他永遠活著!

有一種精神,是屈原精神,它可以讓我們的國家更為強大,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偉人。放眼全中國,雖有人不具備愛國情懷,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將屈原當作學習的榜樣,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了對祖國懷有深深的愛。從精神意義上來講,有沒有屈原這個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給我們這種屈原精神,這種愛國情懷!屈原留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有無數詩詞,還有他那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而在端午節與姐姐的嬉戲更是引發了我的思考。

在吃過了粽子以後,我和姐姐便壓不住孩子好玩的天性,吵著要出去玩。而出去了,卻又感到沒什麼可玩的了。姐姐提出了唱歌,我們便一起唱起來。

一唱歌,我便有些害羞。就我這五音不全長時間只聽《斯卡博羅集市》的人怎麼跟得上姐姐們那潮流的步伐呢?在默默聽姐姐唱很久後,姐姐終於體諒我,問:“萌萌你會唱啥?一起唱。”於是,我就害羞的起了個頭:“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雖然姐姐們都很驚訝的`盯著我,但是她們還是跟我一起唱了起來。接下來,便是少先隊員隊歌。與姐姐一起無憂無慮的唱歌,我真的感覺無比快樂,彷彿整個人都被洗刷了一遍,什麼都不想的唱著,彷彿我從出生以來只做過唱歌這一件事情似的,這種專注的感覺真的很美好。

如果屈原知道今天的人們是如此幸福,他一定會很高興的吧!

端午節作文10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可真是個有趣的節日!

端午節作文11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

這天,我和媽媽到街上去買菜,我聞到一股粽子香。回到家,我突然想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又有哪些風俗?我便想去問媽媽,而媽媽卻說:“你自己去查書就知道了。“我心裡暗想:求人不如求自己,說幹就幹。

我找到了百科全書,翻開它,它說:“端午節這天,人們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日子。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

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這時,媽媽叫我吃粽子。我看見香噴噴的粽子,情不自禁的唱著關於端午節的兒歌: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作文12

小時候,端午的香包飄著幽香,姥姥手中的針線又在忙。

長大了,端午的香包是她的禮葬,姥姥已不再我身旁。

而現在,端午的香包是一串念想,姥姥的愛在外婆橋上。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裡面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著,可愛極了。包粽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滿嘴“小鬍子”,媽媽見了笑我是隻“大臉貓”。我卻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頭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會笑著看著我,慢慢挪動步子於床前,從枕邊的針線筐中取出幾個香囊。那時外婆還只有我一個孫輩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外婆做的香包。這些香包各式各樣,在我記憶中,似乎沒有重樣兒的。外婆那時手還很巧,會做很多種圖樣。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還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雖說沒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絕不比路邊買的那些差。

雖然我並不怎麼喜歡香包的那種味道,但那無疑是我那時的最好飾品。於是,我國的滿身都是德,猶如天花亂墜。效益看著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說什麼,依然“孤芳自賞”,跑去媽媽面前玩了。

現在物是人非,我穿過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長大了,表弟已經七歲,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們家端午節的習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沒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長著,一天又一天。但有時心裡卻十分空洞,越臨近端午,越是如此。

懷念我親愛的飾物――外婆充滿愛意的香包。

端午節作文13

有一個傳統的說法,認為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也有的說是紀念伍子胥,還有的說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五花八門的說法就越來越多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唱著這段民間的兒歌,我走進了鄉村,我走進了端午節。

還記得小的時候,我和媽媽來到了奶奶家,看見奶奶一隻手裡拿著一塊花布頭,另一隻手拿著一個像勺子一樣東西,把一些蒲公英、野菊花和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和草。奶奶把花草舀出一勺放進花布頭裡,再迅速地把花布頭包成三角形、正方形、六邊形……並遞給姑媽。姑媽穿針引線,縫好後,就找了兩根繩子,一根是紅色的,下面還有絲帶;另一根是彩色的。姑媽把彩色的繩子繞了一個圈,並用針把圈固定住,又把紅色的繩子穿過圓圈並打一個結,一個香包就做好了,不一會兒,一個個香包展現在我和媽媽面前。"哇!我要!要!"我伸手就要把香包拿過來,對奶奶說:“寶寶要包,寶寶要包!”奶奶把花布頭和木勺遞給了我,我把一勺放進花布頭裡,然後把花布頭折成三角形,接著穿針引線,可做好的時候,卻活看像一個瘦乾巴,簡直和奶奶做的沒法比。

媽媽接著說:“寶貝,加油!再做一個!”那時我明白了“驕兵必敗”的道理。我長大了,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沾沾自喜,我相信,通過一次次的努力,一個個香包會做的更好、更完美!

端午節作文14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

這天,我和媽媽到街上去買菜,我聞到一股粽子香。回到家,我突然想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又有哪些風俗?我便想去問媽媽,而媽媽卻說:“你自己去查書就知道了。“我心裡暗想:求人不如求自己,說幹就幹。

我找到了百科全書,翻開它,它說:“端午節這天,人們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日子。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這時,媽媽叫我吃粽子。我看見香噴噴的粽子,情不自禁的唱著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作文15

說到端午節,這還得追溯到很久之前,愛國詩人屈原因亡國,所以便抱了塊大石頭投江自盡,百姓為了不讓魚蝦吃他的屍體,便把包好的粽子投入水中,並派人去打撈他的屍體。這便有了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前,外公外婆便要購進許多粽葉,在家裡洗涮上一天,晒乾,就可以包粽子了。包粽時,外婆坐在凳子上,手中窩一個長長的粽葉。舀一些糯米放入窩著的粽葉中,再加上一些紅豆,要適量,不可過多,也不能過少。繫繩更是個技術活兒,外婆說:“這繫緊了,到時候會在鍋中爆開,而鬆了又會散開。”只見外婆手中捏一個粽,用一段繩子快速繞上一圈,又上下一圈,兩隻手一拉,嚅,一個漂亮蝴蝶結便出來了,我總讓外婆教義,可手中捏著粽子,一隻手拿線,根本忙活不過來,想去繫繩子吧,一鬆手,啪,粽子又散掉了。

在我們家鄉,端午節賽龍舟是很有名的,五年一次,只要到了要賽龍舟那一天,各地的人都會跑來看。在這之前,運動員們會不停在河中練習,打鼓,控制節奏。在我記憶中有印象有賽龍舟比賽只有一次,那年我才三年級。聽說有龍舟比賽便去瞧瞧。只記得那天浮橋岸上站滿了人,我根本沒有歇腳地兒。身材又矮小,盡全力踮腳,可只有一條縫供我看。比賽一開始,鳴般的鼓聲響徹雲霄,健壯的運動員一個個臉上,手的青筋暴起,強有力,有節奏的用船槳濺起生命的火花。船像箭一般飛了出去,紅隊黃隊不分上下,一會兒一個前一點,一個又後一點,搞得我一會喊黃隊加油,一會兒又紅隊加油。

運動員們喊著:“一二,一二,一二……”強有力低沉而撼動人心。一會船又飛了回來,運動員一個體個面目猙獰,用出了吃奶的勁,臉漲得滿臉通紅。接著一陣歡呼,oh!贏了,我不知哪個隊勝利,但也跟著起鬨。後來,聽說是紅隊贏了。家鄉的民俗透露著傳統的美好又有些現代的元素,讓我們將它繼續傳承,繼續延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