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文獻考察

來源:才華庫 1.67W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壹、綜合類的工具書:

一、《佛光大辭典》:

1.《佛光大辭典》第二冊,頁1286~1290,參照《六祖壇經》及“六祖”之名條?(全一卷。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又稱法寶壇經、壇經。六祖慧能述,法海集,元代宗寶編。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其敦煌寫本亦收於同冊。為禪宗六祖慧能於韶州大梵寺之說法內容,由其弟子法海集錄而成,共分十門。

本書之註疏較重要者有:法寶壇經贊一卷(契嵩)、注法寶壇經海水一滴五卷(天柱)、法寶壇經節錄(袁巨集道)、六祖法寶壇經解(李卓吾)、法寶壇經要解(亙璇)、法寶壇經肯窾五卷(益淳)、法寶壇經講義一卷(青巒)、六祖法寶壇經箋註一冊(丁福保)、六祖壇經生苔帚三卷(無著道忠)。

參照[景德傳燈錄卷五、釋門正統卷八、曹溪大師別傳後記、東域傳燈目錄卷下、禪籍志捲上、金剛經?六祖壇經?研究、禪學思想史捲上、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一冊)]。

2.《佛光大辭典》第七冊,頁6041~6042,參照“慧能”之名條?(638~713)唐代僧。又作惠能。我國禪宗第六祖。號六祖大師、大鑒禪師。祖籍范陽(河北),俗姓盧,生於南海新興(廣東)。[佛祖統紀卷二十九、宋高僧傳卷八、景德傳燈錄卷五、五燈會元卷一、釋氏稽古略卷三、傳法正宗記卷六]。

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1.《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一冊,頁347~348,參照《六祖壇經》之名條?以宗寶本流通最普遍。(李志夫)

2.《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三冊,頁1168a~1179a,參照《六祖壇經》之名條?唐?慧能說,法海集記。又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壇經》。現行本有四種︰(1)敦煌本(2)惠昕本(3)德異本(4)宗寶本。

[參考資料] 印順《中國禪宗史》;《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松本文三郎著?許洋主譯〈六祖壇經的研究〉(《世界佛學名著譯叢》{41});《禪宗全書》第三十七冊、三十八冊;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第二冊;荒木見悟《禪?語錄》第十四冊;篠原壽雄(等)編《敦煌佛典?禪》。

3.《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八冊,頁5188b~1179a,參照“德異”之名條?

[參考資料]《增集續傳燈錄》卷四;《續燈存稿》卷五;《五燈嚴統》卷二十二。

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十冊,頁6469~6494,〈行由品〉~〈付囑品〉。參照《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壇經》之名條?

([參考資料] 印順〈燉煌本壇經校刊記〉(《華雨集》一);以及取材自印順《妙雲集》下編{7}〈神會與壇經〉)◎附︰印順《中國禪宗史》第六章第二節(摘錄)。

三、《印順呂澄佛學辭典》:

《印順呂澄佛學辭典》第六冊,頁311~312,參照《六祖壇經》之名條?(《呂澄佛學論著選集》五,頁2790~2792。

四、《中國大百科全書》:

1.參照“漢語詞彙”之名條:到了晚唐五代,禪宗語錄(如《六祖壇經》、《祖堂集》)和通俗文學作品(如敦煌變文)比較充分地反映出當時口語的面貌,其中出現了大量的不見於“正統文言”的詞語,是研究近代漢語前期詞彙發展的重要資料。

2.參照“禪宗”之名條:該宗所依經典,先是《楞伽經》,後為《金剛經》,《六祖壇經》是其代表作。

3. 參照“禪宗語錄”之名條:禪宗之有語錄,肇自《六祖壇經》,以後日益發展,成為禪家的一種專門文體。

4. 參照“丁福保”之名條:著作多屬入門書和佛經箋註,重要的有《一切經音義提要》、《佛教精華錄箋註》、《六祖壇經箋註》、《心經箋註》、《六道輪迴錄》、《佛學指南》、《佛學起信論》及《佛學大辭典》。自訂《疇隱居士年譜》,詳述其生平事蹟,附載於《佛學大辭典》。

5. 參照“契嵩”之名條:校定《六祖壇經》,並著《六祖法寶記敘》。後人集其論著、書啟、敘記、詩歌、碑誌為19卷行世,題為《鐔津文集》。

6. 參照《六祖壇經》之名條?中國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整合》,彙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五、《佛書解說大辭典》第十一卷,メ-ク:頁324~325。參照“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壇經”、“六祖壇經冠注”、“六祖法寶壇經”、“六祖壇經肯窾”、“六祖壇經鈔”、“六祖壇經節錄”、“六祖法寶壇經海水一滴”、“六祖法寶壇經講義”之名條。(大久保堅瑞)

六、《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頁650上、2536下10,3001上18。新文豐出版公司。疏注二家有:六祖壇經增注,日本山田大應注。六祖壇經箋註,丁福保注。參照“六祖”之名條。

七、《望月佛教大辭典》:編纂代表者:冢本善隆,頁5069。

1.參照 ロクソダイシ ホウボウダソ ギョウ“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名條。

2. 圖版番號:1536~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3. 圖片頁:309 。

八、《佛典解題事典》:水野弘元,地平線出版社,頁206~207,昭和52年4月30日。,參照《六祖壇經》之名條?(鐮田茂雄)

九 、《國譯一切經》:譯一,和漢部,諸宗部9。

十、《大藏經入門》:法印集8,印海法師、願炯法師合譯,出版者:財團法人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年12月初版,頁180~181。

十一、《佛典精解》:撰者~陳士強五 纂集部第三門語錄第一品惠能語要,頁826~842,發行日期1995年 7月一刷。附元宗寶《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頁836。

十二、《大藏經全解說大事典》:經碼 2008,經名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部別 諸宗部,冊別 48。

十三、《中國禪宗大全》:李淼編著,參照“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名條,出版者: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5月初版,頁15。

十四、《中國佛教論集》:印順導師,曹溪的南宗,頁108。

十五、《大正新修法寶總目錄》:諸宗部四 ,2008《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 ,附六祖大師緣記外記,頁362~265。

十六、《佛教大藏經總目錄索引》增訂校正全藏完整本:第七十二冊,諸宗部 五,199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 ,頁715。

十七、《大藏會閱》:會性法師,(四) 禪宗 19,頁325,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8年9月1日初版。

十八、《中英佛學辭典》:參照“六祖”之名條,頁136。

十九、《佛學常見辭彙》增訂本:參照“六祖”之名條,陳義孝居士編,普門文庫印贈,頁118。

二十、《中華民國六十年來佛教論文目錄》記載:頁190,04363~04375,南頓禪之前(五家七宗以前),共13筆。

二十一、《中英佛學辭典》:發行者慈惠法師,出版者︰佛光出版社,頁190。

貳、專書:

一、張曼濤主編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禪學專集之一,《六祖壇經研究論集》,民國65年10月出版,共25筆。

二、演培法師著《六祖壇經講記》,演培法師全集,經釋十一,演培法師全集出版委員會,西元2006年1月,新版一刷。

三、松本文三郎《金剛經と六祖壇經の研究》,京都,大正2年。

四、宇井伯壽《第二禪宗史研究》の〈壇經考〉,東京,昭示26年。

五、鈴木大佐公田連太郎の敦煌本興善寺の《壇經》が便利であゐ。

六、《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簡介 / 楊曾文。

參、依古代文獻:

一、《六祖壇經》版本: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大致可分五種型別。

1.敦煌手抄本。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

2.惠昕本(興聖寺本)。書前有惠昕序,系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後傳入日本,又有金山天寧寺本及大乘寺本,題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師壇經》,卷數品門均同,文字稍異。書前無惠昕序,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比丘存中的序文。

3.高麗傳本。題作《六祖法寶壇經》,疑即德異刊本(1290),元延祐三年(1316)、明萬曆二年(1574)重刊,光緒九年(1883)再刊。前有德異《略序》,記述六祖身世,正文分十品。明正統本及曹溪原本,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正文前之《略序》、各品題名均與高麗傳本同。

4.流通本。題作《六祖法寶壇經》,前有德異序,《略序》改作《六祖大師緣起外紀》,亦分十品,次第略有更動。與此本體例相同者有真樸重梓本(前有明成化七年御製序、宋郎簡序、重刻凡例、六祖大師緣起外紀,題下有“賜紫當山主法第三十七世孫真樸重梓”)及金陵刻經處本(1929年刻)等。

5.明南藏本。前有宋契嵩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贊》。題下有“風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寶編;僧錄司右闡教兼鐘山靈谷禪寺住持淨戒重校”。不分品、卷。萬曆四十八年趙琦美所刻房山石經本與此同一體例,但題下重校人改為“明周至住山比丘圓載、西吳學人真程同校”。

二、《六祖壇經》現行本︰有四種根據《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三冊,頁1168a~1179a,參照《六祖壇經》之名條記載:

1.敦煌本︰不分卷。原本是晚近在敦煌石室所發見的寫本(現藏英國倫敦博物館),大概是五代時所寫,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2.惠昕本︰二卷。原本是晚近在日本京都堀川興聖寺發現的覆刻宋本,題作《六祖壇經》。此本原為宋邕州羅秀山惠進禪院沙門惠昕以古本文繁,於乾德五年(967)所改訂,分二卷,十一門(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六、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卷五十四都著錄此本,時已改作三卷十六門)。紹興二十三年(1153)晁子健於蘄州刊行,後流傳日本,經興聖寺翻刻(同出於這一本系統的,還有金?泰和七年,即1207年的高麗刻本)。

3.德異本︰即曹溪原本,不分卷,但開為十門,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此本是元?德異所刻古本(至元二十七年,即1290年刻於吳中休休禪庵,高麗有大德四年即1300年萬恆翻刻本)。明?成化七年(1471)此本又於曹溪重刻,萬曆元年(1573)李材(見羅)再刻,萬曆四十四年(1616)德清於廬山法雲寺覆刻,清?順治九年(1652)秀水王起隆等又據李材本校刻。

4.宗寶本︰不分卷,亦開為十門,是元?風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宗寶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所改編,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此本以徑山方冊本為主,其明北藏本、清藏本均有增減)。宗寶自己有跋語說︰“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滅,因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子請益機緣,庶幾學者得盡曹溪之旨。”其所增機緣,與曹溪原本文同,或即出於彼本。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三、《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傳本:

根據─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第六章壇經之成立及其演變,第一節 壇經的主體部份─

1.惠昕本,分二卷十一門。編定的時間,考定為宋太祖乾德五年(九六七)五月。惠昕本於政和六年(一一一六)再刊,傳入日本,被稱為“大乘寺本”,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刊本,傳入日本,被稱為“興聖寺本”。大乘寺本與興聖寺本,品目與本文,雖有多少修改,但分為二卷十一門,是相同的,都是惠昕的編本。惠昕所見的古本,文段繁長,至少是九世紀本。關於“弟子機緣”,惠昕本還只是志誠等四人,與燉煌本相同。“壇經傳授”,從法海一直 傳到圓會,主要是多傳了圓會一代。而燉煌本中,從二祖到五祖的付法偈,六祖所說的二頌,及 末後“如付此法”等附記,惠昕本缺。這可以推見:惠昕本所依的底本,近於燉煌本,而是圓會所傳本。在這個基礎上,參考古本而改編成的

2.“至元本”:元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0),德異在吳中刊行‘壇經’,序文說:

“壇經為後人節略太多,不見六祖大全之旨。德異幼年,嘗見古本。自後遍求三十餘載,近得通上人尋到古本,遂刊於吳中休休禪庵。……至元二十七年庚寅歲中春月敘”。

3.德異本,在日本有元延祐三年(一三一六)刻本,稱為“元祐本”,是經高麗而傳入的。德異本翻刻本極多,憨山大師重刻的曹溪原本,也就是這種本子。依德異的序文。所見的“壇經為後人節略太多”,可能指惠昕本而說。又說從通上人得到的古本,就是三十多年前見過的,就把古本刊出來。到底是刊行古本,還是有所增減呢?德異的至元本,與惠昕本相比,顯然是文句增廣了。凡惠昕本所有的,如“傳五分法身香”,“唐朝徵召”等,至元本也是有的。內容上,“弟子機緣”是大大增廣了,大致與‘景德傳燈錄’相近。組織上,將說般若波羅蜜法,與功德及淨土的問答,提前而編於“得法傳衣”之後。

4.宗寶本,與德異本相近的,宗寶的跋文說:“餘初入道,有感於斯。續見(‘壇經’)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滅。因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子機緣,庶幾學者得盡曹溪之旨。……至元辛卯夏,南海釋宗寶跋”。宗寶自署為“南海釋宗寶”,傳說為“風幡報恩光孝寺”的住持。依跋說,刊行於至元辛卯夏,即一二九一年。依三本而校為一本,又加入“弟子機緣”。明太祖(一三六八──一三九八),成祖(一四0三──一四二四)刊行大藏經(南藏、北藏),將宗寶本編入大藏。大正藏經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也是依北藏而編入的。從內容看來,宗寶本與德異本,組織上最為一致。

對宗寶的後跋,至少有三點可疑:

(1).德異本刊於吳中,時間是一二九0年春。宗寶本刊於南海,時間是一二九一年夏。同一組織系統的本子,在距離那麼遠的地區,竟同時而先後的刊出,不太巧合嗎?宗寶本能沒有依據德異本嗎?

(2).即使說,宗寶依據的三本,有一本就是德異所得的古本。那末,“弟子機緣”早已有了,宗寶怎麼說自己加入呢!

(3).德異刊本,前有德異序。而宗寶本,將德異序刻在前面,宗寶的跋文刻在後面,這隻少表示了──宗寶本是依據德異本,再加精治:“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宗寶本的刊行,應該遲多少年。跋文說“復加入弟子機緣”,“至元辛卯夏”,只是為了隱蔽依據德異本的事實,故弄玄虛!

5.“古本”:在古人記述中,知道‘壇經’有古本(或稱“曹溪古本”)存在。如惠昕本惠昕序說:“古本文繁,閱覽之徒,先忻後厭”。

6. 宋契嵩也曾校定‘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惠昕作序為九六七年。惠昕因為古本文繁,才刪略為二卷本的。至和二年(一0五六),吏部侍郎郎簡作序說:

“六祖之說,餘素敬之。患其為俗所增損,而文字鄙俚繁雜殆不可考。會沙門契嵩作壇經贊,因謂嵩師曰:若能正之,當為出財模印,以廣其傳。更二載,嵩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粲然皆六祖之言,不復謬妄。乃命工鏤板,以集其勝事。至和元年三月十九日序”。郎簡所見的‘壇經’,“文字鄙俚繁雜”。“繁雜”,與九十年前,惠昕所見的“古本文繁”相同。契嵩得到了“曹溪古本”,校為三卷,大抵是依據古本,而作一番文字的修正、潤飾。所以契嵩的三卷本,可能大梵寺說法部分,與燉煌本相同。而在其他部分,大大的增多,與古本相近。到契嵩時,應有繁雜鄙俚的古本,契嵩勒成三卷的曹溪古本。

四、《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譯本:大致上有西夏語文字、鈴木大拙博士校訂的活字版敦煌本、元延祐高麗刻本、興聖寺本、明藏現行本。

1.依據西夏語譯《六祖壇經》(二):現將羅福成先生據西夏語文字的重譯,與鈴木大拙博士校訂的活字版敦煌本(昭和九年森江書店發行)順次進行對照。

據西夏語文字的重譯,文字上未免有少許出入,但文意幾乎是一致的。譯者羅福成先生在其後記中解釋說,‘文亦與藏本繁簡不同錯亂顛倒”,其原因正如譯文末尾(‘行由第一”)附記所明言,注3是隻與明藏現行本進行了對照,而未與敦煌本對照。據此譯文的文體,西夏語與藏語有同類的文法。在語言學上, 西夏語屬於烏拉爾阿勒泰語系的藏緬語族,是一種與藏語不同又相類似的獨立語言。也就是說,具有日語那樣的語法結構,只是形容詞置於名詞之後。

2.第二葉夏譯《壇經》重譯:此夏文重譯本之‘佛法”,實為‘佛性”之意,因此,夏譯《壇經》此句的偈文與敦煌本完全一致。與這兩個版本‘佛性常清淨,’的經典性表述相反,興聖寺以下諸本都秉承色彩鮮明膾炙人口的“本來無一物”來表述。此外,第二偈“心是菩提樹’,只見於敦煌本和夏譯《壇經》本。由此可知,夏譯壇經本全未受敦煌以外諸本的影響。

3.第三葉夏譯《壇經》重譯:譯文中的‘‘摩訶野’,可推知為(ma-ha-ya)Maha-yana的音譯。在敦煌本鈴木版中“摩訶”下有夾註:“原本‘訶’下有‘行’字。”注5矢吹博士《鳴沙餘韻》的原寫本影印件上也明確引為“摩訶衍”不知為何。注6或許西夏譯者如前所引,將‘摩訶’音譯成“摩訶衍”,或者應為“摩訶衍”而敦煌寫本中卻誤寫為‘行”。無論如何,從這些經文的前後關係來看,像鈴木版以及興聖寺以下諸本那樣,只有“摩訶”二字更為妥當。由此可知,敦煌本與夏譯〈壇經》有共同的失誤。

4.第四葉夏譯《壇經》重譯:重譯文中‘番文彼岸到”之句,相當於敦煌本‘唐言彼岸到”。這個“番”字為西夏文“彌”, 注7為西夏人的自稱,因此,意思是“西夏語彼岸到”。

5.第五葉夏譯《壇經》重譯:這一段與興聖寺本主一對照,正是從“七說摩訶般若波羅蜜門”的,結尾,到“八問答功德及西方相狀門”開頭的那一部分。並且,在元延祐高麗刻本中,注8後半部分(“使君禮拜自言”以下)清楚地見於相當於興聖寺本“八問答功德及西方相狀門”的“釋功德淨土第二”的開頭,亦見於明藏現行本“疑問第三”的開頭。譯者羅氏與現行本進行了對照,於重譯之時在第五頁的結尾(疑問第三)綴以附記。然而,前半部分的偈語並未見於其前一章,即高麗本“悟法傳衣第一”、明藏本“般若第二”的結尾部分,反而見於高麗本“傳香懺悔第五”、明藏本‘仟悔第六”的結尾部分。兩個版本應見此偈之處卻只有以“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為開頭的頌語。此等章節排列及偈頌的變更,是在元延祐年間高麗本編纂時所做的修改。明藏本總體上秉承了高麗本,將“悟法第一”分成‘行由第一”和‘般若第二”兩個部分,文字也多少進行了修正。

譯文中頌的結尾部分有“若值大師頓法教”之句,諸本作“大乘”。並且,原文亦作“大師”。無論如何,它們在意義上並無大的差別。

肆、現代的研究成果(概況):  一、參照《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六祖壇經》之名條記載,關於《壇經》真偽:

1.(雜語)傳燈錄二十八南陽忠國師語曰:“吾比遊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卻三五百眾,目視雲漢雲,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談,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忠國師者,曹溪之直弟也。可見此時已有改換之偽本矣。其後在遼國遂為焚棄。

2.佛祖統紀十四高麗國義天傳曰:“見飛山別傳議,為跋曰:甚矣古禪之與今禪名實相遼也。(中略)珠公論辯斯其至焉,近者遼國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與焚棄,而比世中國禪宗章句,多涉異端,此所以海東人師疑華夏為無人。今見飛山高議,乃知有護法開士百世之下住持末法者,豈不賴珠公力乎(成珠作別傳議,於禪教之際,深有發明)。”

3.其後至元,德異宗寶二老,探古本刪定之,刊行於世。此今之壇經也。德異序曰:“惜哉壇經為後人節略太多,不見六祖大全之旨。德異幼年嘗見古本,自後遍求三十餘載,近得通上人尋到全文,遂刊於吳中休休禪庵,與諸勝士同一受用。”是元世宗至元二十七年之記也。宗寶跋曰:“餘初入道有感於斯,續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版亦已漫滅。因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子清益機緣,庶幾學者得盡曹溪之旨。”是其翌年之記也。案二公同時刊行二本。而宗寶本為勝,後人取德異之序冠之。以廣流通。

二、文章短評︰

1.《壇經》的思想特質–無 / 吳汝鈞

2.《壇經》中神秀偈與慧能偈之哲學的解析 / 吳汝鈞

3.公案禪之哲學的剖析 / 吳汝鈞

4.禪宗圓相論探原 / 吳永猛

5.《壇經》考之一–跋《曹溪大師別傳》 / 胡適

6.《壇經》考之二–記北宋本的《六祖壇經》 / 胡適

7.荷澤大師神會傳 / 胡適

8.神會與《壇經》 / 錢穆

9.神會與《壇經》–評胡適禪宗史的.一個重要問題 / 釋印順=Shih, Yin-Shun

10.《六祖壇經》異刊本之發現 / 李嘉言

11.讀《六祖壇經》 / 錢穆

12.讀六祖《法寶壇經》 / 乃光

13.論能秀兩大師 / 唐大圓

14.《六祖壇經》大義–慧能真修真悟的故事 / 錢穆

15.六祖之偈–關於六祖之偈 / 王禮卿

16.六祖之偈–關於六祖之偈 / 錢穆

17.關於《六祖壇經》 / 楊鴻飛

18.略述有關《六祖壇經》之真偽問題 / 錢穆

19.《〈壇經》之真偽問題〉 讀後 / 楊鴻飛

20.再論關於《壇經》真偽問題 / 錢穆

21.〈再論《壇經》問題〉 讀後 / 楊鴻飛

22.慧能與《壇經》 / 澹思

23.談《六祖壇經》真偽問題 / 蔡念生

24.禪史, 禪學與參禪–結束討論禪宗史學的爭論 / 華嚴關主

25.禪宗六祖傳法偈之分析 / 陳寅恪

26.《壇經》之筆受問題 / 羅香林

27.《壇經》法義之體會 / 蕭春溥

28.《六祖壇經》管見 / 羅時憲

29.《六祖壇經》研究略見 / 高永霄

30.從《六祖壇經》以論禪門人物之人生智慧及其生活境界 / 許兆理

31.禪宗的思想與風範 / 鑑安

32.唐代禪宗學說略述 / 呂澄

33.論慧能六祖禪 / 陳真如

34.光孝寺與六祖慧能 / 謝扶雅

35.新校定的敦煌寫本神會和尚遺著兩種 / 胡適

36.與無修居士論禪與臺淨兩宗異同 / 融熙

37.禪宗與唯識宗之關係 / 妙根

38.天台思想的發展 /鹽入良道 撰;李世傑譯

39.初期的禪思想 / 關口真大 撰;李世傑譯

40.“盛期的禪”思想 / 西義雄 撰;李世傑譯

41.一行三昧與中國禪 / 遊祥洲

42.佛學的儒學化與儒學的佛學化–以《壇經》,《復性書》為例 / 賴永海

-hui, Ma-tsu, and the Transcription of Encounter Dialogue / John R. McRae

44.《六祖壇經》之研究 / 松本文三郎 著;許洋主譯

-CH’AN / 釋聖嚴=Shih, Sheng-Yen

46.六祖壇經的思想 / 釋聖嚴=Shih, Sheng-Yen

47.《六祖壇經》的思想=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 釋聖嚴=Shih, Sheng-Yen;於君方=Yu Chun-fang 譯

48.從禪悟的觀點論海德格, 道元與慧能 / 成中英 著;鄭振煌 譯

49.《壇經》與六祖禪畫 / 吳永猛

50.《壇經》思想的源流 / 李昌頤

51.菩提達摩在中國禪宗史的地位 / 黃偉雄

52.明末禪宗在浙東興盛之緣由探討 / 孫中曾

53.六祖壇經所啟示的自我教育 / 彭震球

54.禪宗六祖與中國理學(一) / 南懷謹

55.禪宗六祖與中國理學(二) / 南懷謹

56.禪宗六祖與中國理學(三) / 南懷謹

57.禪宗六祖與中國理學(四) / 南懷謹

58.金剛經與六祖慧能 / 陳榮波

59.《壇經》慧能頓悟禪教深層義蘊試探(上) / 傅偉勳=Fu, Charles Wei-hsun

60.《壇經》慧能頓悟禪教深層義蘊試探(下) / 傅偉勳=Fu, Charles Wei-hsun

61.壇經中之“自性”的意含(上) / 楊惠南=楊惠男=Yang, Hui-nan

62.壇經中之“自性”的意含(下) / 楊惠南=楊惠男=Yang, Hui-nan

63.六祖壇經中之修證理論與藏密寧瑪派大圓滿法門之比較(上) / 藍吉富

64.念念清淨–讀六祖壇經 / 孔維勤

65.不識一字頓悟自性的六祖–慧能 / 熊琬

66.六祖壇經所啟示的自我教育 / 彭震球

67.呂澄的學風與現代佛學研究–訪冉雲華教授 / 溫金柯 採訪整理

68.六祖慧能傳(一) / 宇井伯壽Ui, Hakuju 著;王進瑞 譯

69.六祖慧能傳(二) / 宇井伯壽Ui, Hakuju 著;王進瑞 譯

70.六祖慧能傳(三) / 宇井伯壽Ui, Hakuju 著;王進瑞 譯

71.六祖慧能傳(四) / 宇井伯壽Ui, Hakuju 著;王進瑞 譯

72.六祖慧能傳(完) / 宇井伯壽Ui, Hakuju 著;王進瑞 譯

73.壇經的筆受及其版本(上) / 演慈

74.佛學的革命:六祖壇經 / 楊惠南=楊惠男=Yang, Hui-nan (編, 撰)

75.從宗寶本六祖壇經論六祖惠能的生活實踐哲學(上) / 黃連忠

76.從宗寶本六祖壇經論六祖惠能的生活實踐哲學(下) / 黃連忠

77.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摸象記(一) / 寬如, 寬榮 合著

78.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摸象記(二) / 寬如, 寬榮 合著

79.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摸象記(三) / 寬如, 寬榮 合著

80.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摸象記(四) / 寬如, 寬榮 合著

81.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摸象記(五) / 寬如, 寬榮 合著

82.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摸象記(完) / 寬如, 寬榮 合著

83.六祖惠能大師 / 衛士

84.六祖惠能真修真悟的故事 / 錢穆

85.六祖慧能禪法的特色 / 釋果祥

86.《六祖壇經》經文選本(一) / 法海集記

87.《六祖壇經》經文選本(二) / 法海集記

88.《六祖壇經》經文選本(三) / 法海集記

89.《六祖壇經》經文選本(完) / 法海集記

90.略談《六祖壇經》流傳海外的不同版本 / 禪和子

91.六祖慧能“真身”考 / 徐恆彬

92.六祖《壇經》“淨土說”疑辯 / 西妙

93.六祖壇經頓教法門的建立與開展(上) / 李昌頤

94.六祖壇經頓教法門的建立與開展(下) / 李昌頤

95.見性成佛–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 / 陳水淵

96.六祖壇經與中國文化 / 週中一

97.六祖壇經奧義之析釋 / 吳美玉

98.讀《六祖壇經》記 / 吳錦煌

99.柳宗元曹溪六祖賜諡碑文 / 杜若

100.兩個偉大心靈的會通–從智者大師到六祖惠能 / 陳松柏

101.談《六祖壇經》之可觀性 / 張善同

102.《六祖壇經》哲理之我思 / 張善壹

103.論六祖惠能的修養論–以《六祖壇經》為中心之討論 / 高柏園=Kao, Po-Yuan

104.六祖壇經的主旨–見性 / 陳延進

105.《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 / 胡順萍

106.“六祖壇經”之禪機大旨 / 朱維煥

107.陽明哲學與禪宗 / 張志良

108.南禪“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以“眾生本來是佛”為中心=A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Doctrine of Sudden Enlightenment / 楊惠南=楊惠男=Yang, Hui-nan

109.道信與神秀之禪法的比較–兼論惠能所批評之看心, 看淨 的禪法=Shen Hsiu’s and Tao Hsin’s Way of Zen:A Comparison / 楊惠南=楊惠男=Yang, Hui-nan

110.前弘時期印度與漢地佛教之傳入西藏與影響 / 林崇安=Lin Chung-An

111.南華寺六祖慧能真身考 / 徐恆彬

112.南朝至唐廣州光孝寺與禪宗之關係 / 羅香林

113.評胡適的禪史研究–1969年爭論《壇經》的回顧與思考 / 顧偉康

114.《六祖壇經》對明儒陳白沙的影響 / 姜允明

115.《六祖壇經》諸本的演變和慧能的禪法思想 / 楊曾文

116.郭煌六祖壇經讀後管見 / 潘重規

117.六祖慧能的禪學與中華文化 / 羅宗濤

118.中國禪的歷史探討(上)–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 / 鈴木大拙 著;徐進夫 譯

119.中國禪的歷史探討–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中) / 鈴木大拙 著;徐進夫 譯

120.中國禪的歷史探討–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下) / 鈴木大拙 著;徐進夫 譯

121.希遷禪師思想, 禪法研究 / 柯春鑾

122.禪學與唐宋詩學 / 杜松柏

123.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 / 胡順萍

124.百丈懷海禪師研究 / 蔡琪惠=Cai, Qi-hui

125.韓柳文學與佛教關係之研究=The Studies of Literature and Buddhism between Han, Ya, Liu, Tsung-yuan / 林伯謙=Lin, Po-chien

126.宋代臨濟宗之研究 / 章彩玲

127.晉南北朝隋唐兩宋釋傳記提要 / 唐龍

128.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 / 江燦騰=Jiang, Cian-Teng

129.從奧古斯丁與六祖慧能探討東西方的哲學精神過程中的存在自覺者 / 石朝穎

130.百丈懷海禪師之禪法與禪林清規研究 / 丁仁淑=Ding, Reb-shu

131.“晚唐暨五代禪宗的發展–以與會昌法難有關的僧侶和禪門五為重中心”=The Development Of Zen Buddhism From Late-Tang To Five-Dynasty Period–In the center of Ch’an monks and five families relative to The Hui-Ch’ ang Persecution / 賴建成=Lai, Jien-cherng

132.禪宗對語言與真理的看法–一個西方哲學的理解進路=The main idea of Language and Truth of The Zen Buddhism-one way to understand through The West Philosophy / 謝孟錫=Shieh, Spancer

133.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 / 羅香林

134.戴季陶先生佛學論集 / 釋東初

135.六祖壇經分品講話條目 / 唐一玄編述

136.中華民國六十年來佛教論文目錄=Classified Catalogue of the Articles Concerning Buddhism–During the Sixt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71) / 中國佛教會文獻委員會=The Buddhist Archives Commiss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Association

137.禪學真義 / 釋東初

138.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 張曼濤=Chang, Man-Tau 主編;釋道安 監修 民國65年10月出版 大乘文化出版社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

139.六祖壇經諸本整合 / 柳田聖山編輯

140.禪道與箭術 / 海瑞格=Herrigel, Eugen 撰;道山=Tausend, Hermann 選訂;吳怡;吳恕同 譯

141.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編之下)(四) / 錢穆

142.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 張曼濤=Chang, Man-Tau 主編

143.惠能大師–六祖 / 釋白雲

144.禪學與唐宋詩學 / 杜松柏

145.中英對照佛學叢書–經典之部(壹) / 中英對照佛學叢書編委會編譯

146.六祖壇經講話 / 釋聖印 講

147.六祖壇經今譯 / 釋聖印譯

148.佛學論著 / 週中一著

149.中印禪宗史 / 智璨作;釋印海 譯

150.六祖法寶壇經白話譯本 / 釋能學 譯

151.佛學的革命–六祖壇經 / 楊惠敏撰

152.壇經對勘 / 郭朋

153.禪宗第六祖講佛法珍寶於法壇的經 / 釋能學撰

154.大乘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纂注 / [明] 廣益纂注

155.禪語錄(上/下) / 馮作民, 宋秀玲編

156.禪學闡微 / 陳榮波 撰

157.六祖法寶壇經 / [唐] 釋法海 錄

158.從六祖壇經說到禪宗教學的特質 / 釋星雲=Shih, Hsing-Yun 講

159.禪語精選集–追求心靈高遠的生活境界 / 釋松原

160.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王卜禪

161.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 釋宣化

162.六祖壇經流行本 敦煌本合刊 / 詹勵吾

163.隨喜成佛-壇經靜坐法 / 席長安

164.佛學思想譯叢 / 釋印海=Shih, Yin-Hai 譯

165.鈴木大拙禪論集–歷史發展 / 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

166.隨喜成佛 / 席長安

167.六祖大師化跡因緣 / 趙亮傑

168.六祖惠能畫傳 / 餘乙樵 編繪

169.六祖壇經註釋 / 東方佛教學院 編注

170.東初老人全集補編 / 釋東初 編著

171.增注六祖壇經 / [唐] 釋慧能 講;山田大應編注

172.壇經校釋 / [唐] 釋慧能;郭朋校釋

173.壇經導讀 / 郭朋著

熱門標籤